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玉器

玉器(Jade Ware ),即使用天然玉石加工製成的器物。中國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玉器,並不間斷地延續到現在。古玉器是人類古代文明里中華文明所獨有的器物。因古代碾法已經失傳,以加工方式區分,用碾法製作的玉器均為古玉器,而凡使用電動金剛工具等現代技術加工的玉器稱為新玉。中國玉器自史前出現起,即是最高規格的器物,主要用作禮器和配飾。有祭祀天的玉璧,祭祀地的玉琮,有祭祀四方的圭、璋、琥、璜。史前典型的玉器見於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現代玉飾的品種款式多種多樣,各玉珠串、各玉手鐲、各玉髮夾、翡翠掛件、套裝飾品、各玉戒指、金鑲玉品、各玉腰帶等琳琅滿目,除岫玉、瑪瑙、密玉等玉料外,還採用翡翠、青金、雞肝石、孔雀石、東陵石、珊瑚[生物]、水晶、芙蓉石、木變石等等玉石原料。規格款式不斷翻新,單珠串就有平串、寶塔串、花色串、異形串、隨形串等等。這些珠寶玉飾通過精心的佩戴,會給人們的生活、衣飾起到珠聯璧合的效果。

基本信息

簡介

(圖)雲龍玉飾雲龍玉飾
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上的玉器稱為古玉或古玉器。1863年,法國地質礦物學家德莫爾,根據傳到歐洲的清代乾隆玉器,進行物理化學實驗,結果表明,玉材有兩種,即角閃石和輝石類。角閃石亦稱軟玉,包括透閃石和陽起石,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2.55-2.65,其主要成分是矽酸鈣的纖維礦物,屬於角閃石的一種。閃石類
角閃石的色澤較近於油脂的凝脂美,純者色白,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非常名貴,經濟價值極高。又因角閃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等色或雜色。輝石類亦稱硬玉,因翠綠者質地最佳,在中國又有翡翠之雅稱。硬度為6.75-7度,比重3.2-3.3。輝石類則以矽酸鈉和矽酸鋁為主,有隱約的水晶狀結構,質地堅硬,密度較高,具有玻璃的光澤,清澈晶瑩。翠綠色、蘋果綠、雪花白、嬌嫩的淡紫色,都是輝石類的典型色澤。輝石類
(硬玉,如翡翠)18世紀清代初年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曆皇帝進入並控制了雲南及緬甸北部盛產翡翠的礦區之後方才正式進入中國並流行起來,被中國玉匠大量採用方被中國玉匠大量採用。因此,中國古代玉器絕大部分為角閃石(軟玉,如和闐玉)製品。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形成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多數為單色玉,少數有雜色。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脂狀光澤,硬度為5.5度至6.4度。這是礦物學上的玉。
現代玉飾的品種款式多種多樣,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鐲、各玉髮夾、翡翠掛件、套裝飾品、各玉戒指、金鑲玉品、各玉腰帶等琳琅滿目,除岫玉、瑪瑙、密玉等玉料外,還採用翡翠、青金、雞肝石、孔雀石、東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變石等等玉石原料。規格款式不斷翻新,單珠串就有平串、寶塔串、花色串、異形串、隨形串等等。這些珠寶玉飾通過精心的配帶,會給人們的生活、衣飾起到珠聯璧合的效果。

發展歷史

(圖)紅山玉豬龍紅山玉豬龍

沿革玉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發展可分為7個時期 。

原始社會美石時期(前5000~前2000)

這一時期玉器所用的玉石都是就地取材。屬於蛇紋石、透閃石、陽起石等美石,因而稱為美石時期。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以不同深淺綠色和草黃色的蛇紋石琢治成龍、雲、馬蹄、龜、鳥等形狀的器具,具有雄壯豪放的北方風格。良渚文化玉器大多以透閃石、陽起石等為原料,做成大型的琮、璧,另有冠飾、帶鉤以及魚、龜、鳥等形狀的器具。玉琮已有微微凹陷的弧面,並在上面淺刻細如髮絲的雲紋 、鳥紋和獸面紋,具有清秀的南方風格。這些玉器標誌著美石玉器已經脫離了石器,成為獨立的手工藝品。

