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姓

代姓

代姓源流有兩個,一是以國為姓,三國時期少數民族代國滅亡後,國人以國為姓,成為代姓;二是(現代的代姓源於戴姓)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為姓。戴姓主要分布在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人口較多。歷史名人有唐朝畫家戴嵩、東晉學者戴逵、清代史學家戴名世、當代詩人戴望舒等。

基本信息

簡介

代[代,讀音作dài(ㄉㄞˋ)],是“戴”的簡化寫法。

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世”為“代”。元稹在《南陽郡王贈某官碑文銘》寫道:“自是,南陽王勛名顯於代姓,卑順不伐。”

 1 1

姓氏源流

1、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北狄的一支建立了姜姓國代國(,代國都城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 故地在今河北蔚縣,始封之君不詳。公元前475年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
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周元王三年(前473),晉國趙襄子興兵吞併代國,代國滅亡。國人以國為姓,成為代姓.現代已經沒有此出處的代姓。
2、現代的代姓都源自戴姓,以同音字代替為姓。1977年國家推行二次簡化字,將戴字廢除,戴簡化為代直到1986年廢除二次簡化字,但沒有將代姓改回戴姓,人們以為“代”是“戴”的白字,將筆畫繁複的“戴”改為簡單的“代”,成為代姓。

(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戴時奉:字源詔,元至元二十六年辛卯八月十二日酉時生,原系江西縣元來楚益邑七里鄒家村,明洪武五年壬子二月十八日酉時沒,葬千工霸峽山口獅子山戌山辰向。元配:周氏,元元真元年乙未二月初八日戌時生,明洪武十九年丙寅九月十八日申時沒,葬峽山口獅子山戌山辰向。生子二:戴祥瑞、戴致。
戴明祿: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世居郡城,戴家長街,元至正末隸寧波奉化籍明洪武乙丑科成進士,建文遜國時隱於潭卜宅鶴嶺之老屋壩詳夏忠靖公傅,葬上五都七甲馬家衛沖獅形山中穴甲山庚向有碑圖記,東西北三河子孫陸繼捐置田山以培公墓其租息歲充三河祭費。配周,葬上五都七甲鐵塘下馬家田角上馬家墳右蛇形壬山丙向有碑圖記,妣派下分三支其甫四公由三考赴選官至兩準監運使司子姓現住祝家河頭枯石對岸從舅氏姓不述,女適癢生楊文珊葬上五都十甲地名老屋壩後夫夫婦合冢同向。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撝數傳至戴雲升時,戴雲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後世代留於此,並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並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裡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釒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後遷湖北荊州並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布更為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為戴君胄,為將佐,子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後在福建落籍,是為戴姓入閩之始。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陝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台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於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歷史名人

戴 嵩

唐朝畫家,擅畫田家、山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 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 震

安徽省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 進

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 逵

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

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為西漢時梁(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為儒宗。戴德、戴聖同學《禮》於后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為戴聖之後。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聖{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 笠

浙江省江山人,黃埔軍校肄業,軍統特務頭子,1946年3月因飛機失事而亡,時人有“雨農(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名世

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復古

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省)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遊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表元

奉化(今屬浙江省)人,元代文學家,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第元

大庾(今江西省大余)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望舒

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季陶

浙江省吳興人,出生於四川廣漢,曾任國民黨宣傳部長,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戴安瀾

號海鷗,安徽省人,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台兒莊、武漢、崑崙關等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於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鬥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國葬儀式,由國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持,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輓詩、輓詞和輓聯。

戴克敏:

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代鋒

1966年7月生,湖北隨州人,中共黨員。大專文化,襄樊市樊城區清河口辦事處主任、黨委副書記。摘自《世界人物辭海》網路版第三版。

代家富

1966年10月生,湖北宜城人,國中文化,湖北省宜城市劉猴鎮前程村治調主任。摘自《世界人物辭海》網路版第三版。

代洪慎

1949年11月生,山東青島人,青島市第十五中學一級教師。系無錫集郵研究會會員。摘自《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網路版第十版。

代汝寬

1934年10月生,雲南普洱人,中共黨員,中國工商銀行雲南省普洱縣支行總會計,高級會計師,雲南省金融會計學會理事,普洱縣合訂協會理事,普洱縣珠算協會副會長。摘自《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網路版第十版。

