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象崗南越王墓的發現,無異於打開了嶺南地區歷史文化的一座寶庫。20世紀70年代在廣州老城區中山四路發現秦統一嶺南時的造船遺址,80年代發現南越王墓,90年代發現南越國宮署遺址,這3項重大發現,被譽為廣州秦漢考古的三大發現。因為這三大遺址都是在建設工程中發現的,發現後都得以在原地保護,因而,被視為文物考古工作中貫徹發掘、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範例。
我們選擇典型的發掘事例,儘可能地將某處發掘全過程以及有助於了解此處古代的資料,如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等都包括進去。
麥英豪(1929~),生於廣東番禺,研究館員。任廣州博物館館長、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大學文物館的顧問,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著有:《廣州漢墓》、《廣州西村窯》、《西漢南越王墓》、《廣州秦漢考古漢代陶屋》。主編有《廣州文物志》、《廣州秦漢考古三大發現》、《廣州考古五十年文選》、《廣州秦漢造船遺址論稿專輯》、《羊城文物珍藏選》。
黃淼章,1954年5月生,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現任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著有《南越國史》、《廣州西村窯》。
譚慶芝,1951年10月出生於湖南常德。在南越王墓發掘隊、南越王墓博物館工作,1998年8月在廣州博物館工作,歷任黨支部書記兼副館長。
目錄
序我們的心愿小引
壹南越王陵破土面世
貳精心籌劃緊張準備
參難忘的40個日日夜夜
肆室內“發掘”
伍南越都城的考古發現
陸十年磨一劍文化新殿堂
染結束語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