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灣

洛陽灣

位於雙峰縣城北,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由關聖殿、觀音閣、龍王閣、文昌閣四大建築組成。整個建築,雕樑畫棟,亭角崢嶸,氣勢雄偉壯觀。江心有一巨石,上面建有石塔,氣勢雄偉。與觀音閣毗鄰的龍王閣前有古山見峰,峰中有石,高1m,寬0.8m,長1.6m,龍王殿右側有“憩息亭”,為“荒客”歇宿之所,如今殿閣雖已部分拆毀,但古貌仍清晰可辨。

景點概述

洛陽灣洛陽灣

洛陽灣古又稱觀音閣,是婁底市保存下來時代較早,較為完整的古建築宗教活動場地,整個建築具有典型明清建築風格,且有大量碑刻遺存。對研究明、清建築及宗教活動有較大的價值。1988年6月21日,雙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聞名遐邇的洛陽灣古建築群地處雙峰縣城北面的測水鎮。洛陽灣是明朝前人對測水鎮的雅稱。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至1423年)的古建築群由關聖殿、觀音閣、龍王閣、文昌閣四大建築組成,四者背山面水,互為犄角,連成一體,整個建築朱欄畫棟,亭角崢嶸,氣勢雄偉壯觀。江心有一巨石,其上建石塔,巍峨雄偉,與四大建築相映成趣。塔上有對聯云:“為學相期登道岸,余灰盡使付東流”。

景點介紹

觀音閣臨江騎石,一線青石板傍江而上,古人詩稱“蹬道盤鏇出空際,樓層直上入青冥。”歷代不少騷人墨客觀光寫景賦詩,“閣中碑版盡知名,閣外闌乾幾曲橫?”其中有王開錦五絕一首云:“石路非無倚,凌空一線微;垂檐照清水,登殿迷磯:澗指新沙通,雲從古樹飛;鐘聲傳曉夜,靜悟疑皈依。”石徑凌空,朱檐映波,洲涌新沙,古樹浮雲,曉夜鐘聲,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難怪古人贊其地為“靈山法雨從空至,南海明珠入夜還”。

與觀音閣毗連的龍王閣前有古峴峰,峰中有石高1米,寬0.8米,長1.6米。正面刻有“峰平傳古峴,閣水壯觀音”的對聯。龍王殿右側有“憩息亭”,專供遊人休息。後為“荒客”歇宿之所。上有對聯云:“豈非窮士乎?不遠千里來,勢逼處此;是乃仁術也,聊備一宿之棲,居無求安。” 龍王殿左側有文昌閣,再左側有水口廟,門上書有“一點波心含測水,數尋廟宇壯宣風”的對聯。

關聖殿與觀音閣隔一天井,在伴河石山上,鑿成高六米,面積約五十多平方米的殿房基腳。殿廳中排列四個大圓柱,正面是關聖帝君塑像,高四米,紅臉青髯,神態逼真。塑像之下有神櫥,櫥房小圓柱上刻有“得文昌為鄰,握手講春秋大義;與菩薩說法,同心覺海宇群生”的對聯。殿前有清泉井一口,四時不涸,夏涼冬暖,甘香可口。

古建築群臨時建有走廊欄桿,供遊人觀賞眺望。到清水季節,樓閣塔尖倒映水中,東面丫頭山,北面鈴子山,南面葫蘆山,互相映襯,陽光反照,測水泛漪,帆船上下,漁歌互答,形成一幅生動優美的圖畫。如今殿閣雖已部分拆毀,但舊貌仍清晰可辨。

歷史文化

明代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地紳江應虎在河畔突兀的仙人石上捐建觀音閣,並造觀音,二十四諸天,十八羅漢等神像。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39年)附近民眾在觀音閣前修關聖殿,塑關聖帝像。繼而在殿左建龍王閣,再左修有專供遊人休息的“憩息亭”,殿右建文昌閣。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劃定了殿閣四周界線,並碑刻契約。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又在河邊懸入水面的石座上修建了三層石料的石塔--惜字塔。1935年,村民捐款重修了觀音閣。
整個建築背倚桐子排小山包,座北朝南,身後是南北走向的釘子山山脈,門前有測水河自西往東流過。偎山臨水,雄偉壯觀,建築工藝非常精巧。觀音閣、關聖殿、龍王閣、文昌閣四大建築均為磚木結構,青瓦白牆,山字牆垛,畫棟雕梁,天井巷道,蔚為壯觀。四殿互為犄角,連成一體,與河心巨石上古香古色之惜字,石塔相映成趣。遊人可入殿求神祈福,或登石行觴觀釣者,或松下散心吟讀,其怡情怡趣之妙,勝似人間仙境。而每到天和日麗之時,登閣倚桿,觀賞眺望,樓閣塔尖倒映水中,與東西南三面青山互為映襯,碧波銀光,風動山移閣碎,間有錦鱗游弋,傾聽漁歌互答,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引得歷代文人墨客都來此攬勝賦詩。其中王開錦有五絕一首雲“石路非無倚,凌空一線微;垂檐照清水,登殿迷磯:澗指新沙通,雲從古樹飛;鐘聲傳曉夜,靜悟疑皈依。”