代路

1940年生,山東濟南人。劇作家。原名戴文迎。1958年參加工作,1960年開始從事話劇藝術。歷任演員、導演、編劇。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文聯副主席、青島戲劇家協會主席、青島話劇院黨總支書記、一級編劇。摘自《世界藝術家名人》。
代文國 男,1940年3月生,重慶綦江人。高級經濟師。中共黨員。曾任綦江縣趕水區、趕水鎮、三江鎮黨委書記和鎮人大主席,縣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綦江縣人大常委會代表聯絡工委和辦公室副主任、重慶市綦江縣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專職委員。現任重慶市綦江縣人大機關正局級主任科員。擔任三江鎮黨委書記期間,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依靠幹部民眾,圍繞富民強鎮,加快發展地區經濟。注重搞好地方同廠礦企業的關係,促進廠地共同繁榮發展。大膽創辦開發區,努力興辦鄉鎮企業,率先在企業內部實行目標成本管理,鄉鎮企業蓬勃發展。至1992年全鎮鄉鎮企業達到76家,產值由1986年的700餘萬元提高到1992年的1.07億元,獲重慶市上億元鄉鎮台階獎,跨入原四川省200強鄉鎮和重慶市50強鄉鎮之列。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力減輕農民負擔,在市、縣率先實行村居幹部工資制和黨支部目標量化管理,糧食產量連年豐收,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全縣財政收入三江鎮占一半以上。文教、衛生、通信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創辦了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民板畫》和《山溪》等刊物;新建校舍2.2萬平方米,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組建設施齊全的縣第二人民醫院和綦江血站,解決了民眾就醫難問題;在全縣鄉鎮中第一個開通程控電話,達200多門。兩個文明建設創歷史最好水平。個人多次受到市、縣的表彰,其業績編入原四川省《人才年鑑》和科學中國人雜誌《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世界珍藏版)。
代志平 1957年3月生,四川岳池人。1980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醫療系。1993年畢業於四川省衛生幹部管理學院醫療系四川省岳池縣中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岳池縣政協委員、四川省中醫學會會員、廣安市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岳池縣醫學會理事、岳池縣科學技術顧問團成員、廣安市衛生系統職稱源市委黨會評審。廣安市名中醫。擅長用中西醫理論診治常見病、多發病及危急疑難病症。撰寫的《淺談內經心理學思想》1981年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全國首屆心理學會上交流,並選入《資料彙編》;《老年心理與健康》1982年被全國第二屈心理學會錄用;《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眩暈120例》1985年在四川省首屆青年中醫學術會上交流;《瀉下逐瘀法治療腦出血的體會》1987年在四川省首屆中醫急診學術會上交流l《茵虎術菩湯治療急性黃疸性腫炎》1989年在廈門參加全國首屆肝膽病學術會議.在會上交流並獲論文證書;《自擬茵虎湯治療甲型病毒性肝炎125例》1995年在四川省青年中醫學術會上交流。《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的體會》刊登在四川生理科技雜誌1999年第3期。1995年被四川省中醫學會、四川省青年聯合會授予“優秀青年中醫”稱號。

郡望堂號

郡望

譙 郡:東漢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三國時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今揚州)。東漢建武中改為郡。相當今江蘇省、安徽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區。

堂號

獨步堂:或曰“避貴堂”,都是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跡。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乾。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
譙國堂:東周時,宋國貴族戴雲升遷居譙郡,其後代留居於此,以譙郡為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另外,戴姓的堂號還有:“廣陵堂”、“清河堂”、“清華堂”、“清河堂”、“賜禮堂”、“榮席堂”、“紫薇堂”、“注禮堂”等堂號。

