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在中國有許多個同名的張店村。雖說同名,但各有各的特色。下面我們分別來了解一下:
一、山東曹縣王集鄉張店村
二、浙江省仙居縣下閣鎮張店村
三、浙江省海寧市張店村
一、山東曹縣王集鄉張店村
張店村位於曹縣城東7公里處;東與王大廟、姚莊、大邵莊鄉鄰;南面是小邵莊、泰山廟、祝花園、祝口村;西與齊王廟接壤;北面是王集鎮政府駐地和王集村。
張店行政村轄:張店自然村、徐莊自然村、王大莊自然村、小王口自然村(1998年“祝口村”成立“祝口行政村”後,“祝口村”與“祝花園村'與之脫離)
據史料記載,張氏自大清、康熙年間由山西、洪桐縣、老鴰窩鄉、大槐樹下遷徙至此,建村時都是張氏本家、而又在損毀的廟堂大殿內落腳,故稱“張殿”;經重建家園把廟堂拆毀,以示破舊立新又稱“張店”,延續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
張店村人口30000多人,居民以張姓居多,別姓有程、菜、王、李、趙、徐等。
張店村的“張店中學”在2006被王集鎮批准為鎮級中學,成立“王集鎮張店中學”
村名大多以務農、畜牧養殖為主,其中也有經商、建築裝修、桐木加工等,大約每年有8000收入!
張店村是王集鎮的大村,村中有王集鎮梁所、王集鎮種子站、張店國小、王集鎮張店中學(張店中學)2000建成的張店經濟開發區現已初具規模,現有商品房100多戶型,由村西到村東有2公里的路程;村西和村東各有一個加油站。
歷史人物
龍鳳寶地出賢人
張店村山拱水護,據當地人說是塊龍鳳寶地。正是在這片山環水繞的土地上誕生了一位歷史名人張良。
《郟縣名勝古蹟》一書記述,張良,字子房,戰國韓悼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55年)四月初十生在韓國城父邑(治所在今寶豐縣李莊鄉)東7.5公里張店。
據《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在韓國城父。秦滅韓置潁川郡,漢繼秦改城父為父城關,置縣。張良為潁川郡父城縣人。
《後漢書》載:朱寵初任潁川太守,以正月歲首宴群吏,問功曹鄭凱曰:“聞貴郡山川多產奇士,前賢往哲,可得聞乎?”凱對曰:“留侯張良,奇謀輔世,玄算入微,濟生民之命,恢帝王之略,功成而不居,爵厚而不受,出生於父城。”
據考證,漢代的父城縣轄現今的寶豐縣東部、郟縣東南部,紫雲山以西、汝水以南、沙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當時的縣治在今寶豐縣李莊鄉古城。
唐《括地誌》載:張良,汝州郟縣三十里人。1980年版《辭海》載:張良,今河南郟縣東人。
歷史遺蹟
遺蹟傳說處處有
張店村熱衷於研究張良故里的張振洋、張雙林和村黨支部書記劉懷文雖都已60多歲,但說起張良的故事卻都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據他們介紹,張店村北5里大張莊過去建有留侯廟,供奉著張良。這座廟規模很大,氣勢恢宏,香火旺盛。清同治《郟縣誌》載:“漢留侯廟,在小豐保。張子房,韓人,而郟縣東南近邑也。其擊秦滅楚,為韓報仇,有忠孝大節,為之立廟正矣!”歷代文人墨客如王安石、蘇東坡等都在此留下了不少詩文佳作。
有關資料記載,張店村中過去有子房祠,也叫留侯神祠,前有牌樓山門,四柱三樓,正中匾額書“留侯祠”。山門向東西各有一亭,東亭為授書亭,取張良下邳接受黃石公贈《太公兵法》之典而建;西亭為赤松亭,寓張良晚年摒卻世事從亦松子學道之意。主體建築為5間前殿,建於高台之上,翠瓦飛檐,古樸典雅,殿內供張良塑像。後殿供有相韓五世的張良父祖牌位。
村民們說,小時候聽村里老人說村中的子房祠毀於清末,但初毀後院中和大門兩邊的5棵古柏古槐仍在,其中兩棵古柏在院中,每棵都有20多米高,三四人合抱粗;3棵古槐每棵也有20多米高,三四人合抱粗。
張店村西邊的芝河有一深潭,傳說是張良的洗馬處,叫濾馬潭;村西有處跑馬溝,傳說是張良馴馬的地方;村中有侯馬溝,傳說是張良餵馬的地方;張寨山上有個山峰形似太師椅,傳說是張良閒暇時吹簫的地方,叫品簫石;張寨山上還有處觀音石,傳說觀音常常來此聽張良吹簫,久而久之,石頭上留下了觀音的相貌。
建築藝術
明清建築氣勢恢宏
張店村仍保存著多處明清時期張良後代的住宅。通過這些建築,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全國北方建築的建築風格。
據張振洋介紹,張店村分張北、張南和張西3個行政村,加上附近的大張莊村,4個村總計4000多口人,其中張姓占80%多,這裡的張姓都是張良的後代。
