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末民國
清華學校1909年,遊美學務處在北京設立,同時開始籌建附設肄業館,總辦周自齊,招考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錄取梅貽琦等。
1910年,招考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錄取竺可楨、趙元任等。1911年,游美肄業館更名清華學堂,並首次開學,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
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裁撤遊美學務處;唐國安擔任首任校長,周詒春為教務長,在校生約500人,教員30餘人,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培養“領袖人才”。
1914年10月,美國建築師墨菲與丹納為學校指定校園規劃,布置留美預備學校和綜合大學。1916年至1920年,建成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大禮堂等早期建築。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城內十多所學校示威遊行。清華學生組織演講、會見公使、致電巴黎和會;9日,校內掛半旗,全體同學在體育館舉行“國恥紀念會”,並焚燒校內日貨。
1924年5月,曹雲祥成為正式校長,在任6年中,清華學術得到空前發展。
1925年春,成立國學研究院,聘請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導師。從派遣留學逐步轉為培養本國人才,始創四年制本科教育,分文、理、法三院。
國立清華大學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後,任命羅家倫為校長,易名“國立清華大學”,任職期間,羅家倫對學校組織結構大加整改,延請了蔣廷黻,張奚若、蕭公權,馮友蘭、張子高等幾十位著名教授。
1929年4月,羅家倫因查出清華基金帳目虧空,要求改革,與清華大學董事會發生矛盾,提出辭職。
1930年5月20日,學生代表大會驅逐羅家倫校長,後閻錫山所任喬萬選遭學生護校糾察隊阻擋。
1931年,教育部所任校長吳南軒獨攬大權、蔑視教授人格,攜印入城,斷絕學校資金並暗示武力解決,學生護校委員會和教授會迫使教育部將其撤職;10月14日,任命梅貽琦為校長,其在任17年中,對學校建設貢獻巨大,確定了清華著名學府地位。
1932年,設工學院。1933年開始招考留美公費生。
西南聯合大學
1936年春,清華大學決定在湖南籌設分校。2月,梅貽琦與工學院院長顧毓琇等赴湖南,與湖南省主席何健商洽。何健對清華在湘設分校表示歡迎,並希望首先籌設農學院。清華大學為穩妥起見,表示擬先設農業研究所,然後逐步改為農學院。關於校址,原擬購聖經大學舊址,後因索價60萬,清華無力承擔,而由何健撥長沙嶽麓山空地100餘畝贈與清華作為建校之用,何健與梅貽琦代表雙方簽訂了合作協定。
1936年冬,清華秘密運送一批圖書、儀器到漢口,每批10列車,每車約40箱。這些設備、圖書,成為以後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非常重要的教學設備,為保證聯大正常的教學以及有限的科研,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7年10月25日,臨大開學,11月1日開始上課。臨大綜合了清華、北大、南開原有的院系設定,設4個學院17個學系。截止到11月20日,在校學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華學生631人、北大學生342人、南開學生147人,新招學生114人、借讀生218人;教職員共有148人,其中清華73人。
臨大初期,清華計畫利用原來在長沙嶽麓山南為特種研究所修的建築,做暫時駐紮的打算。但1937年底,南京淪陷,武漢危急,戰火逼近長沙,長沙臨時大學被迫再度遷校至昆明;正如西南聯大校歌中吟唱的“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第一學期結束後,師生啟程奔赴雲南昆明。由於戰時內地交通困難,女同學和體弱男同學由粵漢鐵路到廣州經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學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經柳州、南寧、越南入滇;還有男同學二百餘人組織了湘黔滇旅行團,櫛風沫雨,行程全程3200多里,其中徒步2600多里,歷時68天,橫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見的一次“長征”。時年40多歲的教授聞一多不顧體弱,毅然參加步行團;由臨大抵昆明入學的學生有993人,其中清華學生481人,清華教職員共達200多人。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以命令轉知:奉行政院命令,並經國防最高會議通過,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NationalSouth-WestAssociatedUniversity)。6月8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關防”到校,7月1日正式啟用。校名中去掉“臨時”二字,表明國民政府對日本侵華戰爭的嚴重性和長期性有了新的認識。
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設農學院。
建國初期
清華大學
1949年後,校長梅貽琦等人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後以新竹清華大學之名於台“復校”。清華歸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華大學”。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軍管會接管清華,5月4日,成立以葉企孫為主席的校務委員會,主持校務。7月,新政協籌委會徵求國旗、國徽、國歌,次年6月,建設系主任梁思成召集組建清華大學國徽設計小組,設計方案最終被採用。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的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農學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離該校而劃歸北京大學等校,同時吸收國內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學,重點為國家培養工程技術人才。
1952年11月,蔣南翔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辦學道路,在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工程技術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績卓著;他提出“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口號,激勵清華人至今。
1952年,清華著手進行“學習蘇聯先進教育經驗”的教學改革,按計畫培養技術人才,從學分制轉為學年制,學制延長,建立教學大綱,翻譯大量蘇聯教材,加強基礎課,聘請蘇聯專家講學。
1957年至1958年春的反右鬥爭中,清華571人被劃右派。清華逐漸形成了“又紅又專”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特色,從1953年起率先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讓優秀學生黨員“雙肩挑”(專業學習和政治工作),延續至今。當時的清華被稱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1958年後,開展教育領域“大躍進”,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勤工儉學、教育支援農業,清華師生承擔了密雲水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實踐工作。
文革十年
文革時期,清華大學作為文革紅衛兵運動的重要搖籃,始終處於漩渦中心,在此期間學校教學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66年12月19日,經“無產階級司令部”授意,一統清華“文革”的井岡山兵團成立,蒯大富為第一把手。12月25日,5000多師生開展“反劉少奇、鄧小平”遊行,即“一二·二五大行動”。1967年4月10日,召開旨在揭露劉少奇的“批鬥王光美萬人大會”。
1967年4月14日,因對文革一系列重大問題存在分歧,井岡山兵團分裂為“兵團總部”(“團派”)和“四一四串聯隊”(“414派”或“四派”),矛盾日益激烈。5月29日晚,“414派”成立“清華大學井岡山四一四總部”,與“團派”正式對立。
1968年3月,“楊、余、傅事件”後,兩派矛盾膨脹。4月23日至7月27日,兩派之間爆發“百日大武鬥”,動用棍棒、土槍、土炮、劇毒弓箭、地雷、手榴彈、半自動步槍、燃燒瓶、土坦克等,針對大禮堂、東區浴室樓、科學館等進行搶占與爭奪;致使18人死亡,1100多人受傷,30多人終身殘疾。
1968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派出工宣隊進駐清華。“團派”襲擊工宣隊工人,導致5人被殺、731人受傷,震動北京城,史稱“七二七事件”,直接導致毛澤東終止全國民眾武鬥。
1970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5年,鄧小平主持工作後,清華黨委副書記劉冰等人寫信給毛澤東,斥責清華一二把手遲群、謝靜宜飛揚跋扈。這被毛澤東看做“文革”翻案,加以批評,後演變為“教育革命大辯論”。12月,演變為全國性“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數十萬民眾和機關幹部前來清華“學習”、“參觀”,教學工作癱瘓,貼出十萬多份大字報。
1976年10月,“四人幫”倒台。16日,中共北京市委整頓學校。次年4月29日,劉達任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開始整頓領導班子、糾正冤假錯案、改善教職工隊伍結構,不久後取消革委會。
改革開放
1977年,恢復聯考招生,清華大學逐步制定新的教學計畫、招收研究生,恢復教學、科研能力,到1982年,在校學生數量超過8800人。改革開放後,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並逐步恢復了文理、經管、社科等學科。
1984年,設立研究生院,成立經濟管理學院。
1985年,復建理學院,建立繼續教育學院。
1988年,成立建築學院。
1993年,成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1994年,成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同年,清華大學國家CIMS工程中心(NationalCIMS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獲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的大學領先獎。
1996年,列入首批”211工程“,同年成立機械工程學院。
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成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恢復建立法學院。同年,學校被列入首批985工程。
2000年,成立土木水利學院,成立公共管理學院。
2001年,成立醫學院。
2002年,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
2004年,成立航天航空學院。
