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詳情
ISBN:978-7-5044-6285-5作者:李浩然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B
印張:18.00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10*1000
頁數:288頁
印刷色:單色
定價:¥29.80元
適讀年齡/年級:國中,高中,職專,大學,考研,自考
適讀對象:生活用書
導語
從達摩祖師千辛萬苦用一葉扁舟將普度眾生的佛教載到中國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唐宋佛教大盛遍地開花,佛教已經在這個寬厚博大的國家興盛了千餘年。
如今佛早已超脫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外衣而人世普度眾生了。所謂:“佛養心、道養性”就是要身處塵世的人們在佛道禪心的薰陶下,用一種健康豁達的心態,擁有快樂美好的人生。
名人也好,凡人也罷;也許家財萬貫,也許不名一文;不論春風得意,還是鬱鬱寡歡……這本《佛養心道養智》都會讓你體察到自己的內心,清掃你落滿塵埃的心靈,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不必那么沉重,給自己留一點轉身的空間、一點休息的時問,生活會更加美好。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生命因淡名泊利而清澈
1.中正平和才是悟道之本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節制自己的欲望
4.真正的寶珠
5.自性三寶
6.珍珠門=欲望門
7.用平等心去衡量自己和他人
8.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9.不是黃金有毒,而是人心有毒
10.萬事萬物皆有佛心
11.除去閒名之累
12.吃虧就是占便宜
13.不松不緊
14.有愛就有了一切
15.打碎玉缽
16.一坐四十年
17.美在心靈深處
18.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19.死貓的腦袋最珍貴
第二章 “放下”,生活中處處有歡樂
1.放下木柴,學會寬容2.無名就是這樣產生的
3.不要為明天的落葉操心
4.最大的困擾往往來源於自己
5.活在當下
6.無事是貴人,但卻莫做作
7.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8.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9.有理想的生活才會快樂
10.放下
11.在內心中尋找一份安寧
12.只要將擁有的做好就行
13.錯是對,對是錯
14.與人方便,與已方便
15.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16.一生只“偷”一次
17.境由心生
18.只有人才會使人幸福
19.做回自己
20.責任與愛同在
第三章 我佛慈悲,普度眾生
1.助人為樂,與人為善2.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3.助人即助己
4.愛的“藉口”
5.度人不分人
6.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7.活著就要做有用的事情
8.我不入地獄,誰來教化你
9.美德的涵義
10.自私的自了漢
11.救助蒼生不為功利
12.白隱生子
13.重視自己的工作
14.出家的意義
15.善惡有報,天道好還
16.此時無聲勝有聲
17.為他人“騰出一隻手”
18.以博愛為職責,以助人為樂事
19.既日一切,何有除外
20.救雉割耳
第四章 禪的幽默與智慧
1.一代奇人,其實草包2.二>一
3.都不是
4.使用月光
5.禪師的心境
6.我姓秤
7.虛空可對你眨過眼
8.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9.大千世界一禪床
10.爭先恐後的往生
11.鳥雀的靈性
12.痰該吐在哪裡
13.逞強的代價
14.就是這個
15.本源佛性
16.比哭還厲害
17.四大五蘊
18.不像人,像佛
19.生得灑脫,死得幽默
20.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
21.吃茶去
22.狗子的佛性
23.無中生有
24.陰差陽錯與一切皆禪
25.通身是眼
26.一絲不掛
27.肉眼、心眼
28.虱子的出處
29.賺錢給你偷
30.不是沒人,是目中無人
31.虛空與實在
第五章 進退之道
1.前七步,後七步2.一切都會過去
3.老和尚收徒
4.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5.兩艘船
6.流言與鵝毛