夏、商、西周時期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用新疆和田玉琢治成的玉器,揭開了以和田玉為主要原料的中國玉器史的第一章。商代王室的玉作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玉器生產中心。商代玉器在繼承紅山、良渚文化傳統玉器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它以象徵性、裝飾性的藝術手法琢治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等祭祀禮器,帝王和貴族們所執的玉圭、玉璋以及玉龍、玉象、玉虎、玉魚、玉蠶、玉蟬和玉人等佩飾品。玉人在造型上,突出表現頭部的眼、口、齒,並施用圓潤婉轉的陽線或雙溝陰線加以刻畫,有著濃厚的裝飾趣味。玉魚則施以簡潔的陰線勾勒,形態生動。這些藝術手法對後世的玉器有著深遠的影響。西周時期的玉器以片狀為主,造型誇張,裝飾簡練,線條遒勁流暢,形成獨特的風格。

春秋戰國時期
玉器在各諸侯國的都邑紛紛興起。河南洛陽金村東周墓出土的玉器非常精美,代表當時的藝術水平。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安徽壽縣蔡侯墓、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河北平山中山國王墓等出土的玉器,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玉器由繁縟趨向華麗。河南輝縣魏國墓出土的大玉璜是由7片碧玉、兩個鎏金饕餮頭組成,中間連以銅片。玉片上琢治臥馬、蟠螭、雲紋等,並熟練地運用了鏤空技法。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珮以5塊大小不同的玉分別琢治為夔龍、夔鳳等鏤空的13塊玉片和24個玉環,相互勾連成套環玉珮,這件玉器設計精心周密,製作巧妙,是戰國初期的瑰寶。

秦、漢、魏晉南北時期
秦漢玉器發展迅速,並以西漢河北滿城劉勝墓、西漢昭帝平陵(陝西鹹陽)、元帝渭陵(陝西鹹陽)、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河北定州)和南越王墓(廣州)等出土的玉器為代表,有鏤空白玉仙人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龍螭乳丁紋玉璧、雞心玉珮、玉人、角形玉環以及玉具劍等。這些玉器玉質瑩潤,琢制精巧,氣韻生動,姿態自如,陪葬的玉器還有玉枕、玉衣、玉璜等。東漢時的玉器由西漢富有動勢、立體感強的藝術手法逐漸轉變為平面、線刻與繪畫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魏晉南北時代的玉器基本上繼承了東漢玉器的風格,製作較為簡單。

隋唐、五代和宋、遼、金時期
隋代玉器遺存甚少。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質地溫潤,金與玉互為襯托,顯得富麗、典雅。唐代玉器大多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如出土的青玉人物橢圓杯、青玉雲形杯以及玉雙鹿壽帶、玉雙鳳等都是優秀的作品。五代玉器很少,其中主要是成都王建墓出土的玉帶板(體現官職的腰玉飾),為西蜀王室玉器作坊所制。宋代玉器在繼承唐代風格上,又有所發展。北京房山石槨墓出土的玉雙鶴銜草、玉鏤竹節等飾件以及江西上饒南宋墓出土的人物玉帶板,反映宋代玉器具有形神兼備的風格。遼金玉器多由漢族工匠製作,並以狩獵為主要題材,具有塞北的風格。

元、明、清時期

和田玉玉器和田玉玉器
這一時期新疆的玉器大量銷往內地 ,使玉器生產得到空前發展。元代的代表性作品“瀆山大玉海玉瓮”,成於蒙古至元二年(1265),瓮口為橢圓形,高70厘米,直徑135厘米,壁厚22厘米,膛深55厘米,重約3500千克。玉瓮周身為浮雕的海浪和海龍、海馬、海豬、海鹿、海犀牛等怪獸,海浪激起鏇渦,怪獸神態生動,整個作品氣勢磅礴,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傳世玉器,也是極其珍貴的文物,現陳列於北京團城玉瓮亭內。各種鏤空、多層次的玉帽頂(元代流行大沿瓜頂帽,以玉器飾於帽頂)、玉押(玉制的籤押符號)是元代玉器的新品種。明代初期的玉器風格同元代厚重古樸的風格相似。至永樂年間(1403~1424)遷都北京後,形成工整細緻、一絲不苟的風格,尤以御用監製作的玉器更為典型。嘉靖、萬曆年間(1522~1619),玉器製作漸趨繁瑣,帝王使用的玉器大多鑲嵌金銀、寶石,以顯示豪華富貴。清代初期的玉器趨於嚴謹、精巧。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玉器製作進入繁榮時期 ,約持續半個世紀,成為中國玉器史上的鼎盛時期。清代玉器具有華麗、典雅的藝術風格。最典型的玉器是陳列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內的“大禹治水玉山”,高約3米,徑圍約2米,重約5000千克。宮廷陳設的玉器,如玉尊、玉鼎、玉瓶、玉屏以及各種玉山、玉獸等藝術品也比前期更為繁多。具有阿拉伯藝術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風格獨特,一是薄胎,二是鑲嵌金銀絲和寶石,在乾隆年間(1736~1795)進入宮廷後,得到清高宗的讚賞,並令工匠仿製。隨之北京民間作坊也開始仿製,並廣為流傳。道光年間(1821~1850),玉器工藝開始走向衰落。

