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郴州資興縣,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桂陽縣境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刻紋骨椎表明,早在一萬多年前,郴州一
帶就有原始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郴”字獨屬郴州,最早見於秦朝,為篆體“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謂“林中之城”。“郴”字見之於史傳,是漢代司馬遷所寫<史記> ,其中記載(項羽)“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從此,“郴”字赫然紙上,膾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兩千餘年。郴州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郴州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嶺之沖”,自古以來為中原通往華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東界江西贛州,南鄰廣東韶關,西接湖南永州,北連湖南衡陽、株洲,素稱湖南的“南大門”。
行政區劃
資興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郴州市東部,耒水上游,羅霄山脈南端。地處北緯25°34′— 26°18′,東經113°08′— 113°44′。東鄰桂東縣、株洲市炎陵縣,南接汝城縣、宜章縣,西連蘇仙區,北抵永興、安仁縣。
全市南北長約80公里,東西寬約60公里,總面積2746.79平方公里,轄10個鎮、17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266個村委會、 4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數36.46萬人。
東漢永和元年(136)建縣,稱漢寧,縣治設鳳凰山前(屬舊市鄉,已被東江水庫淹沒)。後數易縣名,先後稱陽安、晉寧、晉興、資興、泰縣。南宋理宗紹定二年(約1229),改縣為興寧,治所設管子壕(今興寧鎮)。民國3年(1914)因與廣東省興寧縣同名,復稱資興縣。1984年12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資興撤縣建市。1985年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決定將治所遷至唐洞,並於同年5月開始在唐洞建新市區。從1988年起,市直機關陸續搬遷至唐洞新市區辦公。
資興1949年10月20日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機構。1959年郴、資合併稱郴縣。同年冬劃出鯉魚江、蓼江及高碼等地成立東江市(為郴縣所轄)。1961年資興縣恢復建制,1962年東江市併入資興縣,鯉魚江等地仍為資興,高碼復歸郴縣。國務院於1984年12月24日批准資興縣設立資興市,將郴縣的高碼鄉和橋口鎮白溪、下渡兩村劃歸資興市管轄。2003年5月將舊市、厚玉兩鄉合併為白廊鄉。
地形地貌
境內地貌複雜多樣,其特點以山丘為主,崗平相當,水面較少。山地丘陵面積約占總面積的近四分之三。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以山地為主體;西北部以丘陵、崗地、平原為主。郴州市2001年末總人口為455.9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26%,鄉村人口占74%,現轄兩區(北湖、蘇仙)、一市(資興)、八縣(桂陽、永興、宜章、嘉禾、臨武、汝城、安仁、桂東)。總面積1.9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9.2%;人平土地面積7.09畝,比全省人均多1.7畝,居全省第三位。郴州市城區,古謂林邑,位於郴州市中部,為歷代郡、州、軍、路、直隸州、督察區、專(地)區和郴縣的治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1959年11月,析郴縣之郴州鎮為地轄郴州市。1963年改為郴州鎮。1977年,恢復縣級市。1995年,設立地級市。郴州市位於北緯24°53′~26°50′,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因南北氣流受南嶺山脈綜合條件(地貌、土壤、植被、海拔)影響,太陽輻射形成多種類型的立體分布,垂直和地域差異大。具有四季分明,春早多變,夏熱期長,秋晴多旱,冬寒期短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7.4℃,多年平均降水量1452.1毫米,比全省平均數多19.7毫米,為全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22倍,為世界大陸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3倍。由於氣候溫暖濕潤,郴州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歷來被譽為“四面青山列翠屏,山川之秀甲湖南”。正如“郴”字從林從邑,邑在林中,森林和城市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有詩為證:“郴山郴水,幽香醉人”。宋代詩人阮閱詩云:“萬紫千紅一徑深,胭脂為地粉為林”。
歷史沿革
秦置縣,“郴”字為篆書“林”與“邑”二字組合,意思為“林中之城”。秦(公元前221—207年)置郴縣、臨武邑、鄙邑、耒縣。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桂陽郡轄郴、臨武、南平、便、耒陽、桂陽、陽山、陰山、曲江、含洭、湞陽等11縣。新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稱帝,改桂陽郡為南平郡,改郴縣為宣風、臨武為大武、便縣為便屏、曲江為除虜、湞陽為基武,並移郡治於耒陽(改名南平亭)。東漢建武中(一說11年,即公元35年)還郡治於郴縣,恢復郡縣原名。永和元年(136年),分郴縣地置漢寧縣,省陰山縣。三國吳建興元年(252年),改漢寧為陽安縣。甘露元年(265年),分南境曲江、桂陽、陽山、含洭、湞陽縣置始興郡,度屬交州,桂陽郡則餘6縣。(見《郴州地區建置沿革表》)晉太康元年(280年),陽安縣更名晉寧。建興三年(315年),陶侃分郴縣地立平陽郡領平陽縣,始一分為二郡。昇平二年(359年),析晉寧縣地置汝城縣。
