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馬欄,又名馬蘭,明代為圈放馬匹之地,故名。
這裡不僅是一處古老的村落,也是八路軍冀熱察挺進司令部所在地。在馬欄村至今還保留抗戰時期的挺進軍十團團部、彈藥庫、槍械所、通訊站、供給站、伙房、醫院等舊址。
1939年1月下旬,蕭克等奉中央和軍委的命令於1939年2月成立冀熱察挺進軍,蕭克任司令員兼政委。同年10月,挺進軍進駐馬欄村,司令部就設在馬欄村內。
此後,這個小山村名聲大振。挺進軍司令部在馬欄和塔河度過了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指揮平西、平北、冀東軍民粉碎日寇數次大掃蕩,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壯大了人民抗日武裝隊伍。
重大歷史舊址介紹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設在村中一套二進四合院內,院落坐北朝南,大門在東南角,牆體均磨磚對縫,影壁裝飾精美,為民國初年建築。我們帶著崇敬之心走進院落,看到了挺進軍司令部門上的木匾有蕭克將軍的親筆題字“冀熱察挺進軍駐地”。再走進室內,檔案櫃、馬燈、銅洗臉盆、八仙桌、太師椅……全都是蕭克將軍當年使用過的。
院內還完好地保留有當年的一個防空洞。據村裡的老人們回憶,當年日軍飛機轟炸挺進軍司令部,司令部人員剛剛撤進防空洞,一顆炸彈就落在正房南側的土台上,防空洞口幾乎被炸落的土石封住。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面積為130平方米,實物103件,圖片175幅,再現了挺進軍當年的戰鬥歷程。陳列館分四個展室。第一展室“挺進軍成立前後”,展示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北上抗日,開闢平西根據地,1939午挺進軍成立,司令部駐馬欄村。第二展室‘‘挺進軍戰鬥歷程”重點反映了挺進軍粉碎日寇十路圍剿,實現“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的戰略意圖。揭露了日軍在平西犯下的罪行。第三展室“馬欄村抗戰鬥爭史”展示了英勇不屈的馬欄人在抗戰時期,進行游擊戰、破襲戰、地雷戰的史實。第四展室最為吸引人們的目光,屋內恢復了司令部舊址原貌,以陳設實物為主:有當年蕭克將軍使用過的八仙桌,太師椅,檔案櫃等。 來到這裡,我們不禁想起了《浪淘沙》,“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風流人物,故壘西邊”,正所謂“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暢想司令員當年運籌帷幄,將士們勇往直前。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是北京第一家農民建立的陳列館,為北京市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挺進軍司令部舊址保存完好,這得益於馬欄村村民。
1997年,馬欄村全體村民捐款,修繕舊址房屋,村民紛紛送來蕭克將軍等使用過的文物和用具,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村級抗戰陳列館。
1997年7月7日,以共和國上將、當年挺進軍司令員蕭克為首的一些為平西做出過貢獻的原挺進軍將領們來到他們曾經戰鬥過的馬欄村,89歲高齡的蕭克將軍還親自為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剪彩。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憑弔抗戰遺蹟,緬懷抗戰英烈。蕭克司令員居住在馬欄村91號,大門開在東北角,坐南朝北,硬山皮條脊,板瓦合瓦,大門兩扇,抱框拔簪,五級踏步,門樓兩側角柱石鐫刻有精美的“琴棋書畫”圖形。二門坐西朝東,院內方磚鋪地。我們走到這裡,不禁遙想他當年意氣風發、指揮若定的樣子,仿佛就在眼前。
1981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為門頭溝區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北京市市政府公布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挺進軍十團團部舊址
挺進軍十團團部舊址現在是馬欄村48號宅院。在村民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這裡。這處宅院為三進四合院,坐北朝南。正門在宅院東南角,對面為雕花影壁。後院建築精良,正房建在台基上,面闊三間,室內青磚鋪地,有木雕隔扇,雕以精美的花卉。據現在居住在這處宅院的村民講,挺進軍十團團長白乙化曾在此辦公。後院倒座房三間,廂房各兩間。建築均為硬山清水脊,板瓦合瓦,勾頭滴水,方格窗欞。院內方磚鋪地。
1998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挺進軍十團團部舊址為門頭溝區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馬欄戲台
