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莊村

上莊村

上莊村位於東都鎮東部,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東與南鮑村相接,北臨柴汶河,西與沈村相連,南與尚陵村毗鄰。還有新野縣上莊鄉上莊村。

基本信息

地名來歷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楊氏始祖楊乾自山西洪洞縣攜家遷至此,見此依山傍水,且村東有一千年古剎,是立村之“風水寶地”,遂定居於此,墾荒種地,植桑養蠶,漸成村落,因在小莊之上,故名上莊。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張氏、房氏、劉氏等先後遷入村南小莊。1981年,小莊與上莊合併為上莊行政村。

基本介紹

(圖)上莊村上莊村

上莊村地處平原、丘陵相接地帶,南部為鳳凰山石灰岩丘陵,北部為柴汶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東西最大距離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3公里。全村現有耕地120公頃,其中村北土地肥沃,稱為“麥子囤”。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地瓜、蔬菜、黃煙、大豆、花生、棉花

上莊村交通便利,村北有蒙(陰)館(陶)公路,並有汶南煤礦鐵路專用線1條;村南有京滬高速公路,距東都火車站(曾名南新泰火車站)僅3公里。全村現有406戶,1583人。全村姓氏有楊、張、房、高、劉、李、朱、成8姓,均為漢族。其中楊氏人口最多,為村內第一大姓,其先祖楊乾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遷至此地建村,其後代子孫部分現居於村內,有的遷至臨沂市及本市的南鮑、前羊村、吳山、馬莊、羊蹄莊、祝福莊、沈村、餘糧等數十村。

194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萬元,1978年為110萬元,2000年為1100萬元,人均收入3650元。一、二、三產業比為10∶46∶44,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210萬元,全村純收入120萬元。

該村是泰安市經濟百強村之一。該村有光榮革命傳統,1947年出支前隊50餘人,歷時48天,被魯中軍區授予“支前民工模範隊”光榮稱號。至2001年7月,先後被評為市、鎮產業結構調整、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文化工作等方面的先進單位20餘次。

經濟發展

(圖)上莊村上莊村

第一產業1949年,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52年,40戶農民“自願結合,記工算帳,找工找糧”,成立互助組。國家實行“貸購貸銷”支援農業,村民購水車6部,增強了抗旱能力。1956年,成立“前進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村東北河打機井1眼,安鍋駝機1部,修水渠400米,北窪至東河地成為水澆田。1958年春,組織全村勞動力挖家西汪泥作肥料。翌年進行家西汪擴容工程,大戰100天,投入勞力5000多個,挖土1萬餘方,建攔水壩1處,改造成為小水庫,生產條件顯著改善,多次受到上級表彰。1969年,張莊煤礦鑽井隊到村打井,並出資1萬餘元,安深井泵1台,鋪設管道500餘米。1974年又在村南打深水井1眼,深280米,擴孔90米,安裝潛水泵,並於當年修築配套道路800餘米。1975年秋冬又相繼治理南嶺,修大寨田和生產路,並將大渠道至迎風橋大溝段砌碹600餘米,填土整成高標準大寨田。1986年,投資2萬餘元,與上莊煤礦共建支農渠1條,長2000餘米,引地下水澆地,使全村水澆地面積擴大到70餘公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1980年畝產120公斤;1988年畝產295公斤;1996年畝產375公斤,總產達16.9萬公斤。1995年以來,全村逐步調整種植結構。特別是1999年以來,先後建冬暖式蔬菜大棚60多個,並發展果品、蔬菜、藥材等高效種植,取得了顯著效益。

第二產業建村後,上莊村主要以農桑為主,間有數名貧寒子弟學作瓦工。三四十年代,村內先後建起油坊、酒店。1956年建立了彈制棉花作坊,成立了石工隊、磚瓦窯等。1982年分村後,上莊村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先後建立起了醬菜廠、綜合廠、北河煤礦,並成立了建築隊、洗選廠、石料廠等。2000年,全村村辦企業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

第三產業上莊村歷來有搞加工、服務等傳統。解放前即有蒸饃饃、烙鍋餅、加工香油、醬油等服務行業。1978年後第三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村民先後購買了70多部運輸機械,並有酒店4處,磨房4處,個體經營攤點40餘個,木工鋪、爆米花攤點等6處。至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260多人,年總收入達1040餘萬元。