2006年,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辦學,成立“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2008年,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
2009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
2011年,成立環境學院;建校100周年,兩岸清華(清華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百年校慶”的相關活動。
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院併入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2013年,成立材料學院。
2015年6月18日,為探索解決全球性挑戰,由清華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微軟公司合作創建的全球創新學院(GlobalInnovationeXchangeinstitute,簡稱GIX)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正式啟動。這是中國高校第一次到美國辦學,也標誌著中國高校在美國設立的第一個實體校區和綜合性教育科研平台正式建立。
2016年2月,清華大學藥學院成立。
2017年1月,獲得2016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2月22日下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SergioMattarella)的共同見證下,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與米蘭理工大學校長費盧奇奧·內斯塔(FerruccioResta)在人民大會堂簽署協定,雙方在義大利米蘭合作建設中意設計創新基地。這是清華大學在歐洲設立的首個教育科研基地。
2017年3月4日,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揭牌。臨床醫學院首任院長由肝膽外科專家董家鴻出任。
2017年年4月29日,清華大學將正式發起成立亞洲大學聯盟,包括中、日、新、泰等國的共15所大學。
2018年6月28日,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揭牌成立。
學術研究
科研建設
清華大學形成了由圍繞國家戰略目標而設立的重大專項和由國家財政穩定持續支持,以提供公共科技產品為主的基本計畫組成的國家科技計畫體系,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畫、“863”計畫、“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計畫等。國家科技計畫(專項、基金)是該校科研項目和經費的重要來源。“十一五”以來,該校每年通過上述渠道獲得資助立項的科研項目超過1000項,契約額超過15億元。未來幾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學校從上述渠道獲得的科研經費也將會保持增長態勢。2010年,該校文科新開課題777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5項,轉為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13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科項目4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3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3項,教育部年度項目(含後期資助、專項)立項26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6項。
該校在部分學科領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科學前沿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著名雜誌和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如吳德海課題組在Science(2002年)、范守善和李亞棟兩個課題組分別在Nature(2002,2005年)上發表了有關納米材料方面的學術論文,施一公、顏寧領導的研究團隊2009年以來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上連續發表了多篇結構生物學方面的高水平論文。
在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科研工作中,部分項目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大型貨櫃檢測系統”、“生物晶片”、“下一代網際網路”、“應急平台”等分別在解決海關打擊走私、抗擊“非典”、維護公共安全等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重點推廣項目:《清華大學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是由清華大學與企業合作委員會和科技開發部在對學校科技成果廣泛徵集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編寫的年刊,匯集並展示了清華大學年內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學校在高新技術領域的最新成就。由該刊發布的科技成果著眼於公共安全、能源環境、信息、先進制造、新材料、醫療衛生等領域,作為學校向地方、企業重點推廣的項目,從而促進最新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高效轉化,推動科技成果的持續研究。
科研成果
成果獎勵:該校在戰略高技術、國防安全、重大基礎研究等方面,組織全校優勢力量攻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至2010年,學校累計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419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2092項。
專利技術:學校專利工作緊密圍繞“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與質量,專利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高水平專利的支持和技術轉移”這樣的宗旨開展工作。將智慧財產權特別是將專利權的保護貫徹到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在學校承擔的重大、重點項目中,以一些重要專利技術為主形成了以基本專利和外圍專利相結合的專利群。國內專利申請和授權數持續增長,國外專利申請和授權數增長幅度顯著,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一,僅2009-2010兩年申請數為872項,占1985年以來申請總數的約46%,授權數為332項,占授權總數的約62%。
從1985年至2010年,學校累計申請專利11578餘項,其中,發明專利9940項;授權專利數為6744餘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為5247項;申請國外專利總數1915餘項;國外專利授權總數536餘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數約為838項。
論文著作: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數據,該校被《工程索引》(EI)收錄論文數,連續17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被《科學技術會議索引》(ISTP)收錄論文數,連續22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被《科學引文索引》(SCI網路版)收錄論文,在數量保持穩定的同時,質量有穩步提升,SCI論文被引用篇數及被引用次數繼續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
該校2009年度國際論文被引用3766篇,總計13314次,被網路版《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總數為2758篇,被《工程索引》(EI)收錄的論文數3431篇,被《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收錄的論文1377篇,被《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為83篇。
2009年該校共發表各類學術著作165部,2010年該校共發表各類學術著作138部。2009年該校共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268部,2010年該校共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著作261部。
研究機構
清華大學科研機構根據其批准設立的主體不同,分為三類,包括政府批准機構、學校自主批建機構和學校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共建機構。截至2012年5月31日,清華大學正在運行的科研機構共317個。國家實驗室: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北京電子顯微鏡中心、北京電子能譜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波與數字通信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型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數位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下一代網際網路核心網國家工程實驗室、特高壓工程技術(昆明、廣州)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聯合)。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碟系統及套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業鍋爐及民用煤清潔燃燒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氣輪機與煤氣化聯合循環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信息化套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分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命有機磷化學及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生物催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套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信息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普適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粒子技術與輻射成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系統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成形製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反應堆工程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及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學術交流
