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村

竹溪村

竹溪村位於嵊州市西部山區,是海拔500米的深山古村,有著嵊州西部第一村的美譽。村周奇峰羅列,古木參天,景致極為壯觀。山路古樸而又堅實,石級歲痕斑斑,均為青板條石,山脊望去,農舍粉牆黛瓦,清溪環繞,巨樹蔽天,古亭、石橋、青石街巷,一條延伸到萬山叢林的古道,黑白相間的民居隱約於碧谷之中。公路兩旁怪石嵯峨,懸崖巨岩,左右夾峙,景色煞是壯觀。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村中有一座品位較高的古建築,名半舫圃,內有易草堂等景點。庭院迴廊曲徑,環繞幽趣。前院為圃,形似半溪,故名。細察徽派古屋就不難發現,這些古民居與現代建築大相逕庭,它們向外“沒有窗戶”。歷代以來,我國天災人禍,戰亂頻起,百姓缺乏安全感。

古民居的風貌詮釋了它的內涵,徽商怕“露財”,所以形成了這種所謂“宛如城郭”的設計,即中間一個小天井,屋脊的水流入天井,似有“斂財”之意,即所謂“四水歸堂”。

村周奇峰羅列,古木參天,景致極為壯觀。據宗譜記載,先祖為避戰亂,見此地“水竹桃園,洞然別有天”,遂定居於此。村側,皆為奇峰怪石、飛瀑懸崖。村右有徽州十景之一的“吳楚山光”,清《徽州府志》載:“山如屏而立,舊有留侯廟,廟前岩平如案,俗稱留侯台”。村南有“大備坑”,諧音“躲避坑”。相傳漢代張良曾避難於此;村北峰巒稱“七姑尖”,府志載有:“七峰如櫛,石閣參差,常有雲霧封護”。村後,一條石級蹬道在山林中曲折蜿蜒,漸行漸高,一路古樹蔽天,一直伸展到大山深處。據說,此路初辟於南宋末年,後經元、明、清數代補修,歷來便是“官道”。山路古樸而又堅實,石級歲痕斑斑,均為青板條石,2米見寬,順隨著山勢蜿蜒而上。最有魅力的一段驛道,是建在懸崖峭壁之上的台階,可謂一階一滴汗,一步一喘息。棄車步行,一路向上攀去,古道愈見險峻,石級依舊曲延如常,盤鏇于山崖,一側峰插雲霄,另一側深臨峽谷。此一段古道艱險而荒涼,漫漫長路,滿是荒草,兩邊蘆葦障眼,只有幾間殘屋、幾座石橋,還能勾起人間的幾多煙火。從山脊望去,農舍粉牆黛瓦,清溪環繞,巨樹蔽天,古亭、石橋、青石街巷,一條延伸到萬山叢林的古道,黑白相間的民居隱約於碧谷之中。不知為什麼,一踏進小村,那首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兒歌:“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歲月悠悠,羊腸古道,南來北往,過客匆匆……”若現耳邊,呈現出一種古樸蒼勁遙遠悽愴的感受。最令人驚奇的景觀,還是在數座高聳入雲的山巒之巔,竟然會出現大片沙灘。不少沙地中鑽出一棵棵小黃山松,令人有發現山巔“荒漠”之感。“山脊沙漠”的來歷,眾說紛紜。一般說法是,這些山脊狀況,過去與周邊的地貌相似,皆由巨大的花崗岩構成,但是經過億萬年地殼的風化作用,堅硬的花崗岩石竟然化為沙灘了;也有人說,當地農民曾在“沙灘”里找到過貝殼之類的海洋生物遺物,附近山溝里還曾發現過“龍蛋”、“龍骨”等古生物遺骸,即恐龍化石。

