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據考證,這座村莊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落,也是雲南省最早的史籍《蠻書》記載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稱不變的村邑。村中現代民居建築不多見,卻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兩朝建築和著名的玉皇閣道教建築群。
千年白族諾鄧村:“諾鄧”在白族語中意為“有老虎的山坡”。
這個見諸於史籍,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共1138年的小小村落在古代可是個了不得的地方。唐代《蠻書》中已經對諾鄧有明確記載,這裡最遲在唐朝就已經鑿井製鹽,是一個典型的以鹽井為生存依托的村落。
諾鄧也稱“諾鄧井”,“井”就是鹽井。根據云南史料記載,雲南井礦鹽業在秦漢時期就已產生。從有明確記述的唐代開始,諾鄧村的演變發展完全依賴於鹽業經濟的興衰。因諾鄧鹽質非比尋常,保山、騰衝一帶自古以來就十分喜歡食用“諾鹽”。
古代諾鄧的“茶馬古道”,東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騰衝,西接六庫片馬,北連蘭坪麗江,四方商賈雲集,百業昌盛。諾鄧村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西地區的商業中心之一。村中保存較完整的古鹽井以及明代五井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是研究雲南古代鹽業經濟文化的寶貴活教材。
區位優勢
除了鹽,諾鄧亦“盛產”進士、秀才。盡管雲龍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兩朝還是文風蔚然、人才輩出。諾鄧村中“進士”的,在雲龍為最多,舉人、貢生和秀才則不勝枚舉。清代康乾年間,諾鄧村舉人黃桂是聲噪一時的文化名人,被譽為“滇中儒傑”。
諾鄧村四面環山,村子最低處海拔為1900米,最高處的玉皇閣海拔為2100多米,高差較大。除了東面山麓“龍王廟”後有一小塊稍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幾乎都建築在山坡上。諾鄧村民居建築式樣基本與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相同,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築布局,但由於依山而建,構思奇巧變化,風格也呈多樣性。無論是四合院,還是“三方一照壁”式結構,平面組合都結合山形地勢特徵,因而諾鄧村民居建築又呈千姿百態的外觀,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協調適應。諾鄧民居建築重視工藝精美,門、窗、木樑、柱、檐都講究雕刻圖案的美觀精細,山牆、院牆上都有繪畫或圖案。每戶人家正房、廂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藝都各有特色,幾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兩家來。白族建築的照壁是十分需要講究的,而諾鄧村的照壁由於主房、廂房和廳房因山勢高低錯落,所建的照壁就顯得高大而又順應各家自然特徵。諾鄧民居建築中“大門”式樣最為豐富,門向也不盡相同,其風格氣派豪華而不失文雅。此外,各家正房“堂屋”的風格,都體現著莊重古樸典雅,很多人家至今還保留著明清以來的家俱、古董、什物。現存民居建築中,以明、清時期的建築為主,間有一部份民國建築。在山頂玉皇閣,第一次有了千年古剎的感覺,四周的氣氛,甚至讓人懷疑空氣里有先靈的魂魄游弋。諾鄧,是遠離塵囂的,隱隱使人覺得虛幻——雖然它是那樣一座真實的活著的古村。諾鄧村民風淳樸可愛,如天地初開。每天出去逛,無論走到哪家,到飯點了就會拉你進去跟他們一塊吃飯。當地人用碎糙米拌白苞谷粉蒸的主食,下飯的肉骨頭湯香的讓人能吞掉舌頭。閒暇時村民會拉你喝茶,天色晚了會拉你烤火,再晚點叫你就在他們家歇息……村里人說,歷史上諾鄧村從沒出過一次惡性案件,在諾鄧古村,的確能感受到民風淳樸,尊禮重道。
基礎設施
2012年底,全村有492戶通自來水,有781戶通電,有23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2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20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7.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4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9.4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0畝。
該村到2012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8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94.00畝(其中:田45.00畝,地2849.00畝),人均耕地1.40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001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0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20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2078.