社會進步

(圖)上莊村上莊村

文教科技上莊村歷來教育發達,在方圓百里有“文化村”之稱。清末民初先後辦私塾多處,共培養出十幾位師範、高小生,多數走上了革命道路。建國初,村設國小,並逐步改善了辦學條件,教育不斷發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至今已輸送出研究生多名,大學、大專生51名,中專生45名。1990年後,村先後投資150多萬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1992年文化大院被泰安市評為“市級文化大院”。村里組織了民間藝術隊、舞蹈隊,自1998年連續參加市春節文藝會演並獲獎。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大多“半年糠菜半年糧”,年人均糧食不足8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達260餘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收入不斷增加。2000年人均收入達3650元。全村現擁有各類機動車440多輛,程控電話100多部,彩電450多台。

村莊建設

(圖)上莊村上莊村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多數為石木結構,且參差不齊,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有的貧困戶只好住“團瓤”(秫桿做牆的草棚子)。建國後,逐步建成“一溜堂屋五大間,東南大門西南欄”的四合院。按照上級部署,上莊村被確定為小康村建設試點村。2000年以來,村已規劃建設了小康樓房20餘幢。先後硬化了道路2條,並在村北蒙館路兩側規劃建設了商品街,共投資400多萬元,建樓房20餘幢,並實現水、電、路三通。

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幼兒免費入園,國小免交學雜費,村建築隊對職工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村衛生室達到了標準化,鎮衛生院還在村內設立了分院,村設有骨科專科門診1處,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

組織建設

(圖)上莊村上莊村

1938年10月1日,上莊村楊增勤(楊夢浦)在龍廷由周星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上莊村第一名共產黨員。翌年,楊玉齋入黨並擔任上莊村黨小組長,此為上莊村第一個黨組織。1949年,村第一屆黨支部建立,楊衍禮任書記。1950年成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支部、少年兒童隊組織。1952年,上莊村40戶農民建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1953年冬,成立由16戶村民參加的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以上莊初級農業合作社為基礎,成立了沈村鄉8個村參加的“前進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村委會多次受上級表彰獎勵,村黨支部先後榮獲市、鎮先進黨支部稱號

1940年,楊衍瑛任“兩面村長”。1940年至1945年,僱傭村長先後由楊錫成、楊茂修、楊增德、楊衍壽擔任。
1945年,該村成立農救會、婦救會、民兵隊、兒童團。楊錫敬任莊長,楊茂修任副莊長。1946年楊衍禮任莊長。1950年,該村第一屆新民民主義青年團支部建立,楊衍超兼任團支部書記。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上莊村與沈村合併成立沈村大隊。1981年“老沈村”分為6個村,上莊村恢復為單獨行政村。楊錫殿為大隊長,楊樂俠為副大隊長。1987年3月選舉楊樂俠為村委主任。1993年3月,選舉楊衍軍為村委會副主任,主持村委工作。1996年1月,選舉楊樂倫為村委主任,楊衍軍為副主任。

人物簡介

(圖)楊錫泮楊錫泮

楊增勤,字夢浦,1914年5月生。先後在本村和新泰上國小、師範,1934年至1937年分別在北馬莊、大峪莊任村國小教員。1938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0月20日在中共新泰第一屆黨代會上當選縣委委員。解放戰爭中,曾先後在魯中區任區委黨校組教科科長、縣委書記等職。1951年先後調任中央組織部、中央財貿部組織員、巡視員。1961年始先後任西安市人事、勞動局副局長、革命領導小組組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政法委副主任等職。1982年離休,行政11級。

楊錫泮,1920年1月20日生。1938年2月參加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先後任戰士、副班長,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區委青年委員、排政治員、分隊政治員、團政治處宣傳股長、師政治部宣教科幹事、特務營教導員等職。先後參加過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洛陽戰役、開封戰役、淮海戰役。1949年12月調任華東軍政大學衛生部政治處主任。1952年調任軍委總高級步兵學校物質保障部政治處主任、黨委副書記。1959年4月調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直屬政治處主任。1978年任航天工業部組織部長。1982年6月離休,正局級待遇。

大事記

(圖)上莊村上莊村

漢代,始建大聖寺,位於上莊村東,今蒙館路北口。唐時復修,元至元元年(1264年)再修,立碑為記。寺院占地0.2公頃,廟地2公頃,院內有大佛殿、兩廂陪房等建築。1946年,大聖寺被拆除,今遺蹟無存。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楊氏始祖楊乾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此地,於大聖寺前偏西建村,村名上莊。

1918年,為防土匪,重修村圍牆,加高加固,增設炮台門樓。由楊增珊等組織集資施工,在保衛本村及鄰村民眾安全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1928年,楊增珊、楊錫爵主持重新辦學,1930年又集資建東學堂

