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本書首先概述了婁睿墓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發現與發掘經過,介紹了墓葬形制與葬具、壁畫,對隨葬器物(陶器、陶俑、陶鎮墓獸、陶塑動物、釉陶器、玉器、石雕、鐵器)等作了詳盡的論述。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誌銘注釋》、《婁睿墓壁畫人物與陶俑的服飾研究》、等及《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墓道東壁壁畫通景》、《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墓道西壁壁畫通景》圖2幅。插圖164幅,圖版160幅。
墓主人政治地位之高,墓室規模之大,壁畫之精美,以及墓內出土遺物之豐富,都是前所未見的,可以說是繼河清元年(562)壽陽厙狄迥洛墓和武平七年(577)磁縣高潤墓之後發現的最重要的北齊高級貴族墓,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關注,並在《文物》1983年10期上舉行筆談。宿白先生的那篇《太原北齊婁睿墓參觀記》最為重要,從墓葬形制,墓室壁畫的內容題材和布局,黃釉陶器的燒造和摹仿金銀器裝飾紋樣等方面,都作了詳盡的論述。
公元5世紀的北齊東安王婁睿墓位於太原市南郊王郭村西南1公里。該墓於1979年4月初開始正式發掘1981年1月結束,工作日達五百五餘天。出土遺物達848件(組),其中各類陶俑即達到608件,極為珍貴,而墓道、墓室壁畫尤為壯觀。壁畫完全反映婁睿生前戎馬生涯與顯赫官宦生活。大量壁畫的發現引起了歷史、考古、美術界的廣泛重視。本報告全面報導了這些珍貴壁畫和遺物。為了讓讀者對壁畫有全面了解,特製作了兩大幅墓道壁畫通景圖,別有創意。
地理位置
北齊婁睿墓在歷史上長期被誤認為北齊的斛律金墓。如明嘉靖《太原縣誌》上記載:“斛律丞相墓在縣(指太原縣,今南郊晉源鎮——以下同)西南十五里。”,清道光《太原縣誌》也記載著,“丞相斛律金墓在縣西南十五里,光之父,封鹹陽王。”1979年春,省、市文物部門的發掘報告中,也是依照斛律金墓組織發掘方案的。
發掘結果,卻是北齊婁睿墓,始證方誌之誤。墓在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西南一公里,位於汾河以西,懸瓮山及太汾公路之東畔。
婁睿,鮮卑人,本姓匹婁,簡改稱婁,墓誌說他是“太安狄那汗殊里”人。太安郡屆朔州,原是北魏北方六鎮之—的懷朔鎮,治所在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從《北齊書·武成紀》,《婁睿傳》及出土墓誌來看,他的姑母婁昭君是高歡的嫡妻,他即為北齊武明皇太后的內侄。
自隨高歡“信都起義”,先為帳內都督,曾平定叛亂,收復熾關,為北齊建立軍功,先後封東安王、司空、司徒、太尉,天統二年(566)封為大司馬統領全軍,三年(567)為太傅、太師,兼錄並省尚書事、並省尚書令,成為“坐而論道”,“總領帝機”的宰輔重臣。在東魏,北齊之世,他是一個很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他以外戚而貴幸,也有縱情聲色,家斂無厭,濫殺無辜等劣跡,史書都有記載。他卒於武平元年(570)二月五日,葬於此。
布局特點
婁睿篡規摸宏偉,墓冢高大,又經夯打,雖漫歷千餘載,至今還占地400餘平方米。底部東西長17.5米,南北深21.太原王郭村北齊婁睿墓壁畫,《出行圖》5米,墓頂呈拱形,高約六米。從發掘中知悉,他的墓道長約21.3米,呈坡形,南北向,北接甬道。甬道長8.25米,後部有青石墓門。
