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基本信息
即興表演指沒有寫好的劇本、台詞,也不經排練就向觀眾演出的一種戲劇表演。從希臘、羅馬時代就在民間開始產生並流傳。至17世紀時,形成義大利即興喜劇,逐漸興盛起來,成為一個劇種,深為當時民眾喜愛,對戲劇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即興喜劇的特徵,第一是表演者除青年男女主角外,都戴假面具上台,故又稱“假面喜劇”;第二是採用“幕表制”,即有一個故事梗概,安排人物上下場。演員可按自己所扮人物,結合當時社會形勢即興進行表演,隨口編念台詞;第三是角色有定型。這種戲劇是有傳統程式的,故事一般有固定的行動和主題,對話也有傳統套子,演員只是根據實際情況變換方式而已。這種表演的方式在中國早期話劇的“文明戲”和上海特有的“滑稽戲”中,也以極為近似的形態出現過。
即興表演還是一種訓練演員技巧的方法,曾被廣泛採用。西方戲劇學校設有專門的即興表演課。在蘇聯、東歐各國和中國戲劇表演教學中也貫徹類似的教學法。在表演訓練的“小品”練習中,用的也是即興表演的方法。
即興表演在西方某些先鋒派戲劇演出中頗受重視,從20世紀20~30年代的阿爾托到當代美國的生活劇院,都強調演員的即興創作。實際上在戲劇演出中,任何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員,每次演出都會有不同程度、不同量的即興表演要素在起作用,處理得當,會使角色更加生動、豐滿。但是不能離開角色去隨意發揮。
歷史起源
喜劇表演的一種即興處理方式,源自盛行於16世紀的義大利即興喜劇團體。又稱“假面喜劇”,16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下半葉在義大利廣泛流行的一種獨特的喜劇形式。關於它的起源,說法不一。一些學者考證,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的“滑稽劇”,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它由中世紀鬻歌詩人、民間藝人演出的短劇演變而來。
即興喜劇是沒有劇本,由觀眾現場出題,演員當場即興表演的喜劇形式。
誕生在1963年的即興喜劇已經成為美國當代文化一景,從紐約到芝加哥,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各大知名喜劇俱樂部已經成為中產階級在劇場、電影院、音樂廳之外最炙手可熱的場館。夜幕降臨,三兩好友圍坐檯下,點上咖啡或者來杯啤酒,而各個即興團體將輪番登場。睿智的對白,出人意料的聯想,讓人為之絕倒;而他們腦力運轉之快,口才之妙語連珠,令你在開懷大笑的同時,又不免心生敬仰。
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即興喜劇是美國現場喜劇演出的一種主要形式,它迅速地滋養了大眾對原創文化的需求。我們要感謝它的創始人,紐約百老匯的一位知名製作人。美國非常多的知名喜劇演員出自橫跨美洲大陸的各大知名即興喜劇俱樂部。比如傑里·聖菲爾德、亞當·桑德勒、克里斯·羅克、傑米·福克斯,還有最紅的電視主持人斯蒂文·寇柏和艾倫·德吉尼勒斯。很多人在學習即興喜劇之前,並沒有學過表演,他們在俱樂部里磨練了技藝,然後騰飛。
藝術特點
即興喜劇是直覺與智商的遊戲。表演者的思維快如閃電,他們的邏輯聯繫令你對人類大腦的極限幽然生嘆。
即興喜劇是普通人的喜劇。你不需要科班出身,不需要上過中戲北電或者學過戲劇表演(當然學過會有莫大的幫助),俱樂部的老師會教給你舞台表演最核心的秘密,你會在反覆的練習中掌握表演的精髓,然後藉助思維的火花助燃,將載滿觀眾的飛船推向充滿驚喜的太空。
即興喜劇是互動式喜劇。每個場景都由現場觀眾即興出題,喜劇演員在拿到題目的一秒之內,已經進入了狀態,開始表演。更有的即興片段,會請在場觀眾上台相助,成為劇中一角,為經歷過的觀眾留下難忘的回憶。很多人正是因為小試牛刀,而發現了自己潛在的天賦。
即興喜劇的表演者大多有正式的職業。他們是教授、管理者、IT工程師、語言學家、媒體人、小店老闆、政府職員,他們在業餘時間裡在即興喜劇俱樂部接受培訓並且演出。他們是普通人中的喜劇明星。想想曾有多少次,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個妙語連珠的人,把我們笑得直不起腰?
