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
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功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出自羋姓,為顓頊帝的後裔魏冉之後,後改姓魏。據《史記》等有關資料所載,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
3、外姓改姓魏。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明代有崑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4、出自少數民族改漢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
①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
②土家、蒙古、彝、回、朝鮮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畢萬,畢萬。據有關資料所載,魏姓為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為畢國人。周文王的十五子畢公高受封於畢(今陝西省西安、鹹陽兩地之北),後畢國為別國所滅,其後裔萬仕晉(今山西省境),成為晉國大夫。晉獻公是當時晉國一名很有雄心壯志的君主,在位期間攻克了周圍的許多小國,使晉國一度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獻公念畢萬在晉國滅霍、耿、魏三國中功勳卓著,於是將原是姬姓國的魏地賜給畢萬為邑。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兩家共同瓜分了晉國,自立諸侯,建國為魏,公元前225年,魏國即為秦所滅,亡國後的魏國王族子孫遂以國為姓。畢萬也就被後人尊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聚集地(遷徙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無忌之孫魏無知的5世孫魏歆定居於巨鹿(今屬河北)。魏無知有兩個玄孫,一個叫魏諶,定居清河;一個叫魏漢,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魏氏有部分人遷至今陝西省境內。東漢時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將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後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歷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又歷11世,有魏才祿,生4子:長子魏元,移居廣東長樂;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孫邦政又移居廣東龍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墳;四子魏貞,有一子移居廣東揭陽,還有一子居海豐。魏元的裔孫魏應浩、魏特敬於乾隆年間遷至台灣新竹縣;裔孫魏鼎高於清朝鹹豐三年去美國,後到加拿大定居;裔孫魏松於1910年到印尼,開錫礦致富,曾任馬來西亞立法議員。
台灣的魏姓,以台南、台北兩縣為最多。在整個台灣省,是諸姓中第四十四個大姓。在明代永曆年間之時,最先有一位名叫魏亮的人,從福建至台,墾荒開基,開創了魏氏落籍台灣的先驅。後來一直以台灣郡城開設“張珍山號銀鋪”者,就是當年魏亮之後。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在台率眾起義,反清復明,為平息這一起義,有同安人魏大獻隨軍入台,並因平息有功而升任安平水師協鎮。以後,這位魏大獻就定居安平。乾隆年間、嘉慶年間、道光年間,均有魏姓人氏從福建移居台灣。泉州人魏居、魏古蘭、魏少,以及漳州的魏姓,都是這個時期遷台定居的。現在的台北縣石碇鄉、樹林鎮、雙溪鄉福隆村,仍居住有他們的後代子孫。
歷史名人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於畢,於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於魏,遂又以魏為姓。
魏顆: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陝西省輔邑縣)的地方紮營,準備會戰,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魏絳: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徙於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掌軍法。
魏斯: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魏冉:戰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後被拜相,封於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延: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於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後被封為南鄭侯。
魏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於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徵:館陶(今屬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於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魏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於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
魏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鴉片戰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後代現居壽光侯鎮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餘五家站鎮,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傑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並稱“四公子”。
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煉丹術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正心、養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少無賴,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為宦官,後乃複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他密結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媚帝。天啟三年(1623年)掌東廠,與熹宗乳母客氏勾結,排斥異己,專權攬政,參閱奏章,斥逐言官,縱容校尉,橫行肆虐,迫害東林黨人。次年,楊漣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餘人又交章論其不法。遂興大獄,大臣被罷逐者數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為東林黨人,並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