遙想昔日古道上“肩挑馬嘶人不休”的繁忙景象,而今早已淹沒於蒼茫亂草之中。

歷史文化

竹溪村
竹溪村
竹溪已通過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古村鎮的評審,成為這個省首個具有濃厚歷史文化的深山古村。在深山古村嵊州市竹溪村,人們抬頭就能在旗桿台門上看到鎮村之寶--清代蘊玉含輝的滿文石匾,這塊雖沒有落款卻揚名天下的滿文石匾,訴說著一段清代浙東首富錢萬象救嘉慶皇帝妹夫豐紳殷德的故事。該村有文字記錄的歷史自宋淳熙四年(1177年)武肅王第九世孫錢蕙卜宅竹溪開始,因此竹溪多為錢王后裔。據該鄉黨委書記錢繼紅介紹,評審專家對該村感興趣主要是該村沉積深厚的歷史文化,如旗桿台門上的滿文石匾,台門照牆和古村保存完整的古木雕
旗桿台門是深山古村竹溪村的標誌性建築,相傳為武肅王第30世孫、時稱浙東首富的錢萬象在道光年間(1844年)出錢所建,共66間房屋,占地5000平方米,該台門前方築有一塊用滿文寫的蘊玉含輝石匾,被稱作該村的鎮村之寶。深山古村內,台門古宅下還生活著近百戶村民,近乎於一個活著的博物館,而村民都是古宅的守護者。竹溪旗桿台門內,保護得最完整要數留在台門裡的木雕了。到目前為止,完整的清代木雕牛腿還有上百個,古木雕窗、門更是數量眾多。一些眼紅的古木器商販叫價出5000元換一條木雕牛腿,但都被村民斷然拒絕。
竹溪深山古村位於小舜江的源頭,兼具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保護的雙重特性。據竹溪鄉政府一位負責人介紹,該村通過省級文化歷史古村鎮評審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已有兩批紹興企業家慕名進行了考察。

古道茶亭

竹溪村
竹溪村
古驛道所在的安徽歙縣杞梓里鎮竹溪村,公路兩旁怪石嵯峨,懸崖巨岩,左右夾峙,景色煞是壯觀。嚮導遙指遠處高聳入雲的大山,說道,那裡就是華東第二高峰的清涼峰了。汽車沿著彎彎曲曲的溪流進入大山,只見遠處峰巒飄浮在彩雲之上,山川嵐氣襲人,一片村落、幾戶人家,瓦屋上炊煙繚繞,農舍白牆黑瓦,房屋多以石塊為基,泥牆為壁。巨樹下,溪水潺潺,裝點得如同一幅水墨長卷,別具古意。
古道上,一路行進,偶爾還能見到一二座簡陋的小屋,仿佛在淒涼地訴說往昔的故事。舊時,漫漫驛道,皆有“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在外殷實的徽商常有捐資家鄉鋪路修橋的善舉;即使徽商小戶,雖然沒有發大財,但是一旦“小有積蓄”,首先想到的便是在鄉里造一座茶亭、修一個路亭。為風塵僕僕的客商找到一個歇腳的地方,喝一口水、吸一袋煙,再繼續茫茫行程。舊時,古道旁的寺庵常年施茶送水,或烘烤乾糧;如有商客夜間趕路,寺院則贈借火把,“僧尼分文不取”。秋收季節,亦常見僧人在田間“化緣”,以補足茶亭費用;即使普通鄉民,也會為茶亭添置修繕一些木、石凳,便於過往客商歇息的“義舉”。

古牌坊

竹溪村
竹溪村
在鄉間,常能在亂草叢中見到一些古牌坊。望著這些經歷數百年日曬雨淋,而今依然精美絕倫的青石雕刻,不僅有一種歲月的滄桑感,而且,令人不由自主地去追尋民族盛衰的千年歷史。昔日的顯赫與輝煌,而今已經淹沒在古道的蒼茫之中。走近牌坊細察,上面“聖旨”二字依稀可辨,字型雄渾蒼勁。牌坊也是由花崗石所建,均為二柱貞節牌坊。其一建於清鹹豐年間,旌表柯華國妻吳氏年28歲喪夫,矢志守節,撫侄為嗣之事;其二建於清同治年間,旌表柯華輔妻王氏於“鹹豐庚申(1860年)四月二十五日,粵匪至竹溪,……猝與匪遇,自知不免,大罵不屈,遂殉難”之事;其三建於清光緒年間,旌表柯妻周氏殉夫吞金自盡之事。經查,柯華國、柯華輔同柯慶施的太爺爺柯華校都是親兄弟。華國是老大,無子,以華校的大兒子佳才為嗣。華校是老二,生有四子,柯慶施的爺爺柯佳彥為三子。華輔是老三,其子柯鉞為“朝考亞元”,累官刑部主事,積功加四品卿銜,替曾國藩當過幕僚,同李鴻章是親家;另一子柯銘曾任天津武備學堂總辦,黎元洪出其門下,官至江蘇候補道。

