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崇武”乃“崇尚武備”之意。這裡古名“小兜”,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惠安置縣時,設崇武鄉守節里,續置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1370年(明洪武三年),活動在朝鮮和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倭寇突然登入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崇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
《崇武所城志》載:城“四方設門,各置樓於上”,“東、西、北三面月城,南無月城,門外照牆為禁止”,城門及門樓至今保存完好。又載:“東城厚設敵台一座,防賊舟隨潮內訌,便於觀察”,後於1574年(明萬曆三年)又在“南、北、西三面卜建四座,名曰虛台,其制上下四旁俱有大小穴孔,可以安銃,台內可容數十人”,這些敵台距城門約50~100米左右,現均完好。環城還有窩鋪26座,系供守城士兵休息用。
崇武城歷代幾經增築維修。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城增高4尺,加築東西門月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置四門樓,添砌跑馬道,新建弓兵窩鋪;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因戰亂而肆行遷界,城摧屋毀,至1680年(康熙十九年)復界修治;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重加整修。此後,因失去軍事上的作用,而長期廢棄,部分城牆失修坍塌。1949年解放後,人民政府加強了對古城的保護和管理。196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範圍;1985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自1841年大修後,至20世紀80年代古城已失修140多年。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至1987年間,由國家分三期撥款對古城進行了全面重修,始自北門至南城角,次至水關門北,終及北城門,至1987年9月間全部竣工。斷者續,頹者葺,使古城恢復了昔日海上雄關勝概,成為中國軍事建築學研究的一份珍貴資料,同時也成為崇武旅遊景區的核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台灣海峽。[5]
氣候條件
崇武古城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20.2℃,最熱月(8月)平均氣溫27.7℃,最冷月(2月)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1136.1mm。因有海洋氣候調節,夏季不炎熱,六、七月颱風偏多而常伴有較大的降雨;冬春時節北風南侵,因有山峰阻隔及海洋氣候,冬天也不寒冷。一年四季海風大、日曬猛是這裡重要的氣候特徵。
月份 | 平均氣溫(℃) | 降水量(mm) |
1月 | 12.2 | 34.4 |
2月 | 12.0 | 79.2 |
3月 | 13.9 | 108.9 |
4月 | 17.8 | 130.0 |
5月 | 22.2 | 157.7 |
6月 | 25.8 | 187.6 |
7月 | 27.4 | 103.3 |
8月 | 27.7 | 120.6 |
9月 | 26.5 | 112.6 |
10月 | 23.1 | 44.5 |
11月 | 19.1 | 33.3 |
12月 | 14.1 | 24.0 |
全年 | 20.2 | 1136.1 |
旅遊景觀
崇武古城屹立在景區的正東方,其建築工藝之獨特合理被稱為“古代系統工程的案例”。這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資源十分豐富且獨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崇武古城有三個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頭,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巍峨雄渾的崇武古城,巧奪天工的石雕技藝,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觀,風情獨俏的惠東婦女,古樸奇特的民間習俗,以及遍布半島熠熠生輝的精美建築和異彩紛呈的宏博文藝奇葩,展示了這裡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福建省優秀旅遊景區,被福建省財政廳、旅遊局列為福建省旅遊重點建設項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評選為“泉州十八景”之一,景點命名為“崇武聽濤”。
古城門
城內有四個城門,南北門相距約500多米,東西門相距約300多米。 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兩道城門,外加築月城,上建城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則外加設一照牆,照牆前有一尊關公雕像。相傳當年倭寇炮轟城池,城內關帝廟的關雲長把青龍偃月刀一揮,炮彈被撥落在城牆旁,再一揮,炮彈射回賊船,於是船沉寇亡。西門的兩道城門如今依舊完好地保留下來。蔭涼的城門下擺有幾個小攤子。城內的十字大街聯結著四個城門,街道則由一塊塊石板鋪就而成。
古城牆