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崑腔的創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後戲曲音樂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後代。清末遷至吉林扶餘五家站鎮,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後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台灣的。詳情見扶餘縣誌。
郡望堂號
1、郡望魏姓族人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郡望,據有關史料所載,主要有兩個: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相當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館陶之間地。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漢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平鄉以北及晉縣一帶。
任城郡:夏商為任國,周為任國、邿國。秦統一中國後置任城縣,亢父縣,西漢為任城、亢父、屬東平國。東漢章帝分東平國置任城國。三國魏置任城郡(今山東省微山縣一帶)。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並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於巨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巨野,任城。濟寧的名稱始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以後雖州、府、縣時有變更。
2、堂號
九合堂:春秋時晉有大夫魏絳。山戎向晉請和,絳向晉君說和有五利。於是晉便和附近的少數民族山戎等締結了友好條約。8年之中,晉國九合諸侯,稱為霸主,都是魏絳的功勞。
巨鹿堂:魏姓因巨鹿為望,故也以“巨鹿”為其堂號。
此外,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敬愛堂”、“治禮堂”、“十思堂”等
宗族特徵
1、魏姓族人在早期就已在南北方同時發展。2、魏姓家族史上名人較多,且分布於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各個領域,為歷朝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3、魏姓人早在宋朝時就已廣播於全國,成為我國一大姓氏。
4、魏姓家訓嚴明,頗具時代與家族特色。
5、魏姓族人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譜》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行輩份為:“新文良,時懋行,昭弘知,泰憲聖,德益寧。”
魏姓典故、趣事
〖結草〗語出《陳情表》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結草”的典故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說的是晉國魏犨(又稱魏武子)當時有個寵妾叫祖姬,據說魏犨每次出征前都要交代家人說:“萬一我戰死,就讓祖姬改嫁,別耽誤了她的青春。”但魏犨得了重病,臨死前卻要家人讓祖姬殉葬。他死後,小兒子顆認為他的要求是在神智昏亂時提出來的,與他平時的主張不一致,不應該聽從,所以堅持讓祖姬改嫁了。後來顆在同秦軍杜回交戰中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一片草地中間。杜回健步如飛,追殺過來。可是當他殺到草地中間的時候,忽然間步履艱難,幾次踉蹌欲倒。魏顆覺得奇怪,仔細一看,原來有一位老人正伏在草叢中,把長長的草結在一起,形成一道道絆索,杜回到了這裡,就像陷入了羅網一樣。魏顆大喜,趕快驅車衝上前,把杜回捉住,打敗秦軍。後來魏顆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是祖姬的父親,他因為感謝魏顆的救女之恩,特意冒著生命危險來助魏顆一臂之力。
後遂用“結草”表示報恩。成語“結草銜環”(“銜環”是另一個典故——見下)常用來表達對對方的感恩戴德。
〖結草銜環〗
喻釋: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五年》 :“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唐·白居易《贖雞》詩:“莫學銜環雀,崎嶇謾報恩。”
典故:這句成語是由“結草”和“銜環”兩個典故結合而來的。“結草”見上文。
“銜環”典故:據古代神怪小說載:東漢楊寶在9歲時,從華陰山北捉了一隻受傷的黃雀,楊寶把它帶回家飼養,等傷好後把黃雀放了。過後,楊寶夢見黃雀化作一個黃衣童子回來報恩,自稱是西王母的使者,並口銜4枚白環,說楊寶的子孫將來都會像白環一樣珍貴。後來,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和玄孫楊彪果然都飛黃騰達。
這是兩個很荒誕的故事,可能是作者杜撰出來的。因為這兩個故事都含有知恩必報的意思,所以後人把它們結合成一句成語“結草銜環”,形容感恩圖報。
範例: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十四回:“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爺的恩典,結草銜環,一定會報答你二位的。”
魏姓開國將軍
魏鎮少將魏鎮(1895-1973),字屏藩,湖南省邵東縣魏家橋長衝口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師範,1918年入保定軍官學校,保定軍校第八期、陸軍大學特叄期畢業。直皖戰爭爆發,任國民革命軍中尉排長,參加過北閥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後任國民革命軍第19師第4團營長、團長。其時,紅軍第四師副師長宋濤,在海陸豐被粵軍圍擊,逃往湖南,至魏處,被魏留任副團長。事發,魏掩護資助其走避香港。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被調往廣西31軍135師任副師長,兼405旅旅長。次年台兒莊戰役前夕,奉命率405旅離開廣西,擔任津浦路的正面戰鬥,與日軍狄州立13師團對峙,組織3次伏擊,消滅不少日軍,為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隨後奉調武漢代理135師師長。8月率部在霍邱、張家土旁等地與日軍作戰,突接“母逝、妻亡、女夭,速歸”的電報,魏深感敵氛方熾,國難正殷,不以奔喪之私,貽誤戎機,含悲率部激戰獲全勝。10月與138師合編為135師,任師長,10月30日奉令突圍。任188師師長,奉調廣西整訓。1940年1月1日,率師參加崑崙關戰役,與日軍激戰4天,5日在山墟與日軍第五師一聯隊拼殺一晝夜,日軍逃向南寧時,僅剩殘兵300左右。戰後,當地建紀念碑以志其功。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蔣介石撕毀和平協定,重開內戰,魏不願同室操戈。