惜字塔

惜字塔惜字塔

在洛陽灣古建築群中,其佼佼者要數江邊惜字塔,它也是雙峰縣石塔類建築中建造最精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塔。
石塔碑文記述了該塔的修建過程:“測水深潭之上有磐石焉,廣可容數席,善(即撰碑文者陳元善)與彭司馬石仙,愛其地幽而基固,水潔而風清,慨然欲建爐於斯,以酬惜字之願。慮工費浩繁,未易告厥成功,而出謀諸里黨毋,適觸其隱衷,皆爭先先解囊以成此舉。而彭君遂獨任其勞,口傳手畫,指揮石工,備極經營,而爐乃成。”建成時間是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八月望日。
該塔高10米,底座周長7.44米,成正六邊形。一層累砌青石五排,上出飾邊。二層外嵌漢白玉雕飾,入口為一小拱門,門上方刻“共仰文明”四字,兩邊門聯是:“為學相朝登道岸,余灰盡使付東流”,為正楷陽刻,門左側刻有修塔記事碑文共219字,其書法與雕技堪稱一流;其餘各方,均刻有人物故事浮雕,亦人亦景,栩栩如生。二層上部連疊六線出檐,翹角與瓦當組成六個“V”字形,瓦面形如葵瓣,各構件組合得天衣無縫,十分好看。第三層塔身略小,各面仍為漢白玉浮雕,上部疊五線出檐,正中置葫蘆形寶頂。整座塔顯得玲瓏剔透,形態別致,技藝高超,給人以美的享受,凡到此遊覽者,無不為它的優美造型和精湛技藝而驚嘆!

湖南省-知名景區

所在地景點名稱
長沙市
長沙市橘子洲頭 | 嶽麓山 | 毛澤東紀念館 | 毛澤東楊開慧故居 | 天心閣 | 馬王堆 |長沙市動物園 | 烈士公園 | 海底世界 | 火宮殿 |秋收起義紀念館
望城縣銅官窯 | 雷鋒紀念館 | 千龍湖
寧鄉縣劉少奇故居
瀏陽市胡耀邦故居 | 大圍山 | 石燕湖 | 豐竹園 | 青竹湖
沙縣櫻花溫泉
婁底市
婁底市湄江 | 波月洞 | 洛陽灣 | 水府廟 | 曾國藩故居 | 蔡和森紀念館 | 紫鵲界梯田 | 梅山龍宮
常德市
常德市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花源 |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 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 常德詩牆 | 柳葉湖 |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 | 河洑國家森林公園 | 太浮山森林公園 | 蒙泉湖 | 城頭山 | 太陽山 | 德山公園

郴州市
郴州市仰天湖草原 | 蘇仙嶺 | 萬華岩 | 王仙嶺 | 五蓋山 | 天堂溫泉| 義帝陵
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 | 湘南年關暴動舊址
資興縣東江湖 | 觀瀾書院 | 回龍山 | 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汝城縣福泉山莊
蘇仙區飛天山天下十八泉 | 湘粵古道
北湖縣石林 | 龍女溫泉
永興縣便江 | 板梁古村
永州市
永州市上甘棠古村
祁陽縣金洞漂流| 文昌塔 | 三聖湖
東安縣舜皇岩
零陵縣柳子廟
江華縣盤王殿
江永縣女書園
雙牌縣大黃江源瀑布群 | 文廟
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道縣月岩
株洲市
炎陵縣炎帝陵
攸縣白龍洞
醴陵縣紅色官窯
茶陵縣南宋古城
湘潭市
韶山縣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 |滴水洞
湘潭市彭德懷紀念館 | 齊白石故居
衡陽市
衡南縣江口鳥洲
衡陽縣南嶽衡山 | 南嶽大廟 | 石鼓 | 回雁峰 | 岣嶁峰 | 陸家新屋 | 湘西草堂
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耒陽縣蔡侯祠
懷化市
芷江縣芷江受降紀念坊
會同縣粟裕故居| 高椅古村
漵浦縣向警予故居
新邵縣白水洞
新寧縣崀山
城步縣南山大草原
隆回縣魏源故居 | 高洲溫泉
綏寧縣鐵杉林
武岡縣中山堂 | 雲山 | 法相岩
岳陽市
岳陽市岳陽樓 | 君山島 | 東洞庭濕地| 張谷英村
汨羅縣屈子祠 | 任弼時故居
張家界市
張家界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龍洞 | 寶峰湖 | 慈利五雷山 | 桑植九天洞 | 賀龍故居洪家關 | 湘鄂川黔根據地紀念館 | 茅岩河漂流 | 崇文寶塔 | 土家風情園 | 普光寺 | 葫蘆殼溫泉 | 澧水源頭五道水 | 烈士塔 | 秀華山館 | 老院子 | 大庸府城 | 婁江漂流
湘西自治州
湘西鳳凰古城 | 猛洞河漂流 | 芙蓉鎮王村 | 德夯苗寨 | 關田山古苗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