據史書記載,張良出身於韓國貴族之家,其祖、父兩代都做過宰相,張良父死20年後,韓為秦所滅,20多歲的張良因不願做亡國奴,所以以300家丁和全部家產為代價,尋求刺客,刺殺秦始皇,後得一力土,遇秦始皇東巡經博浪沙,力士在刺秦始皇時,誤擊中了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由此下令捉拿張良並誅殺其九族。族人害怕,分別逃往全國各地。後張良扶漢滅秦,一統天下。
明朝時,張良後代中的一支即現在張店村張家的始祖張保從山西省遷回故里。張保到張店後,認祖歸宗,生下8個兒子,即現在張店附近4個村張姓的8個次祖。長門有一後代,叫張樂舜,明隆慶年間任九門提督,現張店村有九門提督府第,皆官宅;清朝道光年間,六門後代張崇曾官居四品,任刑部主持,其子孫中有7人都官居七品以上,曾在張店村建有東官宅、西官宅、西酉盛、北義和、花門樓等住宅。據統計,張店村保存比較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仍有116間,都集中在張店村中。其中清代三層樓一棟9間;二層樓9棟27間;大房屋8處24間。
主要建築為明代提督府,現存古建築5處19間;清西官宅,四進院,現有古建築44間;清西酉盛,現存古建築10間;清北義和,現存古建築16間;清東官宅,現存古建築3間;清花門樓,現存古建築2棟樓12間。另外張寨山上還有漢代建築魁星樓,2004年重建。
張店村的明清建築都是明清時期的官宅,氣勢恢宏,結構嚴謹,各種雕刻比比皆是。據張店村村民統計,有木雕近30處,1000多塊,圖案有獅子滾繡球、二十四孝、松鶴延年、福祿壽禧、喜上眉梢、麒麟送子等;各種磚雕、石雕近百處,三四百塊。
二、浙江省仙居縣下閣鎮張店村
張店村村在浙江省仙居縣城關東約8公里處,清朝時由仙居縣三十五都管轄,現由仙居縣下閣鎮人民政府管轄,仙居至朱溪的公路即“管鐵線”在穿村而過。北臨永安溪、西臨上王亭村、湖頭村、東南是百步磄村和里積路村;東邊是後馮村、下張村和朱溪港,因祖居張姓,早年村內開著一爿大酒店,故都稱張店村。村旁有小村:湖頭村、王坎頭村附屬張店村。
1983年統計有270戶,(其中湖頭村53戶、王坎頭村18戶),人口972人(其中湖頭村204人、王坎頭村64人),
三、浙江省海寧市張店村
張店村位於浙江省海寧市海洲街道西部,東接伊橋村、南臨洛塘河,西靠斜橋鎮永合村,北聯滬杭鐵路,村域面積1.47平方公里。其特色產業是大棚蔬菜種植。
張店村簡介
張店村張店村位于海洲街道西部,東接伊橋村、南臨洛塘河,西靠斜橋鎮永合村,北聯滬杭鐵路,村域面積1.47平方公里;硤斜公路、硤祝公路橫穿張店村;張店村擁有8個村民小組,282戶,人口1082人,現有耕地1118畝,張店村有種養殖大戶13戶;轄區內玩具、襪業、塑膠、經編等個私企業及個體工商戶17家;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6%,調頻廣播安裝率達到89%'電話普及率達96%,自來水飲用率100%。2004年度人均集體可支配資金180元以上,農民人均收入6497元。張店村申共黨員30名,村黨組織有較強的凝聚力、戰鬥力;加強民主管理、健張店村務公開制度,各項工作運作有序,開展農村公民道德建設和文化陣地建設,社會風尚良好。
村情村貌
海寧市衛生村2004年度人均集體可支配資金180元以上,農民人均收入6497元。張店村申共黨員30名,村黨組織有較強的凝聚力、戰鬥力;加強民主管理、健張店村務公開制度,各項工作運作有序,開展農村公民道德建設和文化陣地建設,社會風尚良好。被評為海寧市衛生村。
民主政治建設
張店村黨支部堅持以人為本,建章立制,加強組織班子的自身建設,以增強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同時加強村級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完善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等制度,先後建立了黨員代表議事會、村民代表議事會、民主理財小組等村級議事組織,建立了張店村重大村務活動民主聽政會制度、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策制度和事後結果報告制度,村務工作全面公開,接受村民監督。村民依法維權、依法履行義務、依法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意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推動張店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管理基礎。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