經濟概況
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為649.4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增速比上年加快4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7.3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321.7億元,增長14.0%;第三產業增加值220.4億元,增長14.2%。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5%,上升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9.6%,上升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9%,下降1.1個百分點。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分別為4.7%、53.2%和42.1%。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9.7%,二季度增長12.5%,三季度增長12.2%,四季度增長14.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4836元,比上年增長12.0%。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5.0%,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4.0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9%。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30.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3.0%。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1%。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6.1%。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5.8%。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420.0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64.7%,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投資192.9億元,增長15.0%,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77.5%。非公有制經濟上繳稅收33.3億元,增長38.6%,占全市稅收收入的67.9%。
旅遊資源
資興市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緊鄰京廣線、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省道S322線、郴資桂高等級公路貫穿東南。境內的東江湖水面寬160平方公里,蓄水量81.2億立方米,被稱為“湘南洞庭”、“東方瑞士”。1986年東江大壩關閘蓄水後,我市旅遊事業開始起步,從無到有,由小大到,顯示出蓬勃生機。2002年11月,東江湖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4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5年,進入“最具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發展戰略
資興堅持“生態立市、產業強市、旅遊活市、文化興市”四大戰略,堅持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堅定不移地走以城市化為載體、工業化為方向、社會化投入為機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的建設,經濟、社會和諧發展。2007年,全市GDP達到82.96億元,財政收入6.48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5.74億元,全市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成功進入全省新型工業化縣(市、區)十強行列。
以休閒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東江湖景區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2007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94.7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4.76億元。各項社會事業都進入全省乃至全國先進行列。
資興是一幅舒展的畫卷。“曲曲彎彎水,重重疊疊山,無窮無盡樹,不冷不熱天”,“人在山上走,雲在山下飄,
畝良田掛山腰”就是生動的寫照。特別是“湘南洞庭”東江湖集山的靈秀、水的神韻於一體,挾南國秀色、稟歷史文明於一身,風景更為迷人。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暢遊東江湖後,發出了“仙境原來非夢幻,隨風飄蕩在人間”的感嘆。每年到東江湖的遊客達到100多萬人次,2007年,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
資興是一片投資的樂土。資興是湖南對接粵港澳的前沿,交通便捷,通訊暢達,鐵路有郴三線與京廣線相連,公路有省道1813線、郴資高等級公路同106、107國道和京珠高速公路相通,通訊網路遍布城鄉,境內省級經濟開發區設有食品工業園、江北工業園和“三來一補”基地,是海內外客商投資置業的理想之地。資興豐富的資源、良好的環境、寬鬆的政策,正吸引著八方賓客來投資興業。現在,華潤電力、青島啤酒、廣州立白、湖南華天、廣州鷺業、梅雁集團、金浩茶油等上市公司和國內知名品牌企業以及近200來家外資企業已經落戶資興,2007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