1938年1月3日,日軍一汽車隊途經東洛溝過柴汶河,上莊村民用“五大環”(土造火槍)打擊日軍,此為上莊村民第一次直接抗擊日軍。

1939年,村成立黨小組,楊玉齋入黨並任黨小組長,此為上莊村第一個黨組織。

1945年,農救會、婦救會、民兵隊、兒童團相繼成立。

1946年,楊衍禮任莊長。

1947年2月,為支援萊蕪戰役,全村村民碾米磨麵做軍鞋支前,並出運輸隊員50餘人,歷時48天,被魯中軍區授予“支前民工模範隊”,獎錦旗1面,快槍4支。

1949年,村第一屆黨支部建立,楊衍禮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

1950年,村第一屆共青團支部建立,楊衍超兼任書記。

1952年,建立農業生產互助組,40戶農民加入,實行“自願結合,記工算帳,找工找糧”。

1953年冬,成立村兩級農業合作社,有16戶村民參加,楊衍湖任社長,楊衍文任副社長。實行“勞動記工,地四勞六”分配方法。到1955年發展到56戶,占總戶數的31%。

1956年,以上莊村為基礎,成立所屬鄉8個村聯合的“前進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分為18隊,上莊村為3~7隊,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1961年,貫徹農村人民公社“六十條”,社員重得自留地,提倡“見縫插針,廣種多收”。

是年,新汶發電廠在村北大菜園安50千瓦變壓器1台,後又用木線桿將低壓電引入村內,此後全村普及照明用電。

1977年,村民參加新汶縣“團山嶺”修大寨田大會戰,吃、住在工地。

1982年,村投資在雙井路西修建國小新校舍,達到“六配套”標準。

1987年3月,撤銷大隊管委會,成立村民委員會。楊錫殿任書記,楊樂俠任村委會主任。

1989年4月,村北河煤礦動工,1992年竣工投產,總投資180萬元,占地0.3公頃。

1993年,村投資1.2萬元,村民義務投工,鋪設管道500米,全村普及自來水。

1995年4月,全村參加蒙館路東段至新汶段改線,每人集資70元,全村共集資10.86萬元。

1996年,建村老年協會,會長楊衍超。建紅白理事會,會長楊樂倫。

1997年,村民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成員,楊樂倫當選為村民委員會主任。

1999年,駐村境內的新泰市尚莊煤礦因資源枯竭等原因關閉。

新野縣上莊鄉上莊村

(圖)上莊村上莊村

基本介紹

上莊村位於上莊鄉境中部,潦新公路東側。南鄰上鳳鳴村,北連王寨村,東隔黃渠溝與鄧莊村相望,西與馬集村接壤。南北長2.5公里,寬2公里,面積5平方公里。

2003年轄上莊、四路拐兩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557戶,2092人,其中男1052人,女1040人,漢族1982人,蒙族91人,回族19人。總人口中,國小文化程度25‰,國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有賀、張、李、趙、薛、蘇、尚等80餘個姓氏。

上莊村地勢北高南低,豫X022四趙線與緯6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排灌便利,村東黃渠溝、於渠溝南北穿村而過。村西芭茅溝排水暢通。全村耕地3439畝。

建置沿革

1958年屬王集公社為上莊大隊。1962年屬上莊公社為上莊大隊。1963年屬王集公社為上莊大隊。1975年屬上莊公社為上莊大隊。1984年屬上莊鄉為上莊村委會。上莊據說明初尚姓在此定居,以姓定名尚莊,後訛寫為上莊。為村委會駐地。四路拐因原南陽—襄樊、鄧州—唐河的官道在此交叉,形成“十”字路口,故名四路拐。據傳漢時即有集鎮,名太平鎮,單日有集。

主要經濟狀況

(圖)棉花棉花

建國後,農村經濟得到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7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70萬元,人均純收入210元。199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90萬元,人均純收入1220元。200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350萬元,人均純收入2150元。農業經濟作物種植20世紀70年代以前,農村實行的是以生產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糧食產量低,當時紅薯、紅薯乾、紅薯面是農民的主要糧食,稱為“三紅轉”,細糧很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以小麥、棉花、玉米、花生種植為主,間有大豆、紅薯、芝麻、綠豆等作物。1978年,糧食種植面積4200畝,總產88.2萬公斤,畝產210公斤;棉花種植面積1700畝,畝產50公斤。1993年,全村糧食種植面積4650畝,總產132.5萬公斤,畝產285公斤;棉花面積1860畝,畝產66公斤。2003年,全村糧食種植面積4200畝,總產126萬公斤,畝產300公斤;棉花種植面積1865畝,畝畝產90公斤;花生種植700畝,畝產250公斤;蔬菜種植面積285畝。2001年沿轄區內溝、路植樹6000餘株。2002年,在村東建瓜菜示範園一處,面積100畝,推廣春瓜秋菜種植模式。

