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雲山屯村位於西秀區七眼橋鎮,始建於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至今保存了大量的歷史建築,是明代軍屯、商屯遺存的實物見證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村里既保存有善於防禦工事的屯門、屯樓、屯牆、古街道,又有江南建築風格的門樓、窗室,磚碉、石雕、木雕渾然一體。歷經600年滄桑,當年隨朱元璋“調北鎮南”的明朝軍士的子孫後代們至今生活在這片具有“大明韻味”的土地上,延續著厚重沉澱的大明遺風。當日,由雲山屯村、本寨、九溪三地和剛落成的安順屯堡文化博物館匯成的雲峰屯堡文化風景區正式向遊人開放。
明代軍屯、商屯遺存的實物見證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安順雲山屯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2006年5月12日,安順西秀區政府等單位在七眼橋鎮雲峰景區隆重舉行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授牌儀式。
西秀區歷來重視做好屯堡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他們引進民間資本,修建了貴州屯堡文化博物館,既保護、宣傳了屯堡文化,又在屯堡文化核心景區建設了一個重要視窗,搭建公共文化平台。
歷史故事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始建於明初,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屯堡村寨。屯堡起源於軍屯,是一種獨特的漢文化。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沐英為副將,率三十萬大軍征討雲南梁王,於次年攻克雲南。為鞏固邊陲,大軍選擇以貴州安順為中心駐紮下來,為解決軍需供給,軍士戌兵屯田,自給自足,形成了調北征南的軍屯。由於軍屯力量仍然薄弱,於是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發動了第二次南征,隨軍帶來了一大批贛、皖、蘇一帶無田地房產的無產者,在貴州一帶屯田聚居,形成了以“調北填南”形式安置的民屯,稱之為“堡”。地方民居
600多年前,明洪武帝朱元璋為加強邊疆地區的統治,在江浙招幕士兵,讓他們攜妻帶子進入貴州,居住在設定的衛所里,戰時出征,閒時屯墾。當時衛所廣布全省各地,軍戶達數萬人之多。滄海桑田,而今這些衛所的遺蹟大多散落到了歷史的時空中了,但在“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順,至今還保存著一些衛所舊址及當時人們生活的遺風,雲山屯就是其代表。
雲山屯村寨只有前後屯牆的兩個城門,前屯門用巨石壘砌而成,兩旁的城牆,高7—8米,厚約1.5—2米,屯牆全長1000米左右,上有炮眼和垛口,各處制高點還有眾多的哨棚,一旦發生戰爭,即構成了一套系統、完善的指揮和作戰體系。從前屯門入寨,眼前是所謂的屯堡一條街,街道長約600米,寬5米左右,還有許多小巷巧妙地與各戶的三合院、四合院、碉樓等相連線,形成了攻防相濟的通道。隨著屯田制度的衰退,加之豪商富賈的湧入,這裡的商業貿易曾繁榮一時,布號、米肆、藥鋪等遍布全屯,著名的“德生昌”中藥鋪遺址至今仍存。近六七十年來,由於交通道路的變遷,往日的興旺與繁榮才逐漸逝去。雲山屯的民居大多採用穿斗木構架結構,構架承重,圍牆只起圍護功能。圍牆用石塊徹成,選擇的材料由大到小,使牆體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感。房屋的板壁、支柱、窗戶、門樓等均有鏤雕花紋,或名人詩句,或松菊竹梅,或鳥雀鳳鶴,絢麗多彩,寓意深刻。
寨子裡的民居大多採用穿斗木結構,構架承重,圍牆只起圍護功能。圍牆用石塊砌成,選擇的材料由大到小,使牆體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感。房屋的板壁、支柱、窗戶、門樓等均有鏤雕花紋,或名人詩句,或松菊竹梅,或鳥雀鳳鶴,絢麗多彩,寓意深刻。