7.釋迦的勸戒
8.蘇東坡的對聯
9.魚在上頭
10.水的形狀
11.守端怕人笑
12.大膽超越
13.最好的與最壞的
14.有錢人的邏輯
15.龍與虎的特性
16.法明煮湯
17.禪師和熊
18.立地成佛
19.學會放手
20.師父的教誨
21.一捆與一根
22.舌頭和牙齒
23.知人不易
24.大圓圈與小圓圈
25.抽菸與休息
26.不開花的種子
27.不翼而飛的肉
第六章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
1.化緣2.自傘自度
3.何為粗細
4.讓線變短
5.農夫種蘿蔔
6.兩副面孔
7.大小
8.閉眼看清楚
9.心動、幡動
10.從自己心中流出
11.漂亮的獨木船
12.敬鍾如佛
13.水中的金塊
14.交換痛苦
15.沒有時間覺得老
16.問題太多
17.心靜則寬
18.尋找幸福
19.漏掉的水
20.挑戰禪師
21.沉重的簍子
22.富人分銀
23.以水為師
24.空想與腳踏實地
25.沉默是金
26.鞋帶開了
27.和尚解圍
28.耕種、收穫
29.螞蟻的哲學
30.不是來做雜工的
31.蓋佛寺
32.耆域識草
33.千萬富翁
34.一根手指
35.玩遊戲的老和尚
36.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
37.隨時、隨性、隨遇、隨緣”
第七章 打破常規,意念便是轉機
1.“無”字取勝2.賣財神
3.前世已試過
4.大佛轉身
5.溫暖的“心愿石”
6.分粥
7.萬法皆一
8.聽師傅的話
9.有智慧的人
10.糖
11.時間
12.不知為不知
13.一座佛
14.答非所問
15.漁王教子
16.完美的樹葉
17.一語偈
18.過河
19.佛理教化
20.肚餓所食皆美味
21.和尚不睦
22.忙著砍樹
23.踩冰淇淋的快樂
24.懶得彎腰
25.垂釣者
26.意念便是轉機
27.背過河
28.珠寶與石頭
29.只需要耐心
30.走出沙漠的和尚
31.泥路上的腳印
32.虛掩的門
第八章 看清自己是人生頭等大事
1.珍惜你擁有的2.佛緣於民眾
3.從心領悟
4.小善大道
5.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
6.享受有缺憾的美
7.以小我救大我
8.不要讓情緒輕易左右你
9.還在泥里轉
10.心寬路才寬
11.做事,不必拘泥於表面的形式
12.一字之差
13.泥中蓮花
14.侍者
15.我就是我
16.正視別人的批評
17.求人不如求己
18.人的命運
19.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
20.名字只是個符號而已
21.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簡介
《佛養心道養智》會讓你體察到自己的內心,清掃你落滿塵埃的心靈,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不必那么沉重,給自己留一點轉身的空間、一點休息的時問,生活會更加美好。從達摩祖師千辛萬苦用一葉扁舟將普度眾生的佛教載到中國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唐宋佛教大盛遍地開花,佛教已經在這個寬厚博大的國家興盛了千餘年。如今佛早已超脫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外衣而人世普度眾生了。所謂:“佛養心、道養性”就是要身處塵世的人們在佛道禪心的薰陶下,用一種健康豁達的心態,擁有快樂美好的人生。
佛心道智告訴我們:不勞而獲帶給你的僅僅是錦衣玉食,沒用的安逸,未必真的是幸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辛苦工作,任勞任怨的未必就是笨蛋;投機取巧,偷工減料的也未必就聰明。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情,即使掉下來了,也可能是炸彈。貢獻出自己的才幹,才有資格接受回報。失去了勞動,也就沒有了生存和幸福的保障。
佛心道智勉勵我們:“求人不如求己。”人要自強自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有義務幫助你,即使是父母,在你年滿十八歲以後,也不再有這項義務。他人最多給你提供一個上升的平台,凡事都要相信自己。只有你自己相信了自己,才能讓別人相信你。在這個個性張揚、主張自我的年代,自信是我們真正需要和最重要的。
佛心道智勸諫我們:不要等失去後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時光更不會倒流。看似平淡的生活讓人乏味,但一旦讓你陷入動盪與不幸中,你就會領悟到生活平靜的真諦。
佛心道智激勵我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歷史上歷代開朝皇帝大多是赤貧小子,倒是葬送掉王朝的都是受過良好教育,也受慣了錦衣玉食的“敗家子”。如今社會,早無等級貴賤之分,只要肯努力,沒有什麼不可以!
