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一進村口,映入眼帘的就是聞名遐邇的靈岳寺。大唐盛世,貞觀年間,靈岳寺就興建在這齋堂鎮北部的白鐵山上。這裡離齋堂川的古道還有十多華里,離京城更是遙遠。我們原本只嘆山高路遠,然而更為震撼的是:這裡風景的壯美,是其他古村所難以企及的!透過古寺、蒼松、殘垣,俯瞰氣勢宏偉的齋堂川,真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其清明之氣,接天之態,又不亞於五台山的超凡脫俗。舊時靈岳寺的香火極盛,曾幾經修繕,歷經滄桑,現已僧去寺空。古剎四周,從明代起就有徐、宋、劉、李4姓人家給靈岳寺務農,最後逐漸形成4個小自然村,統稱為靈岳寺村,為齋堂鎮管轄。圍寺而居,村中有寺,寺中有村,村莊和寺院相互依存,不斷發展,最後形成今天的靈岳寺村。四個自然村,已有兩座成了廢墟。現在只有徐、劉兩村尚存,在靈岳寺的一左一右,與古剎相伴。
古民居
陽光灑在明末清初時期留下的老屋上,年久失修的殘垣斷壁隨處可見,滿目荒涼,許多院落已人去屋空,偌大的村落如今只有幾戶人家固守在這裡。村落的滄桑美令人震撼。也許由於我們的到來,給靜謐的村落帶來了生氣,惹得民居院落的狗在不停地叫,打破了山村的寂靜。整個山村民居建造得錯落有序,石板鋪成的小路在村中蜿蜓相連。村落的古民居整體保留了歷史風貌,老宅、小巷、石橋古樸而典雅。
村中的建築均為山地四合院和三合院,鱗次櫛比,依山形地勢而建,自然而古樸。村落的建築總體特點是老宅深院,青磚灰瓦,清水脊,蠍子尾,正房為三開間,廂房為二開間,屋內設火炕和地爐。院落方磚墁地,院中有地窖。
靈岳寺
靈岳寺位於齋堂鎮以北的白鐵山上,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五代時遭戰亂破壞,遼代重建,稱"白鐵山院",今稱"靈岳寺"。元至元三十年(1293)、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雍正十一年(1733)分別予以重修。寺院處於白鐵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和釋迦佛殿,兩廂為寮房,配殿18間,院內古松(油松)一株,山門外有古槐(國槐)一棵,有院牆,整座古剎形成一獨立封閉的院落。山門建在石台基上,六級青石踏步。山門用磚砌成,面闊3.40米,進深3.42米,高約5米,門洞高2.50米,歇山頂,磚券拱門。
寺南部山門兩側為鐘鼓樓遺址。天王殿(前殿)為懸山式建築,建在0.85米高的台基上,面闊三間9.52米,進深兩間5.90米,通高7米。正脊上雕有蔓草紋飾,灰角瓦頂帶勾頭滴水,具檐椽,木架梁飾鏇子彩繪。三架梁和五架梁之間用斗拱乘托。現殿門窗皆無。殿內原供奉四大天王、韋陀、接引佛塑像。
釋迦佛殿建在0.80米高的台基上,大殿面闊三間13.10米,進深三間8.55米,四周帶有迴廊,五架梁帶隨枋,廡殿頂,灰筒瓦頂,帶勾頭滴水,雙層椽子。內檐柱雙昂三棲斗拱,繪有鏇子彩繪。拱眼壁為彩繪佛像。殿內舊供奉一佛二菩薩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1954年拆毀。寺院內現存元至元三十年(1293)《重修靈岳寺記》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靈岳禪林碑記》兩塊碑石。1981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靈岳寺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靈岳寺,隨著歲月流逝,這座千年古剎在崇山峻岭中歷經磨礪。在靈岳寺的村落中,或漫步,或靜坐,或觀山,冥思人類與自然在此和諧相融,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幽遠。體驗這裡的空明、靜謐,真好似置身於"人間淨土"了。
交通
"背包游"者在蘋果園捷運站乘坐929路支線公共汽車在109國道81.5公里處下車,再乘計程車前往。"自駕游"者駕車走阜石路或蓮石路到門頭溝,再沿109國道在81.5公里處東齋堂向右轉行駛,走約10公里盤山路即可到達靈岳寺村。
探訪京西古村落
在京西的崇山峻岭中,遠近分布著30多座古村落。它們宛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這片明山秀水之間。這裡峰巒疊翠,溝谷縱橫,古道蜿蜒,是北京的醅屏障和交通要道;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傳承源遠流長,是北京地區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名山薈萃,古剎錯落,飽含濃郁的宗教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