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戲

黃龍戲

黃龍戲,吉林省地方劇種,是農安縣創作的地方戲曲新劇種,因農安曾是遼代有名的黃龍府而得名,黃龍戲產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後在實踐中,充實了刀馬旦、老生和老旦。音樂主要分生、旦、醜行當唱腔、表演及化妝、服裝等基本上依照京劇的路子。自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農安縣劇團排演的《無事生非》、《風雨菱花》、《魂系黃龍府》、《鷹格夫人》等大型劇目,曾在中國第二屆戲劇節、全國地方戲曲匯演,布拉格國際舞台美術展覽活動中共獲20個獎項,黃龍戲因此而聲名遠播。

簡介

黃龍戲黃龍戲

黃龍戲是農安縣文化部門按照上級關於創建地方新劇種的指示精神而於1959年創建的吉林省地方新劇種,因農安縣在遼金時代稱為“黃龍府”,故取名為黃龍戲,其音樂以東北皮影東北民歌東北大鼓等基礎創建,隨著後來不斷的發展,行當充實為生、旦、醜,其中生分老生和小生,旦有刀馬旦、老旦、小旦,醜為小丑,表演、化妝、服裝走京劇的路子,主要流行於農安縣一帶。

黃龍戲誕生於1959年,她是以東北皮影 戲音樂為基調。並吸收民間音樂而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廣泛民眾

黃龍戲黃龍戲
基礎的新劇種。1958年12月,農安縣文化主管部門根據吉林省文化局關於創地方新劇種的指示精神,決定創建本地戲曲劇種,1959年1月編演了大型劇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時獲好評,新劇種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黃龍戲。

黃龍戲屬農客觀存在地方戲劇種,因產生於古城黃龍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樂以當地流行的“本地皮影”為基調,吸收了東北大鼓、太平鼓民間小調的精華,融為一家,形成獨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寶”---黃龍戲。黃龍戲的內容主要反映遼金時期歷史人物在黃龍府一帶的活動,聽起來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極具表現力,其中四大劇目《魂系黃龍府》《大漠鐘聲》《聖明樓》《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國獲大獎,也是其代表作。

歷史沿革

1958年12月,農安縣文化主管部門根據吉林省文化局關於創地方新劇種的指示精神,決定創建本地戲曲劇種,1959年1月編演大型劇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時獲好評,新劇種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黃龍戲。

自上個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黃龍戲歷經初創繁榮輝煌三個階段,後逐步走向衰落。

初創期:1960年4月,第一個大型黃龍戲實驗劇目《樊梨花》順利完成,《樊梨花》一劇是擷取皮影戲的一個片斷編成,趙貴榮扮演主角樊梨花,並在吉林省賓館禮堂向省、市領導匯演。3個月後,又編排了第二個劇目《珍珠串》,省廣播電台對演出進行了實況直播。與此同時,農安縣又開辦了一個專門學習黃龍戲的藝術學校。1960年成立了農安縣黃龍戲實驗劇團。1962年該團建制撤消。從1960年建團到1962年,劇團共創編13個劇目,尤其是根據當時著名的同名電影改編的代表劇目《陳三兩》,在長春市演出一個月,場場爆滿,省廣播電台再次向全省轉播了演出實況。

發展期:“文化大革命中,因劇團改為文工團,劇種的建設受到影響。文革後逐漸恢復演出,並於1977年正式為黃龍戲劇團,1978年繼續進行黃龍戲劇種建設。黃龍戲劇團除在農安縣活動外,還曾先後到長春吉林爾濱等大城市巡迴演出,受到廣泛的好評。1982年,劇團創造了現代戲劇《無事生非》,獲得吉林省戲劇匯演等獎省電視台還進行了播放。1984年,黃龍戲大型現代劇目《風雨菱花》舞台美術在布拉格國際舞台美術設計會上獲榮譽獎,這是黃龍戲第一次走出國門。1985年,黃龍戲被載入《中國戲曲年鑑》,在我國戲劇史寫上濃

