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村,是一座已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這裡至今仍保存有20多座500年以上歷史的古祠堂和120餘幢明清古建築。
基本簡介
古村里還分布著48條麻石巷道,縱橫交錯約7公里。巷子中隨處可見的古井、拴馬樁等古蹟似乎向人們訴說著這個古老村落的歲月滄桑。據記載,天寶村自古文風興盛,共出過10名進士、76名舉人和解元。厚重的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歷史景觀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構成了天寶古村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慕名前來。
天寶村位於江西宜豐縣天寶鄉,是一座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這裡至今仍保存有20多座500年以上歷史的古祠堂和120餘幢明清古建築。古村里還分布著48條麻石巷道,縱橫交錯約7公里。巷子中隨處可見的古井、拴馬樁等古蹟似乎向人們訴說著這個古老村落的歲月滄桑。據記載,天寶村自古文風興盛,共出過10名進士、76名舉人和解元。厚重的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歷史景觀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構成了天寶古村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慕名前來。
歷史文化
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有1800年歷史,曾出過10名進士、76名舉人和解元、11名武舉人、139名諸貢、178名恩賜頂戴。至今村里留存皇家賜匾25塊,並完好保存著一所建於1919年的現代職業學校——培根職業學校的舊址。
天寶,儘管名聲不夠響,但它已成為省內外眾多“驢友”、“攝友”的嚮往之地。
天寶,以它的原生態和獨特的文化氣質,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前來考究。
天寶,這個有著180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隨著宜豐縣旅遊戰略的推進,其沉浸已久的輝煌正被世人了解。
文化村落
天寶是古宜豐縣治所在地。據介紹,天寶的名字始於唐代,取“綠波清浪,物華天寶,駕重洛陽”之意。曾以“東西南北門,前後兩條街,48條巷,48口井,四周竹城牆,四季馬蹄香”而飲譽江南,古有“小南京”的美譽。
天寶建築布局科學,風格獨特。天寶古村48條石巷、48口古井,流遍全村的小渠,組成了科學的交通、飲水和沖洗網路。村內保存著20多座500年以上歷史的古祠堂,120餘幢明清古建築。古建築木雕、石雕呈現極高的藝術水準。
天寶自然人文風光奇特,引人注目。古村有圍徑2米以上的古樹46棵,長達1468米的古城牆一座,1631米的古護城河一條。古村還有9座古橋,23條舊歷史標語。
積澱深厚的古文化,使天寶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榮譽。這正是天寶古村獨特的價值與魅力所在。
保護開發
早些年,省、市政協委員和有關專家對天寶古村的開發作過調研。委員和專家們提出:古村的旅遊開發,其保護要放在首位。這是古村開發模式不同於其他鄉村旅遊發展模式的特質之一。
2005年,宜豐縣對天寶古村的旅遊開發制定了“開發與保護並舉,以保護為主”的原則。首先,成立了縣天寶古村旅遊開發領導小組,聘請長沙一家旅遊規劃公司為古村編制了旅遊開發詳細規劃。古建築的修繕工作,依據規劃設計逐步展開。同時,出台了《天寶古村保護區保護管理試行辦法》,對古村的整體環境風貌、傳統格局、文物古蹟、特色街區、古建築、古樹名木、古井、古城牆、古橋、石板路、水溪、牌匾書畫、牆面歷史標語等,進行了法規性的保護。
過去,古村居民保護意識淡薄,村中建新房、私改古民居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石板路也被村民鋪上了水泥。如何加強村民的保護意識,讓村民成為古村的保護者,提上了議事日程。近年來,該縣相繼召開了“天寶古村的保護利用學術研討會”和“天寶古村古建築群保護規劃專家評審會”。成立了“古村村民自治委員會”,對破壞古村的人和事進行處理。村里還成立了古村民俗用品展覽室。種種舉措,使天寶古村居民的保護意識大大增強。一些遭到破壞的建築和石巷得到了恢復。
縣政府將按建築的不同保護等級給予村民相應的補貼。在此基礎上,鼓勵住戶原地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和相關產業。對部分破舊危房,按保護規划進行就地改造,並由政府提供補助,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驗收。“當每個村民成為古村的保護者後,古村才能得到更好的開發。”這位負責人說。
開發難題
在保護中開發,保護工作相對要容易一些,更難的則是開發。
景點散,這是宜豐的旅遊現狀。古村、洞山、官山、黃檗山、淵明故里等景點各自成點,不成一線,往往令遊客望而卻步。這裡有旅遊資源統籌和道路交通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宜豐縣各條旅遊道路正在完善,景點間不久將串成“珍珠”。天寶古村已和草坪蘭花產業“對接”,游古村、賞幽蘭,將成為吸引遊客的一條亮點旅遊線路。
資金缺,這是阻礙天寶古村開發的最大難題。長遠來說,修復古屋、仿建古城門、新建劉伯溫紀念堂、三星級仿古式賓館、仿建石雕牌坊、整修6公里石板路、興修人工湖、千畝桃花園等,這是宜豐縣古村開發的計畫,而支撐這個計畫必須要有雄厚的資金。
從近期看,古村的垃圾處理、大型水池的興建,這些關乎古村環境面貌和村民洗漱的問題,也需要大筆資金。
平山鄉天寶村
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平山鄉天寶村,該行政村隸屬梁河縣平山鄉 ,地處騰衝縣清水鄉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鄉道路為沙石路,距縣52公里。東鄰騰衝縣猛連鄉,南鄰平山鄉勐蚌村委會 ,西鄰梁河縣曩宋鄉 ,北鄰騰衝縣清水鄉。轄19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11戶,有鄉村人口3814人,其中農業人口3725人,勞動力19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948人。
簡介
全村國土面積 26.67 平方公里,海拔 1700 米,年平均氣溫 15.1 ℃,年降水量 1478.3 毫米,適合種植 茶葉、油菜、小麥等 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816 畝,人均耕地 0 .76 畝,林地 3083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455.07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9元。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