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滿城漢墓》內容包括對20世紀考古與文物工作概況的綜合闡述;對一些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和古代區域文化研究情況的敘述;對文物考古的專題研究;對重要的文物考古發現、發掘及研究的個例紀實。
本書全面介紹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與妻子竇綰墓的發現經過,概要地論述了這兩座漢墓的形制、藏品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此書資料豐富,內容翔實,配有彩圖10幅、插圖36幅,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作者介紹
鄭紹宗,河北承德人,一九三一年生。早年就讀於承德中學。一九五。年參加工作。一九五二年調北大歷史系第一屆考古訓練班學習,一九五五年任熱河博物館考古組組長,一九五六年調河北文管會,一九八一年起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共黨員、研究員。先後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和河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理事長等職。發表專著《北方考古研究》、《河北省出土文物選集》、《宣化遼墓一九七四——一九九三年考古發掘報告》、《宣化遼墓壁畫》、《滿城漢墓發掘報告》(合作編寫)等,另發表考古簡報及論文一百三十餘篇。
前言
俗稱“鋤頭考古學”的田野考古學的誕生以及中國考古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鑒玩觀賞著錄向科學的文物學的轉變,是20世紀中國學術與文化界的大事。它從材料與方法兩個方面徹底刷新了持續了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古代史學傳統,不但為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開拓出更加廣闊的研究天地,也為一切關心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人們不斷地提供了可貴的精神滋養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進而考古,向來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明顯的學術特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發其端,漢代司馬遷撰寫《史記》,北魏酈道元作注《水經》。他們對相關的遺蹟遺物,儘可能地做到親自考察和調查,既能辨史又可補史。這種尋根追源的治學態度,為後世學術上的探古、考古樹立了榜樣。此後,山河間的訪古和書齋式的究古相繼開展,特別是對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時期的文化時尚。
書摘
在了解中山國諸王、後陵的發掘情況之前,不能不簡介漢中山國形成以前的歷史情況。漢中山國占據了今華北平原的中部,西倚太行,南踞滹沱,北跨大清河,唐河自西而東橫貫其中。自古以來,除西部山區比較貧瘠以外,東部土地膏腴,庶民殷富。漢中山國建立前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呢?戰國中山和漢中山有沒有什麼關係?漢中山和鮮虞中山淵源如何?西漢劉邦建立諸侯國和景帝立中山國的目的是什麼?第一代漢中山王建都的地方和各中山王陵的分布、設定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讀者需要了解的。下邊就從漢中山國建立以前的歷史背景說起。
(一)鮮虞和中山
中山之名最初始見於《左傳》,即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在這以前有關史籍記載多言鮮虞而不提中山,此後鮮虞、中山並提,析而不亂。戰國中山和春秋時鮮虞的關係,目前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戰國之中山是春秋鮮虞的延續。其根據是《史記·趙世家》中有“中山武公初立”,《索隱》日“按中山,古鮮虞、姬姓也”; 《史記·樂毅列傳》日“中山,魏雖滅之,尚不絕祀。故後更復國,至趙武靈王又復滅之也”。
目錄
一西漢中山國的歷史背景(一)鮮虞和中山
(二)西漢中山王國的歷史背景
(三)西漢中山王國的建置、疆域、人口、經濟概況
(四)漢中山國首府盧奴及其屬縣的足跡、遺物
(五)反映漢中山國情況的石刻資料
二漢中山諸王陵與劉勝家族的盛衰
(一)中山靖王劉勝家庭的盛衰
(二)定州唐河兩岸大型漢墓群與西漢中山諸王陵位置的確定
(三)定州中山靖王墳是後人偽托
(四)西漢第一代中山王陵史料記載的疏漏和滿城漢墓的發現
三滿城陵山的歷史地理環境
(一)陵山和中山靖王劉勝的奉陵邑——守陵村
(二)陵山地貌
(三)陵山古道
(四)中山王祠廟遺蹟
(五)中山王、後陵和陪陵墓的調查
四中山靖王劉勝墓的發掘清理
五竇綰墓的發掘清理
六劉勝、竇綰墓出土珍貴文物的研究
七確定陵山一、二號漢墓墓主人身份的主要依據
八高度發展的漢代物質文明
九結束語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