黃龍戲黃龍戲
重的一筆。

輝煌期:1989年,黃龍戲在主奏樂件上進行了改革,黃龍琴誕生了。同時,由王福義創作的大型歷史劇《魂系黃龍府》,登上了吉林省首屆藝術節的舞台,囊括了本屆藝術節的各項大獎,一舉奪魁。並驚動了國內戲劇界的專家、學者,他們從全國各地雲集黃龍府,在這裡召開新興劇種研討會。中國劇協主席郭漢成說:“黃龍戲在劇種建設上確實有了一個了不起的飛躍,黃龍戲在全國只有一家,它不僅是農安的、長春的、吉林的、更是我們民族的、國家的!”郭老為黃龍戲揮筆題詞:“民族瑰寶”,給予極高讚譽。

1990年,經省文化廳推薦,文化部審批,《魂系黃龍府》奉調進京參加中國二屆戲劇節,震驚了首都戲劇界。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說:“一個縣級劇團,演出這樣一齣好戲,可以說是高水平的”。並揮筆題詞:“喜看魂系黃龍府,劇壇新花又一枝”。該劇榮獲優秀劇目獎文華劇目獎。主演馬宗芹摘取了中國第八屆戲劇梅花獎的桂冠,雷霆捧來了文華表演獎的獎盃。編劇王福義獲得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題材劇本“特別獎”,長白山文藝獎,作曲趙桂君獲得“孔三傳中國戲曲音樂金獎”,吳振榮參與的舞美設計參加了布拉格世界舞美展。

至此,黃龍戲名揚天下,譽滿京華,它的名字被列入了《中國戲曲大詞典》

1991年,《魂系黃龍府》獲“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題材劇本特別獎”,同年劇中主演還獲得文化部首屆文華表演獎和中國戲曲第八屆梅花獎。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郭漢成老先生,稱黃龍戲為“民族瑰寶”。

從此,黃龍戲一發不可收,又接連上演了三部遼金歷史劇,在國內都有很大影響,這三部戲是:《大漠鍾聲》

黃龍戲現代黃龍戲
《聖明樓》《鷹格夫人》

衰落期:從1997年開始,曾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團”的農安縣黃龍戲劇團出現資金不足人才外流等現象,已無演出基地、辦公地點、排練經費,劇團被迫解散

2005年5月開始,農安縣文體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開始啟動黃龍戲的搶救工作,他們克服缺少資金、缺少演員、缺少設備等困難,藉助全省的藝術創作力量,外聘導演,租借部分演員、燈光、音響等設備,終於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將這一瀕危的劇種重新搬上舞台。2005年8月由吉林省農安縣黃龍戲劇團新排演的黃龍戲《兀朮與鷹格》在長春隆重上演,讓觀眾們再次領略了久違的黃龍戲的獨特藝術魅力,引起了中國戲劇界的又一輪好評。

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黃龍戲的表演、唱腔、曲白都有著對遼金歷史東北文化民間戲曲等多方面的承載與演繹,與它豐富的價值和獨特的魅力相比,當前的研究其實還僅限於表面的感受點評,深入系統的研究尚未進行,而在黃龍戲現在這個前途未卜的力圖復興期,這種研究顯得更為迫切

藝術特點

東北皮影戲又被稱作“此地影”“照條兒”,它還包括內蒙古東部的“邊外影”和“雙城影”等,約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表演形式上,東北皮影戲和河北省的“樂亭影”大致相同,但在唱腔上卻帶有獨有的東北地方音樂的特點。由於東北皮影的唱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板腔格式特點,行當表演上的分腔也比較清楚,因而為創建黃龍戲新劇種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黃龍戲黃龍戲
唱腔

黃龍戲的唱腔音樂屬於板腔體式,可以分為南腔北腔兩種。其中南腔以吸收遼寧冀東影調的成分較多;而北腔則以吸取吉林黑龍江影調的成分為較多。黃龍劇在當時創腔的時侯,採用了以下三種辦法:一、對皮影戲音樂中原有的曲調,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儘量加以利用;二、對那些不足以完成塑造人物音樂形象的曲調,則主要吸收東北大鼓、單鼓和其他民間音樂來加以補充;三、對戲曲中必不可少的、而在皮影戲音樂中又無法提供的那些部分,則採用從京劇評劇等大劇種中借鑑吸收。在黃龍戲的發展實踐中,最終逐漸形成了慢板、慢三眼平板、快平板、流水板、滾板、散板、搭調、尖板、溜板、鎖板等諸多不同的板式。黃龍戲又根據傳統的稱呼區別,按唱段與感情,分為思量出子、惆悵出子,歡喜出子、誇獎出子、悲調、數落唱、疊落唱;按照各劇種的字數、音節、轍韻的不同,又分為五字賦、七字錦、三頂七、十字錦、硬折、垛口句、囉嗦句等。在各種行當中,黃龍戲以老生、小花臉、花旦、青衣的唱腔個性比較鮮明。