時白崇禧委以第48軍軍長之職,魏置之不顧,即回邵陽,任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兼寶永警備司令部司令,邀宋濤任副司令。任內率警備部隊清剿土匪,安定社會秩序,修建邵陽公醫院,多方抑止國民黨特務的反共活動,多次營救中共邵陽中心縣工委書記龍仲,釋放地下工作人員和進步人士;支持《勁報》的進步言論;向中心縣工委提供軍政情報,在司令部院內掩護中共地下黨員開展活動。1949年1月任湖南省軍管區副司令,兼任寶永警備司令部司令,以桂系的舊關係,與白崇禧虛與委蛇,勸其勿忘“兩廣事件”的教訓,其時廠國民黨國防部令湖南徵兵3萬,魏在程潛省長的支持下,以未撥徵兵經費為由故意推延,後撥來金元券,魏又電:“券不頂用,速撥銀幣”。當時國庫金銀已密運台灣,白束手無策,只好允予“寬限時日”,致使徵兵未成。8月5日魏與宋濤在邵陽率部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副司令員,第55軍副軍長。1950年12月率部赴廣西剿匪,勝利完成任務。1956年2月轉業,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副任。是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3年逝世,終年78歲。
魏天祿少將
魏天祿(1908-——),湖北省天門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7師21團連指導員,第20團政治委員,第6師18團政治委員。紅2、6軍團會師以前,紅3軍供給部部長是盧金山,紅2、6軍團會師後,盧金山逃跑,由范炳生繼任2軍團供給部部長。范炳生犧牲後,周佐漢繼任2軍團供給部部長。周在打下津市後搞腐化,而且2軍團供給部會計科科長也因腐化墮落被槍斃。為了加強黨對部隊後勤工作的領導,紅2、6軍團供給部開始建立政治委員制度,魏天祿任紅2軍團供給部政治委員,紅2、6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時,紅2軍團供給部改為紅二方面軍供給部,任政治委員。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調到新四軍,歷任新四軍第1支隊1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第1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2團政治處主任,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第6師16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直屬隊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天目山和蘇中、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海軍後勤部政治委員,吳淞要塞區副政治委員,淞滬基地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部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魏傳統少將
魏傳統(1908-1996),四川省達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大革命失敗,魏傳統離開達縣中學,到農村從事農民運動。1928年由團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3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33軍政治部秘書長、宣傳科科長,第5軍政治部教育科科長,西路軍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參加了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後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兼幹部教育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四川省委秘書長,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兼副政治委員、院長,中朝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文聯長四屆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總政治部宣傳顧問,中國老年書法研究會常務會長,1984年11月中國楹聯學會成立時任首屆會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晚年常寫五言、七言絕句,他寫詩自稱“八次過關未斷頭”。1996年8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著有詩選《追思集》等傳世。
魏佑鑄少將
魏佑鑄(1919-——),山東省萊蕪縣人。就讀於濟南私立東魯中學、北平市立一中。當時以“鼎九”、“魯舟”的筆名在《北京晨報》發表愛國文章。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到蘇魯邊區從事抗日工作,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蘇魯邊區抗日義勇總隊政治指導員,蘇魯豫游擊3支隊政治教導員,蘇魯豫支隊3大隊營政治教導員。1940年任新四軍3師7旅24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6縱團政治委員,三下江南作戰時與敵軍坦克遭遇,部隊不知所措。當即穩定隊伍,指揮部隊用手榴彈和炸藥包將敵軍坦克炸毀。1948年任6縱16師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任第四野戰軍第47軍127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平津、廣東、海南島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肺結核病離職休養,1953年任海南軍區兼43軍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廣州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56年任47軍政治部主任,後升任軍副政治委員。1961年任海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67年任廣西軍區第三政治委員,1968年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0年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5年任新疆軍區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新疆軍區副政治委員,1980年任烏魯木齊軍區副政治委員,1982年任蘭州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魏國運少將
