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鹽池馮記圈明墓》主要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介紹了馮記圈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沿革以及墓地概況及發掘經過等;第二至四章分別介紹了3座墓葬的形制、隨葬品等;第五章除了附有墓葬、出土器物、出土錢幣、絲織品及絲織品特徵分類等統計表外,並附錄了六篇針對此批墓葬中出土的器物的專題研究性文章。
2011年1月19日,由自治區考古研究所主持編寫,中國絲綢博物館與鹽池縣博物館等單位專家參與的考古學報告——《鹽池馮記圈明墓》首發式在鹽池縣隆重舉行。
鹽池馮記圈明墓位於鹽池縣城以南約1公里的花馬池鎮馮記圈村,1999年9月自治區考古研究所和鹽池縣博物館聯合在此進行了9天搶救性發掘,先後清理明代磚室墓3座,本報告是對此次考古發掘的科學總結。清代土坑墓兩座,出土了包括絲織品、錫器、銅器等珍貴文物上百件。特別是3座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服裝等,質地精美,保存上佳,在寧夏甚至西北地區都是不多見的。
近年來,多學科、多專業參與考古工作成為趨勢,《鹽池馮記圈明墓》考古學報告是我區文物考古與紡織考古合作開展工作的首次。它在立足專業性考古發掘報告的基礎上,打破了以往只單純介紹遺蹟遺物的局限,為讀者提供了既有考古學共存關係,又有深度紡織學研究的生動例子。
另外,該報告編寫人員除了寧夏考古所專家學者外,還有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東華大學博士導師趙豐以及台灣學者闕碧芬、韓國學者崔圭順等人,為報告增色不少。
目錄
第一章概述
第一節地理概況與自然環境
第二節歷史沿革
第三節墓地概況及發掘經過
第二章1號墓
第一節墓葬形制
第二節隨葬品
第三章2號墓
第一節墓葬形制
第二節隨葬品
第四章3號墓
第一節墓葬形制
第二節隨葬品
第五章結語
附表一馮記圈明墓墓葬登記表
附表二馮記圈明墓出土器物統計總表
附表三馮記圈明墓出土錫器登記表
附表四馮記圈明墓出土錢幣登記表
附表五馮記圈明墓出土絲織品登記表
附表六馮記圈明墓出土絲製品特徵分類統計表
附錄一明楊釗墓誌考略
附錄二明代獸紋品官花樣小考
附錄三從出土文物看明代絲織技術
附錄四馮記圈楊氏家族墓三號墓出土兩件絲織品名物考——兼談明代女子的裹髻巾與纏頭巾
附錄五潞糸由與楊氏家族墓出土的斜紋提花絲織物
附錄六明代烏紗帽及楊氏墓出土實物研究
後記
相關解讀
2011年1月19日,考古報告《鹽池馮記圈明墓》舉行了首發儀式。1999年7月19日,一場特大暴雨,讓鹽池縣花馬池鎮馮記圈3座明墓得以面世。搶救性發掘持續了9天,出土了一合墓誌、兩具完整男女屍骨、大量錫器及絲織品等珍貴文物。
從發掘到考古報告的出版發行,用了11年零6個月時間,鹽池馮記圈明墓才得以正式向世人講述其中的秘事。馮記圈明墓到底藏著什麼秘密,竟然讓考古專家花費了這么長時間?閱讀馮記圈明墓760字的墓誌,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但僅僅是一個方面。
楊釗家族的歷史
這合墓誌顯示,墓主人叫楊釗。楊釗高祖名叫樞歹,可能是個蒙古族人,曾跟隨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王朝。至於樞歹為何決心推翻自家的蒙元王朝,墓誌說得很清楚:“生有奇才,能知天命順逆,歸附我太祖討伐,屢有戰捷。”也就是說,樞歹革命覺悟性高,能先知先覺,投靠朱元璋鬧革命可謂跟對人站對隊。
對於明朝來說,樞歹是個根正苗紅的老將;對於楊釗家族來說,樞歹提著腦袋為子孫後輩換來了金飯碗——金吾右衛指揮同知。這是一個保衛皇室的親軍指揮官,從三品。
樞歹生的兒子名叫麻忽兒克,是楊釗的曾祖。麻忽兒克幹了一件承上啟下的事,“成祖嘉其忠貞,遂賜姓楊。”自此,楊釗家族告別“有名無姓”的歷史,高規格地獲取漢族姓氏。
楊釗父親楊英可不是平地里臥的“兔”。
從1465至1521年,56個春秋,楊英先後跟著明朝第八、九、十個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孝宗朱樘、武宗朱厚照混過。朱元璋雖然把蒙元殘軍趕到了長城以北去喝西北風吃沙子,但蒙元殘軍南下恢復中原的夢一直就沒斷過,況且其實力仍然強大,所以就不時出兵南下侵擾,作垂死掙扎,順帶搞點搶劫改善生活。加之朱棣把京城從南京搬到了北京,離死對頭蒙元殘軍更近了,搞得邊防壓力很大。楊英混日子的時代是明代中期,這個時期明政府腐敗衰落,而蒙古韃靼、瓦剌部如火如荼地興起了。這陣勢如一群餓狼每天圍著羊圈狼視耽耽,所以楊英保衛皇帝的工作並不好乾,有時還得親自上陣砍幾個蒙元士兵。
