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兼具學術與通俗雙重品格,內容深入淺出,趣味自然流露,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文物鑑賞著作。作者憑藉深厚的甲骨學、文字學和古代社會學功底,對與文物製作、流行相關的社會生活、民俗和文化作了精闢生動的詮釋和引申。
編輯推薦
商代以前,還有大量犀牛和大象在中國土地上生息繁衍;公元前4000年前後,中國人用可隨意搬動的活動灶煮飯;公元前800年左右,出現了不亞於今人的精緻的青銅浴缸;公元一二世紀,已有了符合現代商業思想的商品包裝設計;……
文物可以告訴我們的,還遠不止這些。將沉默冰冷的文物轉化為鮮活可感的生活,是本書的一大特色。本書作者許進雄教授是台灣著名的甲骨學家,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和多倫多大學沉替三十年,博覽群籍,摩挲文物,得以厚積學識,廣開眼界,所撰寫的這150篇獨立的文物小品,將與每一文物相關的最特別或最有意義的社會生活娓娓道來,篇篇引人入勝,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文物鑑賞著作。
本書選取新石器時代至清代不同類型的文物150件,各以一件為中心撰為短小精悍的文物小品。該書的獨特之處在於,除必要的信息介紹和文物賞鑒外,還特別注重文物背後所隱含的生活與社會意義。作者憑藉深厚的甲骨學、文字學和古代社會學功底,對與文物製作、流行相關的社會生活、民俗和文化作了精闢生動的詮釋和引申。本書兼具學術與通俗雙重品格,內容深入淺出,趣味自然流露,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文物鑑賞著作。
作者簡介
目錄
曾序
自序
1.磨製石斧——父親的功能
2.石磨盤與磨棒——農獲的喜悅
3.齊國刀幣——教育普及的反映
4.玉玦——玉的社會意義
5.淡綠玉鳥形佩飾——玉的雕琢技術
6.透雕冠狀變白玉梳柄——線條的蝕刻
7.青色岫巖玉豬龍——紅山文化
8.變白玉鉞——良渚文化
9.神人獸面紋變白玉琮——羽帽的意義
10.戴羽冠人頭形泛白淡綠玉佩——殺敵報功
11.玉戈——時間的測量
12.風形褐色玉佩——古代語言
13.多色珠玉佩飾——黃帝的命名
14.成套玉劍飾——劍的使用
15.雙龍同體淡綠玉璜——何所取形?
16.和闐白玉蟬——玉蟬的隨葬意義
17.羊脂玉羽人飛馬——求仙思想
18.兩面刻紋木制陶拍——陶器的燒造
19.小口尖底雙系梳紋彩繪紅陶瓶——水酒運輸
20.人面形器口紅衣黑彩細泥紅陶平底瓶——髮型與工作
21.刻符大口尖底灰陶缸——大汶口文化
22.線刻彎曲紋紅陶盂帶三陶支腳——磁山文化
23.三足紅陶鼎——裴李崗文化
24.夾砂紅陶釜與灶——灶的使用
25.壓印紋灰陶甗——蒸煮的炊具
26.高頸曲繩把空足自陶鬹——飲水衛生
27.豬紋夾碳黑陶缽——豬的飼養
28.高足鏤孔磨光細泥黑陶杯——山東龍山文化
29.三足褐紅彩紅陶缽——李家村文化
30.紅衣黑彩人面魚紋細泥紅陶盆——彩繪的意義
31.魚蛙紋紅衣黑彩細泥紅陶盆——半坡類型
32.鸛鳥銜魚石斧紋自衣褐紅、黑兩彩夾砂泥質紅陶缸——史前的畫作
33.白衣褐彩、紅衣黑框白彩八角星紋細泥紅陶盆——蓮崗文化
34.塗朱漆碗——漆的使用
35.木屐——鞋子的發明
36.透雕象牙梳——貴婦的裝扮
37.骨笄——商代骨雕
38.青銅刀——青銅熔煉技術
39.銅鐘舞部的陶范——塊范法鑄造
40.紅陶熔銅坩鍋——煉銅工具
41.聯結已字紋青銅圓鼎——鼎的使用
42.素麵平底青銅爵——爵的作用
43.商代銅爵的型態變化——爵的形制
44.饕餮紋青銅鬲——煮飯的鬲
45.鄂君啟青銅節——商業活動的規模
46.伯公父波曲紋青銅簠——方形容器的適用性
……
編輯附記
書摘
3.齊國刀幣——教育普及的反映
這三件文物,形狀雖作刀形,但周圍有矮脊棱,刃部沒有經過磋磨,無切割作用。其上鑄有銘文,自左而右分別為“齊建邦長去法貨”、“齊法貨”、“安陽之法貨”,表明是齊國不同地區發行的法定貨幣。
交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機制。越進步的社會,交易的時機、頻率、品種、數量就越多。為了方便交易進行,勢必發展貨幣的功能。貨幣的演進大致經過四個時期。最先是物物交換。以多餘的產品交換自己所缺少的東西。接著為實物貨幣時期。因為不容易找到有相互需要的對象,漸漸就以經常被接受的東西作為交易的媒介,間接交換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交易的媒介最好是不腐爛、容易計值的物品。第三階段是金屬稱量時期。金屬的取得有一定的難度,它不腐敗,可改鑄,被普遍認為是最理想的交易媒介,以重量作為價值的依據。每次要稱重量畢竟是件麻煩事,所以在當國家建立之後,就由政府發行值得信任的、價值一定的貨幣,以方便交易的進行,而進入第四階段的鑄貨時期。貨幣最初也以重量計值,後來通過強制性的行政法令,慢慢演變成與本身重量不等值的信用貨幣。
……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