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
行走在村落小巷,我們看到一些古建築散落在村中,無論是歷經滄桑的老宅,還是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即使殘破缺損,卻見證昔日輝煌。瀰漫在空中的裊裊炊煙,讓我們真切感受的村民們仍然固守在世世代代養育他們的這塊土地。數百年來,這些古老的民居默默地承受著自然和人為的磨礪,可謂歷盡滄桑。挺進軍司令部舊址
這裡的挺進軍司令部與馬欄村的挺進軍司令部有著直接的關聯。1940年,馬欄挺進軍司令部被日軍轟炸,挺進軍司令部和軍政委員會遷至塔河村。司令部舊址位於塔河村94號,是一個二進不規則四合院,坐西朝東,前院為三合院,沒有南房,後院為四合院。一進院大門在西南角,東房面闊三間,西房形同東房,北房面闊兩間。
二進院大門在西南角,東房面闊三間,西房三間,南北廂房各兩間。建築均為硬山調大脊,板瓦合瓦,有勾頭滴水,正房門心板飾以雕花,牆腿石飾以雕刻精美花卉。
1996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規模雖然不比馬欄村的那一個,然而,在戰爭年代,能在這樣的宅院重建一個司令部,這套宅院自然承載了歷史的重任,為後人所敬仰。
冀熱察軍政委員會舊址
1939年1月下旬,由蕭克、宋時輪、鄧華、伍晉南、馬輝之組建成了冀熱察軍政委員會,蕭克任主席,統一指揮並領導冀熱察黨政軍工作。
軍政委員會舊址是塔河村最精美的清代建築。大門開在北側,內部為三個互通又相對獨立的院落,分為北院、南院和西院,所有建築均為硬山式,板瓦,方磚鋪地。北院大門在東北角,西房面闊三間,三級踏步,東房形同西房,南北廂房各兩間。南院與北院平行,西房三間,三級踏步。東房形同西房,南北廂房各兩間,北房門窗已改造。西院在南院西側,院門在北側,東房與西房相同,南北房各兩間。雖然冀熱察軍政委員會舊址現由幾戶村民合住著,值得慶幸的是,老宅依然保存得比較完整。
1996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冀熱察軍政委員會舊址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當我們準備離開塔河村,忽然發現公路邊的一個拐彎處有一個很大的院子,我們沒有去過,裡面的蒼松探出半個身子,幾間老房建在路邊的高處。向路邊的老人打聽,才知這是村裡的老龍王廟,曾作過學校,現巳荒廢多時,僅存東、南兩屋,只有松樹雄勁偉岸。聯想到剛探訪過的挺進軍司令部舊址和冀熱察軍政委員會舊址,儘管這些舊址躲過昔日戰火的劫難,但仍在風雨中歷經磨難,它們需要人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和保護。交通
“背包游”者在蘋果園捷運口乘坐929支線公共汽車到百花山風景區路口下車南行。“自駕游”者走阜石路或蓮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在百花山風景區路口向南行駛即可剖達塔河村。
探訪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遠近分布著30多座古村落。它們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這裡峰巒疊翠,溝谷縱橫,古道蜿蜒,是北京的醅屏障和交通要道;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名山薈萃,古剎錯落,飽含濃郁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