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夏門村的來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所謂“夏門”,意指夏禹打開石門之處。清人李先達有詩云“峭削夏門道,疏排禹力神”(《夏門道中》)。相傳古時太原盆地為一大湖泊,曰“昭余祁澤”。為了排除常年洪水的災害,夏禹曾帶領先民“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即選擇太岳、呂梁兩山間雍塞狹窄之處,開鑿山口,將汾水導入黃河。夏禹開山之處曰“靈石口”,即今夏門村所在地。山西民諺曰“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後人為了表達對夏禹治水功績的紀念和感激之情,特將此處命名為“夏門”,“夏門村”由此得名。
夏門村現在的主要建築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在此居住的梁氏家族是當時靈石的四大望族之一。村里現有的古村落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院落共60餘處,其中半數以上的建築為明清時期的山西傳統建築。民居內窯窯相通、院院相連,街巷連通且有暗道相連,除方便交通和藏匿外,還具有排水功能,是夏門古村落建築群的一大特色。此外,村內還有多處雕飾精美的廟宇、祠堂、牌坊、店鋪等遺蹟。目前,該村正按照已編制完成的古村落保護原則進行修繕。
村落環境
夏門村是汾河旁邊的一個古村落。汾河在這裡曲折而行,由於常年沖積而形成一汾河谷地,夏門村正是坐落在這樣一塊背山面水、地勢較為平坦的河谷地上。險要獨特的地理位置、負陰抱陽的風水格局、富於變幻的山水景觀,造就了夏門村極佳的人居環境。
傳統街巷
夏門古村落至今尚有保存完好的傳統街巷9條。其中東西走向的街3條(東街、中街、西街),道1條(後堡道),巷5條(大夫巷、御史巷、堡九巷、梁家巷、天九巷)。各條街、道、巷連通各個院落,並與暗道相連,方便交通和藏匿,兼具排水之功能,成為夏門古村落傳統街巷空間的一大特色。
古建築特色
夏門村主要建築群始建於明萬年間,居住於此的梁氏家族是當時靈石縣的四大望族之一,官宦學士眾多,工商財力雄厚,因而古村落選址、布局及建設極為講究。目前古村落中半數以上的建築群為明清時期的山西傳統建築風貌,古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現有保存完好的院落6組共60餘幢,窯洞、傳統民居千餘間。窯上建窯、院中修院、窯窯相通、院院相連,是夏門古村落建築環境的一大特色。加之諸多造型雄渾、雕飾精湛的廟宇、祠堂、牌坊、店鋪等,共同構成一個城堡式的古建築群。
夏門村的百尺樓(清朝御史府)、關帝廟(清朝知府院)、對碑灘摩崖石碑三處歷史文化遺產於1974年被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村落內還有韓信墓、秦王嶺、老生寨、雀鼠谷以及大夫第、深秀宅、惇敘祠堂、祭祖堂、家廟、關驛、文昌宮、竹林書院、“志矢柏舟”牌坊等多處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蹟。
夏門村已委託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院於2006年8月編制完成古村落保護規劃,並獲得靈石縣人民政府的批准。目前,夏門村幹部民眾正在按照保護規劃所確定的保護原則和修繕措施,深入開展規劃的實施工作。
保護
靈石縣夏門村已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夏門村主要建築始建於明朝,在此居住的梁氏家族是當時靈石的四大旺族之一,族內官宦學士眾多,工商財力雄厚。村里現有的古村落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院落共60餘幢,其中半數以上的建築群為明清時期的山西傳統建築。民居內窯窯相通、院院相連,街、巷連通且有暗道相連,除方便交通和藏匿外,還具排水功能。此外,村內還有多處文物與歷史遺蹟。目前,該村正按照已編制完成的古村落保護原則進行修繕和保護措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