前言
從達摩祖師千辛萬苦用一葉扁舟將普度眾生的佛教載到中國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唐宋佛教大盛遍地開花,佛教已經在這個寬厚博大的國家興盛了千餘年。如今佛早已超脫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外衣而人世普度眾生了。所謂:“佛養心、道養性”就是要身處塵世的人們在佛道禪心的薰陶下,用一種健康豁達的心態,擁有快樂美好的人生。
佛心道智告訴我們:不勞而獲帶給你的僅僅是錦衣玉食,沒用的安逸,未必真的是幸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辛苦工作,任勞任怨的未必就是笨蛋;投機取巧,偷工減料的也未必就聰明。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情,即使掉下來了,也可能是炸彈。貢獻出自己的才幹,才有資格接受回報。失去了勞動,也就沒有了生存和幸福的保障。
佛心道智勉勵我們:“求人不如求己。”人要自強自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有義務幫助你,即使是父母,在你年滿十八歲以後,也不再有這項義務。他人最多給你提供一個上升的平台,凡事都要相信自己。只有你自己相信了自己,才能讓別人相信你。在這個個性張揚、主張自我的年代,自信是我們真正需要和最重要的。
佛心道智勸諫我們:不要等失去後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時光更不會倒流。看似平淡的生活讓人乏味,但一旦讓你陷入動盪與不幸中,你就會領悟到生活平靜的真諦。
佛心道智激勵我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歷史上歷代開朝皇帝大多是赤貧小子,倒是葬送掉王朝的都是受過良好教育,也受慣了錦衣玉食的“敗家子”。如今社會,早無等級貴賤之分,只要肯努力,沒有什麼不可以!
名人也好,凡人也罷;也許家財萬貫,也許不名一文;不論春風得意,還是鬱鬱寡歡……這本《佛養心道養智》都會讓你體察到自己的內心,清掃你落滿塵埃的心靈,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不必那么沉重,給自己留一點轉身的空間、一點休息的時問,生活會更加美好。
精彩片斷
1.中正平和才是悟道之本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拿著這個葫蘆,先裝滿水,再把這把粗鹽溶化進去,這樣子你就可以開悟了!”
學僧一切照辦,過了不多久,跑回來對禪師說道:“葫蘆太小,鹽塊太多了。我裝進鹽去怎么攪都化不了,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了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問道:“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說:“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則彈不出聲音,中正平和之心才是悟道之本。”
學僧終於恍然大悟:時時刻刻急於開悟的人是永遠無法開悟的。
當一個人過分執著於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的思維就會變得僵化、呆板,不懂得變通,沒有迴旋的餘地,從而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這就是所謂的過猶不及。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過路的人大起膽子去問一個賣鬼的人:“你的鬼,一隻賣多少錢?”
賣鬼的人說:“一隻要200兩黃金!”
“你這是賣的什麼鬼?要這么貴!”
賣鬼的人說:“我這鬼很稀有的,它是只巧鬼。任何事情只要主人吩咐,它全都會做。它又是只工作鬼,很會工作,一天的工作量抵得上100人。你買回去只要很短的時間,不但可以賺回200兩黃金,還可以使你成為富翁呀!”
過路的人感到疑惑:.“這隻鬼既然那么好,為什麼你不自己使用呢?”
賣鬼的人說:“不瞞您說,這鬼萬般好,惟一的缺點是,只要一開始工作,就永遠不會停止。因為鬼不像人,它是不需要睡覺休息的。所以您要24小時,從早到晚把所有的事吩咐好,不可以讓它有空閒,只要一有空閒,它就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工作。我自己家裡的活兒有限,不敢使這隻鬼,才想把它賣給更需要的人。”
過路人心想自己的田廣地大,家裡有忙不完的事,就說:“這哪裡是缺點,實在是最大的優點呀!”
於是他花了200兩黃金把鬼買回了家,成了鬼的主人。
主人叫鬼種田,沒想到一大片地,兩天就種完了。
主人叫鬼蓋房子,沒想到三天房子就蓋好了。
主人叫鬼做木工裝潢,沒想到半天房子就裝潢好了。
整地、搬運、挑擔、舂磨、炊煮、紡織……不論做什麼,鬼都會做,而且很快就做好了。
短短一年,鬼的主人就成了大富翁。
但是,主人和鬼變得一樣忙碌,鬼是做個不停,主人是想個不停。他勞心費神地苦思下一個指令,每當他想到一個困難的工作,例如在一個核桃核里刻10艘小舟,或在象牙球里刻9個象牙球,他都會歡喜不已,以為鬼要很久才會做好。
沒想到,不論多么困難的事,鬼總是很快就做好了。
有一天,主人實在撐不住,累倒了,忘記吩咐鬼要做什麼事。
於是,鬼把主人的房子拆了,將地整平,把牛羊牲畜都殺了,一隻一隻種在田裡。將財寶衣服全部舂碎,磨成粉末。再把主人的孩子殺了,丟到鍋里烹煮……
正當鬼忙得不可開交時,主人從睡夢中驚醒,才發現一切都沒有了。原來,永遠不停止地工作,真是最大的缺點呀!