家譜文獻

湖南湘潭鶴嶺代氏六修族譜十四卷,(民國)戴朝先主修,民國十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資陽代氏支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戴人貴主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榷嶺代氏五修族譜二十四卷,(清)戴光晉等主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上代氏四修族譜六十卷,(民國)戴海鯤等主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九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三卷,(民國)戴樹人等撰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九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三卷,(民國)戴樹人等撰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湘潭湘上代氏三修族譜三十六卷,(清)戴東堂等主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續修族譜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續修支譜八卷,(清)戴洪炳等主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邵東代氏三修族譜十三卷,首一卷,(民國)戴祖詠等主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邵東代氏續修族譜六卷,首一卷,(清)戴耀陵主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屯溪代氏宗譜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戴文炳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刻本二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徽州代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東溪代氏配崇祀錄,(清)戴文炳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年前後(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杭州遷杭代氏族譜,(民國)戴兆田等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本複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浦江浦陽埽溪代氏宗譜二十三卷,(民國)戴財金等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缺十四、十五、十六、二十卷。
江蘇錫山代氏宗譜八卷,(清)戴雲龍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京江賜禮代氏重修家乘六卷,(清)戴□纂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賜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宗譜三十六卷,(民國)戴儒彬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蕭邑蘿代氏宗譜十卷,(民國)戴介生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榮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遷杭族譜,(民國)戴兆田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休寧代氏族譜十五卷,(明)戴堯天纂修,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禮村代氏統宗譜十卷,(清)戴國忠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鶴嶺代氏四修族譜四十卷,首一卷,(清)戴顯禮纂修,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紫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存賢房世譜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一~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七修通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二癸亥年(公元1923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閩族通譜十九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缺第二、第十七兩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通譜四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壬辰年(公元1892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修代氏通譜十四卷,首一卷,(清)蘭友等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缺第一卷,第十三兩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通譜,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焦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東溪代氏重修族譜五卷,首一卷,另有一卷,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注禮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三修通譜,(清)戴生榮纂修,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缺第109~240頁。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三修通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壬辰年(公元1892年)譙國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代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注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湖南善邑代氏字輩:“仕洪國正天心順上達民興世澤良光宗耀祖承先緒盛德殿邦聲遠揚”。
湖南資陽代氏字輩:“燕翼遐興熾鴻圖世業彝時祥金玉貴南北極星中稟正添資敏淑氣煥人文先工貽萬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遠蔭後嗣昌”。
湖南湘潭代氏字輩:“宗德顯揚光輔盛朝金紫萬年受茲介福敦崇孝義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澤衍來裔”。
河南鄧州代氏字輩:“廣華敦林永典孝”。
代氏一支字輩:“維應學文楚正光明興志中啟富跺龍庭澤元道德向世傳倫”。

門楣題辭

注禮名家
“注禮名家”源出戴姓顯祖西漢入戴德與侄戴聖一同學“禮”於后蒼,漢宣帝時兩人均立為博士。戴德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德禮記》八十五篇,開創“大戴學”,世稱“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劉器大傅,又稱“大傅禮”。戴聖,世稱“小戴”,他又選集古代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於虎”、“教學相長”等即選自《禮記》。為頌揚威德、戴聖文章道德風範,故戴姓正門題“注禮名家”。

戴姓宗祠通用聯

戴姓宗祠門楣題辭

注禮名家
“注禮名家” 源出戴姓顯祖西漢入戴德與侄戴聖一同學“禮”於后蒼,漢宣帝時兩人均立為博士。戴德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德禮記》八十五篇,開創“大戴學”,世稱“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劉器大傅,又稱“大傅禮”。戴聖,世稱“小戴”,他又選集古代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於虎”、“教學相長”等即選自《禮記》。為頌揚威德、戴聖文章道德風範,故戴姓正門題“注禮名家”。