馬欄村戲台為清代建築,坐南朝北,建在1.4米高台基上,台基以當地石料砌築,面闊三間,懸山卷棚頂,筒瓦板瓦合瓦,檐柱四根,中部有隔斷,分前後兩台,檐檁及枋間施鏇子彩繪。戲台面寬8.6米,進深8米。
龍王觀音禪林大殿
龍王觀音禪林大殿位於村子的中心地帶,是元代創建的佛教建築。《宛署雜記》載:“龍王觀音寺,先朝至正中建,舊名龍王廟,嘉靖三年(1524)改今名。”龍王觀音禪林大殿原有規模不小,依山勢建前門,兩廂有配殿,順數十級台階可登最上處的大殿。現存大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闊三間7.2米,進深一間5.5米,懸山式建築。大脊為琉璃燒制,黃、綠調配,飾有祥龍、吉鳳、花卉及佛教故事等圖案。殿頂板瓦筒瓦合瓦,石望板,木製大搏風板,五花牆,朱紅色,五架梁,樑柱均很粗碩,桁與檁枋間均用座斗及元寶狀雲紋木構件承托,頗具匠心。今天的龍王觀音禪林大殿已風光不在,破損嚴重。
1985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龍王觀音禪林大殿為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人物
不能忘卻的英雄:蕭克
蕭克,1908年出生於湖南嘉禾。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參與了創建井岡山根據地25歲當軍長,27歲率領紅六軍團先遣西征,拉開了萬里長征的序幕;29歲正式被任命為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30歲率八路軍進逼北平,建立了敵後根據地;40歲參與指揮第四野戰軍進軍中原、解放全中國的鬥爭。
解放後,他曾任中央軍委訓練部部長、訓練總監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政大學校長、軍事科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等。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蕭克將軍的儒將風範,早在抗戰時期就遠近聞名了。他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喜歡閱讀文藝作品,他讀了許多世界文學名著和中國古今的小說,同時他自己也寫小說,他已完成的長篇小說《羅霄軍》,是寫國內戰爭的故事,這部4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是他在戰爭環境下寫完的初稿。1988年,蕭克離休後重新修改書稿,定名為《浴血羅霄》正式出版。這部小說於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榮譽獎。不能忘卻的英雄:白乙化
白乙化(1911—1941),字野鶴,學名榮鷗,滿族,遼寧省遼陽人。1929年考入北平中國大學。1930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
“九一八”事變後,白乙化回家鄉組織抗日義勇軍,沉重打擊了日偽武裝。“七七”事變後,白乙化組建起“抗日民族先鋒隊”,任總隊隊長。1939年春,白乙化奉命編入蕭克司令員領導的冀熱察挺進軍。1939年底,白乙化所部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步兵十團,白乙化任團長。
1941年2月初,白乙化被任命為平北軍分區副司令員。赴任之前突遇日軍來犯。4日,在與敵人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犧牲時年僅30歲。
旅遊
到馬欄村村旅遊,不僅是追尋歷史,感受自然,尋幽訪古的好去處,更是京西“紅色之旅”的勝地,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和挺進軍十團團部等等一些老革命時期留下的的舊址。那一段崢嶸歲月給這小小的村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傳奇印跡。馬欄戲台和龍王觀音禪林大殿都是遊客不可不看的景點。
交通
“背包游”者在蘋果園捷運站乘坐929路支線公共汽車在齋堂鎮下車,然後再乘計程車到馬欄村。自駕游”者駕車走阜石路或蓮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到齋堂鎮附近85公里處,見馬欄村路牌向左行使即可到達。
探訪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遠近分布著30多座古村落。它們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這裡峰巒疊翠,溝谷縱橫,古道蜿蜒,是北京的醅屏障和交通要道;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名山薈萃,古剎錯落,飽含濃郁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