佛心道智
古人曾云:“矯枉過正”。意思是:想要一個人改正錯誤,必須要令其做到最好才行。這句話用在當代,就有失偏頗之處。孔孟提倡“中庸”,即希望人們,做人做事都不要走極端,做得不夠,故然不好,然而做得太多的後果也不是你所想要的。所以保持一顆中正平和之心,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臨濟禪師,因長住山西臨濟院而得名。他開創了“臨濟宗”,在中唐以後這種宗派很興盛。臨濟宗的特點就是“機鋒峻烈”,敢於“呵佛罵祖”,反對權威和經典。有一次,臨濟路過達摩塔。
塔主問他:“你是先拜釋迦牟尼,還是先拜達摩?”
臨濟回答說:“佛和祖都不拜。”
塔主不解地問:“他們跟你有仇嗎?”
臨濟不加理會,揚長而去。
又有一次,臨濟坐堂講法,語出驚人:“佛教的十二部經典,是擦屁股的舊紙;佛是虛幻之身;祖師達摩只是一個老和尚。”見有的和尚大驚失色,他不慌不忙地解釋道:“佛祖跟我們一樣都是爹娘生養的,有生有死。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還不如無所求。”
最後,臨濟又說:“你們如果想得到佛法,就不要受人拘謹和迷惑。向里向外,應該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遇到羅漢就殺羅漢,遇到父母就殺父母,這樣才能不拘泥於物相,真正解脫。”
這裡的“殺”,不是教人殺人犯罪,而是從心裏面祛除、傲視的意思,說白了就是:無所求。
大幹世界,芸芸眾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臨濟禪師那樣,“逢佛殺佛,逢祖殺祖”,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不錯了。然而,事實上還有那么一些人,被自己的心魔抓住,追名逐利不擇手段,到頭來弄得自己身敗名裂。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劉希夷寫了一首詩,叫做《代悲白頭翁》,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劉希夷誦到“古人無復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之問情不自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劉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給別人看。宋之問便說道:
“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劉希夷堅決地拒絕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
晚上,宋之問睡不著覺,翻來覆去只是念這兩句詩。心想,此詩一面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辦法據為己有。於是他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劉希夷活活害死了。
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自古以來胸懷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當作終生奮鬥的三大目標。三者能得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終生無憾,若能盡遂人願,更是幸運之至。然而,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問題在於,付出的值不值得。
為了公眾事業,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則付出越多越可悲。臨濟禪師所說的無所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提出的人生命題。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奉勸諸君少一點貪慾,多一點節制,莫為名利遮望眼。
對於常人來說,求名並非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聲。但是,什麼事都不能過分追求,過分追求又不能一時獲取,求名心太切,有時就容易產生邪念,走上邪道。結果名譽沒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
在中世紀的義大利,有一個叫塔爾達利亞的數學家,在國內的數學擂台賽上享有“不可戰勝者”的盛譽,他經過自己的苦心鑽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這時,有個叫拉比丹諾的人找到了他,聲稱自己有千萬項發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對他是不解之謎,並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爾達利亞被哄騙了,把自己的新發現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誰知,幾天后,拉比丹諾以自己的名義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將成果據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當一個時期里欺瞞住了人們的眼睛,但真相終究還是大白於天下了。現在,拉比丹諾的名字在數學史上已經成了科學騙子的代名詞。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這當然是正常的,問題是要能進行自控,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要能把握分寸,跳得出這個圈子,不為名利之爭而捨棄一切。
宋之問、拉比丹諾等也並非無能之輩,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都是很有建樹的人。就宋之問來說,即便不奪劉希夷之詩,也已經名揚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無止境!俗話說,錢迷心竅,豈不知“名”也迷心竅。一旦被迷,就會使原來還有一些頗有才華的“聰明人”變得糊裡糊塗,使原來還很清高的文化人變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連普通老百姓都不齒的骯髒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變成惡名。
還是蘇東坡先生說得好:“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則美矣,只是對於那些還有一點正義感,有一點良知的人,面對不該屬於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卻未必辦得到!得到的是美名,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條捆縛自己的鎖鏈,早晚會被壓垮,壓得喘不上氣來。如果真有人對此能坦然受之,那這個人的品質也就算惡得可以了!
佛心道智
臨濟禪師的修行不可謂不高,在他眼裡,連佛祖都沒有,哪還會有什麼名利。這才是無所求的最高境界。然而,這種境界不是塵世中人可以達到的。對於我們常人來說,做一個積極的、正直的人,能夠為他人、國家、民族做些事,與此同時,自己也適當地得到名利,就算人生比較高的境界了。但一定要謹記:千萬不能讓名利熏了眼睛,不擇手段去中飽私囊,這樣只能害人害已。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