墓室為磚構單室,平面呈方形,邊長5.7米。四壁在高2.8米處開始向內鬥合疊澀成四角鑽尖狀,高6.6米。墓室西部有棺床和已腐的木槨,已朽的屍體和隨葬品,還有防腐用的大量水銀。確認是婁睿和他的妻子“東安郡君楊氏”的合葬墓。婁睿墓雖屢遭破壞,但隨葬品之多,為已發掘的北齊墓葬中最多的一座。除已毀壞的外,經初步整理,尚有870餘件。
其中300多件放置在墓門外的甬道、墓通兩側,又多為陶俑,展示出墓主人生前的顯赫地位。據統計,計有陶俑610件,陶牲畜42件,陶模型16件,瓷器76件,陶器13件,裝飾品85件,其他類15件,石刻17件,墓誌一合,壁畫71幅,約合200多平方米。從墓葬的形制、葬式和隨葬品看都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徵。
發掘驚現
墓中出土的陶俑,占墓葬品的70%,這些陶俑有面目猙獰的鎮墓武俑,手持武器的武士俑,作持物狀的文吏俑,作握器狀的女官俑以及女侍、女僕、役夫和騎俑等。
其特點是用高嶺土胎,質純白,稍粗;器壁較厚,胎質堅硬,釉層渾厚,均勻,色瑩潤明亮。釉色有淡黃、茶黃、黃泛綠、黃泛墨綠等。花紋多用堆、貼、劃三種方法,造型風格莊重而粗獷。出土低溫鉛釉陶器中有罕見的瓷燈具一件,高50.2厘米,燈體高而秀美,紋飾莊嚴富麗。上部為淺缽式燈碗,中部為柱形柄,為燈具的五分之三,與下部喇叭形底座相連。全器由上而下飾蓮花和忍冬紋,集模印貼花、刻花及浮雕三種拽法於一件器物之上,造型十分奇特。
整個畫面分二大部分,一部分在墓道、天井中的中、下層和甬道、墓室的下欄,以絢麗多彩的大型長卷,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顯赫場面,一部分在墓門、甬道與天井上欄和墓室頂部的上、中欄,給以墓主人死後飛升的空幻境界。表現第一部分的有“鞍馬游騎”,在墓道東西兩壁上,為出行圖與回歸圖,共28幅,以大小幅相同排列,大幅多人,在後,是為主騎;小幅2人,在前,是為導騎。有“軍樂儀仗”21幅,其中軍樂儀仗7幅位在墓道下層,其他儀仗14幅位在甬道前部下欄、天井下層和天井中層。
有“門衛儀仗”在甬道後部和墓室南壁下欄,畫7幅。有“祿爵顯赫”,是三幅大型壁畫,炫耀婁睿官至太師,并州刺史,兼錄並省尚書事的顯宦地位。畫中有歌舞樂伎,表現了內庭的富麗豪華;列旗羽葆,鞍馬扈從,顯示其下馬歸來的威嚴景象以及侍者安排主人出行的種種們景。第二部分是祥瑞和天象,共13幅,描繪了死後靈魂升天的境界。有疾惡如仇,專觸為惡者的獬豸圖,有道教內容的龍虎圖,有佛教的西方淨土圖,有持鐵錘,四處敲擊的雷公圖,以及青龍白虎圖、十二生辰圖和天象圖。
出土的龍柄雞流貼花壺也很精緻。壺高48。2厘米,洗口,細長頸,腹部以稜線一周分為二等份,上部豐滿,下部收斂,底部又外撇。肩部一面有雞頭流、另一面有龍形柄,龍口銜著壺。這件瓷器造型之美,配以貼花裝飾,既和諧又莊重。出土的帶蓋貼花壺也比較少見,壺通高39.8厘米,口外撇,頸中部較細而上下較粗,腹闊而較矮。裝飾蓮花紋、龍紋、獸面紋等。還有出土的二彩小瓷盂,在淡綠豆色的薄釉上,畫以極薄的黃綠二彩,釉面平展光滑,晶瑩透亮,顯示了瓷器製造業的進步和發展,是中國目前所見墓葬中出土彩瓷最早的佳作。從出土瓷器中的裝飾來看,可以明顯地看出西域民族文化與佛教藝術的影響,反映了幾種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意義深遠
宏偉壯觀的壁畫,是這次發掘的重大收穫,影響遍及國內外。其造型裝飾與河南、河北兩地北齊墓出土的有共同特徵,對於了解北齊陶器的發展歷史以及時代面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瓷器是這座墓葬的重要隨葬品之一,數量很多。