現代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的玉器有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
產地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主,並各具特色。北京玉器,風格渾厚、雅麗、端莊。著名的匠師有潘秉衡、何榮、劉德盈、王樹森,被稱為北京玉器四傑。潘秉衡首創有故事情節的人物作品,以風景或套環的鏈條作陪襯,並擅長製作薄胎玉器和鑲嵌金銀絲、寶石玉器。何榮擅長神佛、仕女,其作品在東南亞頗負聲譽。劉德盈擅長花卉,尤其以珊瑚琢治的花卉更為獨特。王樹森技藝全面,如人物、花卉、鳥獸、神佛等作品都能巧用原料,使之小中見大,薄中見厚,平中見凸,充分發揮了玉器技藝的特長。上海玉器以仿青銅器為特色 ,造型端莊,風格古雅。廣州玉器在傳統的手鐲、戒指、玉墜、耳環等品種基礎上,借鑑象牙球的技藝,於1978年琢治成功18層的吊鏈雙獅子母玉球,各層都能轉動自如。江蘇揚州玉器以玉山見長,而蘇州玉器擅長運用鏤空技法。此外,遼寧錦州、撫順、岫巖等地除了岫巖玉外,也以當地的瑪瑙、琥珀琢治為玉器。甘肅酒泉夜光杯黑龍江瑪瑙工藝品也都是著名的品種。

除中國外,美國、紐西蘭墨西哥等國也產玉器。美國1940年在懷俄明州發現淺綠色的玉石後,用以製作首飾。紐西蘭毛利族人有琢治玉器的悠久傳統。他們將綠玉製成斧、刀、劍,用於執行死刑。小型的玉人是婦女們佩戴的裝飾,作為生育、繁殖後代的象徵。直到20世紀,小件的首飾和玉人仍然是紐西蘭的旅遊紀念品。在墨西哥,特別是5世紀的瑪雅文化和14世紀阿茲台克帝國時期的遺址中出土了一些翡翠、綠玉製成的玉珠、面具、飾板和服飾件等。