畜牧養殖

解放後至1957年畜牧養殖為戶養戶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為隊養隊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畜牧養殖逐步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1993年,全村牛、豬、羊、家禽存欄量分別為185頭、850頭、845隻、15000隻,肉類總產量71噸,禽蛋產量50噸。2003年,全村有牛267頭,豬存欄956頭,羊存欄820頭,養雞場一個,年產鮮蛋1.5公斤。

農業機械

(圖)上莊村上莊村

解放後,農民靠牛犁地耕田,以牛拉車運輸。1970年後,人畜力耕作、運輸逐步由機械所代替。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機15台,小四輪5台,電動機和柴油機25台,農用水泵28台,機械總動力700千瓦。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機40台,小四輪11台,柴油機50台,農用水泵60台,脫粒機13台,機械總動力6500千瓦。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機250台,小四輪拖拉機20台,柴油機30台,水泵300台,脫粒機35台,機械總動力為2.2萬千瓦。

企業

建國後,農民原開辦的“副業”和“多種經營”多為手工加工和零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企業得到發展,村辦起了電鋸廠、磚窯廠、加油站等企業。有商業網站40個,從業人員250多人,經營項目有糧食、餐飲、食用油、菸酒、副食、百貨、乾菜、農資等,年購銷額1300多萬元。其中,李漢曉投資50萬元,建加油站1個。村民外出務工始於1986年,1988年外出務工人員35人,2003年外出務工410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

基礎設施

(圖)上莊村上莊村

建國初,村少醫缺藥。後醫療衛生事業有了較快發展。1978年村有衛生所一個,醫生2名。1993年衛生所發展到3個,醫務人員10名,重點開展地方病和常見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實行了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村民看病就醫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村民生活

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糧,穿的是土布棉衣。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和生產互助,農民生活有了改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糧食345公斤,細糧比例占70%。2003年,人均占有糧食450公斤,細糧比例占90%以上,蔬菜、瓜果、禽蛋、肉類消費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來的土坯牆、薄扎瓦土木結構,發展成磚混結構的平房和小樓房。村民穿的由20世紀70年代單調的黑、白、藍服裝,變為色彩豐富,式樣新穎的服裝,人均住房由20世紀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3年的30平方米。人均收入由20世紀90年代的1500元,提高到2003年的2150元。村民百戶擁腳踏車150輛,洗衣機35台,電話機50部,部分家庭還擁有汽車、機車、電冰櫃、手機、空調等。組織建設建國前,村實行保甲制度,上莊村為一保,由保長、保丁若干人組成,保下設甲,按片劃分戶數不定,有甲長一人負責有關事務。解放後,保甲制度廢除,建立了村基層政權——農會。1949年,建立了民兵組織。1953年,組織起農業合作社(初級)。1955年合併為高級合作社,建立了共青團和婦聯組織。1958年改高級社為生產大隊,1983年更名為村民委員會。1953年建立了黨小組,1955年建立黨支部,2003年村支部有黨員51名。文物勝跡上莊竹青寺原址位於上莊村西北角,上莊鄉第一國中院內。相傳始建於明代。占地十餘畝,座北朝南,分前伏殿、中伏殿、後伏殿,有東西廊房,寺西有娘娘廟。相傳原名上莊寺,後有位牛商路過此地,晚上在寺院住宿,睡前把趕牛的鞭子插在地上,第二天天亮後發現趕牛的鞭子(是竹子做的)變青了,他覺得非常神奇,招來好多人觀看。後人就稱上莊寺為竹青寺。國民黨時期曾在寺內設鄉公所,解放後,寺院被毀,在此地建立上莊國小,1975年改為公社中學,1983年改為上莊鄉第一國中。

四路拐因原南陽—襄樊、鄧州—唐河的官道在此交叉形成“十”字路口,故名四路拐。據傳,漢時即有集鎮,名太平鎮,單日有集。1975年辟新街,農曆雙日集。

(圖)上莊村上莊村

人物簡介

賀進友,1941年生,男,漢族。曾任溧河鋪鄉黨委書記,唐河縣副縣長、組織部長,南陽市老乾局局長。

賀進顯,1923年生,男,漢族。1935年參加紅軍,歷任解放軍某部團長、師長,後任南京市商業局長。

賀文宗,1938年生,男,漢族。1955年參軍,歷任解放軍團長、山東省某縣工會主席。 

康乾定,男,1912年生,新四軍某部連指導員,1938年犧牲。

賀文亮,男,1917年生,新四軍某部連指導員,1939年犧牲。

劉永才,男,1919年生,新四軍某部排長,1939年犧牲。

賀文,男,1919年生,黑龍江省軍區副軍職顧問,系老紅軍。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