戴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席傳易學;
業擅禮經。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鄞縣人戴圭,字秉誠,人稱野橋先生,潛心研究《易》學,並身體力行。常對人說:“學習要謹慎地獨立思考,以誠意來修身養性,不怨天,不尤人,時間長了就會與天合為一體。”著有《易經大旨》、《四書要略》等。下聯典指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德、“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叔侄。梁人,同向后蒼學《禮》。戴德字延君,任信郡王太傅,宣帝時被立為博士,稱“大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戴聖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為博士,參加石渠閣儀,稱“小戴”,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
逸情霞舉
峻節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指南朝宋學者戴顒,字仲若,有高名,與兄長戴勃一起先後隱居桐廬、吳中,二人都善於作畫、鼓琴。後到吳下,當地士人早就聽說他的高名,於是集資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種樹、開澗。他在那裡著述,永初、元嘉年間,朝廷多次徵召,他者不去,著有《逍遙論》,又為《禮記·中庸》篇作注。“霞舉”,比喻高遠。下聯典指東晉學者、畫家、雕塑藝術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顒的父親,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曾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反覆辯論。精雕塑和繪畫,善畫山水、人物、走獸,也畫宗教畫,並雕佛像;曾為稽山陰靈寶寺做木雕無量壽佛及脅侍菩薩,隱於幕後,聽取意見,反覆修改,三年始成。又為瓦棺寺塑《五經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南齊謝赫有“情韻綿密,風趣巧發”的評價。太宰武陵王晞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後徙居會稽之剡縣。逵性高潔,以禮度自處。武帝時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九靈隱士;
五女疏裳。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戴良,屢征不仕,居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下聯典指漢·戴良,嫁五女惟賢是與,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遺之。
破琴示節;
學禮刪文。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戴逵,性高潔,能鼓琴。太宰武陵王使人召之,逵破琴,誓不為王門伶人。下聯典指漢·戴德、戴聖兩叔侄事典。

戴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一經傳舊德;

五世振儒風。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人戴元益,桐城人。五世同居,皆有名,鹹通中詔旌其門。
過石奇不盡;
出林香更浮。
——戴公懷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戴公懷《排律·奉和郎中遊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監趙婺州齊處州》詩句聯。全詩為:“今日永嘉守,復追山水游。因尋莽蒼野,遂得軒轅丘。訪古事難究,覽新情屢周。溪垂綠筱暗,岩度白雲幽。過石奇不盡,出林香更浮。憑高擁虎節,搏險窺龍湫。淙潈瀉三四,奔騰千萬秋。寒驚殷雷動,暑駭繁霜流。沫濺群鳥外,光搖數峰頭。叢崖散滴瀝,近谷藏颼飀。況此特形勝,自餘非等儔。靈光掩五嶽,仙氣均十洲。書以謝群彥,永將敘徽猷。當思共攀陟,東南看鬥牛。”
碧水千塍共;
青山一道斜。
——戴表元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詩人戴表元《五律·苕溪》詩之頸聯。全詩為:“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漁罾掛棕樹,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間無限事,不厭是桑麻。”戴表元,字帥初,奉化人。曾任信州教授。其文清深雅潔,名重東南。
經傳大小戴;
名與斗山齊。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經學家戴德,字延君,梁郡人事典。

戴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簾外微風斜燕影;
水邊疏竹近人家。
——戴熙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為清代畫家戴熙(1801-1860)自題聯。戴熙,字鹿床,號醇士,錢塘人。道光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詩書畫並有名於時,畫尤入神品,著有《畫絮》。贈尚書銜,諡文節。
〖戴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解經不窮,榮向金門累席
過目成誦,歡從玉殿傳臚。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經學家戴憑,字次仲,平輿人事典。下聯典指明代編修戴大賓的事典。戴大賓,字賓仲,莆田人。正德中廷對第三。傳臚:本指替皇帝的傳言。明代稱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
堂構起萍鄉,念先人注禮刪經,家學宏垂曲則;
山川恢廟貌,願後裔秋霜春露,德謦永薦烝嘗
——戴衢亭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萍鄉市鳳凰街戴氏宗祠聯。
敦倫敦厚敦尚,萬古綱維,溯閥閱名家,原為敦禮之祖;
敘穆敘昭敘次,一堂右左,合衣冠世族,皆以敘份為宗。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績溪縣戴川戴氏“敦敘堂”聯。

河南商丘戴氏祭祖

三陵台是最近商丘開發的一處景點,戴氏之後可以去看看。
三陵台坐落在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境內,位於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處。因戴、武、宣三公王陵並峙,故名三陵台。 三陵台三座陵墓突起的頂部並峙,像三座駝峰。墓區裡的400多棵古柏蒼勁挺拔,疏密有致。三陵前各有一碑。
戴氏宗親曾在此舉辦一場盛大的祭祖活動,有興趣可以打聽打聽。
不過此地偏僻,景點也在開發中。2011年4月15日,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的高二年級學生步行至此拉練,算是又添了點名氣。當日雖身為戴氏之後,本人並未感觸太深,只覺應做一個明德正行的人,不為祖宗抹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