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盜墓史》:真實的傳奇。一直以來,學者們對於中國社會史展開著分門別類的專題研究,並有所著述,例如《中國乞丐史》、《中國典當史》(二書已由九州出版社再版)、《中國娼妓史》、《中國婦女生活史》、《中國風俗史》、《中國婚姻史》、《中國服裝史》等等。
那么,《中國盜墓史》則是這方面唯一的且學術水準很高的專門著述,它曾得到歷史學家方詩銘先生如此的評價:"這部傑出的新作為當前史學研究填補了重要空白。
本書詳細介紹了各個時代的盜墓現象和反盜墓鬥爭,穿插盜墓引起的復活、發墓求親、打旱骨樁、發墓鞭屍等各種盜墓心理和現象,以及盜墓技術的歷史發展和客觀上對文化發現的意義,是一本有著名歷史學家所寫的最權威的盜墓史。
王子今教授的《中國盜墓史》,是一項傑出的研究成果。王子今教授參加過田野考古工作,長期從事於歷史教學,著述宏富,這部傑出的新作,為當前史學研究填補了重要空白。對中國歷代的盜墓史料,不論是文獻的還是考古的,作者廣搜博採,用力甚勤。
其序言
王子今教授的《中國盜墓史》,是一項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中國歷代的盜墓史料,不論是文獻的還是考古的,作者廣搜博採,用力甚勤。應該說,這是當代有關這個問題的值得稱道的著作。.
盜墓因於中國傳統厚葬風習。顧亭林《日知錄》卷一五《厚葬》條引《呂氏春秋·節葬》說:“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玩好寶貨,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奸人聞之,傳以相告,上雖以嚴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十分明白,顧亭林引《呂氏春秋》這段話在於說明“厚葬”是盜墓的主要根源。從西漢之初上溯戰國時期,盜墓竟成為發家致富的手段之一。司馬遷《史記》的《貨殖列傳》說過:“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儘管被被視作“奸事”,但司馬遷仍將“掘冢起家”的田叔,與“行賈”的雍樂成、“賣漿”的張氏、“灑削”的郅氏等並列。《遊俠列傳》也說,當時著名遊俠郭解在“不可勝數”的多種活動中,“掘冢”同樣是其中之一。《莊子·外物》甚至還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儒以《詩》、《詩》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按其鬢,壓其頻,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不論這是否“寓言”,當時社會生活中應該確有其事,莊子才能夠有所反映。說明不但在司馬遷的時代,不但是田叔、郭解這樣的人物,即是“大儒”、“小儒”們,他們也都加入了“發冢”的行列。
魯迅先生說過:“洛陽邙山,清末掘墓者極多,雖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塊志石和凌亂的陶器,大約並非原沒有貴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經有人掘過,拿走了,什麼時候呢,無從知道。總之是葬後以至清末的偷掘那一天之間罷。”在這篇雜文中,魯迅先生還提到“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花邊文學·清明時節》)這見於“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代袁紹所作聲討曹操的《檄文》。曹操除“設立”‘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外,還有同一類的“發丘中郎將”,“發丘”當然就是盜墓,不僅如此,曹操還曾“親臨發掘”西漢梁孝王的墳墓,“掠取金寶”。目的十分明白,這是為了利用冢墓之“厚葬”,借“摸金”、“發丘”來養活自己擁有的大量軍隊。曹操尚“通達”,輕視世俗禮法,因而這不可能是出自敵對者袁紹的誣衊,而是事實。
梁孝王不過是西漢景帝的親弟,至於皇帝,當然更大大超過了諸侯王。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的《孝文本紀》正義引《漢晉春秋》說:“愍帝建興三年,秦人發霸、杜二陵,珠玉彩帛以千萬計,帝問索琳曰:‘漢陵中物,何乃多耶?’對曰:‘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客,一充山陵。武帝享年既久,比崩,茂陵不復容物,赤眉賊不能減半,今猶有朽帛委積,珠玉未盡,此二陵是儉者也。”漢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是被稱為“儉者”的,但“珠玉彩帛”仍然“以千萬計”。至於漢武帝的茂陵,因為“享年既久”,以致“不復容物”,經赤眉發掘之後,到數百年後的晉愍帝時,還是“朽帛委積,珠玉未盡”。對這種厚葬的陵墓,直到近代還有軍閥大規模盜掘清王朝“東陵”之舉,乾隆和慈禧陵墓的地宮均遭破壞。
這種為了財寶的“地下劫奪”,無疑給田野考古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事例太多,歷經盜掘的“秦公墓”即是最為顯著的一例。