1491年11月10日以前,楊英和先祖一樣是皇室親軍的一名指揮官,正四品武官,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幹部。因蒙元殘軍侵擾寧夏戰時吃緊,11月10日,楊英奉命調遣到寧夏砍韃靼打瓦剌。10年間,楊英建功立業,升職為正三品官員(高於副部級低於正部級)。
墓誌對楊英不吝溢美之詞:“當道者以其才堪寄朔方重地,始調寧夏前衛,繼調寧夏後衛。”其實,這些詞語在竭力掩蓋楊英的不光彩事跡:貪污公款。1509年2月3日,工科給事中吳儀給皇帝朱厚照寫了一份舉報信,舉報寧夏、固原等處貪污馬價鹽課銀兩,貪官名單上就有楊英的大名。雖然朱厚照草草了結了這起貪污案“重者罰米二百石,輕者一百石”,但也對楊英仕途產生了負面影響,1510年11月6日,楊英因此被平調往新設立的、條件更為艱苦的寧夏後衛(鹽池)。
史料對楊釗的記載也是隻言片語。楊釗生於1488年11月24日,其父是三年後才調到寧夏,所以楊釗不是寧夏生人。但可能隨父親楊英在寧夏銀川、鹽池長大。楊英去世後,楊釗繼承父親官位——指揮使。
墓誌很是顯擺楊釗一件英勇抗敵的事情。
1534年八月,韃靼吉囊部看到長城南邊的水草豐美,便很不自覺地到這裡放馬,順手乾點打家劫舍的勾當。但大明地主家的家丁也不是吃閒飯的,“防秋”使他們練習拳擊的好機會。韃靼吉囊部10萬騎兵從花馬池進犯,楊釗便跟隨梁震、唐龍等猛人用獵槍大刀迎接吉囊到訪。墓誌美詞:“人皆曰:‘不可支也。’昭毅公(楊釗)獨無怯色,發策出奇,從容取勝。”
這次戰役後,因為得到三邊總督劉天和賞識,楊釗就坐著直升飛機升官:“指揮使、領班都指揮、晉階昭毅將軍”昭毅將軍雖然是正三品,但比正三品更有榮耀感。功成名垂後,精明的楊釗急流勇退。他的退休生活讓人好生羨慕:“與暇則約鄉間知己,乘鹿車,載樽俎,嘯傲林,嗅絕口。不道世事。”神仙般的生活!
楊釗的長子繼承了指揮使的官位。至於孫子輩混得咋樣,墓誌沒來得及記錄,只是說長孫娶了雷姓指揮使女兒為妻。
樞歹(高祖):指揮同知,從三品武官。
麻忽兒克(曾祖):繼承指揮同知,從三品武官。
楊洪(爺爺):繼承指揮同知,從三品武官。
楊英(父親):寧夏衛指揮使,正三品。
楊釗:昭毅將軍,正三品。
可見,楊釗是個“官五代”,是家族裡混得最好的一位。
考古學者周贇說,楊釗家族自高祖起便世襲為武職“指揮使”,與明代職官制度有關。只要老祖先敢頭拴在褲腰帶上拚命掙下功名,便可世襲蔭庇後輩,後輩自此可享榮華富貴。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明朝為了保證邊疆有穩定的兵源,實行“軍皆世籍”的制度。如果一個人當兵,就成為軍戶,連後輩兒孫也必須當兵,不能隨意脫離戶籍,除非皇帝恩準,或躋身尚書、都御史等高級官員的行列。所以楊英、楊釗父子雖然是“官四代”、“官五代”,但他們老祖先早把他們賣給了明王朝,他們只好當官,只好提著馬刀砍別人的腦袋或者被別人砍腦袋。
明代世宦子弟襲職並非是老子蹬腿一死兒子就繼承官位,而是參加諸如公務員考試才能獲取。這些紈絝子弟滿20歲就得比武,第一次比武,失敗者儘管可以當官,但只拿一半工資;第二次筆試,成功者就可以當官拿全額工資,但失敗者就會被發配充軍。
相關評論
國內第一本明代官員服飾報告
建國以來的明代服飾墓葬發掘,僅見諸各種媒體報導的就不下數百座,實際數量可能龐大得多。但是發掘報告至今僅出版了《定陵》、《張懋夫婦合葬墓》、《鹽池馮記圈明墓》三本,還有一本《梁莊王墓》主要是冠佩飾。其他還有若干大多簡略至極的簡報,散見各文物考古期刊。
《張懋夫婦合葬墓》里的服飾部分撰寫方式基本和簡報一致,只有幾頁篇幅和大致描述,沒有詳細層次分析,尺寸數據也不甚清晰完整,沒有任何結構線圖,但大部分服飾都拍攝了照片。雖然能夠提供的信息不太多,但已經是長期以來難能可貴的唯一一本明代一般階層墓葬服飾報告,如果不是館方多方爭取和努力申請經費補助,這本並不能帶來什麼收益的報告還根本無法在發掘了20年之後得以出版。
所以去年年底,《鹽池馮記圈明墓》出版時,對它的期待還是滿高的。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本明代官員服飾墓葬報告,誇張地說可能將會是我國服飾考古研究的一個里程碑了。期待的原因還在於其絲織品部分由中國絲綢博物館負責整理,絲博的絲織研究力量相對來說是國內翹楚,就以往的研究來看,應該會非常細緻。
仔細翻看全書,的確很細緻,尤其在絲綢分析部分,不管是面料、紋樣都進行了詳盡的記錄,這也是絲博的強項所在,不愧是專業研究,也提供了不少新知和有益的信息。
