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寧海前童前童,是江南富有特色的古鎮。2000戶人家,童姓占絕大多數,因座落在白溪的前邊,故名前童,前童始建於宋末,這個基本獨姓的村鎮、這個童氏家族,在浙東頗有名氣,眾多古老民居,幾乎完整無損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櫛比鱗次地散落在古鎮之中。童姓的先祖按照八卦原理,把白溪水引進村莊,構建成“水八卦”。家家房屋沿水而建,潺潺溪水在門前屋後流過,人人可在清清溪水中洗菜、滌衣。於是,一幅青藤、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趣盎然的民眾風物圖,就展現在人們面前。前童這塊方圓2公里的土地上,卵石曲徑,民居、老街、宗祠自成格局。這批古建築群以祠堂、舊宅和老街為主體構成。
前童還是辛亥革命浙江總指揮童葆喧的故里和台束革命根據地。可供遊覽的有職寺其居、明經宅、上堂屋、五福臨門、好義堂、名宗祠、的啊夫第等完好古宅和老街、民俗從寧海總站打車到西站,6元可到,再轉乘到前童的中巴,車票3元,需30分鐘。住宿:鎮上既有賓館、旅店,也可借宿農家,設施條件都可以,整潔舒適,價格一般在30到120元不等。餐飲:前童古鎮的飲食有三寶,空心腐、湯包、豆腐乾,美味無比,不可不嘗。前童的豆腐味道尤其好,口味純正且花樣繁多,甚至可以做出一頓色香味俱全的豆腐宴來。其他美食還有麥糊頭、麥餅、麻糍等。推薦餐廳:古村酒樓。出遊佳季:清明前後,村後的大片油菜花都開了,一片片的金色襯著粉牆黛瓦,美不勝收。
童氏大宗祠
寧海前童
童氏大宗祠,建造於明初洪武十八年,相傳為方孝孺設計,其中角樓吸取了明代皇城的建築風格,至今猶保存完好。古祠堂周圍,分布著黛青粉牆的道地(四合院)。這種四合院獨具浙東風格,從車門(閶門)進去,就是幽雅小院,地上大多用鵝卵石鋪砌出花紋。磚雕、石雕門樓、木雕窗欞均有很高工藝水平。“五福臨門”道地巍峨的馬頭牆始建於清嘉慶年間,門樓嵌著明代的青瓷五福盆。“明經”宅第的雕花窗扉工藝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職思其居”、“欣所寄”門樓,甚至把治家格言都刻在石門楣上,垂教著後輩子孫。
當遊客徜徉在長滿青苔的卵石曲巷小徑,出入於這些古風猶存的院落,望著油漆斑剝的雕壁畫棟,撫摸著風雨磨蝕的石臼、水槽、雕花欄桿,望著已有600年歷史的古井和水八卦溪水中映出的恍漾倒影,無不感到歷史滄桑的久遠和文化積澱的深厚,誰都會從內心深處發出思古之幽情。《理髮師》等多部影視作品選擇前童作為外景地,逼真地傳遞出古代市鎮的風韻。前童每年元宵節要舉行流動的燈會——“元宵文化旅遊節”,抬著古老的鼓亭、台閣,讓孩子扮成各種戲曲人物,站在台閣上,在鑼鼓、鞭炮、火銃轟鳴聲中,在火樹銀花光焰中游遍村鎮,以歡慶豐收,紀念先人興修水利的功德。是夜,真謂萬人空巷、老少盡歡!這些鼓亭、台閣大多是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原物。
古樹神泉
寧海前童古樹
古樹、神泉、明山、秀水,遍布前童古鎮的各個角落。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仿佛幾千年靈氣也在這裡聚集。自“濠公引水”後,水便成了前童的生命,清清的溪水汩汩而來,流入百溝千渠,流過家家戶戶。“以泉水為血脈”,這水養育了代代前童人。前童的一切仿佛都源於這水,前童人飲水思源,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以前童獨特的紀念方式一—行會(流動的元宵燈會),來紀念先人的引水功德。“文化”與“自然”是相對而言的。但充滿自然生命活力的‘流’水與承載深厚傳統文化積澱的“流”在前童相聚,使前童有了自己獨特的個性與內涵。前童的“水”流的平靜,平靜得無痕。平靜才是真實的,平靜就是本來的自己,不加、不減、不驕、不矯,不躁、不驚、不矜,不滯,一切的生命就是在這自然的平靜中蔓延。前童的水不僅是真實的。也是藝術的。記得法國大哲人薩特在談藝術描繪世界時說過:通過凝練各種關係,引進本來不存在的秩序,以統一的思想,控制五花八門的事物,“水”凝練、統一,控制著前童的各種關係、秩序、事物,“水”譜寫了前童的生命的主鏇律。卵石小路,白飾粉牆,石刻窗花,一灣清水,多幽靜雅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小巷、小橋、流水、人家。
1、古樹
在前童這塊富有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古木掩映,鎮北三棵古梓樹,已逾千年樹齡,曾是徐霞客歇馬處;村南金桂植於元代;竹林古樟樹齡1200餘年,樹高18米,胸圍長15米,中空,空內徑6米,能容納數10人。有“浙江第一樟”之美譽。
