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海峽

巴士海峽

巴士海峽(英語:Bashi Channel)是銜接菲律賓海與南海並位處台灣島與巴丹群島之間的海峽。為連通太平洋與南海的重要國際水道,也是西太平洋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域,船隻航行非常繁忙。巴士海峽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區之一,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受大洋和大陸間季風的影響,海洋氣象特徵為高溫多雨,季風盛行,雷暴較多,熱帶氣鏇影響頻繁,也是西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鏇進入亞洲的路徑之一。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巴士海峽地圖巴士海峽地圖

巴士海峽位於中國台灣島和菲律賓呂宋島之間,巴士海峽以北銜接台灣的蘭嶼及台灣南端恆春半島,以南銜接雅米島及巴丹群島,巴丹群島以南為巴布延群島,再往南則為呂宋島,南方群島均隸屬菲律賓管轄。是太平洋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線。

在中國台灣島和菲律賓呂宋島之間有一片寬約370公里的海域,菲律賓的巴坦群島巴布延群島將這片海域分隔成三部分,自北向南分別稱為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巴布延海峽,其中以巴士海峽最寬、最深、最重要,所以人們往往把三個海域統稱為巴士海峽。

地質特徵

巴士海峽平均約185公里寬,水深一般在2000至5000公尺之間,最深處達5126公尺。海底地形起伏變化甚大,主要為華南大陸棚向東延伸,又有蘭嶼海脊、台東海槽、花東海脊和馬尼拉海溝由東向西南北向平行分布,海脊深度在2400至2600公尺之間,海床沉積物以粉沙質為主。

另外,受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地質互動作用影響,巴士海峽還是一個地震多發區。

氣候環境

巴士海峽巴士海峽
巴士海峽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海洋性氣候,海洋氣象特徵突出地表現為高溫多雨,季風盛行,雷雨較多,颱風影響頻繁,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區之一。受季風的影響,大風大浪頻率終年較高。

巴士海峽海峽漲潮流向西,落潮流向東,流速0.5--3節,最大可達5節。海流流向北,流速l―3節,夏季強、冬季弱。在盛行東北浪的冬季,6級以上的大風頻率高達37.5%-40%,大浪頻率50%-60%,大涌頻率70%,平均波高均在2米以上(11月和12月更高達2.6-3.2米),最大波高7-9.5米。相對於冬季,海峽夏季的海浪要小一些(颱風期除外),但大浪大涌的頻率仍有20%和30%-40%,平均波高1.5米,最大達6-7米。

此外,巴士海峽經常有熱帶風暴通過,給海峽和周圍地區的航道、漁業以及農業、建築物等造成巨大影響。

航運概況

巴士海峽巴士海峽
台灣島與巴坦群島之間的巴士海峽平均寬185公里,最窄處只有95.4公里。海峽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最深處5126米,海流平緩,便於航行。每年7~11月,有強颱風經過,影響通航。

台灣海峽是南海和太平洋的天然分界線,它不僅是中國和菲律賓之間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溝通南海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從新加坡雅加達馬尼拉等東南亞港口通往遠東,從香港到夏威夷、美洲的船隻,大都經過巴士海峽,特別是日本人從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地區進口的石油和其他原料大都經過巴士海峽運到日本。巴士海峽的重要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戰略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行政區劃

巴士海峽以北銜接台灣的蘭嶼及台灣南端恆春半島,以南銜接雅米島(YamiIsland)及巴丹群島,巴丹群島以南為巴布煙群島(BabuyanIslands),再往南則為呂宋島,南方群島均隸屬菲律賓管轄。自古以來,在還沒有國境概念的年代,台灣的蘭嶼與菲律賓的巴丹島(BatanIsland),皆是靠著小舟往來。

根據民族學的研究,兩地的南島原住民有深厚的血緣關係。原住民語言及傳統歌曲亦有高度的相似性,現今雙方已逐漸恢復連絡。現在由於台灣與菲律賓對於本處的領海劃分尚未協商,因此常發生菲律賓軍隊扣押台灣省漁民的行動,引發外交上的衝突。

戰略地位

巴士海峽是一個經濟、軍事和政治價值“含金量”極高的海區,也是西太平洋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海區。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徵,使之成為重要的軍事奪控要衝。而其具有的特殊海洋水文氣象特徵,更使之成為優良的潛艇伏擊作戰區。

巴士、巴林塘和巴布延海峽,不僅是日本、美國石油航線和日本輸入戰略物資的必經之地,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其遠東地區南北航線重要通道。

巴士海峽,目前已經成為國際海纜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但不幸的是,這裡也是活躍的火山帶,發生地震的機率也極高。由於政治問題,所有的海纜都不走台灣海峽,而走巴士海峽。而巴士海峽是存在爭議的水域,所以光纜集中在很窄的範圍內,所有向南去的海纜都要經過這裡。

戰略優勢

中國海軍通過巴士海峽中國海軍通過巴士海峽
巴士海峽季風性、高頻率大風大浪的氣象因素,使該海域的潛艇在與水面艦艇和飛機的相互對抗性搜尋中處於相對優勢的地位。投放聲吶浮標是艦艇和飛機搜潛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一,巴士海峽表層海水溫度終年較高,一般在25℃——29℃,季節性變化不大。表面層以下則出現溫度激烈變化,即產生溫度躍變。聲速躍層對水下通信和潛艇的隱蔽具有積極的作用。在聲速躍層之上發射的聲吶信號,不易探測到躍層之下的目標,潛入躍層以下的潛艇被發現可能性大為減少。所以,在此處海域活動的潛艇只要潛到一定的深度,水面上反潛載具的聲吶就很難直接偵測到在溫度躍層下的潛艇,甚至連海底聲波反射或幅合的現象幾乎也都不會發生。同時也由於聲波折射得厲害,相對的聲區範圍很大,水面艦艇的聲吶難以找到這些潛艇。

其二,巴士海峽終年存在著強度較小、上界深度較深(50米——150米)、厚度較大(50米——150米)、較持久穩定的深海型海水密度躍層,巴士海峽的海水密度躍層可以為潛艇產生“液體海底”效果,便於潛艇的設伏和隱蔽攻擊。在對方全無知覺的情況下,搜尋並接近目標,確定截擊方位,對水面艦隻實施快速的攻擊,然後隱蔽潛航,迅速脫離攻擊戰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