不過可能是因為期待太高,驚喜之餘還是有一些小小的遺憾。
第一個在墓葬情況上,此次發掘的三個明墓,與歷年來發掘的大量明代官員服飾墓葬相比,保存情況只能算中等一般,信息缺失很嚴重:m1、m3都沒有紀年,而m1、m2因為雨水浸灌、淤泥淤積,服飾全部漂浮淤泥間,大多殘損,喪失了最重要的三個原始信息--時間、穿著層次、男女。唯一保存了穿著層次的m3,一方面沒有紀年,一方面服飾也大多殘損,很遺憾。
所以嚴重的先天不足,也導致所能夠提供信息有限。隨便找一個近年的完整墓葬認真整理,相信價值會大得多,不過因為客觀局限因素太多,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絲博本身沒有發掘權,一般地方博物館又基本沒有力量撰寫出版報告甚至簡報,保存條件也極有限,各種遺憾。
第二個,服飾部分的撰寫也還是有一些可以補充的地方。
儘管部分描繪了正面線圖,甚至殘損推測復原圖,但是內部結構圖和背圖大多不完整,尤其幾件重要的內襟和擺的處理方式沒有完整展現,是比較遺憾的。
對於m1、m2散亂服飾,在沒有現場依據的情況下憑注“男”、“女”,可能不太妥,不如僅如實描述現場。唯一未被擾亂的m3,應該重點記錄,不知為何撰寫的反而比較凌亂,層次記錄男女部分均由前後矛盾的地方,關鍵的男裝線圖幾乎全部缺失,僅有一幅內衣正面簡圖(也許和絲博的關注角度有關,絲綢紋樣線圖比較多)。另外有些揭展情況也不是很理想。
圖版和文字有幾處編號對應錯誤。m1圓領袍通袖長116應為袖長。其他內容上、研究上延伸出的一些小細節小問題就實在不能苛求了(比如長頸鹿和麒麟的問題)。
報告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儘可能詳細地如實記錄現場和實物情況。提供了完整情況記錄,才有可能為後來的各種研究建立基礎。
不管怎么樣,寧夏考古所、絲博和鹽池博物館能夠對這樣一個以往不被重視的明代服飾墓葬編寫了一本詳盡的報告,耗費了大量時間和勞力,是很讓人敬佩。已經是邁出了令人鼓舞的第一步,希望以後國內同類報告能逐漸多出版一些。
韓國的服飾墓葬報告撰寫,也許值得國內學習。僅簡報的完整程度和提供的信息,基本上就遠遠超過大部分國內報告。其實不過也就是按層次,把每件實物的尺寸結構正背內用線圖表達清楚,再加上若干照片,篇幅不用很多就可以把能夠提供的大部分信息都展現出來。完整報告的撰寫,更是細緻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不過話說回來,基本考古報告的撰寫原則,專業人士應該都很清楚,現況更主要的原因,可能還在於國內明代絲綢研究的不重視吧。
在首發式上的個人發言稿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編撰人員對大家在百忙中參加《鹽池馮記圈明墓》一書首發式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就《鹽池馮記圈明墓》一書寫作情況,向大家作一個簡要的匯報。
鹽池馮記圈明墓是1999年8月、由鹽池縣博物館全所職工參與搶救性發掘的一處重要墓地,發掘歷時共9天,先後清理明代磚室墓3座,清代土坑墓2座,出土了包括織物、錫器等珍貴文物上百件。特別是3座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服裝等,質地精美,保存上佳,在鹽池乃至寧夏,甚至在西北地區都是不多見的。當年參加工作不久的我有幸全程參與了此次考古發掘及資料整理工作,親眼所見、親身所歷了此件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是感慨良多!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十餘年過去了,到今日,當這本不厚但卻凝結著多人辛勤汗水的《鹽池馮記圈明墓》報告呈現在大家面前時,不禁讓我回憶起了當年的點點滴滴。人常說:十年磨一劍。雖然這本報告因為我才學疏淺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它更象一把笨拙的朴刀,但它是我們盡最大努力、忠實反映我們的工作經過、工作成就等方面的內容,如果它能為大家提供一個供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資料,我就很欣慰了,正是所謂“敝帚自珍”,我也希望大家能多提寶貴意見,以利於我們今後學習改正。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這本報告的體例等方面的情況。這本報告是我們發掘的3座明墓的內容介紹,全書共分6個章節,第一章為前言部分,主要介紹一下墓地周圍環境、歷史沿革及發掘經過等;第二到第四章按墓分別對3座墓葬做以介紹;第五章為結語,最後一章收錄了一部分研究性文章。需要說明的是,前5章裡面的內容除了織物部分由中國絲綢博物館方面負責編寫外,其餘均由寧夏考古所負責。最後一個章節的研究性文章除了一篇拙文由我編寫外,其餘均有中國絲綢博物館專家學者編寫,並在文中署名。這些編寫人員除了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東華大學博士導師趙豐外,還有台灣學者闕碧芬、韓國學者崔圭順、東華大學博士萬芳等人,可謂人才濟濟,為報告增色不少。