文化底蘊

中華文明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傳承至今從未中斷,這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大奇蹟,而作為文化載體的玉器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文明誕生、延續和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須臾不曾分離,這是奇蹟中的奇蹟。中國近代地質學家章鴻釗在《石雅》一書中寫道:“夫玉之為物雖微,使能即而說焉,則凡民族之所往返與文化之所傳嬗,皆得於是征之。”如今,政府和民間已經收藏了可觀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玉器,制約學術研究的體制性障礙正在逐漸掃除,我們已經到了對玉器“即而說焉”的時候了。
在《札記》之中有記載道:玉是天子所擁有的非常重要的重器,“崇鼎,貫鼎,大璜,封父龜,天子之器也”,這表明了只有天子用了這種大型的玉禮器才是真正的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王位繼承人。
玉所代表的階級制度
而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到一個“瑞”字,在古代指的是天瑞之氣,是一種吉祥,祥瑞的象徵,另外也表示它是天命所歸。這個在《禮記·禮器疏》就有詳細的記載:“子得天之物謂之瑞”,寓意就是只能有天子一個人得道,其他人雖然也可以得到,但是必須服從於天子。“以圭為瑞者,圭兼五等玉也,諸侯之於天子如天子之於天也,天子得天之物謂之瑞,故諸侯受封於天子,天子與之玉,亦謂為瑞也,書雲輯五瑞,又雲班瑞於群後是也”。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瑞玉是多么彰顯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而且瑞玉所代表的含義是多么的重要,不僅僅在玉器的稱呼和形式上,也在乎得到他的途徑。
玉所代表的美好寓意
在古時,玉器不僅代表了瑞氣,據說他還有通靈的功能。儒學之中治學主要是以現實為本,所以不信鬼神之論,但是在《禮記》之中作者雖然對於鬼神之論是抱著謹慎的態度,但在言論中卻也不排除玉有通靈的效果。“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王也。”註:“灌,謂以圭瓚酌鬯始獻神也。”《禮記·禮器》:“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單席。”所以將玉作為祭祀神靈的神器,是因為認為玉能夠表達的祝願給神靈,而這也代表著對神靈的無限崇敬。
在《禮記·曾子問》也記載到了天子或者皇族在出行之時,也會用玉對祖先進行禱告:“孔子日:天子,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於祖禰,遂奉以出,載於齊車以行,每舍奠焉,而後就舍,反必告,設奠。卒,斂幣玉藏諸兩階之間,乃出,蓋貴命也。”是指在出行之前,用幣帛皮圭向祖禱告,然後在將這些物品拿出,放置於乘坐的車內,回朝之時也在進行一次禱告,再將玉器埋掉。
在《禮記·明堂位》說道:祭祀的天地的玉器一定要非常方正,而對於其他的祭祀活動也有它特有的祭祀玉器“季夏六月,以稀禮祀周公於大廟,……灌用玉瓚大圭,薦用玉豆雕甚,爵用玉戎仍雕,加以璧散、璧角……”而且每個都形狀不一。

玉器分類

古玉器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玉笏

上朝時所執的玉制手板。即“珽”。《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註:“球,美玉也。”

鎮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端之一。也作“鎮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註:“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以四鎮之山為瑑飾,圭長尺有二寸。”

命圭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公十一年“賜晉侯命”註:“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端。”《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穀圭古玉器名。古代諸侯,用以講和或聘女的玉制禮器。又稱“谷璧”。《周禮·春官·典瑞》:“穀圭以和難,以聘女。”註:“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考工記·玉人》:“穀圭七寸。”
圭璧“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以朝覲宗遇會同於王。”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以圭璧見於王。”《後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測日影、四時、土地。《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禮天須用蒼色,蓋璧形圓,象天蒼,象天之色。谷璧子所執,飾谷紋,取養人之義。薄璧男所執,瑑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於紳帶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制也不規整,內外大多不夠圓。春秋戰國時,璧則相當規整,並有蠶紋、谷紋、蒲紋、獸紋等雕飾。漢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比較精細。漢以後至宋、元時,玉雕不多見。明、清時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製品,璧上常見精細的浮雕和螺鏇狀紋飾。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漢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來穿線做佩飾或掛在牆上做裝飾用。璧在漢墓中發現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甚至還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用。玉璧用途很複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誌;三作佩系;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註:“瑗,孔大而邊小。”
玉琥
古代玉器.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稱“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認為:“我以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至於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當為玩器或陳列品,可稱玉虎”。
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拾遺記·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參見“玉琥”。
