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作者:劉爽ISBN:9787801416131
出版時間:2008-07-01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內容提要
歷史對人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就像一個無處不在的“幽靈”,無論你怎樣躲避她,她都會鑽進你的心靈,“侵蝕”你的肉體,在你的記憶里留下痕跡。對於個人來說,歷史研究是一項神聖的工作,她可以豐富頭腦,開拓視野,增加智慧型,淨化靈魂。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則可以培養人們的愛國心,增強自豪感和凝聚力,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更是如此。知道過去曾經有過而現在沒有的東西,看到有多少來源於過去的東西仍然存在,原有這些都是高級文化的開端與條件。對於一個希望把現實與歷史相結合來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民族來說,這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生活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歷史比小說更精彩。”確實如此,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條歷史的長河中,蘊含著無數文明智慧的浪花,一幕幕王朝帝國的興衰成敗,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重大事件隱含的曲折內幕,偉大創新背後的艱辛努力,無不折射出做人與做事的道理,“讀史使人明智”,史書在為我們講述人類昨天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如何去解讀今天周圍的一切。《史記》的誕生,乃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部史家巨著記載了上起軒轅。
目錄
第一章激情碰撞的先哲文化
1.仁禮相成的孔子
2.以民為本的孟子
3.集百家之大成的荀子
4.無為而治的老子
5.追求自然之道的莊子
6.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管仲
7.自苦利人的墨子
8.真正的政治大師韓非子
9.以兵法聞名於世的孫武
第二章古帝王安邦治國之道
1.以仁厚攬人心的商湯
2.臥薪嘗膽的勾踐
3.具有過人政治才能的鄭莊公
4.禮賢下士,用人不疑的魏文侯
5.統一中國的蠃政
6.知人善任的劉邦
7.剛毅智慧的呂雉
8.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
第三章軍神出將人相之智
1.深通韜略的白起
2.才氣俱佳的飛將軍李廣
3.善用計謀的趙奢
4.縱橫天下的韓信
5.無為而治的曹參
6.以“奇”制勝的田單
7.老謀深算的王翦
8.楷模將帥衛青
9.驍勇善戰的霍去病
10.勇武敢為的趙武靈王
11.忠君儒雅的蒙恬
第四章賢相運籌帷幄之基
1.聖人宰相伊尹
2.利國利民的孫叔敖
3.雄辯四方的晏嬰
4.精於變革的商鞅
5.一舌敵六國的張儀
6.勇敢機智的藺相如
7.精於謀略的范雎
8.善謀主動的呂不韋
9.學識、膽識兼具的李斯
10.奇謀善變的陳平
第五章賢哲震爍古今之睿
1.以養士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2.辭賦名家司馬相如
3.傳統醫學鼻祖扁鵲
4.木工建築祖師魯班
5.絲綢之路使者張騫
6.“卓爾不群”的伯夷、叔齊
7.名播天壤間之相百里奚
8.名垂後世的刺客荊軻
9.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
文摘
要想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含義,首先應廓清在《孟子》一書中仁的含義。《孟子》一書總共不過35000字,但一個仁字就出現了150次,從這裡可以看出孟子對仁的重視程度。單獨對仁的論述如下:“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在此,仁與人互為表里,合而言之即為“道”;人是道的主體和歸宿,因此辦一切事情都應以“人”為根本出發點,這才是真正的仁。同時這也是孟子思想的靈魂所在。在仁的重要性上,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也就是說,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所在,將“仁”丟掉,人將會無所適從。在《孟子》中,一共有五處將仁和政聯繫在一起。第一處是“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並且運用大量歷史事例向人們闡述這是關乎得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在這裡,孟子賦予定經界兩層含義:一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二是分田制祿的充分條件。在孟子的時代,隨著封建生產方式的出現,土地兼併也開始出現,井田制自然將被淘汰。而孟子把三代作為理想盛世,把文王作為聖人,因而對井田制寄予厚望。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叵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輕易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百姓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後,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形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從而使國家得以長足發展。
第二處是在孟子教梁惠王如何“王”的時候提出的:“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故曰:‘仁者無敵’。”(《梁惠王上》)孟子在此具體提出了包括司法、稅收、農業、倫理等仁政內容。