熊子文家:(院落處)這個院子是金光甫家的舊址。金光甫父子二人皆為舉人,父為庚子舉,子為已卯舉。中舉後不願做官而甘願教書;後來光緒皇帝感念他們淡泊名利、虔心執教的可貴精神,派人送來了一對寶杯以示慰勉。
(社管會)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這是既有江南韻味格調,又有防禦功能的建築。正房、左右兩廂房及照面,至今仍反映了建築工匠的巧妙構思。
(手指熊明州、王少州住處)此兩棟三合院,防禦功能十分突出,後牆工藝精緻,內院裝飾工整。就連雞圈的設計也是匠心獨運——位於石坎內部。
地方風俗
舊時的地方志書把屯堡人稱為“鳳頭雞”、“鳳頭笄”等,是因為已婚婦女的簪子酷似鳳頭而得名。雲山屯的男子頭包青布帕,身著扣邊長衫,系腰帶,穿草鞋或布鞋;婦女以紗帕為頭巾,腰間系織綿絲質長腰帶,打結於臀後,腳下是鷹勾尖頭平底繡花軟靴,腿扎白布綁腿,寬衣大袖的大襟長袍,衣領、袖口、襟邊均飾有花邊。據說如此之裝束是明代遺留下來的。如果遊客來得適時,可以領略到雲山屯許多獨具特色而又韻味無窮的節日文化:正月初九的玉皇會,正月十六迎汪公,六月初六土地會,六月二十四敬雷神……這些節日中,以迎汪公最具屯堡特色。傳說汪公叫汪華,系安徽歙州休寧人氏,隋時為徽州地方官,後率部歸唐,被封為越國公,因隨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有功,改封九官太守,死後謚為徽州府越國公忠烈汪王,遺骨歸葬子歙州城北嵐山之上。由於屯堡人有安徽來者,所以他們把故地軼亭也隨之帶入。正月十六這天,屯堡人要把汪公從平日香火侍奉的汪廟中請出來放在紅色的轎子裡,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為前引,嗚鑼開道進行游鄉,轎過的每一家都要燒香鳴炮奉迎,整個過程大約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
在正月和七月到雲山屯,還可以見到當地人玩花燈和跳地戲。花燈的主要劇目有(八仙圖)、(鍘美案)等,表現形式以唱腔為主,道白為輔,這裡的花燈表演至少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演出地戲時要戴面具,內容大多取材於“說唐”、“三國”等故事,多為武戲。奇山藏古寺。沿著雲鷲山崎嶇的石階而上,便可到達古樹掩映的雲鷲寺,寺廟由三部分組成,最早的是建於500多年前的大佛殿,清康熙年間增修玉皇閣和關聖廟,民國初年再添待漏橋和化紙塔。玉皇閣為重檐式攢靈歇山頂建築,是當地古寺的代表。從高處放目遠眺,西面蒼山如海,東向良田萬頃,讓人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
作為數百年前留下的歷史“化石”,雲山屯和它所代表的屯堡文化,已經成了黔中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讓人們去感受那深邃的過去。
文化古街
明清一條街,這條全長大約六百餘米、寬約3到5米的古街,全部由青石板鋪設而成;這條並不太長的古街道,卻被歷史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這條街的前半段,主要的建築與風景人文都是以明朝的為主;中間的一段卻是清朝;而最後的一段則是民國及以後年代的了。在這條古街上,還有許多小巷巧妙地與各戶的三合院、四合院、碉樓等相連線,形成了攻防相濟的通道。隨著屯田制度的衰退,加上豪商富賈的湧入,這裡的商業貿易曾經繁榮一時;街道兩旁店鋪林立,繁華如夢,古韻猶存,布匹店、米店、藥鋪等遍布全屯,著名的“德生昌”中藥鋪遺址至今還在。這條古街道,隨地勢起伏,宛如一條玉帶,具有濃厚的明代江南建築風格;它記載了這條古街的數百年滄桑。現在,古街上有大小店鋪數十家,主要銷售飲譽海內外的茶葉、蠟染製品、旅遊工藝品等。馬蹄形的鋪台,就是當年開鋪人家。此外,還有各種不同風味的小吃店和茶館,遊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食用,十分方便。古老的屯堡文化古街上,展現著她那迷人的風采,使她成為向海內外遊客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長廊。
旅遊介紹
按水坡:這股山泉,與東邊“大水崗"的山泉一樣,長年不斷,大旱季節也涌流不息,是全村寨飲用水的主要來源,它有三個特點:
一是:汩汩清泉,冰甜可口;
二是:四季不斷,寒署不枯;
三是:飲用治病,神奇妙方。