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於璧環之上。
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肉好若一謂之環。”郭璞註:“肉,邊;好,孔。”邢疏:“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玉制的環。古時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袞冕之制……小授三,結玉環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間施玉環三。”《晉書·周訪傳》:“訪大怒。敦手譬釋,並遺玉環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飾。《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蕭德言《詠舞》:“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
環玦
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玉帶鉤
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鉤連腰帶。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鉤上有的鑲嵌綠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戰國初期墓中,發現一件玉帶鉤,是目前已知較早的一件。在河北滿城、江蘇銅山小龜山等西漢墓及河北定縣北莊東漢墓中,均有玉帶鉤出土。
玉鉤
玉制的鉤,故名。有帶鉤、簾鉤、帳鉤等。《宋書·符瑞志下》:“漢桓帝永興二年四月,光祿勛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氣,得玉鉤、玦各一。鉤長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鏤。”《列仙傳·鉤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鉤。”
玉劍飾
指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玉劍飾始於戰國,戰國劍較短小,劍首小而薄,邊沿外敞,較鋒利,格少(多用銅、鐵),劍珌有厚長和薄短兩種,帶扣也小。漢帶劍首長而大,格多,劍珌與戰國相似。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一把鐵劍,其上四種玉劍飾懼備,並有高浮雕玉飾。漢後,玉劍飾不多見;明清兩代仿製較多。
玉珌
佩刀鞘上裝飾。同“琫”、“鞛”。《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釋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飾。”
玉琫
古玉器名。刀劍鞘口處的玉飾叫“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傳》:“琫,上飾;珌,下飾。……天子玉琫而鞉珌,諸候CHANG琫而QIU珌。
玉衣
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鏤後銀鏤、銅鏤連綴而成。《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繒絮,……壁珠璣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現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現玉衣22套以上,屬於西漢的共11套,屬於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較完整,可以復原。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飾較簡單。用其隨葬,主要是巫術的原因。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餘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現,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貝。據記載,春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現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現較多。
玉蟬
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參見“含玉”。
玉塞
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孔竅的九件玉器。這九件玉器在河北滿城兩座漢墓中都有出土。九竅玉塞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於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與“含玉”不同。東晉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這同玉衣也能使屍體不朽的迷信說法是一致的。
玉節
玉作的符節,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而走之。”
玉璽
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後,以玉為璽,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盤
玉琢成的盤。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杜甫《嚴公枉駕草堂》詩:“竹里行廚洗玉盤”。
玉魚
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贄《雲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魚袋》:“《六典》符寶即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諸將》詩:“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玉帶
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閤門關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又:“本朝親王皆服玉帶。”《宋史·輿服志五》:“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明代惟親玉珠
用玉琢成的珠。《晉書·輿服志》:“後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後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
古代王冠垂掛的玉飾。《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後漢書·輿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後邃延,玉藻。