古代墓葬中除珍寶外有的還埋藏有文獻典籍,當前田野考古中即有多次發現,如1957年武威磨嘴子出土的《儀禮》木簡,1973—1974年間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黃帝四經》等古佚帛書。可惜的是,古代盜墓者的目的根本不在文獻典籍,如西晉初年被盜的“汲冢”——汲縣的一座戰國時魏國的古墓,就埋藏有大量的古籍簡策,而且相當完整,儘管“發冢者燒策照取物寶”,但這批劫餘的“斷簡燼札”還是裝了數十車,《穆天子傳》和僅存佚文的《竹書紀年》,即是出土於“汲冢”的。當時為《漢書》作注的“臣瓚”不但引用了頗多的《汲冢古文》,值得注意的是,他還引用過《茂陵書》,十分可能,這同樣是漢武帝茂陵的劫餘。
王子今教授參加過田野考古工作,長期從事於歷史教學,著述宏富,這部傑出的新作,為當前史學研究填補了重要空白。我有幸先讀了本書文稿,現略舉所見,爰為之序。1999年上海
其閱讀價值
最近,以盜墓為題材的小說《鬼吹燈》屢登排行榜。在這片熱鬧之中,一部嚴謹的專著《中國盜墓史》也再版(九州出版社)上市。
《中國盜墓史》以“插圖珍藏版”的新穎面目推出,一改幾年前初版時開本小、裝幀簡單化的模樣,作者王子今教授也支持責編改換的全新風格。於是,一部學術專著,以生動通俗的形式展現出來,贏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上市不久再次加印,印量過萬冊,《南方周末》、香港“鳳凰衛視”還對子今教授就此書所涉問題作了專門採訪。
除去《中國盜墓史》上述形式方面值得一提的特色之外,我還想說說在內容上,這本書至少有這樣一些閱讀價值。
首先,這是一部在中國社會專題史上填補空白的重要著作。一直以來,學者們對於中國社會史展開著分門別類的專題研究,並有所著述,例如《中國乞丐史》、《中國典當史》(二書已由九州出版社再版)、《中國娼妓史》、《中國婦女生活史》、《中國風俗史》、 《中國婚姻史》 、《中國服裝史》等等,那么,《中國盜墓史》則是這方面唯一的且學術水準很高的專門著述,它曾得到歷史學家方詩銘先生如此的評價:“這部傑出的新作為當前史學研究填補了重要空白。”其實,從內容來看,它遠遠超過了盜墓的範圍。從原始社會的平地埋葬及特點說起,直到後來陵墓凸起的演變,厚葬與反厚葬的歷史之爭,歷代墳墓掘盜史實與特點評析,掘盜者的技能、動機心理分析,掘盜與反掘盜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涵義分析等等。子今教授把範圍擴展到了對“葬”、“墓”、“掘”、“盜”等等方面的研究與考證,由此展開了一幅生動豐富的歷史畫卷。
其次,用這本書可以看到對待生死、對待墓葬的問題上如何演繹我們民族的特色。中國自古以來“輕生而重死”。這是說:對於一個人的出生,所做的慶賀,可能要簡略些,但是對於一個人的死亡,所做的別離安葬,卻遠遠地要重大得多了。箇中原因,本書結合墓葬與掘盜的歷史,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大體來說,人們對於死後事的極端重視,有親情孝道的敬懷之心在起作用,而更重要的,還在於人們普遍相信,人死之後,靈魂還在,需要安養,又相信先人的墓葬對後人的命運關係重大,比如祖墳的安隆、風水、氣勢之類,對於子孫後代的吉凶禍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再加之社會的富貴等級炫耀心理等等,於是,自天子以至庶民,人們普遍地慎待對死者的喪葬安置,並常常為之極盡之能事。而同時也就展現了另一個相應的反面,即對於死者及墳墓的掘盜毀侮,也顯得有了很重要的利害意義。於是,幾千年來,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墳墓具有了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心理等價值,並圍繞著它一直發生著太多的事情,產生了許多的問題。
再者,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表明在中國歷史上,另有一類明智的生死觀、墓葬觀存在,這些正是今天值得我們發揚光大、推為風氣的民族思想精華。例如,在書中,我們看到,在春秋時代,孔子、墨子、管仲等一些傑出思想家、為政者,以及《呂氏春秋》、《孔子家語》等典籍的作者們,乃至後來著名的政治家曹操及其子曹丕,就針對厚葬之風及隨之而來的掘盜之害,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他們反對厚葬。這些思想和主張,至今讀來仍覺有許多中肯之處,啟發良多,實為我們民族觀念風俗的健康發展所必須藉助和依賴的重要思想來源。近年來,在我國農村地區經常發生盜墓案件,有識之士就不斷指出,是土葬、厚葬之風提供了此類案件高發的可能性,因此應提倡移風易俗,提倡火葬、薄葬厚養。如果我們回到歷史中去,便會發現那些明智者們的思考和見解是何其相似。
當然,《中國盜墓史》的值得閱讀之處是多方面的,這裡不過是有感而發,一孔之見而已。還是讓有心的讀者去慢慢品讀吧,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穫。
其目錄
序
引言
一 原始時代的喪葬習俗與早期墓葬擾動現象
二 厚葬風習與盜墓現象的發生
三 項羽事跡與秦始皇陵之謎
四 漢代盜墓史事
五 漢魏之際盜墓的高潮
六 兩晉南北朝盜墓之風
七 唐五代陵墓破壞事件
八 宋元“夷丘墓”案例
九 明清發冢紀聞