雲山寺:都說奇山藏古剎。聞名遐爾的雲鷲寺就屹立在雲鷲山的山巔上;遠遠看上去,古樹掩映的雲鷲寺有一種讓人說不出的清虛和超拔。聆聽著古剎的鐘聲,雙腳踩在石階的青苔上,頭頂幾朵閒雲,大家的思緒似乎會飛得老遠,不經意間,心中會滋生出一種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悵意。古老的鐘聲,依舊在風中迴蕩著,就象在吟誦一首悲壯而蒼涼的史詩。我相信遊客們都會明白一個事實,幾番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以及當年征服者們的光輝和榮耀,早已隨風飄散……時間,終歸會讓我們找回內心的寧靜和溫馨。
根據《雲山寺志》記載,這座寺廟初建於元朝末年,當時只是簡陋的茅草庵,有兩位僧人師徒二人相依為命,在這裡默默修行;在此期間,他們砌起了石階梯700級,並把寺廟的大殿和房宇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兩位僧人死了之後,村民們把他們安葬在了後屯門外面,還在他們的墳前立了塔碑供後人追思和悼念。
接引亭:這個地方原來靠著偏崖建了一座亭子,名字叫做“接引亭”,亭子裡塑有“接引佛菩薩"像,意思就是在這裡接待上山的客人。菩薩左手下垂,右手指向山門,彬彬有禮;亭子兩邊的楹聯妙趣橫生:
爾果誠心快上來有我接引
吾特授語速進去解爾痴迷
可惜這亭子在五十年代時毀壞了,目前景區管理處已有計畫把它恢復重建。
山門處:這個地方原來有一塊黑木大匾,上面寫著“仍有靈來”四個大字。
飛來石:這奇特的山岩,叫飛來石。終年毛葉蓬覆,雜草叢生,鬱鬱蔥蔥,山間有一條溪泉,汩汩直下;村寨里的人用石缸把它蓄起來,可以直接飲用。傳說石缸里有一對金蛙,在夜間長鳴不止;現在泉水乾枯了金蛙也走了,村寨里的人都盼望著能再現昔日的美好光景。
沿著崎嶇的台階拾級而上,便可到達古樹掩映的雲鷲寺,寺廟由三部分組成,最早的是建於500多年前的大佛殿,清康熙年間增修玉皇閣和關聖廟,民國初年再待橋和化紙塔。
關聖殿:這個關聖殿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遊人來了都會到這裡頂禮膜拜,抽箋祈福。
大佛殿:山上的這座大佛殿始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後來又屢毀屢修,直到現在。
原來有一座禪門,禪門兩側懸掛著僧人樊樹奎題寫的長聯;對聯將周圍地名嵌進,琅琅上口,廣為傳誦:推開清靜禪門,仰視西南盛景,遙望萬仙十佛,騎乘白鶴青龍,宛在雲中觀燕,拋棄凡塵囂事,隱居東北名山,喜迎八寨七賢,邀迎天鵝河螺,同斗來嶺上看牛蹄
待漏橋:建於1920年,巧妙套用兩岩拉近之勢,石拱成橋作基,橋上三字“待漏橋”,乃鄉紳金星翹所書,詩云:
將軍鐵蹄夜渡關,
朝臣待漏五更寒。
雲山的和尚,誦經勤勉,寺規嚴密,並非“日高三寺僧未起",意即對僧人們的讚頌勉勵。
玉皇閣:玉皇閣為重檐式攢靈歇山頂建築,是當地古寺的代表。這裡原來供奉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托塔天王、雷公、閃電娘娘等。
登上玉皇閣,俯瞰此山,只見山下的屯堡變成一座彼岸,油菜花變成一個巨大的花海,而遠處的山則變成了花海中的島嶼,真是春光無限。如果從高處放眼遠眺,西面蒼山如海,東向良田萬頃,不禁讓人“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
所獲榮譽
“雲山屯”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也是“雲峰八寨”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它的雄奇、險峻和美麗,曾令無數遊客流連忘返。“雲山屯”始建於明代初年,自建成以後,幾經戰亂和自然侵蝕,逐年都有修葺和增建。屯內的屯牆、街巷、宅院以及自然生態環境保存完整,猶如一部古代屯田文化的百科全書。2000年,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將它認定為:“最大的、最完整的明初屯堡文化村群落”;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又是貴州省唯一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的村寨;獲得這個稱號的村寨在全國也僅僅只有2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