按產地分

岫巖玉簡稱岫玉,因產遼寧省岫巖縣而得名。這種玉石的主要品種表面看來,同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但組成的礦物和硬度則不同。組成岫玉的主要礦物是蛇紋石。成分中常含有二價鐵、三價鐵,還混有錳、鋁、鎳、鈷等雜質,這些混入物使岫巖玉具有各種顏色。岫玉的顏色有白、黃、淡黃、粉紅、淺綠、綠、翠綠、暗綠、褐綠及其它雜色。其中常以綠色調為主,顏色介於青玉和碧玉之間。組成岫玉的蛇紋石礦物,通常占85%以上,常見少量方解石、透閃石等其它礦物。透閃石的混入,可增大岫玉的硬度。
岫玉玉質同翡翠和軟玉極易區分,主要是光澤(老帶油脂光澤)和硬度的不同。
岫玉廣泛產生接觸變質的鎂質大理岩中,中國很多地區具備這種地質環境,所以其產地相當廣泛。已知有下述不同產地和以產地為名所劃分的品種:
岫玉綠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產地在遼寧省岫巖縣瓦溝。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矽43.80%,氧化鎂42.10%,氧化鈣0.56%,氧化鋁0.006%,三氧化二鐵0.64%,水11.81%,雜質12.85%。硬度4.8~5.5,比重2.61。產於古老地層白雲石大理岩中。
南方玉開採史不詳,因產於廣東省信宜縣泗流地區,故又稱“信宜玉”。玉質大多數由蛇紋石組成,並含有少量金雲母、滑石、方解石、透閃石、綠泥石、綠簾石等。因含雜質多,顏色常與岫玉不同,色調暗綠至褐綠。同時產出的地質條件與岫玉也有差別,它產於雲母片岩和條帶狀混合片麻岩組成的地層中,玉石礦體下面常有0.2~5.5米厚的滑石層。祁連玉產祁連山,玉色暗綠,帶有較多的黑色髒點,岫玉和南方玉沒有這一特點。
京黃玉淡黃色,也由蛇紋石組成,因產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觸變質大理岩中而得名。本世紀60年代發現,歷史上是否開採過,情況不明。因產量過少,現已停采。安綠石也是蛇紋石玉質,因首次發現於吉林集安縣的綠水河而得名。產於蛇紋石化大理岩古老的地層中。玉質較純,細膩光潔,蘋果綠至墨綠色,微透明至半透明。與岫玉相似的蛇紋石玉石還有不少產地和品種。因此,當我們鑑別新石器時代以來屬於這類玉質的玉器時,切不可輕易斷定玉質的來源。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中,經鑑定有一件玉管為蛇紋石玉石,就不是遼寧產生的岫玉,玉料可能是江蘇鎮江的產物。
藍田玉
李商隱有詩曰: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藍田玉的名稱初見於《漢書·地理志》,美玉產自“京北(今西安北)藍田山”。其後,《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廣雅》、《水經注》和《元和郡縣圖志》等古書,都有藍田產玉的記載。至明萬曆年間,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所謂藍田,即蔥嶺(崑崙山)出玉之別名,而後也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從此引起後世人的紛爭,有的說藍田根本不產玉,有的說即使產玉可能是萊玉(色綠似菜葉的玉石)。
近些年,陝西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發現了蛇紋石化大理岩玉料,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1982年,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展出了上述藍田玉的原石。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局部已經變成與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質從外觀上看,有黃色、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並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岩。這種玉石雖然不很美觀,但因為藍田地處西安古城附近,玉質硬度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採用做為裝飾品。
在漢代玉器中有兩件很像現今的藍田玉,一件是在陝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玉鋪首嵌在古墓門上;另一件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漢代玉佩。從這兩件玉器玉質和色澤上看,很多地質學者都認為同現今的藍田玉相似。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藍田玉,則需加以進一步的考查。
南陽玉
南陽玉因產河南省南陽而得名,又因礦區在南陽的獨山,故又稱“獨山玉”。南陽玉色澤鮮艷,質地比較細膩,光澤好,硬度高,可同翡翠媲美。德國人曾稱其為“南陽翡翠”,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陽玉歸屬於翡翠類型的玉石礦床。據河南地質工作者近幾年的研究,探明南陽玉是一種蝕變斜長岩,組成礦物除斜長石外,還有黝簾石、綠簾石、透閃石、絹雲母、黑雲母和榍石等。經過顯微鏡鑑定,玉質含有多種蝕變礦物,蝕變作用以黝簾石化、綠簾石化和透閃石化為主。由於玉石中含各種金屬雜質電素離子),所以玉質的顏色有多種色調,以綠、白、雜色為主,也見有紫、藍、黃等色。
