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學院》

《韓非子學院》

《韓非子學院》由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者為秦榆。書中記載了思想家韓非子的法家思想。介紹了法家學派與法家智慧、韓非子的為人處世、韓非子的心計謀略、韓非子的人才觀、韓非子的領導術、韓非子的說話藝術、韓非子的辦事技巧、韓非子的防小人術等。

基本信息

圖書詳情

ISBN:978-7-80175-519-3
韓非子學院韓非子學院

作者:秦榆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B
印張:19.000印張
開本:1/16
印刷用紙規格:710*1000
頁數:304頁
印刷色:雙色
定價:¥35.00元
適讀年齡/年級:國中,高中,職專,大學,考研,自考
適讀對象:生活用書

內容簡介

《韓非子學院》《韓非子學院》

《韓非子學院》主要內容: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現代的“以法治國”存在著本質差別,前者的立足點是為君王服務,重在御民和保持統治者的地位和權勢,與今天的依法治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當我們站在古人的角度時,我們依然能夠理解這位思想大家的智慧所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一直是我們時代所提倡的,對於韓非子的思想,今天的我們在了解的基礎上,應該更加著重於其對於現時代的意義,尋找其中的積極因素,為我們所用,這才是我們研究韓非子的真正目的所在,也是《韓非子學院》編輯的意義所在。

韓非子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又被尊稱為韓非子,《史記·韓非傳》中這樣記述韓非其人,“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這段文字大體上較準確而明晰地為後人展示了韓非及其學術地位。韓非是戰國時期法家集大成式的著名代表。他雖“為人口吃”不善言談,不長道說,但卻極會筆撰著文,著述觀點鮮明,文章寫得洋洋灑灑,感情激越,筆鋒犀利。
韓非的著作集中於《韓非子》一書,該書是韓非“觀往者得失之變”的成果,也是流傳至今的反映我國古代社會的最珍貴文化遺產之一。

前言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其特殊之處就在於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思想異常開放活躍。在這段並不算太長的時間裡,湧現了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等一大批極為深遠地影響了中國的思想大家,他們的智慧和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沉澱和演化,成為中國文化的最重要的源頭和起點。
由於歷史的特殊背景,百家爭鳴的盛況只存在於那段歷史時期中,封建王朝的大一統注定了要對思想開始實行控制,從漢王朝開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統治者的首選,這一選擇便影響了以後中國的歷代王朝,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歷代統治者在坐穩江山後都是非常尊崇儒家的,但“五百年而王者興”的歷史鐵律注定了改朝換代的必然,在一個新的王朝建立的初期,舊的秩序被打亂,新的秩序尚未建立,這種歷史背景下儒家的思想和手腕顯然是已經不夠用了,中國思想的另外一支“潛流”法家思想便會在這種特定的時代更加顯性地重現歷史的舞台。
實際上,中國歷代統治者的治國手腕基本上可以用“外儒內法”來概括,儒家是治國的門面和裝點,法家才是保持統治者地位和權勢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法家思想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在封建統治者的權術和謀略中不斷被用到。
由於時代的制約,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和現代的“以法治國”存在著本質差別,前者的立足點是為君王服務,重在御民和保持統治者的地位和權勢,與今天的依法治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話雖如此,但國學大師錢穆在談到如何看待歷史時有過這樣的提法,即:站在古人立場的“歷史意見”和站在當代人立場的“時代意見”。從當代人的立場出發,我們當然不能接受韓非子的一系列與當今時代已經格格不入的思想,但當我們站在古人的角度時,我們依然能夠理解這位思想大家的智慧所在。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一直是我們時代所提倡的,對於韓非子的思想,今天的我們在了解的基礎上,應該更加著重於其對於現時代的意義,尋找其中的積極因素,為我們所用,這才是我們研究韓非子的真正目的所在,也是我們編輯此書的意義所在。