這一幅幅人間天上的大型畫卷,邢象地反映了南北朝晚期封建意識形態的一個側面,除了在繪畫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之外,對當時意識形態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料。從魏晉南北朝的繪畫藝術而論,莫不以寫實力宗。
婁睿墓壁畫的作者體現了這一理論傳統,以寫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畫出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是壁畫的第一個特點。畫家善於描寫動態,從動靜對比中表達畫意,是第二個特點。以透視的基本原理,表現凹凸明暗的畫法和遠近景深的繪畫手法,是壁畫的第三個特點。
壁畫已完全擺脫了外來畫法的影響而賦與傳統畫法的表現手法,用單線勾勒、重彩填色,暈染法的運用也相當出色,為壁畫的第四個特點。壁畫描寫的人間富貴,天界幻境是吸取了漢畫中的封建意識形態,又以佛教思想為特徵,展現出更加宏偉壯觀的場面,是壁畫的第五個特點。
吳作人先生對此認為:壁畫“使千百年來徒憑藉志、臆見梗概的北齊繪畫,陡見天日,使中國繪畫史,猶長河萬里,源流更匯支流,空缺得以證實。”學者認為,這批壁畫堪稱南北朝時期的代表作,填補了美術史上的空白。
目錄
序言
第一章概述
第一節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
第二節發現與發掘經過
第二章墓葬形制與葬具
第一節墓葬形制
一、封土
二、墓道
三、甬道
四、天井
五、墓室
第二節葬具
一、外棺
二、內棺
第三章墓葬壁畫
第一節婁睿生前戎馬生涯與顯赫官宦生活圖
一、出行圖
畫1
畫2
畫3
畫4
畫5
畫6
二、回歸圖
畫7
畫8
畫9
畫10
畫11
畫12
畫13
畫14
三、鞍馬游騎圖
畫15
畫16
畫17
畫18
畫19
畫20
畫21
畫22
畫23
畫24
畫25
畫26
畫27
畫28
四、儀衛圖
(一)軍樂儀衛圖
畫29
畫30
畫31
畫32
畫33
畫34
畫35
(二)持班劍儀衛圖
(三)門官儀衛圖
畫47
畫48
畫49
畫50
畫51
畫52
五、宮廷生活圖
畫57
畫58
畫56
畫54
畫55
畫53
第二節升天祥瑞圖
一、祈神驅鬼圖
畫59
畫60
畫61
畫64
畫65
畫66
畫67
二、升仙圖
畫69
畫71
畫70
第四章隨葬器物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陶器
一、陶俑
(一)鎮墓武士俑
(二)儀仗俑
1.軍卒俑
(1)步兵俑
甲.戴鮮卑帽武士俑
乙.執盾武士俑
丙.執物武士俑(戴翻圓頂披緣帽武士俑)
丁.甲衣武士俑
附役夫俑
(2)騎兵俑
甲.將軍俑
乙.騎馬武士俑
2.儀衛俑
(1)文吏俑
甲.戴無沿帽文吏俑
乙.戴小冠子文吏俑
(2)女官俑
(3)騎馬文吏俑
3.鼓樂儀仗俑
(1)擊建鼓樂俑
(2)擊鼓俑
(3)吹奏俑
甲.吹潮兒俑
乙.吹觜篥俑
丙.騎馬吹俑
丁.吹奏樂俑
戊.樂俑
4.羽葆俑(又稱執物騎偃
(1)執物羽葆俑
(2)右手扛旗羽葆俑
(3)左手扛旗羽葆俑
(三)侍女俑
1.單螺髻侍女俑
2.雙螺髻侍女俑
3.跪侍女俑
二、陶鎮墓獸
(一)人面鎮墓獸
(二)獅面鎮墓獸
三、陶塑動物
(一)馬
1.大馬
2.大花馬
3.中馬
4.小馬
5.馱馬
(二)駱駝
1.立駝
2.臥駝
(三)牛
(四)臥豬
(五)臥羊
(六)臥狗
(七)雞
……
編後記
英文提要
日文提要
序言