樂器

黃龍戲的伴奏樂器以改革高胡(領奏樂器)、四胡三弦為主,另有二胡中胡揚琴大提琴倍提琴琵琶中阮竹笛嗩吶等。其中的改良高胡系根據皮影戲高胡改革而成,以桐木板代替原來的蟒皮,使得發音既保持了高胡的響、亮、脆的特點,又克服了原先音量窄的缺點,伴奏效果較好。黃龍戲的打擊樂器與評劇的武場伴奏的樂器基本相同。

表演

黃龍戲的表演上主要是借鑑京戲和評劇的表演程式,並從人民民眾的現實生活中提煉了不少表演動作,使得其在表演、音樂服裝人物造型等方面都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基本上形成了本劇種的特點,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有一定成就的演員。

黃龍戲在產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後來在幾年實踐中,逐漸充實了刀馬旦、老生和老旦。音樂也主要分生、旦、醜行當唱腔。表演及化妝、服裝等,基本上依照京劇的路子。

黃龍戲這個戲種目前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在“國劇”尚不景氣的今天,它的發展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

黃龍戲黃龍戲

在黃龍戲正在力圖復興這個特定的時期,及時搶救黃龍戲研究的資料,儘快地蒐集第一手的文獻資料,採訪黃龍戲劇組演員,保護關於黃龍戲的研究資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其次是對黃龍戲的演出音像資源進行觀摩研究,對其演唱表演方面的特色進行整理闡釋。再次是對黃龍戲的曲白作戲劇史和文化史的闡釋,最後是對黃龍戲的發展歷程進行全面的梳理,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幫助尋找生存繁榮的根本因素。為了保存這個曾經有過輝煌成就優秀的戲曲藝術,我們應該為此付出應有的努力。

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榆樹市的東北大鼓、農安縣的黃龍戲榜上有名。

黃龍戲黃龍戲
榆樹東北大鼓在東北大鼓流派中獨樹一幟。它融入一些京劇、京韻大鼓和東北民歌的唱腔,曲調豐富,表現力較強,以說唱中、長篇書為主,內容大多取材於戲曲、小說和傳奇故事。農安黃龍戲誕生於1959年,因農安曾是遼代著名的黃龍府而得名。它以東北皮影戲音樂為基調,整個唱調聽起來似影非影,演員動作以風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為主。

近年來,由於多元文化的衝擊,東北大鼓和農安黃龍戲的發展面臨困境。曾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團”的農安縣黃龍戲劇團更是舉步維艱。去年,文化部開展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和評審工作。經有關專家認真評審和科學認定,榆樹市東北大鼓、農安縣黃龍戲得以入選。

榆樹東北大鼓、農安黃龍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使人們進一步了解這些獨特的曲藝形式,並使它們重新煥發藝術生機。

古城文化

黃龍戲黃龍戲
黃龍戲屬農客觀存在地方戲劇種,因產生於古城黃龍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樂以當地流行的“本地皮影”為基調,吸收了東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間小調的精華融為一家,形成獨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寶”---黃龍戲。黃龍戲的內容主要反映遼金時期歷史人物在黃龍府一帶的活動,聽起來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極具表現力,其中四大劇目《魂系黃龍府》、《大漠鐘聲》、《聖明樓》、《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國獲大獎,也是其代表作。

黃龍戲“申遺”通過論證

農安縣委、縣政府將對黃龍府歷史文化遺存進行恢復性開放。遼塔遊園神州風雨樓遼金影視城等項目已經省發改委審批立項,前期準備工作正在進行。

黃龍戲黃龍戲金獎

目前,遼塔遊園建設已經啟動,復建黃龍寺已得到省里批覆,即將奠基復建。地方劇種黃龍戲已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通過專家論證

主要參考文獻

⑴中國戲曲志.吉林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吉林志》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3.8.

⑵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⑶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⑷劇種"劇目"劇人:中國傳統戲曲知識簡介/麻國鈞等編著.--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

⑸中國戲劇史/徐慕雲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新中國地方戲劇改革紀實 /葉炳南主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⑺長白山春情:吉林省農村題材小戲集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

中國戲劇1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