城牆全部由白色花崗岩壘成,城圍長2467米,城基高5米,牆高7米,內砌跑馬道二或三層,寬4米。牆上有牆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方設有敵台5座,四面設城門。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瞭望台,四面城邊有窩鋪、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溝, 構成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
對於崇武來說,石頭就是小城的靈魂。踏著石砌的台階,緩緩地走上城牆。跑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著乾淨的綠。斑駁的城牆就是古城的典籍,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藉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鬥詩篇。這裡的“崇報祠”、“元飼宮”等,都是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
古民居
順著城門一直向里走,外邊的嘈雜似乎隔於城門外,老街出奇地靜。 古城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頭街,老街兩旁是樸素的民居,石房子、紅磚厝、木結構房子都沒有太多的裝飾。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築透出歲月的斑跡,沉澱的光芒還在。
一條條小巷藏於一座座民居之間。走在狹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門終日敞著,人們不急不緩地過著悠閒的日子。院子裡的婦女坐在裝滿帶殼海蠣的大桶旁,熟練地撬開蚝殼,不一會兒,腳邊的蚝殼已堆成小山。
古蹟群
古城內外的30多處分別始建於宋、明、清,後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廟庵堂等古建築遺存,其占地面積多在數百以至近千平方米,每座廟宇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是崇武古城這座抗擊外夷歷史豐碑的一篇篇生動詩章,深烙著千百年間崇武人民奮鬥前進艱辛創業的腳印,同時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出複雜多元的宗教信仰觀念。如宋建的誠應廟,明時改為城隍廟;明建的關帝廟、天妃宮、思德祠、三官廟、崇山宮、崇報祠、雲峰庵、恆淡庵,以及清建的東嶽廟等等, 與古城構成了可供參觀稽古的古蹟群。
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繼光所書,媽祖宮後的“馬蹄石”傳為1651年(清順治八年)鄭成功駐此抗清時遺留。城外3公里處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一的“龍喉曉煙”有惠安第一勝景的美譽,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獅石晚照”的獅石台曾經是戚繼光操練水兵的指揮台,還有大岞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惠女民俗
崇武古城是聞名中外的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區之一,她們頭戴黃斗笠,披著白底小碎花頭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藍色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腰間佩有銀腰鏈,下穿寬大飄逸的低腰黑褲, 配之那精巧艷麗的頭飾。俚語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服飾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種全國獨具一格的服飾在崇武不時會跑進你的視線,因為惠女們勤勞的身影隨處可見。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魚,因此,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開公路、修水利、洗衣服、補漁網、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稱得上全能媳婦。惠安女的奇特風情,給古城風光更增添了幾分魅力。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是南派石雕的代表,素有“中華一絕”之美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古城牆南側的“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一處薈萃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全園長約1200米,幅面寬度60-200米,占地面積約9公頃,地形起伏有序,園裡石徑縱橫,綠茵片片,設有25個景區,共收藏有不同藝術風格的石雕藝術精品500餘件,或小巧玲瓏,或巨偉壯觀,與古城、大海渾然一體,獨具匠心。其中最為突出的景區有:巨型“雙龍搶珠”石壁堵及高浮雕蟠龍石柱、高10.8米的戚繼光雕像、媽祖藝術展區、惠女雕像廣場、石雕動物園、獅子林、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人物雕像、聊齋志異區、華夏諸神展示區、十二生肖園、二十四孝園、八仙區、觀音坡景區、石雕藝術珍品館、崇武石雕藝術重要工程展館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集中展示了“中國石雕之鄉”石雕技藝的新成就。
