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 --- 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2位平民出身的君主。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中華文明發源地]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在位期間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勛)等諸多辣腕功過難斷,也立下了明朝君王極權及高壓統治的典型。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出身布衣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於1328年(天曆元年)在家裡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父為 朱世珍 ,小名朱五四,母為陳氏。在明代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 朱氏世德碑 》碑文,那上面是這樣記載的: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其地在今江蘇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在這裡能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由於家裡貧困無法讀書,朱元璋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 

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少時窮苦,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

反元鬥爭

加入義軍

元朝末年腐敗,壓榨百姓,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北人之所以地位還稍微高一點,僅僅因為他們被殺得剩下不多了。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 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不久,寺里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 ,李二、彭大、趙均用起於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回響,形成了滔天大勢。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於定遠、鍾離一帶,數萬百姓起而回響。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

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成長之路 

朱元璋 朱元璋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後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

朱元璋入伍後,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 ,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此時,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 。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在浙西駐紮6年,藉助覆船山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決勝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併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只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小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占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此時,儘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併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在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了。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征,即徵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徵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封建皇朝。

統一江南

大敗陳友諒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殲滅方國珍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太祖高皇帝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韓林兒至應天,途中在瓜步渡長江時,韓林兒所乘船隻沉沒,韓遇難。後世多認為此乃朱元璋授意。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1368年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1369年2月16日),太祖命於雞鳴山立功臣廟。當時他告諭中書省臣說:“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我倡義臨濠,以全鄉曲。繼率英賢渡大江,遂西取武昌,東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念諸將相從,捐驅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報。追思功勞,痛切我懷。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廟,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人孰無死,死而不朽,乃為可貴如諸將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無窮之榮;身雖歿而名永不磨滅”。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憂勞而逝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

朱元璋 朱元璋
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鐘山南麓玩珠峰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建設工程,第二年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謚“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謚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謚“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清理權臣 

朱元璋手跡 朱元璋手跡

明初,官僚機構基本上沿襲了元朝,朱元璋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病,於是進行了改革。

首先是廢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一人之手。

在中央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廢除丞相制。明國中書省負責處理天下政務,地位最高。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後最甚。

集權統治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由於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較強大,到了明朝中後期則文官的力量變的強大起來。朱元璋利用特務機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遍布朝野,暗中監視。有一次,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沒有,請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實回答。朱元璋聽後滿意地說:“你果然沒有騙朕。”著名儒士錢宰被征參編《孟子節文》,一日散朝回家,隨口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日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結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問錢宰:“昨天的詩不錯,不過朕沒有‘嫌’遲,改作‘憂’字,如何?”錢宰一聽,嚇得忙磕頭請罪。

1382年,出於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裡採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朱元璋還讓錦衣衛在朝廷上執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工部尚書薛祿就是這樣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定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規定以八股文作為取士的標準,以“四書”、“五經”為題,不允許有自己的見解,必須依照古人的思想。這種考試的內容比較僵化,限制了人們的思想。

同時,對於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識分子,朱元璋則想盡辦法加以鎮壓 。他出生貧寒,並且早年做過和尚,所以十分忌諱“光”、“禿”等字眼,就連“僧”也不喜歡,甚至連和“僧”讀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樣厭惡;他曾參加過紅巾軍,因此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學林元亮替海門衛官作《謝增俸表》,其中有“作則帝憲”一語,杭州府學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便硬說文中的“則”是罵他做“賊”,“光”是光頭,“生”是僧,是罵他做過和尚。據說,有一年元旦夜裡,朱元璋外出,發現一則燈謎:上畫了一個女人,手裡抱著一個西瓜,坐在馬背上,其中馬蹄畫得特別大。對此,朱元璋大怒,認為這是暗諷馬皇后是個大腳,於是即命查緝,將作燈謎的人杖責至死。

文字獄從1384年一直延續到1396年,長達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筆的局面,以致文官們不得不請求設計出一種標準的文牘的措辭,以免犯忌。

保皇制度

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宮廷政變的教訓,在稱吳王時,就立了長子朱標為世子,稱帝後立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導他。太子成年後,就讓他處理政事,學習治國,還常常教訓他要仁、明、勤、斷,這樣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標卻溫文爾雅,儼然是個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贊同父親大殺功臣。每當朱元璋要殺功臣時,他總是要加以勸阻,要求父親以仁慈為本,顧及親戚情誼和兄弟友愛。為此父子經常發生爭執。據說一次朱元璋要懲處太子的老師宋濂,朱標哭著求情。朱元璋發怒說等你做了皇帝赦他,太子聽後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殺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標勸諫父親。朱元璋不言語,第二天故意將一條棘條扔在地上,叫朱標拿起來。朱標因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朱標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聽後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過去,嚇得朱標逃入內室,從此驚嚇成病,抑抑而死。

由於整日忙於國政,朱元璋50歲以後就感體力不支,心動過速,又常發高熱,好幻想,作怪夢,有時喜怒無常。太子一死。他又傷心過度,身體愈益衰弱,發須全變白了。他立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早亡),十六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又怕太孫駕馭不了重臣宿將,便再次誅殺功臣,將傅友德、馮勝等幾位開國元勛藉故殺了。他又怕兒子們與太孫爭奪皇位,特地編了《皇明祖訓》,要子孫們遵守宗法制,並規定誰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論處,格殺匆論,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從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平安長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