特色看點

竹溪村
竹溪村
古道邊的竹溪村,一個特具徽派風貌的小村落。從山脊望去,農舍粉牆黛瓦,清溪環繞,巨樹蔽天,古亭石橋青石街巷,一條延伸到萬山叢林的古道,黑白相間的民居隱約於碧谷之中。不知為什麼,一踏進小村,那首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兒歌:“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歲月悠悠,羊腸古道,南來北往,過客匆匆……”若現耳邊,呈現出一種古樸、蒼勁、遙遠、悽愴的感受,聽說隨著“徽杭高速”竣工,皖南一線即融入“長三角”經濟成長的快車道。徽州巍峨的山嶽峰巒、深山僻壤的古村落、彎曲而又漫長的驛道、“峰脊沙漠”、神秘的民間傳聞等等也將隨之更廣泛地進入人們的視野。
“山脊沙漠”的來歷,眾說紛紜。一般說法是,這些山脊狀況,過去與周邊的地貌相似,皆由巨大的花崗岩構成,但是經過億萬年地殼的風化作用,堅硬的花崗岩石竟然化為沙灘了;也有人說,當地農民曾在“沙灘”里找到過貝殼之類的海洋生物遺物,附近山溝里還曾發現過“龍蛋”、“龍骨”等古生物遺骸,即恐龍化石。最令人驚奇的景觀,還是在數座高聳入雲的山巒之巔,竟然會出現大片沙灘。不少沙地中鑽出一棵棵小黃山松,令人有發現山巔“荒漠”之感。古道上,一路行進,偶爾還能見到一二座簡陋的小屋,仿佛在淒涼地訴說往昔的故事。舊時,漫漫驛道,皆有“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在外殷實的徽商常有捐資家鄉鋪路修橋的善舉;即使徽商小戶,雖然沒有發大財,但是一旦“小有積蓄”,首先想到的便是在鄉里造一座茶亭、修一個路亭。為風塵僕僕的客商找到一個歇腳的地方,喝一口水、吸一袋煙,再繼續茫茫行程。舊時,古道旁的寺庵常年施茶送水,或烘烤乾糧;如有商客夜間趕路,寺院則贈借火把,“僧尼分文不取”。秋收季節,亦常見僧人在田間“化緣”,以補足茶亭費用;即使普通鄉民,也會為茶亭添置修繕一些木、石凳,便於過往客商歇息的“義舉”。

文化活動

竹溪村
竹溪村
竹溪村隆重舉行了“黃氏宗祠重輝慶典”活動。參加該活動的有旅港鄉親黃麗德女士、黃國定先生、黃福權先生等數十人。當晚筵開200席,宴請了內外鄉親、宗親和各界嘉賓,慶典活動熱鬧非凡。
黃氏宗祠是由竹溪村旅居馬來西亞華僑黃景發於1914年斥巨資,把原簡陋的黃氏祖祠按中西混合建築設計風格擴建重修而成,占地面積800平方米。黃氏宗祠自1914年修成以來,歷經94年的風雨滄桑,加上年久失修,顯得破爛不堪。

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應海內外鄉親再次重修的要求,竹溪村黃氏宗祠決定在2008年4月動工重修。竹溪村旅港鄉親、江門市榮譽市民黃麗德女士帶頭捐資38萬港元,其他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鄉親亦紛紛捐款,同時也得到了雙水宗親黃球先生、內地鄉親黃永球先生、黃迪境先生等人慷慨解囊,鼎力支持。經過6個多月的修建,黃氏宗祠重現昔日輝煌。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盤點雲南省有趣的村落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