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千年古村。甲馬營歷史悠久,相傳1000多年前就已立村。宋太祖趙匡胤起兵路經此地時,曾下馬視察兵營。後遂將村名取為“下馬營”,後沿革為“甲馬營”。
據恩縣縣誌記載,清朝後半葉至1935年,甲馬營一直屬武城縣所轄。1936年,甲馬營境內廢里設鎮,改屬恩縣管轄。1945年撤鎮設區,屬恩縣、武城兩縣管轄。1947年,甲馬營全境屬恩縣管轄。1956年恩、武並縣,甲馬營境屬武城縣四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仍屬武城縣管轄。1958年底,武城縣合併到夏津縣,甲馬建設公社後,歸夏津縣管轄。1961年,武城、夏津又劃為兩縣,甲馬營公社屬武城縣管轄。1984年4月撤公社劃鄉,轄28村。1996年6月鄉鎮合併,原祝官屯鄉五個村劃入甲馬營鄉,甲馬營鄉轄33個行政村至今。
鄉鎮簡介
全鎮33個自然行政村,總面積80平方公里,總耕地5.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全鎮現有私營企業469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家,固定資產投入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5家,過億元的3家,工業總產值過億元的8家,個體工商業戶3300個,註冊資金5.8億元。2005年工業總產值26億元,工商稅收828萬元,財政總收入849萬元,全鎮人均純收入3906元。
行政區劃
甲馬營鎮轄區北王莊村、東堤口村、東位村、董白三村、高墳台村、耿時潘村、韓墳台村、河北營村、後曹店村、後廟村、花園屯村、黃小屯村、甲馬營村、梁小屯村、劉古莊村、龍灣村、七機營村、千戶營村、前曹店村、前廟村、塔坡村、談莊村、田莊村、王虎莊村、王小屯村、吳小屯村、西堤口村、西位村、邢墳台村、徐莊村、鹽莊村、占官屯村、周莊村
自然環境
甲馬營鎮屬於典型的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境內曾有四次黃河改道奪衛運河,經甲馬營鎮轉天津入渤海,故地貌四周地勢較高,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並形成高、坡、窪三種地形。甲馬營鎮地處海河水系衛運河流域,鎮內河流屬過境河與季節性間歇河。甲馬營鎮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冷熱乾濕區別顯著,四季分明,鎮內氣候條件相同。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光照強度大,年均日照2617小時,日照率58%。全鎮平均無霜期203天。降水時間和空間分配不均,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西部、北部居多,東部、南部較少。
經濟發展
特產
德州著名瓜果菜蔬產地。甲馬營鎮地處平原地帶,西高東低,東西最大距離14公里,南北長12公里。主要河流京杭大運河、六五河、六六河。適合種植農作物有棉花、玉米、穀子、大豆、西瓜等,歷史上就是著名的德州西瓜、德州大白菜的原產地。種植的“五月鮮”西瓜味道鮮美,遠銷京、津、東北等地,種植的大白菜棵大心實,大量銷往外地。現該鎮已形成優質西瓜、辣椒、食用菌、良種繁育、奶牛養殖等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先後被命名為全市棉花基地鄉鎮、科技示範鄉鎮。
產業園區
甲馬營鎮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鄉鎮,近年來,該鎮把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兩大“天字號”工程作為重中之重,經過積極努力,使甲馬營鎮實現了由農業鄉向民營強鄉的轉變,目前,該鄉呈現出以三大園區為載體、五大優勢產業為支柱、八大骨幹企業為龍頭的“三五八”民營經濟發展格局:
三大園區
一是油棉加工區,建於2004年,現入園企業27家,投資都在500萬元以上。二是糧食加工行銷區,現有糧食加工行銷業戶87家,年糧食加工量6萬噸,原糧交易量15萬噸。三是汽車零部件加工區,建於2004年,現入園企業7家,投資都在3000萬元以上。
五大支柱產業
一是汽車零部件加工業,甲馬營鎮曾被譽為橡塑之鄉,現橡塑企業已發展到23家,其中總資產過億元、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有6家。2005年實現產值18億元。二是油棉加工業,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三是糧食加工行銷業,2005年糧食市場總交易額達到5.3億元。四是三輪運輸車生產加工業,2005年實現產值2.6億元。五是花炮加工業,2005年實現產值1.7億元。
八大龍頭企業
有中國輕騎集團武城世紀風有限公司、大連安達武城正康有限公司、山東龍祥有限公司、陳氏有限公司、武豪有限公司、新通有限公司、晨光有限公司、花炮加工廠。這八大龍頭企業固定資產投入都在5000萬元以上,其中的7家企業年產值均在億元以上,正常投產後年產值將超過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