在司法方面,孟子針對當時刑罰嚴苛的局面,提出“省刑罰”的主張。刑罰是規範秩序的一種重要手段,“省刑罰”會不會出現社會混亂呢?按照孟子的規劃,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的。因為孟子十分重視教育教化的作用。即使採取刑罰的手段,也是在教後才採用的。不教而殺,是罔民。孟子的這一主張貫徹了儒家的仁愛思想,這種進步思想對中國歷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
在稅收方面,孟子提出“薄稅斂”這一主張。薄稅斂和省刑罰是孟子仁政的重要內容,朱熹批註說:“省刑罰,薄稅斂,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孟子集注》)孟子認為,要得到民心和發揮教化的作用,最根本的辦法是在經濟上“推恩”於民,限制過分的剝削。在經濟立法上堅持“民有恆產”、“薄其稅斂”、“不違農時”等原則,勾畫了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的思想藍圖。
第三處提到仁政,是孟子在和鄒穆公談話時,穆公準備懲罰民眾,因為民眾不知君親長上。孟子曰:“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梁惠王下》)在這裡孟子所要表達的道理與第二處相同,在此不再論述。
第四處出現在和齊宣王的對話中,齊宣王伐燕,引發列國恐慌,準備聯合救燕。宣王問計,孟子認為,燕王不行仁政,宣王攻打也是應該的。但宣王打下來後,“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梁惠王下》)這裡說的是以仁政可得天下保天下,而以力雖然也能得天下,但在保有天下時,勢必會遭遇很大阻礙。
第五處出現在和弟子公孫丑的對話中,“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這句話的大意是,當今這時候,萬乘的大國行愛民的政事,人民…定會感到歡喜。齊國若能推行仁政,解民於倒懸,則一定能事半功倍地統一天下。我們能夠看出這是在講仁政的好處,與此同時,也闡發出了“仁者無敵”的意思。
孟子的仁政學說,大致內容如上所述。綜觀孟子的仁政,圍繞的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原則。實行仁政,讓百姓能夠安定的生活,最起碼滿足他們基本的願望,“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梁惠王下》)。在孟子同時代以及孟子之前也有人提出民本的思想,而孟子把民本作了進一步的引申。既然民是國家之本,那么民的地位就高於君王的地位。“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盡心下》)這才是孟子追求的最高理想。
讀者評價
該書共分為五大章,涉及激情碰撞的先哲文化、古帝王安邦治國之道、軍神出將入相之智、閒相運籌帷幄之基及賢哲震爍古今之睿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學識、膽識兼具的李斯讓我感觸頗深,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對李斯的評價並不算太光彩,但他的老鼠哲學卻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斯通過對比糧庫和廁所中的老鼠,(糧倉里的老鼠安享庫中糧食,而廁所中的老鼠卻整日驚恐萬分地吃著糞便)悟出人生哲理,人的尊卑貴賤完全是由不同社會地位決定,這成為李斯一生的轉折點。從此,李斯走上求學之路,踏上追求事業的征程,終輔佐秦王完成統一霸業。老鼠哲學看似簡單,但道理之深值得深思,聯繫我們自身,工作中如果不思進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能做一輩子廁所中的老鼠。
此外,通過閱讀這本書,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在事業的各個環節,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在世上永立不敗之地。如:與人為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謙虛謹慎,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等等,都是立世的秘訣和方法。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方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從容應對,遊刃有餘。吸納睿智精華,讓我們一起走近先賢聖哲,走進歷史,去洞悉那誘人的立世奧妙。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在事業的各個環節,掌握一定的技巧,方能在世上永立不敗之地。如:與人為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謙虛謹慎,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等等,都是立世的秘訣和方法。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方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從容應對,遊刃有餘。本以《史記》中聖賢先哲們的故事為底料,吸納睿智精華成一家之言,集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於一體,正確制定長遠規劃。讓我們一起走近先賢聖哲,走進歷史,去洞悉那誘人的立世奧妙。
讓我們滿腔熱情地去擁抱那魂牽夢縈的青山碧水,去叩訪中華民族的先賢聖哲們,去領略古老厚重的歷史文化,去感悟立世的哲理妙諦”。
專家評價
歷史對人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她就像一個無處不在的“幽靈”,無論你怎樣躲避她,她都會鑽進你的心靈,“侵蝕”你的肉體,在你的記憶里留下痕跡。對於個人來說,歷史研究是一項神聖的工作,她可以豐富頭腦、開闊視野、增加智慧型、淨化靈魂。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她則可以培養人們的愛國心,增強自豪感和凝聚力,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更是如此。知道過去曾經有過而現在沒有的東西,看到有多少來源於過去的東西仍然存在,這是一切高級文化的開端與條件。對於一個希望把自己與歷史相結合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民族來說,這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