2、神泉
寧海前童-神泉
村子外圍的東西以塔山和鹿山為屏障,南北面以南街和北街做為圍護,村中的童氏大祠堂位於南北縱軸線之南,東、西、北三面為牆界,居宅以面南為正房,其中心部分又有花橋街、石鏡山路、雙橋街為內圍。村中老街、小巷布置有序,祠堂、水井、渠道錯落其間,白溪水緣渠入村,汩汩溪水挨戶環流,家家連流水小橋,戶戶通卵石坦途,水流最後回灌田園,雖非水鄉,勝似水鄉,實為江南集鎮獨特之奇觀。整個前童村都是依據風水理論建立的“回”字九宮八卦式布局,漫步村內,映入眼帘的是數尺寬的巷陌,旁邊必有潺潺而過的溪流,有水的街巷常伴隨幾丈大小的空地,成為人們閒適休憩的地方。水路相伴,陰陽相生,天人合一,體現了傳統哲學觀。
古建築群
寧海前童
經歷了780年的發展,前童村留下了黛青瓦、粉白牆的四合院157座,這些民居以古祠、舊宅和老街為主體,布局精巧,獨具江浙特色,而且幾乎完整無損地保留了明清建築的風格:高大粗壯的庭柱,獨一無二的海馬鴻梁,眾多的宗譜、壽屏、皇帝聖旨、匾額、對聯、祖像、古蹟等。這些建築都集磚雕、木雕、石雕於一體,從那些雕刻的線條中可以找到很多歷史的信息含量和有機聯繫,顯示了“五匠之鄉”的獨特風格,也反映了浙東民居深邃的文化韻味和昔日的繁華。
1、職思其居
建於清嘉慶年間,為清代舉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寬居宅。這裡曾出過三位秀才。紅條石門台上刻著“量入為出,勤儉持家”的家訓。庭院為四合院二樓木結構,大院四角各有一個與之相連的小院落。院內各房既有嚴格的老幼尊卑劃群,又融融一堂,極富人情味,體現了封建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倫理關係。天井寬敞,遍地是用卵石鋪砌的金錢狀圖案,蘊含“金錢鋪地”之意。中堂中空無樓板,正壁上,當年的中舉喜帖尚依稀可辨……
2、五福臨門
建於嘉慶年間。這左右對稱、高聳入雲的馬頭牆,俗稱“五嶽朝天”,不僅高峻險美,而且有防火擋風的功效。馬頭牆是古代江南富戶官宅威勢的象徵,其級數越多,職位越高,勢力就越大。牆面嵌著雕花石窗,外牆上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帶”等浮雕文字;牆尖塑著沖天而起的躍魚和飛龍,寓含“鯉魚跳龍門”之意。這些表達了房主人求富貴,盼高升的願望。門柱上那兩隻活動的倒掛獅子,或稱“太師和少師”,表示事事如意,暗喻著古代家庭老少之間的生氣和樂趣。門牆上一對瓷盆中各飾有五隻飛舞的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這就是宅名的來歷。
3、大祠堂
建於明洪武18年,系方孝孺親自設計。占地1.2占畝,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為正門、戲台、天井、東西廂房及正廳,是封閉式的四合院。門口豎有2對長方形花崗石桓桿夾。祠內天井寬闊,大廳高懸著方孝孺題寫的“詩禮名家”匾額,點出了前童歷史文化的深厚,廳內有32根大圓柱,好比32顆象棋子,隱含全局一盤棋之意。正廳保留了明代風格,而每根柱子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穿斗抬梁混合結構的木架、臥蠶型的雀替、圓鼓型的柱礎、復盆式的磉盤、五鳳樓狀的戲台,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廳內立有一塊清道光三年的“祖訓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後代要“耕讀傳家”、“奉禮完課”的族訓。西廂角樓的四柱呈八字形散開,上小下大,四角還有下垂的檔風板(滴水板),吸收了明代皇城的建築風格,被專家贊為國內罕見的構造。西廂曾闢為方孝孺祠。古時宗祠是全族聚會、祭祀和慶典等活動的場所;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六區(寧波)專署的所在地。大祠堂已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
4、石鏡精舍