即興喜劇是一門藝術。就像任何一門藝術門類,它有自己的規律規則。人人都可以即興,但是優秀的即興演出只有經由系統地訓練、經常地練習才能取得。就像任何一門藝術門類,即興喜劇有可以拆分的部分:比如怎么進行團隊合作,怎么敘事,怎么源源不斷地產生創意,怎么快速反應,怎么使用肢體以及語言等。會有針對每個部分的練習。
創作背景
幕表
即興喜劇沒有成文的文學劇本,只有很簡單的“提綱”,或稱“幕表”。演員根據“幕表”提示的劇情梗概,在舞台上臨時想出對話和獨白,即興發揮。劇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姓名、性格都是固定的,各有定型的假面、服裝;演員在舞台上依靠誇張的形體動作和模擬姿態來取得戲劇效果。每個演員固定扮演一種類型的角色。
劇情
即興喜劇的劇情很簡單,通常都是敘述青年男女如何克服種種困難,結成美滿姻緣,其中穿插種種意想不到的誤會、曲折,產生許多笑料。在即興喜劇中,定型的主要角色有:兩個名叫阿爾萊基諾(或叫特魯法金諾)和布里蓋拉的丑角,他們的職業常常是僕人,性格忠實、憨直,沒有文化,在劇中插科打諢,製造笑料;潘塔隆內,是頭腦簡單、思想陳舊而頑固的商人;博士,精通法律,口若懸河,是喜歡吹牛的學者,他的即興台詞中常常夾雜著用來炫耀他的學問的拉丁語。另外還有幾對姓名、性格都固定的青年男女。
演員
即興喜劇的演員都是職業藝人,他們組成戲班在各地巡迴演出。即興喜劇於16世紀在舞台上出現時,因具有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和一定的社會諷刺作用,曾經受到民眾的歡迎,遭到教會的敵視。但是,經過 200多年的流傳,即興喜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愈來愈脫離現實生活,日益僵化,成為趣味庸俗的鬧劇,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歷史條件的需要。18世紀下半葉,著名的啟蒙主義劇作家哥爾多尼對即興喜劇進行了改革,廢除“幕表”和假面,寫作有固定台詞的文學劇本,創立了反映社會生活、塑造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的現實主義“風俗喜劇”,又稱“性格喜劇”。
表演團隊
![](/img/d/f09/88637c311431a7b6a1d1cfb42cd6.jpg)
![](/img/e/46a/7a2e79646a8f2b774dd0937573a3.jpg)
![](/img/5/cff/bc682aedfc94851b4ed2d7849b51.jpg)
![](/img/d/1f4/799db4893eddb5a06a91df4de3b1.jpg)
![](/img/4/d8d/af72d4dc932614bf914144e0962b.jpg)
其他參考
在鮑里斯·戈爾多夫斯基(Boris Goldovsky)導演的《弄臣》 (Rigoletto,又譯《里戈萊托》)中,年輕時的謝里爾·米爾恩斯扮演里戈萊托,他正在用英語吟誦里戈萊托的獨白《我們倆人多么相像》,這段最後一句台詞是“那是一個壞兆頭。噢,不,那是瘋狂。”但謝里爾卻說走了嘴,把evil(壞的、邪惡的)念成oval(卵形的、橢圓形的),把omen(兆頭)念成eeman,於是整個意思變成了“那是一個橢圓形”,但他立刻意識到自己唱錯了詞,於是他即興發揮,把下半句改成“噢,不!那是一個回合。”
在《游吟詩人》最後的二重奏中,樂隊嚴重地不同步,男高音奧雷利亞諾·佩爾蒂萊很生氣,便用一個辦法報復他們。根據劇本,他本應該唱“噢,這個可惡的女人出賣了她的愛情!”(Ah,quest’ infamel’anlore venduto!)但他即興變動了一個詞,改為“噢,這個可惡的、背叛的樂隊!”(Ah,quest’infame orchestra venduto!)
有一個年輕的美國男低音和他的朋友打賭說,他敢在《阿依達》審訊一幕中將“拉達梅斯”唱成“腐臭的雞蛋”,結果,他這樣唱了,當然也被解僱了。
在芝加哥,菲奧多爾·夏里亞賓扮演鮑里斯·戈都諾夫,他知道觀眾中幾乎沒人懂俄語,所以,他即興地對站在側幕里他自己的僕人說:“拿瓶威士忌來,這齣戲快結束了。”
在《蝙蝠》一劇中,貝弗莉·西爾斯扮演羅莎琳娜,在被投進監獄這一幕里,她穿了一件低胸的夜禮服,男高音弗羅施(Frosch)扮演喝醉酒的獄卒,他即興發揮,長久地盯著西爾斯的乳溝並對觀眾用低聲旁白道:“嗯,特大號的!”等笑聲平息後,他假做酒醉、步履蹣跚地走過去又仔細地看了片刻,迴轉身來對觀眾補充說:“還有兩個過濾嘴。”
一次在德國上演一出歌劇,在最後一幕,男中音扣動扳機,槍聲卻沒響。男高音抓住他的胸部,即興唱道:“你仇恨的目光殺了我。”這時,剛才該響沒響的槍聲突然又響了,於是,男高音做出貴族式的痛苦狀呻吟道:“這還不夠,你還要打死我!”
在另一齣戲里,當槍聲效果沒有在射擊時響起,男中音便瀟灑地衝著男高音的臀部踢了一腳,男高音立刻即興地唱道:“那靴子是有毒的。”隨後倒在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