古城南門外的半月灣有全國最大的岩雕藝術作品——“大地藝術”,也稱“魚龍窟”岩雕,是由著名畫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費數年心血創作而成的, 其作品取材于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循石造型,創作出形神兼備的各種藝術形象170餘件,遍布于海灣的灘頭、水中,到處可見,大小不一,妙趣橫生。有海水裡浮動的小魚,沙灘上躲著下蛋的玳瑁,岩石旁橫行的螃蟹,綠樹下聽潮的海豚;還有那顢乾頁的龜、蜿蜒的鰻……最壯觀的是海門亭的迎面海水中依岩礁形態而成的一隻神龜,長23米,寬15米,凜然生威,堪稱“天下第一龜”。激浪湧來,競如魚龍嬉戲海中一般。著名書法藝術大師宋屺瞻、錢君陶、劉海粟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和魚、龍巖雕相映成趣,如一幅古樸蒼鬱的寫意山水。
崇武海岸
崇武海岸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連線著“南方北戴河”——半月灣、“西沙銀蛇”——西沙灣、“八閩第一金灘”——青山灣等頂級度假勝地。區內長達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線上,12個沙灣處處沙質細膩、嫵媚綺麗,4大岩群迭峰壘石、磊落萬狀。“中國·崇武東海南海氣象分界線”標誌碑就矗立在古城東南角。崇武城西港灣新建碼頭,台輪往來停靠;城南“海門深處”、水岩峭立、驚濤拍岸;城東“半月沉沙”,雪白沙灘,蒼翠林帶,是天然海濱浴場,療養勝地。 登上崇武城樓,放眼萬里煙波,鷗鷺翔集,漁帆競發,正是“滄溟萬里平如掌,蓬島相攜駕鶴游”。
據記載:“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樓海市,如樓閣人馬,千形萬狀,仿佛煙雲之中,久之乃散”,這與山東蓬萊閣的海市蜃樓同為一種折射的自然現象。只因這種現象出現的機會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難以捉摸,更加引起人們的神往。
人文歷史
中國古城眾多,城址多選擇在平原地帶,是為保護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建。崇武城卻選址於濱海險要之處。它聳立在小兜寨江灣東側,負山控海,南臨大海,東有乍山、赤山、高雷山;北有豐山、旗山;城中有蓮花峰;城牆架於江口山、庵山等四個小山丘之上,依地形蜿蜒起伏,宛如一朵蓮花。城址的選擇,既符合“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原則,也為住城軍民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明代以來不少來崇武的官宦文士都情不自禁地題聯賦詩加以讚美。如明嘉靖年間吏部郎李愷為西門樓題聯:“舉酒邑南溟誰將鳴琴歌舜日;登台瞻北斗我當縉笏拜堯天”。明末司空何喬遠為東門樓題聯:“玄岳借名山勝鎮邊城乍大小,光天先出日輝明望縣錦田溪”。崇武所城一修建就很特殊地按縣城的規格把宋代建的誠應廟改為城隍廟祀顯佑伯,同時興建了東嶽廟。由此可見,周德興在福建沿海加強防務建設時,是把崇武城作為重點工程另眼看待的。《明史·兵志》也載:“惠安東偏,窮海而止,其鎮崇武。國初以其為島夷出沒之路,設千戶所,置官屯戍,以御外護內,慮至遠也”。
崇武半島在中國古代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居泉州灣與湄州灣之間的突出部,三面臨海,西連陸地,東臨台灣海峽,是從海路進入泉州的“界首”,近海處遍布島嶼礁石,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捍海疆而控東溟”,自古就是海防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人們有崇尚武備的光榮傳統。崇武所城建城之前,這裡經曆元末兵亂,只剩下10戶人家。建城後,即抽漳州十縣壯丁1304名戍此防倭,又從安徽等省調來千戶、百戶、鎮撫等十幾名官員,這些人不少隨帶家眷,入籍定居,至今還有“百家姓,萬人丁”之稱,兵士們在這裡生息繁衍,為捍衛古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據史書記載,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倭寇一千多人從大山登入,燒殺搶掠。崇武的千戶張榮率領軍民奮起抗倭,力戰身死,終於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卻一場災難。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正月,倭寇偷襲崇武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由於孤立無援,糧盡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無惡不作,令人髮指。1567年(明隆慶元年),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指揮剿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十年倭亂平定後,崇武也成了東南沿海的重鎮。這裡的“護龍宮”、“崇山宮”、“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宮”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盤石岩,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著名詩、書、畫名家黃克晦所書。黃克晦曾經“十年避亂別江灣”。1569年(隆慶三年),倭患平定,黃克晦重返家園,他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詠唱了平倭後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人又住水邊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一俊也曾在崇武的龍喉岩上摩刻一聯:“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渾氣勢,照見了先賢的萬古英風。
