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西文興村位於沁水縣城西南方向25公里處,全村220餘口人,耕種著640畝地,其中退耕還林200畝,屬純農業村莊。西文興村以“柳氏民居”出名,該居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依山而建,起勢作“鳳凰展翅”,總占地面積達30餘畝。整個建築大體分為外府區、中部、內府區等三個部分。內府區為全封閉建築,進入內府區只有兩門可通,其四角有小戲台、觀河亭、賞景亭、府門樓等。
柳氏民居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沁水舜王坪生態風景區腹地,侯月鐵路、晉侯公路必經這地,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土沃鄉西文興村。
歷史傳承
明永樂四年(1406)柳宗元後裔耕讀發家,始造文興村一進十三院,占地兩萬多平方米。其地勢四周環山,風景秀美,原始的生態環境,外朴內華的環山豪宅,典型的古代文人型府邸,建築工藝高超,建築風格獨特,歷代名人書法及石雕、磚雕、木雕文化內涵豐厚,是中國目前唯一的以同祖血緣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柳氏民居以中華宗教制度建築為總布局,融明清建築藝術精華為一體,集南北建築風格為一身,巧妙借用皇宮建築工藝手法與歷代名人格言書法為裝飾,真實地記載了河東百世書香文人由明代的“官面商”到清代的“商面官”的社會發展史。
柳氏祖塋位於柳氏民居二公里之北山,這裡沉澱著柳氏的陰宅文化, 左青龍右白虎為金龜探水寶地。松柏青翠、日光雲影、泉水甘露,滿山果香、花果林中、田園風光,遊人既可觀山看景,又可自采鮮果,在您領略古色、古香、古民居之後,還可盡情地陶醉在大自然的生態美景之中,欽純淨的山泉甘露,品原汁原味的特色山果,會令你留連忘返。
唐代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後人曾在山西沁水縣境內的“柳氏民居”聚居數百年。“柳氏民居”位於山西省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處的西文興村,該村目前僅有50多戶人家、200餘口人,村民多為柳姓,民居現仍存有“河東世澤”及“司馬第”兩塊門匾,道出了西文興村與河東大詩人柳宗元的淵源。
柳氏民居,原為河東解州鎮(今運城永濟縣解州鎮)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史稱“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後裔的宅第。當年,柳宗元參與王叔文派政治革新運動,遭迫害被貶。其親屬為逃避“滅絕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為一大支系。唐宋時,始祖自河東徙沁。柳氏民居初建於唐末,後歷代均有擴展,盛興於明清兩代,其聲名顯赫,長達六百多年,延續了兩個多世紀。
據柳氏家譜記載,“家田千頃,路有萬里,京歸吾府,勿宿異姓”,子孫承繼至今已二十六世,親族分布極為廣泛,歷代歷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廣大深遠。1942年,在沁南抗日縣政府領導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興村的世襲柳府始變為民宅至今,故稱為柳氏民居。
地理氣候
屬暖溫帶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5-l0C,年平均降水量550—570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4-10月。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熱同季,溫暖適中,是旅遊觀光避署佳地。
交通狀況
沁水縣城到土沃鄉19公里,土沃鄉到西文興村6公里。縣城到土沃鄉有交通車,土沃鄉到西文興村無交通車。在縣城包一輛“夏利”,經砍價20元直接送達西文興村。
自駕游:
線路1: 北京503公里-山西太原233公里(國道)-長治98公里-晉城市沁水縣柳氏民居
線路2: 山東濟南526公里-山西太原233公里(國道)-長治98公里-晉城市園沁水縣柳氏民居
線路3: 北京474公里-河北邯鄲216公里-山西長治98公里-晉城沁水柳氏民居
文化背景
柳氏民居,座落在西文興村東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樑上,依山勢高低,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積30餘畝。始祖食邑為中條道中百頃良田,奴僕百餘……。它依託北山之起勢“鳳凰單展翅”,座落後灣為“二龍戲珠”,左靠東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嶺為“九崗右環”,面壁歷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繞府行。四周青山綠野,林木森森,雜花吐芳,清新秀麗,為典型的明清莊園古建築。藏龍臥虎,豪門旺族,一派氣吞山河之氣勢。
由於歷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諸多原因限制,歷經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壞,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來的六個完整府第。每院均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築。內府區為全封閉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門樓和東北角的磚拱門可進出,且府區中建有球環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為半封閉式,西部敞開出入。
該民居東靠西文興河,南臨山谷,其東部的南北兩端,因地勢低築有高大防護牆,牆下是磚窯式建築,面朝村外。窯門外是走廊,約三米深,兩米寬。上部為磚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欄、鏤雕過亭、脊獸祥物。中間緩坡處往東走向為出村通道。莊園南臨山谷處石牆高築,西、北部為磚牆高築。柳氏民居建築在東南高牆之上、西北高牆之下之間的大平台之上。
