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簡牘檢署考校注》是王國維的名著,它對中國簡牘學的形式與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書對王國維著作進行了校勘、注釋與串講,多處附有實物圖片。書前並有導言,介紹王國維寫作背景,學術成就,又結合資料對簡牘制度作了再研究,適合關注考古文物的年青學子閱讀。
《簡牘檢署考校注》這部書的長處,首先在於對王國維原著進行了詳盡準確的校讎和註解,使之成為《簡牘檢署考》的最善本,便利於讀者。
書摘
一 《簡牘檢署考》寫作背景
王國維是隨同羅振玉一起到日本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一時政局動盪。日本京都西本願寺寺主大谷光瑞派其駐北京的代表寺僧邀請羅振玉東渡日本,京都大學羅振玉的朋友也力勸羅振玉到日本,並為他安排了住所。11月初,羅振玉與王國維及羅振玉的女婿劉大紳(劉鶚之子)三家共20多人,由天津乘坐一艘小型貨船“溫州丸”前往日本。航行一周到達神戶,日本友人已經為他們在京都西郊吉田山下的田中村租好住房,三家人相鄰而居。後來,羅振玉在淨土寺町購地數百坪,建造了一座小樓,稱為“永慕園”。不久又修建了一座藏書樓,命名為“大雲書庫”。王國維則遷往相去不遠的吉田神樂岡八番地居住。羅振玉旅日,帶了50萬捲圖書、3萬多片甲骨、數千件碑拓、青銅器及其它文物1千多件。這批圖書文物,最初存放在京都大學,而後轉移至大雲書庫。王國維去國遠行,沒有經濟來源,一家的生活都由羅振玉負責。作為報答,他和羅振玉一道,對這批圖書文物進行整理。就在這時,王國維開始了他的國學研究。
這是王國維第二次到日本。1901年1月21日。王國維得到羅振玉的資助,曾到日本留學四個月,後因病回國。十年後再到日本王國維已年逾三十,經歷了近十年的“獨學時代”,在詞曲文學、西洋哲學美學方面,都有了相當的造詣。此時他受到羅振玉的影響,學術方向轉向了國小、古史與出土文獻。羅振玉後來在文章中記述道:“至是予乃勸公專研國學,而先於國小、訓詁植其基,並與論學術得失,謂尼山之學在信古,今人則信今而疑古。國朝學者疑古文《尚書》,疑《尚書》孔注,疑《家語》。所疑固未嘗不當,及大名崔氏著《考信錄》,則多疑所不必疑。至今晚近變本加厲,至謂諸經皆出偽造。
目錄
校注說明《簡牘檢署考》導言
《簡牘檢署考》校注
後記
徵引書目一覽表
附錄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