精彩片斷

決定大事時要慎重
【原文】不在所與居,在所也謀也。
【大意】不在於跟什麼人相處,而是在於跟什麼人決定要事。
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中寫道:“今季孫養孔子之徒,所朝服而與坐者以十數,而與優侏儒斷事,是以遇賊。故日:不在所與居,在所與謀也。”其中“不在所與居,在所與謀”是流傳至今的處世名言。它要求人們在與人交往時要慎重,在決定大事時更應如此。韓非子早在兩千多年前便提出了這個深刻的命題,值得今天的我們去反思。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誠實守信的人交的朋友一般不會奸詐到哪兒去,交到真友,並與之共謀大事,的確是人生成功的一大關鍵點,包玉剛在上世紀70年代收購九龍倉的經典案例便說明了這一點。
世界著名船王包玉剛,主要經營航運、地產、公共運輸、酒店、控股投資、有線傳播和貿易業。1991年9月他因病去世,家產由4個女兒繼承,估計其財產總值已逾100億港元。包玉剛一生充滿了傳奇,最為人稱道的是幾次大收購行動,尤以收購九龍倉著名。收購九龍倉使包玉剛事業大進了一步,而這次大收購,正是在與商界領袖李嘉誠的共同謀劃與努力之下而成功的。
包玉剛1918年出生於浙江寧波,父親包兆龍是個商人。1949年包氏父子從上海到香港圖發展,當時他們懷揣數十萬元的積蓄,到香港後主要做點土產生意。
1955年,37歲的包玉剛花了70萬美元買下一艘8200噸的舊船,改名為“金安”號,邁出了做船王的第一步。靠著誠信和過人的經營手腕,這艘船為他賺了不少錢,第二年年底他就擁有7艘船了。到了1980年,他的環球航運公司旗下船隊已達200多艘,總噸位達2100萬噸,包玉剛成為名副其實的船王。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航運業便開始衰退,目睹了航運業多次變遷的包玉剛,深知該行業存在的危險,便果斷決定把經營重點從海上轉向陸地。他要向陸地登入,必須有相關產業。從陸地與海運的銜接考慮,他盯上了九龍倉。
1978年初,包玉剛下手收購九龍倉股票,後來又在市場上大手吸納。其實打九龍倉主意的又豈止包玉剛一人,此時華人首富李嘉誠也在悄悄吸納九龍倉股票。他已控得九龍倉股票近2000萬股,約占總股份的18%。
獲悉華資雙雄盯上九龍倉,怡和、置地兩公司立即意識到不妙,兩家公司的九龍倉股份合起來不到20%,怡和大班紐璧堅心急火燎地向香港首席財團滙豐求援,準備調集資金與華資雙雄抗衡。
1978年9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李嘉誠主動約見包玉剛,兩人商界巨頭在香港中環文華閣的一個高級客房裡,進行了一次短暫而秘密的會晤。兩位華人巨富相會,商量的就是如何讓九龍倉那塊風水寶地回到華人手中的問題。李嘉誠並不轉彎抹角,他說他準備放棄九龍倉而把目標盯住和記黃埔,希望包玉剛從中“搭橋”,為此他願意將自己所掌握的九龍倉股票全部轉讓給包玉剛,以幫他購買九龍倉。
包玉剛也表現出極大的誠意,他說:“這樣最好,為了華人的尊嚴,我們要打贏這兩大收購戰。既然李先生鼎力助我,我也助您一臂之力,我可以用我手中的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換您手上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
李嘉誠知道這樣成交自己占的便宜太大,堅決不肯這樣交換。無奈船王一片誠心,恭敬不如從命,他對包玉剛說:“關於九龍倉的事,我一定會幫忙,你隨時可以與我聯絡。”
由於從李嘉誠手中換到不少九龍倉股票,加上原有的那些九龍倉股票,包玉剛已握有20%的九龍倉股票,不久他向外界宣布了這一訊息。這個訊息不啻晴天霹靂,驚出了紐璧堅一身冷汗。1979年元月,當紐璧堅發現包玉剛所持的九龍倉股已近30%時,恨得咬牙切齒,卻又不得不按照有關條例,邀請最大股東進入董事局。這樣,包玉剛和女婿吳光正出任九龍倉董事。
1980年初,包玉剛提出,依例環球航運應在九龍倉董事會占四席,但紐璧堅立即反對。雙方爭執不下。結果環球增加兩席,置地行政總裁貝德福亦進入董事局。紐璧堅要包玉剛出售九龍倉股票,換取置地的部分物業,結果又沒談成,雙方矛盾加劇。
全面收購已成弦上之箭,置地與包玉剛雙方搶購九龍倉股權,九龍倉股票大漲,升至每股67元。6月20日,置地公開宣布增購九龍倉股份,由20%增至49%。根據有關規定,擁有51%以上的股權,就必須全面收購。
為了爭取主動,置地作了精心安排。以100元的代價來換一股九龍倉股稟。增購建議書當天寄出,九龍倉股票在四間交易所同時停止持牌。這一天剛好是星期五,包玉剛正在歐洲參加獨立油輪船東會議,並準備在下周一與墨西哥總統會晤,置地要打他個措手不及。
包玉剛的財務顧問獲多利等,獲悉置地的險惡計畫後,立即致電包玉剛。包玉剛立即取消與墨西哥總統的會晤,從巴黎飛往倫敦部署反擊措施。他算了一下,至少要20億港元才能打敗置地,可星期六星期天銀行不上班,到哪去弄那么多錢?
6月22日,包玉剛飛回香港,他四處向朋友籌錢,最終還是搞到了20億巨資。據說暗中資助他的,是滙豐銀行,該行貸款20億港元給他。晚上七點半,包玉剛召開記者招待會,提出以每股105港元現金收購2000萬股九龍倉股份,但限期只有星期一、星期二這兩天。
最終包玉剛動用了22億港元巨資,打贏了這場收購戰。置地也沒吃虧,賣出1000萬股給包玉剛,套現10.5億港元。商界朋友的鼎力相助,使包玉剛獲勝,奪取九龍倉為他向陸地登入大開方便之門。
以誠信經營而著稱的包玉剛,憑藉朋友的支持而完成了一場漂亮的收購戰,成就了商戰中的一大經典案例,這也印證了韓非子的“不在所與居,在所與謀”的觀點。

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中外哲學、宗教書籍是思想境界的基礎,是人生思考和做人基礎,本任務盤點中外哲學、宗教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