十 近世盜墓史
十一 盜墓技術的歷史記錄
十二 物利:發墓動機的心理分析之一
十三 怨仇:發墓動機的心理分析之二
十四 象徵:發墓動機的心理分析之三
十五 盜墓的社會規範與文化評價
十六 盜墓行為與再生奇蹟
十七 發墓史的文化分析
十八 鎮墓形式
.十九 傳統反盜墓技術
二十 盜墓與文化發現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其作者
王子今男,河北武安人,1950年12月生。1982年2月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1984年12月西北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北京市歷史學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中央黨校文史部兼職教授。
出版個人學術專著18種:《中國古代交通文化》、《交通與古代社會》、《毛澤東與中國史學》、《權力的黑光:中國封建政治迷信批判》、《秦漢交通史稿》、《跛足帝國:中國傳統交通形態研究》、《門祭與鬥神崇拜》、《中國古代交通》、《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國早期史學的人類學探索》、《中國女子從軍史》、《中國文化節奏論》、《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中國盜墓史:一種社會現象的文化考察》、《20世紀中國歷史文獻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發表學術論文264篇;發表其他學術文章128篇;出版譯著7種(其中5種合譯);發表譯文5篇(其中2篇合譯)。
個人先後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3項,其中2項已如期結項,最終成果已出版。學術專著《秦漢交通史稿》1999年9月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學術專著《秦漢區域文化研究》2002年10月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合著《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2002年7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02年10月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2004年4月11日受聘為洛陽大學兼職教授。
相關新聞
《中國人盜墓史》涉嫌抄襲《中國盜墓史》
著名“盜墓史專家”、“江蘇省考古學會會員”倪方六先生,前一陣在其部落格上猛烈炮轟某編輯,說該編輯抄襲了他的新書《盜墓史記》。其實,眾所不知的是,他本人涉嫌抄襲別人在前,也就由不得別人不抄襲他了。
一、書名涉嫌抄襲
“盜墓史記”的書名涉嫌抄襲“盜墓筆記”、“盜墓史跡”。
“中國人盜墓史”的書名涉嫌抄襲“中國盜墓史”、“中國盜墓傳奇”。
二、內容涉嫌抄襲
倪方六《中國人盜墓史》涉嫌抄襲王子今《中國盜墓史》一書的內容。
原書的題目都被改的“非常火爆”,故弄玄虛,而內容依然舊瓶裝新酒,只不過調整了次序,改寫了說明。
《中國盜墓史》副題是“一種社會現象的文化考察”,是一本嚴謹的學術專著;《中國人盜墓史》將原書改變成了一本通俗的普及讀物。
三、作者經歷比較
《中國盜墓史》作者:王子今,1950年12月生。1982年2月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1984年12月西北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長城學會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鹹陽師範學院、洛陽大學、吉林師範大學東北文化研究院、徐州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兼職教授,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外專職研究人員。
《中國人盜墓史》作者:倪方六,文化名人,中國盜墓史研究學者,暢銷書作家,資深媒體人,新浪著名部落格“梧桐樹下戲鳳凰”博主,目前供職於香港媒體。還系江蘇省大眾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江蘇省考古學會會員。長期關注中國大陸考古發現和文物保護,個人研究方向為明史和古代民俗文化。對文學及創作圈關注較多,特別在研究明朝文化、中國古代市井文化等方面頗有建樹。
四、作者論著比較
《中國盜墓史》作者:王子今論著:
出版個人學術專著20種:《中國古代交通文化》(三環出版社1990);《交通與古代社會》(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毛澤東與中國史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權力的黑光:中國封建政治迷信批判》(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秦漢交通史稿》(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跛足帝國:中國傳統交通形態研究》(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門祭與鬥神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中國古代交通》(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史記的文化發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中國女子從軍史》(軍事誼文出版社1998);《中國文化節奏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忠”觀念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中國盜墓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九州出版社2007);《20世紀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泰山出版社2003);《郵傳萬里:驛站與郵遞》(長春出版社2004);《錢神——錢的民俗事狀和文化象徵》(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
出版個人學術論文集2種:《古史性別研究叢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秦漢社會史論考》(商務印書館2007年)。
發表學術論文352篇;發表其他學術文章193篇;
出版譯著7種(其中5種合譯);
發表譯文6篇(其中2篇合譯)。
其他著作有《改革史話》、《簡牘史話》、《驛道驛站史話》、《漢武英雄時代》、《細說秦始皇》、《鐵血長平》及合著《中國社會福利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史》、《漢景帝評傳》等。
學術論著《秦漢交通史稿》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秦漢區域文化研究》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2004年12月獲北京市第8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古史性別研究叢稿》2006年12月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合著《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2002年7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2002年10月獲第二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合輯《歷代竹枝詞》2004年12月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合著《中國政治通史》(承擔第3卷《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2004年12月獲第14屆中國圖書獎,2004年3月獲第18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合著《中國歷史》(六卷本)教材(任《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主編、秦漢三國部分執筆)2005年9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中國人盜墓史》作者:倪方六論著:
著有《盜墓史記》 、《帝王秘事》、《中國人盜墓史》、《千年盜墓筆記》(台灣)等多本影響廣泛的歷史暢銷書。
五、出版時間
王子今《中國盜墓史:一種社會現象的文化考察》,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中國盜墓史》簡裝插圖本,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
倪方六《中國人盜墓史》,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年10月。
六、寫作能力
倪方六先生都參加過哪方面的考古活動?
有過哪些方面的考古經歷?
倪方六先生是香港某著名媒體的記者,每天的日理萬機當可想而知,然而,中國古代史書上,關於盜墓的史料,在正史上記載的很少,大多隱藏在浩如煙海的其他類別的史書上。那么,倪方六先生是否有足夠的精力來閱讀大量的文獻,從而來完成他的著作?
在短短的時間寫出《盜墓史記》、《帝王秘事》、《中國人盜墓史》、《千年盜墓筆記》(台灣)等著作?在倪先生的身後,是否有一個創作團隊,在為其集體創作?
也就是說,倪方六是否有能力完成《中國人盜墓史》一書的撰寫?網友表示懷疑。
以上六點比較,所有的質疑都指向一點,《中國人盜墓史》涉嫌抄襲《中國盜墓史》。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