初建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方孝孺曾在此二次講學,著書立說,傳世的《遜志齋集》大部分篇章,都是當年"石鏡精舍"的學生偷藏下來,續補成卷的。"石鏡精舍"在歷史上有它的殊勛,已被編入《中國教育辭典》。今為遺址,位於南岙。光緒《寧海縣誌》曰:"授徒石鏡精舍,若欲終身"。方孝孺曾寫詩描述道:"雄談為絕倒,空谷騰歡聲","高齋在深谷,側徑防險行。幽蘭靄北牖,修竹羅前盈"。歷代文人名士對此有諸多題詠,如明代萬曆年間的狀元揚守勤,清代翰林大學者俞曲園,兵部總事葛永棠等。現遺址尚有方孝孺手植柏五株,寧波市文博協會等三處單位在此設立了"方孝孺講學處"、"手植柏"的石碑。前童村刻寫了《石鏡精舍記》,也打算立在遺址處。2000年前童村民集資6.7萬元將其修復一新,共三開間三進深,遺址有石站檻一條。
5、民俗博物館
本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後改為糧倉,現在是第一個村級自籌資金的省級民俗博物館。民居山牆為當地特別醒目的觀音大兜。分為室外和室內展品二部分展區,小院內山花爛漫,牆角布置了四季的農具系列,有水磨草房、碩大的石碾輪、稻桶、梨、鏵等生產農具,堪稱薈萃了浙東南古州地區農業文化的精品。室內布置了家具系列、服裝系列、燈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煙燈等日常用具系列和縫紉造織工具系列等,總計500件。展現了這一地區從古老向近現代發展的農村文明史。
石花窗
寧海前童-石窗花
前童古鎮幾乎每座古建築中都有形態各異的石花窗。這些石花窗均為粉紅色,是一種叫做茶盤石的材料建造而成。石花窗的造型自由活潑,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以寶瓶、蝙蝠、壽字、萬字、花卉瓜果、祥龍、鯉魚等組成裝飾圖案,可組成也可獨立,位於沿街牆面。二是在山牆上作為窗戶的花欄桿,尺度較小,卻很細膩,內容有"狀元及第"、"五福臨們"等內容,文字雕刻出現的比較多。第三種是花欄桿和花石窗在山牆上有組織的對位布局,文字和雕刻內容相輔相成,如石花窗上的”劉海戲金蟾“、“雙龍搶珠”、“香草龍”等等,異彩紛呈。二百餘扇,沒有一幅雷同,堪稱一絕。
元宵燈會
寧海前童
自明代中葉以來,每逢農曆正月十一以後,前童的大街小巷,就會熱鬧起來,還有鄰近的柵下、下葉等村的田戶都從四面八方出集攏來,鑼聲鼓聲,響徹雲霄,傳遍山野田園。這是前童人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童濠,俗稱“濠公老爺”。因為古代的前童水利條件極差,年成的豐收,常常取決於天時。濠公一馬當先,頃己所有,帶領鄉親歷盡艱辛,終於在白溪流中堵砩引水,灌入百渠千溝,包括古鎮的“八卦水系”,都源自這項工程。後來,前童人就以戶為單位分成若干護砩養渠小組,一年一輪換,直至今日。元宵紀念濠公的活動,也一直傳了下來。
到了正月十四、十五兩天,紀念活動進入高潮。四鄰八鄉的人們的人們攜新帶友,潮湧而至,爭睹為快。古亭台聞、獅舞龍舞,互相交融,由龍旗引導,一路上鼓樂齊鳴,炮聲震天,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萬人空巷,長達數里的隊伍浩浩蕩蕩走街過戶、繞村跨溪,有條不紊;夜間,用硝磺、木炭等自製而成的銃花筒(類似於今天的焰火),搬上高棚施放,色彩繽紛,別具一格。完好的節日活動儀式,生動地展示了前童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地方小吃
寧海前童
前童有很多特色食品:如豆腐,前童豆腐香味沁人心脾,行銷四方,堪稱一絕。由於前童水好,加上傳統的手工工藝,前童豆腐以本地優質早豆和著井水浸泡,磨製成漿後,用鹽滷點入,將凝成物放入豆腐箱內,自然瀝乾後,其肉質嫩白堅韌,脆而不碎,清口香潤。具有鮮、嫩、白、爽、香、滑的鮮明特色,無論是紅燒、清燉還是油煎、涼拌均有與眾不同的風味。前童的豆腐品種很多,也很齊全,可以派生出白豆腐、香乾、千張、空心腐、豆腐皮等幾大類。金黃燦爛的空心腐,長圓形、中空、四面鼓起,撒上椒鹽,回味無窮。還有薄如紙張的豆腐皮、塊肥白嫩的大豆腐、煙燻豆腐、五香豆腐、豆腐包、豆腐泡、大魚頭豆腐湯等等,單是豆腐就完全能做起色香味俱全的豆腐家宴。
麥糊頭,將小麥粉調成漿糊狀,用文火將鍋燒紅,在其上攤成麥餅樣子,上面鋪上豬油、雞蛋、蔥花等,趁熱即食,清香酥脆,美味無比;麻糍,把經過浸泡的糯米磨成粉蒸熟,放在石臼中搗糊,取出壓扁,切成手掌大小,即可食用,一般用於過年過節,請女婿做壽等重要場合。品種主要有糯米麻糍、菁麻糍、烏飯麻糍等幾大類;麥餅,用小麥粉製成,取鵝蛋大小的麵團,裡面裹以蝦皮、肉糊、芝麻、苔菜、蔥蒜等,用擀薄,放在紅鍋里烙熟,外脆里嫩,入口留香。這種餅攜帶方便,便於保存,也是非常好的自備食品;湯包,用小麥粉擀成薄皮,切成五、六厘米見方,裹以餡子。餡以黃豆、精肉、蝦米、冬筍等組成,或蒸或煮,入口後滿口香。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