學術會議
學校通過舉辦高水平的國際及雙邊學術會議,使全校師生了解國際前沿學術信息和最新學術成果,促進了學科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高層次學術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召開的國際會議越來越呈現出數量多,級別高、領域廣、促進後續合作的特點。根據清華大學官網資料顯示:學校每年召開國際(雙邊)學術會議近80個,會議參會總人數近萬人次,其中境外代表近5000人次。一大批水平高、規模大、影響廣的重大國際會議先後在清華召開,如:國際碳納米管2009會議、第三十六屆國際系統功能語言學大會、第八屆共軛高分子與有機納米結構光探測國際會議、第十屆放射與核醫學成像的全三維圖象重建國際會議、2009亞太生物信息學大會、第15屆層間化合物國際會議、第五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第33屆國際燃燒會議、國際網際網路工程組織第79次會議等。這些相關學科領域的高水平會議在清華的召開有力推動了相關學科的發展,提升了清華的學術水平和國際聲譽。
清華論壇
是一個具有戰略性、前沿性和創新性的高水平、成系列的學術論壇。論壇主題覆蓋廣泛的學術領域,包括科技、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關乎中國與世界發展的重大問題。清華論壇2005年10月舉辦第一講,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舉辦四十二講。
世界經濟論壇
2009年10月17日,首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成功舉辦。論壇的主題是“後危機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經濟新格局”,。2010年,又相繼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主題分別為“2010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世界經濟風險”、“風雲是否突變: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與第二輪金融危機等”。
國際安全論壇
2010年4月3日,首屆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論壇舉辦,主題為“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論壇發布了題為《建設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的研究報告。6月19日舉辦第二屆,主題為“金融安全與東亞合作”,發布《構建A3貨幣聯盟》研究報告,探討A3貨幣聯盟可行性、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與面臨的困難、人民幣升值壓力、中國金融改革難點等議題。
社會發展論壇
2010年4月,首屆清華大學社會發展論壇舉辦,發布題為《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的研究報告。
學術期刊
清華大學學報
清華大學學報包括三種期刊:《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清華大學學報《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均由清華大學主辦。
《世界建築》:作為國家一級雜誌和建築科學類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築》,不僅是中國建築界了解世界建築動態的一個視窗,也架設了一座聯絡世界建築和中國建築發展的橋樑,成為一個促進建築文化交流的廣闊平台。
《裝飾》:作為目前國內藝術設計類唯一的核心期刊,《裝飾》雜誌立足學術,放眼社會,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個方面,涵蓋藝術設計的各個專業領域,是專業設計師、設計教育者和學生的必備讀物,在專業圈內享有較高聲譽。
《清華法學》:《清華法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法學院《清華法學》編輯部編輯,雙月刊,逢單月15日出版。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聲望。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止2014年,清華大學設有19個學院,55個系,在66個本科專業招生。
學院 | 下屬系別 | |||||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 建築系、城市規劃系、建築技術學系、景觀學系 | |||||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 | 土木工程系、水利水電工程系、建設管理系 | |||||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 環境工程系、環境科學系、環境規劃與管理系 | |||||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系、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熱能工程系、工業工程系、汽車工程系 | |||||
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 | 工程力學系、航空宇航工程系、宇航技術研究中心、航空技術研究中心 | |||||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 電氣工程系、自動化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工程系、軟體學院、微電子學與納電子學系 | |||||
清華大學理學院 | 數學科學系、物理系、化學系 | |||||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金融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技術經濟與管理系、會計系 | |||||
經濟系、企業戰略與政策系、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系、市場行銷系 |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公共管理系 | |||||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馬克思主義系 | |||||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 中國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學系、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心、科學史系 | |||||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 社會學系、政治學系、國際關係學系、心理學系、經濟學研究所、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 | |||||
清華大學醫學院 | 基礎醫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系、公共健康研究中心、藥學系 | |||||
清華大學法學院 | 法學系 |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 會計學系、金融學系、經濟與金融系 |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 藝術史論系、環境藝術設計系、陶瓷藝術設計系、信息藝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 |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生命科學系 | |||||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 | 材料物理與化學系、材料加工工程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金屬材料系、複合材料系 | |||||
其他獨立院系 |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套用電子技術系、、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周培源套用數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CMI醫院管理研究院、清華大學體育部、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 | |||||
學科建設
重點學科
截止2014年,清華大學擁有2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居全國首位;此外,學校還擁有1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加上一級重點學科所涵蓋的二級學科,總計11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數學 | 物理學 | 生物學 | 力學 |
機械工程 | 光學工程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
電氣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藥學 | 建築學 |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土木工程 | 水利工程 |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核科學與技術 | 生物醫學工程 |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二級國家重點學科 | 麻醉學 | 腫瘤學 | 婦產科學 | 內科學 |
外科學(骨外胸心外) |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 |||
皮膚病與性病學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 |||
免疫學 | 環境工程 | 精密儀器及機械 | ||
分析化學 | 專門史 | 設計藝術學 | 數量經濟學 | |
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 科學技術與社會 | 信息藝術設計 | 生物信息學 | |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 藝術學 | 歷史學 | 科學技術與社會 | |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 倫理學 | 金融學 | 民商法學 | 社會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思想政治教育 | ||
