概況
樓上村是一個周姓聚族而居的明清古村落,面積4.2平方公里,現有331戶,1556人,周姓占90%以上。樓上村整個村寨以“北斗七星”樹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樞至搖光交天權與天璣形成四個系象限,劃分為不同的四個分區,其東南象限為生產區,西南象限為居住區,西北象限為娛樂區,東北象限為墓葬區,功能分區明確,讓人驚嘆。而居住區的布局更讓人驚奇,整個居民區的道路結構為一“斗”字,“斗”字的起點為一三合院(馬桑木老宅)的中心,結束點為村寨的水源(天福井),且起點位於北斗七星中天權一天現星的連線上。
地理位置
樓上村位於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處在東經108°07′,北緯28°41′。距縣城15公里。位於貴州省東部,銅仁地區西部,石阡縣南部,地處佛教名山——佛頂山腳下,與省級佛頂山自然保護區緊緊相連。
環境條件
地質土壤
樓上村以岩溶地貌和侵蝕地貌為主,間雜多種地貌類型,北高南低,有山地,也有溝谷盆地、丘陵等。土壤有地帶性黃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山地黃棕壤。
氣候
樓上村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為1095毫米,全年無霜期280-295天左右,全年日照較多。總的氣候特徵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
水文
樓上村屬烏江水系,發源於佛頂群山,其水域特徵是:山高谷深,沖溝密布,排水條件好,地表河流發育完整,坡降大,多急流、跌水積瀑布,水資源豐富。域內主要河流有廖賢河。
歷史沿革
樓上,古稱“寨紀”。後因正樓上一水溝處有一樓房,下面長長的巷道為過道,便稱“樓巷”,因“上”與“巷”諧音,久而久之便喊“樓上”,一直沿用至今。
樓上村中大都姓周,是以家族血緣關係紐帶興建的寨子,有家族委員會,成員有近10人,這些人分別是族中的長者或德高望重之人。其職能是在家族中組織和協調家族成員,對家族成員的收入進行二次分配,因而其家族委員會職能多,容易做到事權統一,這也是與其它村寨的不同之處。
據《周氏家譜》載:周姓為汝南巨族、原系姬姓,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橋東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進士周國照出仕四川威遠縣、修建江西會館、家屬於該縣洛陽鄉大坡里曬金坡居住,後移西蜀潼川樂冶縣天井壩仁義鄉、明朝弘治六年(1494年—距今502年),始祖周伯泉避難圖存,貿易入黔。行至寨紀(初到樓上的古稱),備銀一百七十兩,買田作家業,到四世祖周國禎時,為殷實大富,其後、下至冠賊屢至,上而官吏貪贓,周國禎欲以貴保富,上省藩署參房,至順治年間,又遭吳三桂兵變,地方玉石俱焚,其祖先遭其毒害,僅存家丁幾人,唯獨周國禎全家無恙,及例滿,發湖廣經政所,領憑赴任,歸家才幾天時間,妻子和7個兒子相繼而亡,他深知這是做官的不幸,於是,發誓永不做官,六十餘歲時,又娶李氏,喜生三子,並將文憑禮照呈繳,朝夕修齋念佛,廣行布施,並設祭祀之典,將部分山村田園作為香費,此間,又買田業一莊,儘量使家家富足,以免走上仕途(永不做官),並祝願子子孫孫個個賢能,從此以後,這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但受周圍禎思想的影響,均未做官,古時進士、貢生、秀才等40多人。
旅遊資源
樓上村古建築群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集梓潼宮(戲樓、正殿、南北兩廂及院落、後殿、觀音閣)、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於一體,南明永曆八年(1654年)建梓潼閣,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正殿五間,嘉慶六年(1801年)建南北兩廂,道光二年(1835年)建觀音堂(已毀),鹹豐十一年(1861年)部分毀於苗民反亂,同治二年(1863年)毀於兵燹。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正殿及兩廂。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後殿。民國五年(1916年)建戲樓,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村民集資建天福井。民居中大都為清晚期建築。2004年12月,石阡縣人民政府將樓上村古建築群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氏宗祠座北向南,面闊三間,通面闊15米,進深10檁,通進深6.5米,建築面積97.5平方米。大梁題記為“貴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樓上住居”、“大清光緒拾玖年歲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間有《輪水石碑記》石碑一通。
小屯寺建造年代不詳,小屯寺規模宏偉,殿宇輝煌,整個寺廟建築精細、布局適體、陳設典雅、殿宇壯觀。由於戰火匪盜,現僅存正殿、寺院基址、和尚墓群、天井院落,其石墁院壩、石階、石凳、石鼓、石缸保護完好。5座和尚古墓距今100-200年,古墓均有石碑可考。小屯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
村中古墓多處,陰宅陽宅相依相靠,墓冢文化深厚。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等,墓群建造特色為省內少見,慕名前往觀賞者,絡繹不絕。幾百年來,周姓人秉承勤學苦讀之風,人才輩出,先後出進士、貢生、秀才等便有40多人。現寨中有大學學歷以上11人,中專生7人。周姓一直推行勤、儉、忍、讓、孝、禮、義、耕、讀的處世之道。今明風之古樸,村民以禮待人寬厚無比緣於此道。
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八十年代被拆遷改為糧站點,其正殿三間,建築構架保存基本完好。
神皇廟修建於清代,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平方米,毀於解放初期,現存石階保護完好。
洞分一方一圓,一雌一雄,兩洞相距10米,每洞各長1000米。洞內鐘乳石千奇百怪,形態萬千,其主要景點有“新娘婚紗”、玉觀音、飛來瀑布等10多個。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