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3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0.70萬元,畜牧業收入402.8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15頭,肉牛101頭,肉羊2100頭);林業收入174.3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82.80萬元,工資性收入152.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2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2.3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3人,在省內務工33人,到省外務工3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主要銷售往本縣。2012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37.4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81戶,共鄉村人口2199人,其中男性1074人,女性1119人。其中農業人口2031人,勞動力1534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7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2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7.00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8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94.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890個(勞均1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509.20萬元,有固定資產226.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國小生就讀到諾鄧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雲龍縣民族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30公里,距離中學6.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國小生118人,中學生56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民眾在旅遊業上沒有得到實惠,保護古村工作非常艱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畜牧業、烤菸、旅遊等產業。該村設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56人,黨員中男黨員35人,女黨員21人。團員36人。
景點推薦
玉皇閣道教建築群:玉皇閣大殿,彌勒殿,關帝廟,孔廟,欞星門等都是清代廟宇建築。黃氏題名坊:村中石牌坊,原為明代五井提舉司衙門舊址,後為黃氏家族科舉題名坊,鐫刻有明中葉至清乾隆年間黃氏家族歷代舉人、進士功名。
萬壽宮:最早為元朝時期外省客商會館,後改作廟宇,原稱“祝壽寺”,清初改名“萬壽宮”,現古建築猶存部份木架結構,前樓基本完好。
諾鄧村民居建築:北山黃家宅子,北山主體民居建築,皆因山就勢構建,且有古街鋪、古市肆等,街巷縱橫交錯,風格特異。河東民居建築群:四合五天井串連遞進式院落等風格奇巧,各具特色。河頭民居建築:“銀匠家”等院落建築古老、特殊,建於300多年前。
鹽井:最早開鑿當在漢朝,至今二千餘年。最初形成“諾鄧井”之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現除鹽井外,還留存有井房及煮鹽大灶等建築。
古驛道、古橋:古代諾鄧村北抵麗江,東向大理,南往保山,西去片馬騰衝的驛道和橋樑,多由石板鋪就,至今遺蹤尚存,蹄跡長留。
自駕車:距昆明518公里,距州府大理市158公里,從昆明到大理出去都是高速公路。下了高速公路再走3個小時左右的三級柏油路,就到雲龍縣城。諾鄧所在的雲龍離大理只有差不多170公里的路程。諾鄧距縣城7公里,鄉村是土夾碎石路,轎車基本可以過。
景色介紹
1、千古鹽井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雲南,置益州郡,下轄24縣,其中比蘇縣即在以諾鄧為中心的沘江流域,“比蘇”是白蠻語,意為“有鹽的地方”。諾鄧鹽井自漢朝開採以來至今歷兩千餘年,這是一口21米深的直井,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從下面取鹵再分給各家“灶戶”煮鹽。
2、鹵脈龍王
諾鄧的龍王據說是主管五井鹵脈的,明初的五井包括諾鄧井、順盪井、山井、師井、大井和麗江府的蘭州井、鶴慶府的彌沙井等七個鹽井。到明朝後期,才把諾鄧井、天耳井、大井、石門井、雒馬井這五個鹽井習稱為“五井”。
3、北山重樓
諾鄧北山民居依山構建,層層疊疊,前後人家樓院重接、台梯相連,往往是前家後門即通後家大院,古代詩人描繪諾鄧村居是:“疊岸分傳徑,重樓滿集阿”。全村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顆印四合院”等等,風格各異。
4、河東民宅
古詩言諾鄧河是“雙橋鎮小狹,水細未成河”,只有河東一帶地勢稍緩,民居宅院相對建得寬平完整。古文曾描繪諾鄧村:“崇山環抱,諾水當前,箐簧密植,煙火百家,皆依山構舍,高低起伏”
5、鹽街鹽局