英語語言文學 | 有機化學 | 生物信息學 | 信息藝術設計 |
截止2014年,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7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大氣科學、科學技術史、交通運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心理學、世界史、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建築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博士後流動站
物理學、數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工商管理、套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化學、哲學、藝術學、公共管理、法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歷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體育學、理論經濟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教育學、生態學、中國史、世界史、政治學、統計學、軟體工程、美術學、設計藝術學、藝術學理論。
學科評估
在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中,清華大學14個一級學科全國第一,32個學科進入前五名。
在2014年9月16日發布2014—2015年世界大學排名榜中,清華大學世界排第47位。
學科 | 得分 | 名次 | 學科 | 得分 | 名次 |
力學 | 90 | 1 | 法學 | 82 | 7 |
機械工程 | 91 | 2 | 理論經濟學 | 73 | 16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89 | 2 | 套用經濟學 | 82 | 6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94 | 1 | 哲學 | 78 | 10 |
動力及工程熱物理 | 97 | 1 | 政治學 | 76 | 11 |
電氣工程 | 91 | 1 | 社會學 | 80 | 5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85 | 4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87 | 2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85 | 3 | 教育學 | 76 | 12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94 | 1 | 中國語言文學 | 76 | 20 |
計算機學科與技術 | 95 | 1 | 外國語言文學 | 76 | 10 |
建築學 | 95 | 1 | 新聞傳播學 | 81 | 5 |
土木工程 | 86 | 3 | 中國史 | 81 | 9 |
水利工程 | 90 | 2 | 世界史 | 72 | 19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86 | 4 | 數學 | 81 | 5 |
核科學與技術 | 94 | 1 | 物理 | 87 | 2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97 | 1 | 化學 | 87 | 6 |
生物醫學工程 | 87 | 2 | 生物學 | 96 | 1 |
城鄉規劃學 | 91 | 1 | 統計學 | 73 | 20 |
風景園林學 | 80 | 2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92 | 1 |
軟體工程 | 88 | 1 | 工商管理 | 87 | 3 |
藝術學理論 | 85 | 3 | 公共管理 | 88 | 2 |
美術學 | 81 | 4 | 設計學 | 92 | 1 |
師資力量
清華大學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截至2013年12月底,學校有教師3291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862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325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429人。現有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圖靈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4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4名,15名教授榮獲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24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55人入選講座教授,172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簡稱“千人計畫”)入選者8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14個。
中國工程院院士
尤 政 | 王玉明 | 王思敬 | 龍馭球 |
關肇鄴 | 孫家廣 | 安繼剛 | 朱永 |
江 億 | 吳佑壽 | 吳良鏞 | 吳 澄 |
張堯學 | 李三立 | 李龍土 | 李恆德 |
李焯芬 | 李道增 | 沈德忠 | 陳丙珍(女) |
陳肇元 | 岳光溪 | 范維澄 | 金國藩 |
金 涌 | 柳百成 | 郝吉明 | 倪維斗 |
聶建國 | 錢 易(女) | 程 京 | 蔣洪德 |
韓英鐸 | 雷志棟 |
王大中 | 王光謙 | 王志新 | 王補宣 |
王崇愚 | 丘成桐 | 盧 強 | 鄺宇平 |
朱邦芬 | 朱 靜(女) | 過增元 | 吳良鏞 |
張 希 | 張首晟 | 張 鈸 | 張楚漢 |
李亞棟 | 李衍達 | 李家明 | 李惕碚 |
楊 衛 | 楊振寧 | 邱 勇 | 陳難先 |
周炳琨 | 孟安明 | 范守善 | 南策文 |
姚期智 | 施一公 | 柳百新 | 費維揚 |
趙玉芬(女) | 饒子和 | 顧秉林 | 隋森芳 |
黃克智 | 溫詩鑄 | 程津培 | 雒建斌 |
潘際鑾 | 薛其坤 | Michael S.Waterman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 | 艾四林 | 機械設計與製造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申永勝 |
結構力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袁駟 | 基礎力學教學團隊 | 李俊峰 |
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郝吉明 | 理工科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肖傑 |
工程訓練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傅水根 | 物理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朱邦芬 |
綜合造型設計基礎教學團隊 | 柳冠中 | 計算機公共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吳文虎 |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 孫宏斌 | 控制工程教學團隊 | 華成英 |
建築環境與設備專業教學團隊 | 朱穎心 | 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學團隊 | 黃天佑 |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清華大學累計榮獲教學名師獎人數(國家級15人、北京市67人)、精品課程數(國家級90門、北京市101門)和優秀博士論文總數(117篇,占全國授獎總數的1/12)都高居全國高校榜首,在已經進行的4屆高校青年教師獎評選中,清華共有18位教師當選,是入選人數最多的高校;學校擁有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1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4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7個。
國家級教學名師
建築設計 | 建築環境學 | 數學實驗 |
結構力學 | 混凝土結構 | 基礎物理實驗 |
土力學 | 水力學 | 電子顯微分析 |
水工建築學 | 水文學原理與套用 | 微積分 |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 代數與幾何 |
環境監測 | 環境工程原理 | 化工熱力學 |
工程材料 | 材料加工 | 彈性力學 |
測試與檢測技術基礎 | 控制工程基礎 | 材料科學基礎(1) |
機械原理 | 製造工程基礎 | 核輻射物理及探測學 |
機械製圖 | 工程熱力學 | 流體力學 |
傳熱學 | 燃燒理論 | 大學物理 |
汽車理論 | 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 | 儀器分析 |
電路原理 | 電力系統分析 | 量子力學 |
高電壓工程 | 計算機語言與程式設計 | 有機化學及實驗 |
計算機組成原理 | 計算機文化基礎 | 計量經濟學 |
面向對象的程式設計 | 彙編語言程式設計 | 金融工程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電子技術基礎 | 管理信息系統 |
模式識別基礎 | 自動控制理論 | 創業管理 |
材料力學 | 理論力學 | 現代生物學導論 |
經濟學原理 | 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 思想道德修養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傳統陶藝 | 室內設計 |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 中西文化關係史 | 外國工藝美術史 |
國際關係分析 | 英語寫作(1~4級水平) | 動畫設計 |
大學英語綜合課程 | 新聞採訪與寫作 | 民事訴訟法 |
綜合造型基礎 | 中國工藝美術史 | 大學體育 |
刑法學 | 機械製造實習 | 民法學 |
實驗室科研探究 | 軟體工程 | 計算機圖形學基礎 |
電子商務概論 | 土木工程CAD | 傳統染織藝術 |
水處理工程 | 通信電路 | 中國新聞傳播史 |
現代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 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 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 |
實驗物理教學中心 | 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實踐教學中心 |
基礎工業訓練中心 | 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
力學實驗教學中心 | 先進材料實驗教學中心 |