此外,崇武古城還是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寶島台灣的據點;也是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廈門的海上基地。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她還目睹了1965年周恩來總理參與指揮的崇武以東海戰,擊沉、擊傷國民黨海軍“臨淮”號、“山海”號艦。在南城門外照牆上及偏東城壁上,還存有日寇炮擊損壞的殘跡,楷書橫寫的“炮擊處”記述著1938年5月17日日艦炮轟崇武之事。古城的軍民兵士驍勇善戰,令人精神振作;而古城的文人雅士,深切熱愛自己的家鄉,他們對故園的熱情謳歌,引起了後人的強烈共鳴。1987年中秋節舉行的“崇武古城創建六百周年紀念活動”及學術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強烈興趣,提高了古城的知名度,此後,崇武古城成了攝影愛好者和影視媒體頻繁光顧的地方。
古城美食
崇武魚卷
崇武魚卷是閩南一帶的一道名菜,也是泉州的十大名小吃之一。以海為生的人,頂風鑽浪,時時冒著生命危險,人們最看重的是平安順利、圓滿團聚。由此,在崇武出現了一種含有祝願美好圓滿之意的菜餚——魚卷。早年在崇武地區,除了婚喜宴席頭道菜要上魚卷,逢年過節或家庭便宴也必上這道菜,因此很多家庭主婦會做魚卷。
魚卷是由馬鮫魚肉打成泥,配以地瓜粉,雞蛋清,豬肉泥,荸薺丁,青蔥等原料,製成長條狀。口感與魚丸類似,卻更為勁道且脆,彈牙。切段後可煎、可炒、可煮湯,“魚”香綿長。熟魚卷可保存幾天至十幾天,冬季可更長,如果放進冰櫃或真空包裝,保鮮期可達幾個月。魚卷食用時,可切成小段在清湯熬沌,也可切薄片油炸或與蔬菜一起炒。還有一種不做成魚卷而做成小顆粒在滾開的水中泡熟,稱為魚丸或魚羹。
泉州滷麵
泉州滷麵,並非是用滷水製做而成的,而是用大骨湯配以香菇、蝦肉、豬肉、魷魚、海蠣、豆芽、胡蘿蔔、沙茶醬、韭菜等配製而成的“鹵湯”。滷麵,所選的是含鹼較多的生面,一定要Q,否則煮出來的面很容易斷掉。煮好一碗好吃的滷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碗好吃的泉州滷麵的精華也就在滷汁里,這樣麵條才能吸收滷汁的鮮味才好吃。
活梭子蟹
崇武海域盛產梭子蟹,年產量達萬擔以上。梭子蟹肉多,脂膏肥滿,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宴請賓客的佳肴。活梭子蟹經過“冷眠”處理後,即處於冬眠狀態,然後被裝上盛滿鋸屑或甘蔗渣的紙箱裡,進行運輸,成活率可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好的梭子蟹背部呈青色且堅硬,腹部飽滿厚重。蟹小腿部堅硬,很難捏動的最肥滿。好梭子蟹的腹臍一般呈淺紅色,紅色越多且肚臍結實的蟹越肥滿。蟹蓋兩邊的尖上有黃紅色的東西越多證明它的膏黃就越多,這只能鑑別母蟹。
旅遊信息
交通路線
遊客可先乘車到泉州客運中心站或惠安車站,那裡有直達崇武的班車,購票的時候可選擇走沿海大通道的那班車(沿途可以看到海景),票價13元,40分鐘左右可到。也可搭乘飛機到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或晉江機場,抵達廈門後可搭的士到枋湖長途汽車站或湖濱長途汽車站,約30元,再乘坐從廈門到崇武的班車,票價為33元,車程約2小時20分鐘。到達崇武車站後,沿著前進方向繼續前行到頭,右拐就可看到上書“崇武古城”的牌坊,過牌坊後,在停車場附近的丁字路口左轉可以前往崇武古城,右轉可以前往石雕園。
自駕遊走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線的,在惠安南互通口下高速,沿國道324線往惠安方向行駛至與惠崇公路(縣道308線)的十字交叉路口,右轉(東轉),沿惠崇公路前行約23公里可抵景區;走福廈高速公路的,在黃塘互通口下高速,沿惠崇公路前行約32公里可抵景區。從泉州市區自駕游也可從東海經由後渚大橋,沿沿海大通道(省道201線)前行,可抵景區。
景區門票
成人票45元,兒童票23元,學生憑學生證23元。晨練時間(7:00前)、夜遊時間(19:00後)均不收門票,可免費進入景區。
古城住宿
古城周邊旅館較多,星級酒店有:西沙灣假日酒店(五星級)、崇武大酒店(四星級)、海峽酒店(三星級)、海天大酒店(三星級)、新航海大酒店(三星級)、航海酒店(二星級)等。住宿費用由幾十元至300多元不等,經濟型的一般一百元上下,星級酒店一般為二三百元。在崇武革命老區港墘村村委會後面還有一個中國美術家協會的藝術寫生基地不僅提供有食宿,還配套有垂釣、划船和海鮮加工服務,價格公道,衛生舒適。附近也有一些家庭旅館,價格相對便宜。
相關事件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4A級景區處理名單中,崇武古城被嚴重警告。
福建古建築特色
閩贛邊陲,有著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境內許多古建築等文化遺址富有特色和歷史價值。其中九關十三隘、篷橋、名人故居、古街等古建築,名聞八閩。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
泉州旅遊景點
草庵摩尼教寺 | 承天寺 | 九日山 | 泉州開元寺 | 安平橋 | 蔡氏古民居 | 崇武古城 | 清淨寺 | 清源山 | 泉州東西塔 | 泉州天后宮 | 百源川池 | 崇福寺 | 岱仙瀑布 | 戴雲山 | 法石真武廟 | 鳳山寺 | 府文廟 | 富美宮 | 姑嫂塔 | 弘一法師紀念館 | 後城旅遊文化街 | 花橋慈濟宮 | 黃金海岸度假區 | 基督教泉南堂 | 九仙山 | 靈山聖墓 | 靈源寺 | 六勝塔 | 龍山寺 | 洛陽橋 | 牛姆林 | 清水岩 | 屈斗宮古窯址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 | 黃塘施琅將軍陵園 | 石牛山 | 石筍 | 宿燕寺 | 通淮關岳廟 | 塗門街 | 仙公山 | 雪峰寺 | 楊阿苗故居 | 鄭成功紀念館 | 鄭成功陵墓 | 紫帽山 | 芳草園 | 李光地故居 | 李贄故居 | 龍湖 | 蘇夫人姑廟 | 圍頭灣 | 五塔岩 | 西資岩寺石佛 | 狀元街 | 淨峰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