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據說十三陵的某個碑刻字跡里也曾提到此地。燕家台位於古道的十字路口,東至天津關,西至犁元嶺,北通塞外,南至齋堂。
著名作家丁玲在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塑造了一位英雄人物--游擊隊大隊長趙大栓,而趙大栓的原型就是燕家台村人趙永成。趙永成宅院是燕家台村178號。這是一處老宅,大門樓為清水脊,蠍子尾,牆體磨磚對縫,四級青石台階。
古民居
村中耕樵讀書之風盛行,在清代出過兩位秀才,秀才的宅院至今仍保存完好。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還造訪了丁玲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塑造的游擊隊大隊長趙大栓的原型趙永成宅院,是燕家台村178號。這是一處老宅,大門樓為清水脊,蠍子尾,牆體磨磚對縫,四級青石台階。
行走在村落中,我們的思緒仿佛回到遙遠的歷史長河,沉醉於古村落特有的韻味之中。村落古樸的建築藝術、精湛的楹聯雕刻,無不充滿村民愛美、求美、嚮往文化的追求。
文物古蹟
燕家台村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村中曾有觀音廟、老爺廟、五道廟,村南還有龍王廟,最為著名的是元代建造的通仙觀,廟宇現已無存。1981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通仙觀碑刻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燕家台聖泉庵建於明代,佛教石窟寺,建在巨大的凹形山崖上。1981年,考古工作者還在村落附近的龍門澗一帶出土商代貝幣100餘枚。
這裡的貝幣是中國商代窖藏貝幣,為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貨幣的原始形態,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狀況。在燕家台村西龍門澗入口處出土的貝幣被專家鑑定為商代早期貨幣。這對於研究早期貨幣經濟和商代人類活動具有重要的價值。
過街樓
一走進燕家台村村口,首先看到的是紅牆灰瓦,古樸典雅的過街樓,門樓上建一四柱亭,門樓下是一過街券門,門額上書"燕家台"三個金色大字,十分醒目。券門兩旁牆腿各鑲嵌長方形漢白玉質石碑一塊,細讀碑文,方知乃道觀遺物:一方是《重修通仙觀碑銘序》,刻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另一方是《重修通仙觀碑銘井序》,為明代嘉靖九年(1530)立,兩碑是由村東通仙觀移至此處。
原來,這座過街樓並非古建築,是1958年興修水利,美化村落時建造的仿古建築。現通仙觀廟宇已不復存在,但鑲嵌在過街樓的道教通仙觀碑刻卻見證了此村昔日的道教文化。據傳,道教全真派祖師丘處機曾在此修煉並建觀,故通仙觀與京城的白雲觀有著密切的關係。作為我國傳統宗教之一的道教文化,能在京西的古村落中找尋覓到它的遺蹟不失為一大幸事。燕家台村有東、西龍門澗溝,東龍門澗早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區,近年來,又將西龍門澗開發為旅遊景點。村裡有一棵北京最大的核桃樹,有華北"核桃王"之稱,在秋風送爽的季節里,來到村中一邊品嘗核桃,一邊欣賞如今在北京已經不多見的山梆子戲,盎然的秋意與濃烈的民風讓人陶醉其間。
經濟
全村490畝耕地;總人口633人,勞動力303人,從事第一產業130人。清水鎮屬於深山區,耕地面積小且土壤肥力不高,但林地面積達9767畝,有一定的扁杏和核桃的種植基礎。因燕家台毗鄰龍門澗景區,有豐富的發展旅遊業的潛力。
本村不適宜發展大田作物,其中玉米、穀子種植面積105畝,產值約5000元;少量蔬菜,產品基本自給自足。核桃樹原有1000株,在生態工程下新擴大320畝,產值20萬元;2004年退耕還林,扁杏新增600畝,預計2008年可受益;桃和栗子合計50畝,年產值1.5萬元;蘋果92畝,年產值10萬元。本村採用管灌節水種植核桃320畝。
外村人在村內租地開辦養殖場(產權不屬於燕家台)養殖蛋雞800隻、豬100頭,糞污全部上園。每年上繳租金8萬元。本村現有農家樂協會(23戶)和虹鱒魚養殖合作社(15戶)兩家合作社組織,但去年經營狀況不容樂觀。去年通往燕家台的國道部分路段尚未完工,很大影響農家樂的客源。虹鱒魚養殖合作社和村委會計畫利用龍門澗特殊地形開挖兩個沙坑修建池塘,一方面可以搞養殖;另一方面可以休閒垂釣,增加農家樂娛樂項目。但由於後期投入跟不上,計畫擱置。村內有龍頭企業一家(石頭奶牛)尚在經營,其他三家企業(修配廠、木器廠、繡花廠)已經處於停產狀態。本村沒有農民經紀人。
本村有果園兩處,扁杏生產基地(600畝)、核桃生產基地(320畝)。基地始建於2002年2004年完成,預計到2008年可以收益。目前村內沒有三證農產品,農產品也沒有註冊商標。大部分農戶的農產品出售給上門收購的小販,只有二十戶強農戶與鎮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彩豐緣訂立銷售契約,少量出售堅果類農產品。
交通
"背包游"者在蘋果園捷運站乘坐929支線公共汽車到齋堂或清水鎮下車,然後換乘計程車前往燕家台村。"自駕游"者走阜石路或蓮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至清水鎮上清水村北行約6公里即可到達燕家台村。
探訪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遠近分布著30多座古村落。它們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這裡峰巒疊翠,溝谷縱橫,古道蜿蜒,是北京的醅屏障和交通要道;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名山薈萃,古剎錯落,飽含濃郁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