清華大學-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金蝶軟體(中國)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電力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東風商用車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富士康精密組件(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中國空空飛彈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法學教育實踐基地 |
清華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電力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清華大學-人人公司新聞傳播學類文科實踐教育基地 |
清華大學-北京清華醫院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 |
清華大學多個院系均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在多門課程上採用英語教學或雙語教學,使用國外原版教材,與世界名校共同組織課程、聯合培養等重要措施,都旨在為學生提供國際化的視野。清華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全面而具有個性化的教育。每學期,清華大學為全校本科生開設了近兩千門課程,幾乎涉及到所有的學科領域。這兩千多門課程,除個別專業很強的課程以外,都是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的。同學們可以在培養計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學習計畫和興趣,各取所需。這一在國內領先的選課制度,打破了國內傳統的各院系之間層層封閉、學生選課自由度小的問題,真正實現了綜合性大學的魅力。
高水平的藝術教育和體育教育是清華的重要特色,清華擁有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學生藝術團(800名成員中大部分都是普通聯考錄取的學生),這裡更有全國綜合性大學最豐富的藝術課程,涵藝術史論、美學、賞析、藝術表演與藝術創作等,年均選修學生達7000人以上。
清華大學開設有全國綜合性大學中最豐富的體育課程,年均選修學生超過25000人次,其中定向越野、射擊、跳水、藝術體操等都是深受同學歡迎的特色課程。
教學成果
2000年至2012年,在每四年一次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中,清華大學共獲得69項獎勵,其中:2001年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3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20項,包括一等獎3項,二等獎17項;2005年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6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19項,包括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14項;2009年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0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12項,包括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
學業評價體系
2015年5月15日,清華大學公布新的學業評價體系。從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起,學生正式成績單中的成績記錄為等級制形式,將不再出現百分制。
根據新的評價體系,課程成績以A+、A、A-、B+、B、B-、C+、C、C-、D+、D、F形式記載。其中獲A+(非常優秀)的人數不超過該課程修讀總人數的5%。獲得F(不通過)的學生比例則不設要求。
按照等級制評價體系,學校只給出參考標準,自主權完全交給院系和教師,他們可根據課程目標設定等級評價細則。如果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有異議,學校行政部門會請老師給出解釋和說明,不作最終判斷,最終由院系的教學委員會作出裁決。
這項改革歷經5年,通過對不同學科、不同課程的教師和學生訪談,對近20所國內外知名大學的評分和評價體系進行調研,最后綜合形成這一改革方案。
變百分制為等級制後,在推薦免試研究生過程中,學校不提供逐次排名的名單,而只提供前10%、20%、40%、80%等段位的名單。後期通過面試等手段,加強對學生科研潛力、素質等方面的考察。
特色專業
建築學
清華大學建築學科歷史悠久,是由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於1946年10月創辦的,學制5年。回顧過去,在教育部組織的多次專業教育評估中,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建築學本科多次以優秀的成績首批通過評估,而且該專業至今還一直保持著全國一級重點專業學科的地位。該專業一直秉承教學、科研、實踐三者相結合的方針,積極鼓勵學生創新,而且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際上各大建築類比賽,並在眾多的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屢獲殊榮,使學科的發展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和好評。水利水電工程
大學生風采水利水電工程系是清華大學最具優勢和歷史傳統的工科系之一,歷史可追溯至成立於1929年的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水利組。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世界最大規模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舉世聞名的南水北調工程等國內幾乎所有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關鍵技術攻關都有該系師生的參與。從1958年全系師生設計的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密雲水庫,到近十多年來自主設計建成的福建溪炳和新疆石門子兩座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碾壓混凝土拱壩,都凝結著全系師生的智慧和創造。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系是清華大學最早成立的工程系科之一,也是最受用人單位歡迎的工科系之一。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系是清華大學最早成立的工科系之一。機械工程系本著嚴謹求實、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為國家的科技發展造就了大批優秀人才,而且,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為國家的科技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電氣工程
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專業隸屬於電機工程與套用電子技術系(以下簡稱電機系)。至今已經為國家培養出大量的優秀人才,其中還包括我們熟悉的朱?基、黃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能和這些國家領導人成為校友,也不失為一種榮幸。在2003年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的評估中,電機系電氣工程學科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績,不僅整體水平獲得全國第一,並在學術隊伍、科研成果、人才培養、學術聲譽所有四個單項中均名列全國第一。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姓 名 | 職 務 | 任 期(新中國) | 姓名 | 職 務 | 任 期(新中國前) |
---|---|---|---|---|---|
陳旭 | 黨委書記 | 2013~至今 | 彭佩雲 | 黨總支書記 | 1949.3~1950.3 |
陳吉寧 | 校長 | 2012.1~至今 | 馮友蘭 | 校務會議主席 | 1948.12-1949.5 |
胡和平 | 黨委書記 | 2008.12~至今 | 梅貽琦 | 校長 | 1946.10~1948.12 |
顧秉林 | 校長 | 2003.4~2012.1 | 常務會主席 | 1946.10~1948.12 | |
陳希 | 黨委書記 | 2002.2~2008.12 | 梅貽琦 | 清華校長 | 1938.5~1946.5 |
王大中 | 校長 | 1994.1~2003.4 | 梅貽琦 | 校長 | 1931.12~1937.8 |
賀美英 | 黨委書記 | 1995.9~2002.2 | 吳南軒 | 校長 | 1931.4~1931.6 |
方惠堅 | 黨委書記 | 1988.9~1995.9 | 羅家倫 | 校長 | 1928.8~1930.5 |
張孝文 | 校長 | 1988.10~1994.1 | 溫應星 | 校長 | 1928.4~1928.6 |
李傳信 | 黨委書記 | 1984.2~1988.9 | 曹雲祥 | 校長 | 1922.4~1927.12 |
高景德 | 校長 | 1983.5~1988.10 | 金邦正 | 校長 | 1920.9~1921.10 |
林克 | 黨委書記 | 1982.7~1984.2 | 張煜全 | 校長 | 1918.7~1920.1 |
劉達 | 黨委書記 | 1977.4~1982.7 | 周詒春 | 校長 | 1913.10~1918.1 |
校長 | 1978.6~1983.5 | 唐國安 | 校長 | 1912.10~1913.8 | |
蔣南翔 | 校長 | 1952.11~1966.6 | 唐國安 | 監督 | 1912.4~1912.10 |
黨委書記 | 1956.5~1966.6 | 周自齊 | 監督 | 1911.2~1912.4 | |
袁永熙 | 黨委書記 | 1953.9~1956.5 | ---------- | ---------- | ---------- |
劉仙洲 | 院系委會主任 | 1952.6~1952.9 | ---------- | ---------- | ---------- |
何東昌 | 黨委書記 | 1950.3~1953.9 | ---------- | ---------- | ---------- |
葉企孫 | 校務任委員 | 1949.5~1952.6 | ---------- | ---------- | ---------- |
校園環境
清華大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位於皇家園林清華園,清朝康熙年間稱熙春園。雍正、乾隆、鹹豐先後居住於此,鹹豐年間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清華大學校園基本為一個整體,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與北五環之間,東臨捷運13號線,西臨北大、圓明園。此外核研院(北京昌平)、深圳研究生院、附屬醫院以及少量療養所、教工住宅位於校本部之外。
校園內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築自然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築群落,為師生創造了適宜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清華園大禮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風雨中挺立數十載,上面刻著清華的校風:“行勝於言”。“行勝於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實,以行證言。