這批珍貴的資料能夠改變多舛的命運,能夠克服經費短缺、人員更迭、資料久置而散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而最終結集出版,歸結到一個詞,那就是:感謝!
首先,要感謝鹽池縣文化局、鹽池縣博物館的領導、同仁,是你們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工作方便。從該批珍貴文物的發掘、整理到最後的出版,我們有十多次往返鹽池的經歷,就我本人便不下5次。每次過來都受到上到咱們縣政府、縣文化局和縣博物館,下至我們一些個人的熱情接待。縣文化局趙彥和局長、李昀利副局長,縣博物館原館長張藝明、現任館長王生岩、副館長馬漢澤等人多次提供方便,才使得這項工作在幾經周折後最終完成。可以說,沒有你們的辛苦付出便沒有今天這本書的出版,感謝你們!
其次,我應該感謝我們的老專家鍾侃老師,感謝我們羅豐所長、孫昌盛副所長。鍾老師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對本書做了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審閱,不誇張點的說就是連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都能指出來。記得我送給他本書初稿的時候是在09年元月、快過年的時候,當時是我考慮不周,我列印的書稿所選字型有點小了,讓老先生看得費心費力,很是過意不去,就這樣鍾老師還是在年關期間抽時間給我做的修改。過年後當那本被老先生用鉛筆批改的密密麻麻的稿子遞還給我時,我真是被老先生認真執著的精神感動了。他的見解很有見地,對我這種才學疏淺的後學晚輩真的是收益匪淺的。
很抱歉有的建議因為我的筆力不逮等原因,未能達到鍾老師的期望,的確是讓您失望了;羅所長為了這本書付出的很大的心血,無論從最初的爭取經費、聯繫包括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參與、協調各方的關係,乃至到後期制定修改文章體例、審閱稿件等等,他都給予了很大幫助。甚至在本書快要付梓的時候,羅所長還在北京抽時間去出版社進行審閱稿件,還做了幾處很有必要的修改如增加墓誌拓片、放大絲織品圖幅等。他的功績在我這種口舌木訥的人面前用一兩句是很難總結完的,我會把這份感激之心放在心中。套用我當年研究生畢業論文中對羅所長的一句話來說:過多的讚譽則近於阿諛,唯有認真工作方能相報!另外,孫昌盛所長也對該書的體例、寫法等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最後,我還要感謝這幾年付出辛勤勞動的編撰人員。幾年來為編寫這本報告,我們大家同甘共苦,辛苦自知!尤其要感謝我的同事、好友喬國平、邊東冬幾位,為了補充資料、補拍照片,他們基本都是放下手頭的工作跟隨我幾次往來鹽池。特別是到09年年底的整理攻堅階段,我們幾個在我們所那個陰暗嘈雜的半地下室內覆核資料,核對照片,一乾就是幾個月。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就沒有這本書在最快時間內付梓,感謝他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想,這本書作為我承擔編撰專業性考古報告的首次,也是我文物考古研究的開端,但絕不是終點,在文物考古研究的這條崎嶇道路上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最後,我衷心感謝區文物局、區考古所及縣文化局,為我們這部拙作舉行這樣隆重的首發式,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和同志們百忙中蒞臨首發式,祝各位工作愉快,身體健康! 衷心感謝大家。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