魏國運(1914-——),湖北省監利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4師12團排長,紅2軍團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前方總指揮參謀處參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1分校隊長,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參謀處股長、科長,軍委總總參謀部1處5科副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5師13旅參謀長,中原軍區參謀處副處長,江漢軍區鄂中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湖北軍區荊州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中原突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荊州軍分區政治委員,空軍師政治委員,廣州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部主任,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空軍工程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魏洪亮少將
魏洪亮(1915-1990),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彭楊步兵學校政治營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政治部巡視員,無線電隊政治委員,紅1師13團總支書記。長徵結束後,任紅1軍團紅1師13團任團政治委員,參加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最後一戰——山城堡戰鬥。這次戰鬥,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15軍團,均派部隊參戰。當時13團團長不在,13團由魏洪亮指揮。按部署,13團於夜間兩次突擊均沒奏效。急得紅1師師長陳賡跑到13團詢問情況。這時3連連長王茂全(後授少將銜)來報告,3連有個司號員,在第二次突擊時一直摸到了敵人碉堡底下。陳賡立即命令這個司號員擔任第叄次突擊的嚮導。紅4師12團團長鄧克明(後授少將銜)帶著三挺重機槍路過,聽說魏洪亮兩次失利,主動讓三挺重機槍配合進攻。幾分鐘之後,突擊成功了,13團在戰鬥中繳獲了九挺重機槍,俘敵300多人。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第33大隊政治委員,第23團團長,第9軍分區政治委員、司令員。任冀中軍區9分區司令員時,有一次日軍來襲,其夫人攜幼子躲入地道,因洞中黑暗,空氣稀薄,幼子啼哭不止,夫人為不暴露地道的位置,死死捂住幼子的嘴,幼子不幸窒息而亡。
解放戰爭時期,冀中軍區獨立第8旅旅長,1946年漕河頭戰鬥,華北易耀彩的野戰軍第8旅和魏洪亮的獨立第8旅,以奔襲的手段在一夜零半天的時間裡,全殲敵第3總隊3個團和直屬隊4600多人,打了個漂亮的殲滅戰,受到中央軍委的嘉獎。1949年任第2野戰軍第18軍54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南軍區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廣州軍區炮兵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5月24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魏姓當代將軍
魏金山中將魏金山(1927.4.5-——),山東省蓬萊縣平暢鄉魏家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連指導員、第三野戰軍師作戰參謀。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作戰訓練科副科長。回國後,任華東軍區軍訓處參謀,南京軍區軍訓處科長,團長,師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海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93年12月退役。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魏治國少將
魏治國(1928.11-——),滿族,黑龍江省巴彥縣巴彥鎮人。1946年國中畢業,同年參加東北民主抗日聯軍。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戰士、班長、排長,東北野戰軍某師宣傳隊副政治指導員,第四野戰軍某師保衛幹事。參加了遼瀋、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營副政治教導員,解放軍某海軍基地軍訓科副科長、海軍艦隊軍訓處科長。1958年入海軍潛水艇學校指揮系學習,1960年10月畢業留校,歷任教務科副科長、科長、訓練部副部長。1978年秋回海軍部隊,先後任海軍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司令員,驅逐第2支隊政治委員。1981年起任海軍廣州基地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海軍東海艦隊副政治委員。在海軍工作的38年間,到過祖國的所有海域,並兩次率領編隊航至南中國海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一次到西太平洋組織水面艦艇、水下潛水艇與海軍航空兵進行契約戰術演練。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魏子卿少將
魏子卿(1937.4.15-——),河南省睢縣人。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衛星大地測量學家。
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現擔任西安測繪研究所研究員。早期從事測繪專用電子計算機的研製。20世70年代,從事海上大氣折光修正研究,為我國首次洲際飛彈實驗提出折射修正方案。主持長測程氣體雷射測距儀的研製和測試。在我國首先開展衛星都卜勒定位研究,提出我國衛星都卜勒大地網布設方案,研製成功平差程式。主持完成全國都卜勒網平差。20世紀80年代,在國際上較早開展GPS研究;完成精密GPS絕對定位研究,提出單頻數據消電離層定位模式,定位精度屬國際先進水平。提出全國GPS大地網的布設方案,主持完成全國一級GPS網整體平差,制定“全國天文大地網和空間網聯全平差”總體技術方案。主持制定廣域差分GPS網技術方案,從事我國導航衛星系統的研究。作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全國衛星都卜勒網的布測和平差計算”和“全國GPS一級網的研究與建立”。分別榮獲1990年和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年3月被授予文職少將軍銜。
魏長安少將
魏長安(1938.3-——),山東省臨朐縣人。1957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戰士、保密員、排長、政治指導員、師政治部保衛科幹事、團政治處保衛股股長、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副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軍副政治委員,1989年任江西省軍區政治委員。現任江蘇省軍區政治委員。曾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基本系學習深造。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相關詞條
趙 錢孫 李 周 吳 鄭 王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