清華校園按照南門主路(學堂路)分為東區、西區。西區校園為老校區,以美式的校園布局和眾多西洋風格的磚石結構歷史建築為特色。大禮堂為中心景觀,圖書館(一、二、三期工程)、科學館、清華學堂、同方部、西體育館及理學院等建築分布其間,原王府庭園工字廳、古月堂、水木清華等古建築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園遺址)則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園林風格。東區則以1950年興建的蘇式主樓為主體,以及建築館、明理樓、經管學院、逸夫科技館等現代風格的建築物。
在清華二校門北邊小山下,有一塊被清華校友稱為“清華第一碑”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這是當年的國學研究院師生為了紀念王國維而立的,碑銘上陳寅恪撰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華學人精神的寫照。
校園設施
截至2009年,校園總占地面積392.4公頃(校本部306.0公頃,不含附屬醫院),總建築面積198.1萬平方米,為中國大陸高校最大的校園之一。校園綠化率54.8%,擁有樹木1152種,其中喬木4.5萬株,灌木18.8萬株,百歲以上古樹240棵。公共教室面積5.3萬平方米,教室276間。學生公寓共45萬平方米,1.39萬間。
學生文化活動中心面積4000多平方米,設有音樂、美術及舞蹈教室,展覽廳、報告廳、表演廳,以及40多間琴房,各種文藝社團都在此活動。
綜合體育中心面積約12600平方米,可容納約5000觀眾,用於體育比賽、大型演出、集會和體育課,並為學校體育代表隊的訓練和學生日常鍛鍊提供場所。
游泳館面積約9700平方米,具備國際標準長度泳道和標準高度的跳台、跳板及陸上訓練場地,是一所符合國際標準的比賽場館。
2009年11月,清華大學新射擊館“維學館”落成啟用。新射擊館坐落在東大操場東側,與東體育館共同組成東操場的東、西看台。新射擊館建築面積10700多平方米,建有10米靶56個,25米靶兩組,50米靶10個。
2003年,第六教學樓、信息技術研究院樓、納米科技樓、美術學院大樓、紫荊學生公寓等工程項目陸續竣工。相繼竣工的項目還包括紫荊學生公寓區的研究生、留學生公寓和高級培訓學員公寓、理化樓、公管學院大樓、老年學研究中心等。
學校興建的主要項目有射擊館、新清華學堂(清華百年學堂)、音樂廳、校史館、藝術/博物館、人文社科圖書館、圖書館四期擴建工程等,這些項目在2011年百年校慶前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
截至2010年,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總量約有396萬冊(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文獻等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清華大學圖書館除中外文圖書外,館藏資源還包括:古籍線裝書22萬冊;期刊合訂本約有53萬冊;年訂購印刷型期刊3268餘種;本校博、碩士論文9.2萬餘篇;縮微資料2.8萬種;各類資料庫459個;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5.7萬餘種;中外文電子書超過238.5萬冊,電子版學位論文約有105.9萬篇。
文化傳統
校徽
清華大學校徽是由三個同心圓構成的圓面。外環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環左右並列著“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個詞組,它們出自《易》乾坤兩卦的大象辭,這兩句話最先是1914年11月5日梁啓超先生到清華演講時勉勵清華學子時提出的,而校徽的原型來自清華兵操營的軍旗,其後又經歷多次更改。該校徽於2003年12月學校以“清華老校徽圖案”申請註冊教育服務類商標,並於2006年4月獲批。
校歌
1923年前後,清華大學公開徵集校歌,最終採用了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何林一夫人張慧珍(也做張慧真)女士譜曲。於1924年03月18日全體練習試唱,03月20日在大禮堂正式合唱,刊載於1924年03月27日《清華周刊》。為幫助學生理解,汪鸞翔於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將校歌逐段作了解析。歌詞(汪鸞翔詞何林一夫人曲)
(一)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二)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餚核仁義,聞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三)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孰介紹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
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穹。
無穹,無穹,赫赫吾校名無穹。
無穹,無穹,赫赫吾校名無穹。
校慶
清華大學始於1911年04月26日由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但是,這一準確日期還是存在爭議的,另外為儘量不影響教學秩序,於是學校定為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為清華校慶日。
校花
清華以紫荊和丁香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為紫白兩色組成,以紫色為主。紫色由紅、藍兩色混合而成,紅色是火焰,是中國的國色,藍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徵,紅藍相融亦蘊含著中西文化的會通,亦是清華的歷史與文化的特徵。
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914年,梁啓超先生到清華以“君子”為題做演講,以儒家經典《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中心內容激勵清華學子發奮圖強。此後,學校即以此八字尊為校訓,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禮堂即以巨徽嵌於正額,以壯觀瞻,同時期產生的校徽中也已有此八字。
精神
愛國奉獻,追求卓越
在紀念90周年校慶期間,全校開展了整整一年的“清華精神”大討論,一般認為清華精神包括“愛國奉獻”、“嚴謹求實”、“勇於求新”、“追求卓越”、“團隊精神”、“世界眼光”等方面。清華校長顧秉林在2003年任職致詞中正式提到清華精神為“愛國奉獻、追求卓越”。
校風
行勝於言
該四字來源於1920級畢業紀念物——位於大禮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銘言。
學風
嚴謹、勤奮、求實、創新
辦學特色
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
校名題寫
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清華大學進入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1950年6月,毛澤東主席應清華師生的要求,欣然親筆題寫了校名“清華大學”。由毛主席題寫的校名字樣,如今已成為清華的一種特殊標誌,極有代表性。毛主席親筆題寫的原件,保存在清華大學檔案館。
人事制度
1993年清華大學開始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提出“非升即走”實施方案,意在通過末位淘汰制最佳化師資隊伍,實現人才流通。1994年“非升即走”方案正式實行。其中規定:初級職務在達到任職年限後三年內升不了中級;中級職務達到任職年限五年內升不了副高級者,“非升即轉或非升即走”。
1999年清華大學實行有限期與長期聘用相結合的聘用制度,將“非升即走”制度化。新制度強調:對新聘人員實行連續契約聘用,規定初級職務最多兩個聘期,中級職務最多三個聘期,如不能晉升高一級職務則不再續聘;副教授以上經過一至兩個聘期後可長期聘任。
1999年清華又取消了新聘教師的任職資格證書,代之以具備明確聘期的教師職務聘書,聘任年限與契約聘用期限同步。(1998年至2002年,聘用契約沒有續聘〈含未滿契約〉的教師占簽聘人數的10.8%。至此,契約制逐步占領“鐵飯碗”意識,在清華推廣開來)。清華大學前任校長顧秉林院士在接受《文匯報》採訪時,對當時的人事改革制度的構想進行了通俗闡釋:“經過兩個周期也就是6年,如果你還沒有升職,那就應該離開。”由於現實“執行難度太大”,迄今為止清華的改革措施依然“相對平穩”。
1940年美國高校實施“不升即離”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非升即走”並非清華原創。
1940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和美國大學協會聯合通過了《關於學術自由和終身教職的原則聲明》,提出廣為人知的“Tenure-Track”制度(又稱“up-or-out”,“不升即離”制)。為了獲得終身教職,美國大學專職教師往往要經歷獲取博士學位、博士後研究(2-3年)、助理教授(至少5年)、副教授(3-4年)和正教授的發展“流水線”。在助理教授試用期內,若無職位晉升,則必須走人;若達到評定標準,則有永久或繼續任職的資格,除非某些不可抗因素干擾。
清華風物
清華大學校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與北五環之間,東臨捷運13號線,西臨北大、圓明園,是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之一;清華園原為皇家園林,清朝康熙年間稱熙春園,雍正、乾隆、鹹豐先後居住於此,鹹豐年間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校園總占地面積392.4公頃(校本部306.0公頃,不含附屬醫院),總建築面積198.1萬平方米;校園綠化率54.8%,擁有樹木1152種,其中喬木4.5萬株,灌木18.8萬株,百歲以上古樹240棵;公共教室面積5.3萬平方米,教室276間,學生公寓共45萬平方米,1.39萬間。
校園內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築自然形成各具風格的建築群落,為師生創造了適宜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清華園大禮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風雨中挺立數十載,上面刻著清華的校風:“行勝於言”。“行勝於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實,以行證言。清華校園按照南門主路(學堂路)分為東區、西區。西區校園為老校區,以美式的校園布局和眾多西洋風格的磚石結構歷史建築為特色。大禮堂為中心景觀,圖書館、科學館、清華學堂、同方部、西體育館及理學院等建築分布其間,原王府庭園工字廳、古月堂、水木清華等古建築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園遺址)則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園林風格;東區則以1950年興建的蘇式主樓為主體,以及建築館、明理樓、經管學院、逸夫科技館等現代風格的建築物。在清華二校門北邊小山下,有一塊被清華校友稱為“清華第一碑”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為當年國學研究院師生為紀念王國維而立,碑銘上陳寅恪撰寫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華學人精神的寫照。
