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龍壩村

滾龍壩村

恩施市崔壩鎮滾龍壩,因獨特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而受關注。2007年,這裡被國家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只有黃陂市木蘭村和恩施市滾龍壩村獲此殊榮。滾龍壩村是以土家大姓向氏家族居住為主的自然小村落,也屬恩施州“民族民間生態文化保護區”之一。

(圖)滾龍壩村龍壩村

地方簡介

(圖)滾龍壩村滾龍壩村
湖北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是以土家大姓向氏家族居住為主的自然小村落,也屬恩施州"民族民間生態文化保護區"之一。因坐落在山間小平地,左有"黃龍"尖龍河,右有"青龍"洋魚溝,如滾龍滔滔匯流入天坑,源源不斷地保佑著向氏家族的綿延子孫,由800年前的獨姓落業、四房發達,成為今天200餘戶,800餘人的小居聚、大雜居的民族村落而得名。村內現存有明清古建築及有保護價值的近現代建築群3處13個、房屋200多間,建築總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70%保存較完整。主要類型是木構、磚、石混合而建的四合院式天井屋,四周以牆體圍合"回"字型;有的兩山施以封火山牆,牆帽有裝飾浮雕及彩色紋飾,屋頂有懸山和硬山兩種形式。如茅坎山建築群中的"四房屋基"。

自然形態

滾龍壩為鄂西山地常見的山間小平地,尖龍河、洋魚溝兩條河流從南北兩側穿過,尖龍河水黃,被稱為黃龍,洋魚溝水清,被稱為青龍,兩條溪水如滾龍匯流入天坑,故有滾龍壩的稱謂。坪壩周圍青龍、筆包、紗帽、馬鞍、尖銀、五峰、外坡、馬環、寶塔、老虎諸山拱衛。

滾龍壩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聚合式農舍大多為明清古建築,其間石板小道相連,間以古樹幽竹,與山水和諧成趣,構成一幅美麗畫卷。滾龍壩現存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7根,分別為青檀(俗稱糖果樹,果實味甜可食)與銀杏。

滾龍壩村過去為行政村,鄉鎮改制合村後為隸屬於鴉鵲水村的自然村落。距318國道2公里、鴉鵲水集市2公里、崔壩鎮10公里。村內公路已柏油化,進出十分便利。

地方風貌

(圖)滾龍壩村滾龍壩村

出恩施沿318國道東北行40公里,到達恩施市崔壩鎮鴉鵲水集鎮,從集鎮後一條村級柏油公路前行2公里,滾龍壩村便躍入眼帘。青龍、筆包、紗帽、馬鞍、尖銀、五峰、外坡、馬環、寶塔、茅坎、老虎諸山,或直聳壁立,或斜伸緩延,拱衛著五百餘畝的一壩良田,尖龍、洋魚兩河穿行壩間,旱時卵石突兀,雨時山水暴漲,一清一渾,交匯注入天坑,如雙龍翻滾,滾龍壩的名稱由此而來。

進入壩中,田壩邊,阡陌旁,古樹名木,高刺雲天。據林業部門測定,最大的一棵青檀樹齡長達545年,高36米,胸徑137厘米,冠幅22米;最大的一棵銀杏樹齡 594年,高34米,胸徑159厘米,冠幅12米。樹是村落歷史的見證,記錄著滾龍壩歷史的久遠。

在巨大的古銀杏掩映下,茅坎山向氏族人墓葬分布在公路上下,幾十處墳堆,或圓或長,大致差不多,墓碑則有長方形、圓頭形、尖頭令牌形、房屋形、虎頭形,精簡有別,各具千秋。細讀碑文,才知最早的墓葬為南明隆武丁亥年,據今已有360多年,算得名副其實的古墓。墓主人的身份各異,有的是滾龍壩向氏的開山鼻祖,有的是功成名就的進士、舉人、把總、千總、游擊、都司、總兵,有的是夫貴妻榮的誥命貴婦,有的只是草民百姓。

建築特色

(圖)滾龍壩村滾龍壩村
墓地有多條小路向四周輻射開去,通向或獨立、或簇擁的一幢幢古老的民居建築。大多數房屋都由封火磚牆、石砌天井、抱廳沖樓、書房繡閣、正房偏屋、豬欄牛舍、火坑雜間組成。最大的三處屋場為長街檐、石獅子、老虎山三個屋場,由三進、五進、七進多排間房屋組合,屋內天井相間,沖亭相連,道路曲折,最大的一組房屋有20多個天井。陌生人進入這些房子,猶如進入迷宮。更讓你目不暇接的是那些千奇百怪的石木雕刻,龍戲火珠、獅滾繡球、太極雙魚、仙猴捧桃、喜鵲鬧梅、富貴牡丹、文房四寶、西遊故事、封神傳說等,應有盡有。進入滾龍壩的這些老房子,即置身於明清古建築博物館,儘管這些房屋年久失修,垮掉了不少,剩下的也很破敗,但仍然遮掩不住它往日的精美與堂皇。 

歷史背景

滾龍壩原居住民為黃氏,據說於800年前遷來。另有向大元一族,即向述後、民間所傳“八耳鍋”向氏,後因今滾龍壩向氏先祖向大旺攜家人到滾龍壩落業發達後,陸續遷走。

《滾龍壩向氏族譜》記載,滾龍壩向氏家族在明、清兩代各有一次最發達的時期:第一時期為明代向霖龍、向雲龍、向霈龍同胞三兄弟因武勛授官。從已發現的向雲龍、向霈龍墓碑文來看,向霖龍官至川湖五省總兵;向雲龍官至南直安慶協理剿寇軍門游擊;向霈龍因功封鳳衛伯爵。這在當時至少也是五品以上的官員了。祖以孫貴,向大旺被朝廷誥封為將軍(榮譽虛職,武職正三品)。第二時期為清代向存道、向發道、向致道同胞三兄弟經科舉步入仕壇。

除上述6人外,滾龍壩向氏家族在封建時代還有多人做官發跡,如向日葵為明代副府,向必正為清乾隆貢生,向夔龍為清嘉慶衛政大夫,向萬傑為清同治廣東鹽運使司經歷、候選知府(妻崔氏誥封夫人),向子美為清末秀才、同盟會員,曾留學日本,民國初年任湖北省財政廳咨議與省高等法院推事,向明齋為清末秀才、共進會會員,民國初年任鄂省議會議員與恩施縣議會議長、來鳳縣知事。

滾龍壩不僅是向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還是封建時代基層軍事組織“塘”與國家糧庫“社倉”所在地。值得一提的是,據《恩施縣誌》記載,向氏族人參加過抗擊倭寇、保衛祖國海疆的戰鬥。

文化遺存

滾龍壩的文化遺存主要以古民居與古墓葬為主。古民居主要分布於茅坎山、中村、老虎山腳三處。滾龍壩有明清古建築及有保護價值的近現代民族建築13處、房屋100多間,建築總面積超過30000平方米,且70%保存較好。

滾龍壩墓葬主要分布在茅坎山馬鞍山尖銀山等地,共30餘座。有些墓葬雖葬於明代,但由後代族人在清代補立墓碑,大多為清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年間墓葬,其中4座墓葬為虎頭碑。這實屬罕見,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