柳氏民居建築共分三部分。村東端為外府區,包括柳氏詞堂、虞帝廟、文廟、紙帛樓、天子殿、聖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村北端為內府區,包括府內環形小街、小戲台、司馬第、中憲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樓、地道口、賞景亭、觀河亭、後花園、府門樓等;中間區為內外府相接處,主要是文昌閣、校場、府外門樓和兩個高大壯觀的石牌坊構成的內街。
內府設有鐵絲網、警鈴、地道、防火牆等,防護設施,至今猶存。外府依據高牆建築和過亭作防禦。內府的八個府匾“行邀天寵”、“承德第”、“武德第”、“司馬第”、“中憲第”、“河東世澤”、“青雲接武”、“中憲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猶存。另外,在距西文興村北約一公里處的老墳溝,便是規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鄉十八村,更顯旺勢。
建築特色
建築風水
柳氏民居,坐落在西文興村東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樑上,依山勢高低,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積30餘畝。始祖食邑為中條道中百頃良田,奴僕百餘。它依託北山之起勢“鳳凰單展翅”,座落後灣為“二龍戲珠”,左靠東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嶺為“九崗右環”,面壁歷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繞府行。四周青山綠野,林木森森,雜花吐芳,清新秀麗,為典型的明清莊園古建築。藏龍臥虎,豪門旺族,一派氣吞山河之氣勢。
建築環境
由於歷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諸多原因限制,歷經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壞,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來的六個完整府第。每院均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築。內府區為全封閉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門樓和東北角的磚拱門可進出,且府區中建有球環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為半封閉式,西部敞開出入。
該民居東靠西文興河,南臨山谷,其東部的南北兩端,因地勢低築有高大防護牆,牆下是磚窯式建築,面朝村外。窯門外是走廊,約三米深,兩米寬。上部為磚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欄、鏤雕過亭、脊獸祥物。中間緩坡處往東走向為出村通道。莊園南臨山谷處石牆高築,西、北部為磚牆高築。
柳氏民居建築共分三部分。村東端為外府區,包括柳氏祠堂、虞帝廟、文廟、紙帛樓、天子殿、聖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村北端為內府區,包括府內環形小街、小戲台、司馬第、中憲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樓、地道口、賞景亭、觀河亭、後花園、府門樓等;中間區為內外府相接處,主要是文昌閣、校場、府外門樓和兩個高大壯觀的石牌坊構成的內街。
內府設有鐵絲網、警鈴、地道、防火牆等,防護設施,至今猶存。外府依據高牆建築和過亭作防禦。內府的八個府匾“行邀天寵”、“承德第”、“武德第”、“司馬第”、“中憲第”、“河東世澤”、“青雲接武”、“中憲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猶存。另外,在距西文興村北約一公里處的老墳溝,便是規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鄉十八村,更顯旺勢。
建築藝術
柳氏民居,石獅就其建築規模、藝術、工藝質量、建造技術來看,建造工藝水平極高,布局結構精巧,磚木結構十分堅固。從門、窗、過亭、檐頭、樓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門匾、楹聯、繪畫、木刻、石雕、書法的裝潢、布局上看,其觀賞、研究的價值好於喬家大院,且保存下來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國少見。
據考證,目前有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書法碑一通,明代文學家王陽明的書法碑二通,明代曲江書法家方元煥的草書碑刻四通,明戶部侍郎、吏部尚書、可樂山人王國光詩作碑刻一通,明代內閣協辦大學士田宜奄的詩作碑刻二通,寧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書法家文徵明的書法碑一通,鄭觀洛的書法碑一通。另外,還有未署名的書法碑40餘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聯、壁畫、皇家賜匾多幅,還有柳氏族譜等文物。特別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書法墨跡碑刻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研究價值極大。
除此之外,還有散落在地頭院落的家訓、祭祖、記事、皇旨碑石、墓誌碑石多通。從這些物件的藝術構築上,便知曉柳氏民居的研究價值之重要,更是研究我國北方人文歷史、古建築史、文化、藝術、書法、考古方面的珍貴史料發掘地和開發、利用、遊覽的勝地。
文化活動
每兩年舉辦一次華夏柳氏尋根祭祖暨柳宗元文化研討會
風味小吃
土特產
香果 晉城紅果 大理石 靈芝 猴關 黨參 玉米皮編 歷山木耳 黃花菜 槐花蜂蜜 小米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