校友總會
清華校友總會的前身是清華學校留美同學會和清華同學會。清華學校留美同學會是1913年夏天發起成立,以振作校風,聯絡情誼為宗旨。在總會執行部下分為美國東部和中西部兩支會,到1920年回國的同學逐漸增多,在國內設立上海支會、北京支會。編制同學錄,聯絡會員,募集捐款,贊助該校,將校中情況時常報告諸同學等等。1927年由華北支會發起,募捐購屋於騎河樓39號,創辦北京清華同學會會所。清華同學會總會於1933年10月29日在北平騎河樓清華同學會會所成立。校長梅貽琦為會長兼總幹事。總會以增進該校利益,聯絡會員友誼,提倡互助精神為宗旨。1934年01月01日,《清華同學會總會校友通訊》創刊,後改名為《清華校友通訊》。
名人校友
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勳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在國家表彰的20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有8位是清華校友。在清華102年的歷史中,59位清華學子當選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500多位校友(含協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7名校友當選美國國家院士;約有1/4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5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清華校友,500多名畢業生就任國內院校校長、黨委書記,以上數據在國內均位列全國高校第一位。
政治界 | 習近平 |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 胡錦濤 |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 |
吳邦國 |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 | 王漢斌 | 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黨組副書記 | |
曾培炎 |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 胡啟立 |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 |
劉延東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 姚依林 |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第一副總理 | |
朱鎔基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國務院總理 | 黃菊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國務院第一副總理 | |
宋平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胡喬木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 | |
吳官正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紀委書記 | 李錫銘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 | |
吳階平 | 十屆中央委員會主席 | 費孝通 |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 |
錢學森 |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 彭佩雲 |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
錢偉長 | 全國政協副主席 | 丁石孫 | 全國政協副主席 | |
孫孚凌 | 全國政協副主席 | 周光召 |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協名譽主席 | |
朱光亞 |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 華建敏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秘書長 | |
葉選平 | 全國政協副主席、秘書長 | 李蒙 | 全國政協副主席 | |
林文漪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 賈春旺 | 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首席大檢察官 | |
羅隆基 | 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 | 喬冠華 | 外交部副部長 | |
何東昌 | 教育部長 | 林宗棠 | 航天工業部部長 | |
艾知生 | 國務院副秘書長、廣播電視電影部部長 | 李緒鄂 | 航天工業部部長、國家科委副主任 | |
張皓若 | 四川省省長 | 伍紹祖 |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 | |
陳士能 | 貴州省省長、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 | 葉如棠 | 建設部部長 | |
汪恕誠 | 水利部部長 | 張福森 | 法務部長、全國政協社會委員會主任 | |
田成平 | 山西省委書記 | 周濟 | 教育部長、中國工程院院長 | |
解振華 | 國家環保局局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 周小川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 |
人文社會科學 | 李濟 |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 | 姜亮夫 | 國學大師、著名的楚辭學 |
趙元任 | 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 | 季羨林 | 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 | |
陳岱孫 | 著名經濟學家、教育 | 吳晗 | 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 | |
聞一多 | 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 | 錢鍾書 | 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 | |
梁實秋 | 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 | 張蔭麟 | 著名學者,歷史學家 | |
李健吾 | 著名作家、戲劇家。 | 何炳棣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
夏鼐 | 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 | 李學勤 | 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 |
楊絳 | 著名作家、翻譯家 | 許國璋 | 中國語言學家 | |
金岳霖 | 哲學家、邏輯學家 | 王鐵崖 | 中國當代國際法學家 | |
潘光旦 | 社會學家,優生學家 | 英若誠 | 表演藝術家、翻譯家 | |
費孝通 | 社會學家、人類學家 | 胡喬木 | 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 | |
高亨 | 著名教授,古文字學家 | 喬冠華 | 外交部部長助理、副部長 | |
王力 | 著名語言學家兼詩人 | 于光遠 | 著名經濟學家 | |
自然科學 | 竺可楨 | 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 | 姜立夫 | 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 |
段學復 | 中國群表示論的奠基人 | 張子高 | 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 | |
楊石先 | 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 | 葉企孫 | 物理學家、教育家 | |
周培源 | 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 | 錢三強 | 核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 | |
王淦昌 | 傑出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勛” | 鄧稼先 | “兩彈”元勛 | |
朱光亞 |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梁思成 | 建築教育家,建築學家 | |
楊廷寶 | 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 | 錢偉長 | 傑出的社會活動家 | |
吳仲華 |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家 | 周光召 | 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 |
林宗棠 | 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科長 | 熊慶來 | 著名數學家 | |
華羅庚 | 世界著名數學家 | 吳有訓 | 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 | |
楊振寧 | 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 | 林家翹 | 美國套用數學家、物理學家 | |
李政道 |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
錄取情況
錄取分數線
年份 | 最高分 | 平均分 | 最低分 | 錄取批次 |
---|---|---|---|---|
2014 | - | 642 | - | 三批 |
2014 | - | 681 | - | 一批 |
2013 | 675 | 665 | 655 | 一批 |
2012 | 702 | 686 | 670 | 一批 |
2011 | 672 | 664 | 657 | 一批 |
2010 | 659 | 654 | 650 | 一批 |
2009 | 670 | 666 | 663 | 一批 |
2008 | 672 | 638 | 636 | 一批 |
2007 | 684 | 664 | 644 | 一批 |
2006 | 680 | 661 | 642 | 一批 |
2006 | 662 | 649 | 636 | 提前批 |
2005 | - | 690 | - | 一批 |
各專業分數線
具體專業 | 平均分 | 最高分 | 錄取批次 |
---|---|---|---|
建築學 | 661 | 665 | 第一批 |
工業工程 | 644 | 649 | 第一批 |
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 | 645 | 645 | 第一批 |
航空航天工程 | 655 | 655 | 第一批 |
工程物理 | 653 | 661 | 第一批 |
環境工程 | 651 | 651 | 第一批 |