婁睿墓於1979年4月至1981年1月發掘,歷時近兩年,墓主人政治地位之高,墓室規模之大,壁畫之精美,以及墓內出土遺物之豐富,都是前所未見的,可以說是繼河清元年(562)壽陽厙狄迥洛墓和武平七年(577)磁縣高潤墓之後發現的最重要的北齊高級貴族墓,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關注,並在《文物》1983年10期上舉行筆談。宿白先生的那篇《太原北齊婁睿墓參觀記》最為重要,從墓葬形制,墓室壁畫的內容題材和布局,黃釉陶器的燒造和摹仿金銀器裝飾紋樣等方面,都作了詳盡的論述。二十二年以來,又陸續發現了更多的北齊貴族墓葬,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兩座墓,一座是約乾明元年(560)的河北磁縣灣漳大墓,發掘者認為可能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的陵墓,全長52米,墓室7.56×7.4米,長37米的斜坡墓道壁滿畫出行儀仗壁畫,場面宏大,畫法精良;出土各類儀仗、仆侍和鎮墓俑1805件,模雕彩繪,製作之精可與洛陽北魏永寧寺塔基影塑像相媲美,為北朝人物造型藝術中之精品。另一座墓為太原武平二年(571)徐顯秀墓,其規模小於灣漳墓,但墓室內墓主人宴飲等生活場面的壁畫,保存完好,絢麗如新,可補灣漳墓墓室壁畫之缺。目前已發現的北齊貴族墓,包括婁睿墓在內,其壁畫和儀仗侍俑之情況,大體上可見其概貌。考古學的發現和北朝石窟造像的研究,揭示出北朝造型藝術中人物形象變化的規律。宿白先生從上個世紀70年代便注意這個問題,他在1989年發表的《北朝造型藝術中人物形象的變化》一文中便明確指出:
“公元5世紀末和6世紀中葉,中原北方地區在造型藝術中有兩次變化,表現在人物形象上尤其明顯。這兩次變化和中原北方統治集團銳意漢化,摹擬南朝制度風尚有直接關係,因此,變化的源頭要追蹤到東晉(319~420)、劉宋(420~479)和蕭梁(502~557)。”,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以下所引皆據此文,不另注)。
後記
婁睿墓從發掘到編寫報告的全過程,始終貫穿著集體勞動、共同研究的精神,所以我們說本報告是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幾個單位和多學科協作來完成的。也是在領導、專家的共同努力合作的成果。
在墓葬發掘和本報告編寫工作中多次得到了宿白、徐苹芳和湯池先生的指導,宿白先生還特為本書題簽,徐苹芳先生作序,湯池先生最後審讀全書,為本報告增添了光彩,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報告的編寫經過共同討論擬定提綱,分工編寫。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墓葬形制與葬具、結語,由陶正剛、周健、閻躍進、陶建平同志共同編寫。第三章墓葬壁畫由陶正剛、王天庥同志共同編寫。第四章隨葬器物、附表由鄧林秀、陶正剛和陶建平同志共同寫就初稿。全書最後由陶正剛同志改定。
本報告的繪圖工作,出土文物陶俑、陶塑動物、陶生活用具、石獅、石基座等由李夏庭同志擔任,墓室壁畫臨摹主要由龔森浩、鄔國庭、商彤流、曹美、範金鰲等負擔。白描圖由李夏庭、鄔國庭、龔森浩三位同志作了五分之一和部分十分之一的圖。由於出版報告的需要,2006年春李夏庭同志又將壁畫十分之一白描圖重新繪製。墓室出土物平剖面圖由李夏庭、張紅旗、暢紅霞畫制,拍攝電影片有李秉寬等同志。攝影壁畫、發掘現場和部分出土物主要有高禮雙、梁子明擔任。後來李建生、王傳勛二同志又補充拍攝出土物的照片。
在墓葬的發掘和整理編寫報告工作中,始終得到國家文物局領導、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太原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