河東鹽地街有鹽局舊址,古代由煮鹽的灶戶將製成的食鹽交到鹽局,鹽官再把鹽分發到各地行銷,絡繹不絕的運鹽馬幫在此出發,走往東向大理,南向保山,西向騰衝、緬甸,北向麗江、西藏的“鹽(茶)馬古道”上。明代五井鹽課提舉司年上繳中央的鹽課銀達38000兩。鹽局前有萬壽宮遺址及“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等民居院落。萬壽宮遺址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築,明初人們將原元代江西會館改為寺廟,稱“祝壽寺”。嘉靖年間提舉李瓊重修該寺,明未改名為“萬壽宮”,現存李瓊所寫詩碑。“四合五天井”為村中平面積最大的民宅,院中間一個大天井,四邊有四個小天井,上房、耳房、面房都設有堂屋,四面樓房相通可巡迴來往,即“走馬轉角樓”結構。
6、提舉衙門
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國置七個“鹽課提舉司”,雲南就有四個,這裡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後來提舉司衙門外遷,這裡就演變成了諾鄧黃氏家族私宅區,族人乃將原提舉大門改造成登載本家科舉功名的“題名坊”。清代黃氏門中共出兩進士、五舉人及上百名秀才,康乾年間舉人黃桂是名噪一時的飽學之士,曾被譽為“滇中一儒傑”。
7、道長月台
明清以來道教在諾鄧地區影響較大,這裡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長的家宅舊址,其建築特色是院內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台,在此可作法事或彈演洞經等。
8、銀匠舊居
明末以來,楊氏家族的銀制工藝名聲遠播,銀匠舊居比較古舊,為明末所建。
9、河頭潭影
諾鄧村河頭有幾個較深的水潭,狀如杯、碗、瓢、盆等,又有古磨坊、碾坊等遺址,周邊飛瀑流泉,樹木蔭翳,潭影幽清。
10、黃家古榕
北山民居建築群中有黃氏家族所植三百多年的高山榕,諾鄧人取名叫“萬年青”,蔭蓋著古提舉司衙門前的下馬場。
11、貢爺家風
河東貢爺院前堂有清代中期遺留的屋樑焚燒痕跡,傳說是無人在家時大樓失火但僅焚毀一梁即自滅,該貢生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樣本,告誡後人須重視文化、遵守禮樂、行義好善。
12、進士家雕
清乾隆間進士黃紹魁舊居有精緻的木雕圖案,尤以中堂正上方的“黃榜題名榮歸故里”圖及“麒麟探花、雙鳳朝陽”書案為珍品。此外,諾鄧全村許多村民家中還保留著大量明清文化的遺蹤,目前散落在全村各戶的古董、文物、字畫牌匾、古老家具什物就有10000餘件。
3、屋檐五滴
諾鄧民居多為因山就勢修建,其四合院異於平原地區。正房與廂(耳)房、面房高低錯落不在一個平面,故形成了前後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層層遞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現象。諾鄧村民居建築充分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協調適應,其門、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檁特色鮮明,十分重視整體結構和局部建造的嚴謹統一,重視傳統工藝和雕刻圖案的美觀精細。
14、多台院落
諾鄧北山民居皆建於陡坡之上,便形成了這種“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內有三、四層台面,逐級上堂,風格獨特。
15、袖珍小院
諾鄧村人煙密集而地面有限,很多民居的安排都很緊湊,精巧玲瓏。
16、台梯集市
古代諾鄧每個月趕集四次,因地點限制,街場都安排在西面村尾一帶,這個很長的石頭階梯兩邊過去都是肉鋪,傳說晚間有豹子因偷食零肉而從台階上滾下到谷底跌死,足見其陡。
17、村巷石板
諾鄧街巷村道縱橫穿插,都由清一色石板鋪就,且三步一階、五步一台,誰也數不清村裡有多少級台階。
18、鹽馬古道
在村北可見古代東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騰衝緬甸、北連麗江西藏四條“鹽(茶)馬古道”的石板路面。四方的驛道穿山越嶺,匯集於此,南來的驛路山腰上可見古代的貞節牌坊遺蹟。
19、本主神祠
諾鄧村西北面有本主(三崇)廟及城隍廟等神祠。
20、欞星門坊
諾鄧文廟前有“欞星門”,這是滇西地區現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於清初,四柱三楹、飛檐斗拱,又叫“騰蛟、起鳳”坊。
21、文廟秋陽
諾鄧雖然不是州、縣駐地卻建有孔廟,這在古代禮制中是個特許。諾鄧文廟建築精緻莊嚴、古樸典雅,裡面大殿“至聖宮”塑的是“布衣孔子”,師長風範、和藹可親,不同於外地文廟塑的都是著帝王衣冠的孔子像。文廟的紅牆外“禮門”上書“江漢秋陽”匾,顯見古代諾鄧文人致遠清高。在供奉“文聖”的孔廟旁還有供奉“武聖人”關公的武廟,可謂是“文武並列”。
22、玉閣星圖
玉皇閣是滇西地區現存的極少見的三層閣樓式古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宮觀。大院內有明代的梅樹及翠柏、紫薇、金桂等。大殿頂層上現存的藻井繪畫“二十八星宿圖”可稱為“諾鄧一絕”,在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和天文、藝術、建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3、五雲紅葉
諾鄧玉皇閣道教建築群古人譽之為“五雲首山”,五雲即指雲龍五井。玉皇閣周邊古木參天,老樹虬枝,尤其是風景價值頗高的黃連木,樹高多達三、四十米,最老的樹齡已800餘年,春夏之季,綠蔭濃郁,一到秋來,樹葉紅黃相間,色彩斑斕,接著就是一片“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美景,令人留連忘返。
24、香山晴嵐
諾鄧南山又謂香山,正當玉皇閣前面猶如一架巨大的屏風。山上舊有許多廟宇,現存古嶺寺、香山寺(觀音寺)等幾座,每當雨過天晴,山嵐靄靄,景色清幽、青翠欲滴,把山下的諾鄧村點綴得更加古色古香。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