自動化 | 645 | 659 | 第一批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659 | 666 | 第一批 |
軟體工程 | 649 | 653 | 第一批 |
土木工程 | 656 | 668 | 第一批 |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 654 | 654 | 第一批 |
水利水電工程 | 661 | 661 | 第一批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655 | 672 | 第一批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663 | 669 | 第一批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647 | 656 | 第一批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644 | 648 | 第一批 |
經濟與金融 | 671 | 677 | 第一批 |
法學 | 660 | 660 | 第一批 |
生物科學 | 654 | 654 | 第一批 |
機械工程 | 655 | 659 | 第一批 |
車輛工程 | 636 | 638 | 第一批 |
招生就業
清華生源
年至2006年,錄取的各省狀元分別為38、39、39、28、28、33、32、31人,總計268人(全國75%的理科狀元進了清華),清華各省市的文科錄取分數線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文科招生的絕大多數省份分數線均是第一或者第二,歷年國家理科實驗班學生,國際數、理、化、生和信息等國際競賽獎牌得主也多進入清華大學學習。2009年聯考招生中,清華大學的文理科生源質量繼續保持優勢。除西藏以外的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理科前10名考生中,有210餘人被清華錄取,占前10名總數的70%,其中包括絕大多數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如江蘇理科前10名(共14人)中的11人,內蒙古、河北、天津、遼寧等省市理科前10名中的9名,吉林、甘肅、廣西、山東、四川、湖南、海南等省的理科前10名中的8名均被清華大學錄取。清華大學約八成省份的理科最低錄取分數線居全國高校之首。
清華大學2009年300餘人的文科招生規模共錄取了50餘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文科前10名,其中包括超過三分之一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如吉林省前10名中的5名,江西、山東前10名中的4名,浙江、江蘇、四川、湖南前10名中的3名,其他省份也均有1~2名前10名被清華大學錄取,清華大學約七成省份的文科最低錄取分數線位居全國高校之首。
在全國38所“985工程”大學2005~2010年本科生源質量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居榜首。
就業前景
清華大學學生擁有良好的畢業前景。清華“通識教育”與“專業訓練”並重的培養特點,使清華的畢業生深受社會各界歡迎。對用人單位連續幾年的跟蹤調查結果表明,清華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數理基礎、計算機能力、外語能力、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在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往往看重清華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潛質,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清華本科畢業生約有70%選擇在國內國外名校中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其中大部分是免試推薦),其餘的選擇高質量就業或者自主創業。
清華畢業生的社會需求旺盛。招聘清華畢業生的用人單位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著重要社會影響力,大量名列世界500強的中外企業,聯想、華為等國內高科技創新企業,滙豐銀行、摩根斯坦利、高盛、工商銀行等國內外金融機構,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包括清華大學、中科院在內的重點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清華畢業生的重要僱主,清華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畢業生薪水被權威機構評為國內第一。
朱鎔基學長以“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生難忘”來表達自己的母校的感情,許多清華校友在取得事業的成功後,回味清華時光時,都衷心的感謝在清華得到的高質量的教育。清華是學生騰飛的起點、精神的家園。
學校事件
2015年12月18日上午10時許,清華大學化學系何添樓二樓一實驗室爆炸起火。清華大學官微發布通報,事故現場發現一博士後實驗人員死亡。該名博士後名為孟祥見,32歲,安徽蕭縣人,2014年6月剛入校。12月18日晚6時,孟祥見的家人已趕到學校處理後續事宜。中國最美的十所大學排行榜
中國最美的十所大學排行榜。 |
2009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
人民網上海2009年6月16日電 近日出版的《新世紀周刊》推出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前十位中,有6所地處長三角的大學,而上海交通大學則繼2008年之後再居排行榜首位。“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根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對他們所在學校做出的評價形成,2009年是第四次發布。其指標包括生活滿意度、學習滿意度、就業收入滿意度、大學消費滿意度等。編制者表示,學生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消費者,由他們結合切身感受來評價自己的母校,也許更為權威,對選擇學校和專業的考生更有參考價值。 |
2009中國一流大學名單
由武書連領銜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在《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雜誌發表了2009年度中國一流大學。課題組提出的2009中國一流大學的標準是:“在中國大學評價中,入選研究1型大學。或者獲得工學前6名,理學、醫學、管理學、文學前3名,經濟學、農學、法學前2名,歷史學、教育學、哲學第1名的研究型大學(需進入中國大學前30名)” 。按照以上標準,2009年中國有15所大學入選中國一流大學。 |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一)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
2009中國大學工學100強
工學包括地礦、材料、機械、儀器儀表、能源動力、電氣信息、土建、水利、測繪、環境與安全、化工與製藥、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輕工紡織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學、生物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公安技術等21個學科類,共有79個本科專業。 |
2009中國大學理學100強
理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理科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力學、電子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心理學、統計學等16個學科類,共有31個本科專業。 |
2009中國大學文學100強
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等4個學科類,共有66個本科專業。 |
2009中國大學醫學50強
醫學包括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口腔醫學、中醫學、法醫學、護理學、藥學等8個學科類,共有16個本科專業。 |
2009中國大學哲學20強
哲學只有哲學1個學科類,3個本科專業。 |
2010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
名稱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 | 富豪人數 | 最富有的校友(2009年財富) |
1 | 北京大學 | 北京 | 63 | 百度:李彥宏(180億) |
2 | 清華大學 | 北京 | 54 | 嘉鑫控股:呂慧(90億) |
3 | 浙江大學 | 浙江 | 53 | 美特斯邦威:周成建(185億) |
4 | 復旦大學 | 上海 | 38 | 泛海建設:盧志強(300億) |
5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26 | 太平洋建設:嚴介和(120億) |
6 | 上海交通大學 | 北京 | 19 | 紅杉資本:沈南鵬(45億) |
7 | 中山大學 | 廣東 | 18 | 明發集團:黃煥明(70億) |
8 | 南京大學 | 江蘇 | 16 | 家世界:杜夏(68億) |
9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東 | 15 | 騰訊:張志東(70億) |
10 | 浙江 湖北 湖北 黑龍江 | 12 12 12 12 | 騰龍集團:張志祥(180億) 銀億集團:熊續強(90億) 三金藥業:鄒節明(53億) 吉利集團:李書福(68億) |
中國211工程大學
北京市高校一覽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 墨爾本大學 | 悉尼大學 |
加拿大 |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
智利 | 智利大學 |
中國大陸 | 復旦大學 | 南京大學 |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浙江大學 |
印度尼西亞 | 印度尼西亞大學 |
日本 | 慶應義塾大學 | 京都大學 | 大阪大學 | 東北大學 | 東京大學 | 早稻田大學 |
韓國 | 首爾大學 | 高麗大學 |
中國香港 | 香港大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馬來西亞 | 馬來亞大學 |
墨西哥 | 蒙特瑞科技與高等教育學院 |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 |
紐西蘭 | 奧克蘭大學 |
菲律賓 | 菲律賓大學 |
俄羅斯 | 遠東國立大學 |
新加坡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中國台灣 | 國立台灣大學 |
泰國 | 朱拉隆功大學 |
美國 | 加州理工學院 | 史丹福大學 | 柏克萊加州大學 | 戴維斯加利福尼亞大學 | 爾灣加州大學 |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 |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 聖塔芭芭拉加利福尼亞大學 | 俄勒岡大學 | 南加州大學 | 華盛頓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