南陽玉硬度6~6.5。有玻璃光澤,多數不透明,少數微透明。
據文字記載,南陽玉在漢代已開採是無疑問的。出土的資料將南陽玉的開採推到商晚期以前。1952年李濟在《殷墟有刃石器圖說》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四十四件,其中有玉器七件,而這七件玉器的質料全是南陽玉。
綠松石
綠松石是由細小的綠松石礦物為主組成的隱晶質緻密塊體,含有銅、鋁和水的磷酸鹽,通常產於次生淺成礦床中。多呈天藍色、暗藍色、藍綠色和綠色,風化強烈的呈綠白色。具有柔和的蠟狀光澤。硬度6,比重2.6~2.8。平均折光率1.61~1.63。
綠松石在中國也是古老的傳統玉石,早在新石器時代,它同青玉、瑪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裝飾品。據《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一書中的統計,從新石器晚期的齊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到南北朝時代的墓葬中,有多處發現過綠松石裝飾品。
中國綠松石,除鄂西北為其著名產地外,近幾年在陝西、新疆、安徽、河南等省都有發現,由於鄂西北諸縣古屬襄陽道管轄,所以又把鄂西北諸縣所產的綠松石稱為襄陽甸子,且開採的歷史也悠久。但全世界產綠松石的以波斯為最著名,因通過土耳其輸入歐洲各國,又有“土耳其玉”或“突厥玉”之稱。我們在鑑定中國古代出土的綠松石製品時,也應考慮其玉料來源,不一定都是襄陽甸子。
黃龍玉
黃龍玉最初人稱黃蠟石。在當地人看來,它有著田黃般的顏色、翡翠的硬度,與和田玉等軟玉相比,硬度更好、透度更高、色彩更鮮艷豐富。由於其產在龍陵,又以黃色為主色,故最終得名為黃龍玉。
在公元2000年前後,廣西石商在雲南龍陵龍新與象達交界的蘇帕河中發現了"雲南黃蠟石".因其石質細潤,色澤金黃,塊型碩大,變化豐富,有很高的觀賞價值.2004年初,芒市市場好的山料只要幾元錢每千克,但當前已到幾千乃至上萬元每千克.其漲價速度之快,創下了玉石史上的奇蹟.
黃龍玉是玉雕行業中一種新興美玉。它有和田玉之溫潤、田黃之色澤、翡翠之硬度(摩氏7度)、壽山石之柔韌。黃龍玉外觀,既有翡翠可見的纖維狀結構,也有與田黃相似的蘿蔔紋;其透明度既有令人滿意的翡翠的“水頭”(其透度可達3-6cm),又有比和田玉更好的“油頭”;其玻璃光澤更引人入勝,再加之黃龍玉的主色是黃色和紅色,黃色寓意“富貴”,紅色寓意“吉祥”。不少學者及玩家認為,黃龍玉的品質已臻完美,只可惜其現世時間太短,文化底蘊不足。
阿富汗玉
阿富汗玉學名“大理岩”。大理岩是一種變質岩。又稱大理石。由碳酸鹽岩經區域變質作用或接觸變質作用形成。主要由方解石和白雲石組成,此外含有矽灰石、滑石、透閃石、透輝石、斜長石、石英、方鎂石等。具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有時為條帶狀)構造。因原岩不同,可形成不同類型的大理岩。
阿富汗玉行內簡稱“阿料”,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玉器,最明顯的區別是具有層狀結構和粒狀結構。產於阿富汗的大理岩便是阿富汗玉。
阿富汗玉有時看起來更細膩,層狀結構更明顯,常雕成玉白菜。阿富汗白玉解暑、保健、養生,效果十分顯著。特別是貴婦名媛,爭相使用這種白玉製作的美容器具,確有養顏駐容的神奇作用,
瑪瑙
瑪瑙由於紋帶美麗,自古就被人們飾用。
出土玉器中,常見成串的瑪瑙珠,以項飾為多。漢代以前的史書,瑪瑙亦稱“瓊玉”或“赤玉”。
《廣雅》有“瑪瑙石次玉”和“玉赤首瓊”之說。瑪瑙一語來源於佛經。梵語本名“阿斯瑪加波”,意為“瑪瑙”,可見佛教傳入中國後,瓊玉或赤瓊才在中國改稱“瑪瑙”。組成瑪瑙的細小礦物除玉髓外,有時也見少量蛋白石或隱晶質微粒狀石英。嚴格地說,沒有紋帶花紋的特徵,不能稱瑪瑙,只能稱玉髓。現今市場上一些沒有紋帶花紋的玉髓也稱為“瑪瑙”,這同古代瑪瑙的含義是不相符的。
瑪瑙純者為白色,因含其它金屬元素(如Fe、Ni等)出現灰、褐、紅、藍、綠、翠綠、粉綠、黑等色,有時幾種顏色相雜或相間出現。瑪瑙塊體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硬度6.5~7,比重2.65。瑪瑙依其紋帶花紋的粗細和形態分有許多品種。紋帶呈“縞”狀者稱“縞瑪瑙”,其中有紅色紋帶者最珍貴,稱為“紅縞瑪瑙”。此外尚有“帶狀瑪瑙”、“城砦瑪瑙”、“曇瑪瑙”、“苔蘚瑪瑙”、“錦紅瑪瑙”、“合子瑪瑙”、“醬斑瑪瑙”、“柏枝瑪瑙”、“曲蟮瑪瑙”、“水膽瑪瑙”等品種(見李時珍《本草綱目》)。在沒有紋帶花紋的“玉髓”中,也有不少是玉石原料。根據顏色的不同,有“紅玉髓”、“綠玉髓”(亦稱英卡石)、“蔥綠玉髓”、“血玉髓”(亦稱血石)和“碧玉”等。
瑪瑙同軟玉一樣也是中國傳統的玉石。在南京北陰陽營等遺址中出土的玉器中就有瑪瑙杯和瑪瑙珠。在大量的瑪瑙珠中,有一粒作辟邪狀,長1.7厘米。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山東莒南大店春秋墓中以及南京象山東晉墓中等,也都相繼發現了瑪瑙珠。古代的瑪瑙既有來自西域、印度、波斯、康國、日本等國的貢品,也有產自中國內地的。如東北扶餘和挹婁,前者治所在今吉林四平市;後者為民族名,生活在長白山北,松花江、黑龍江下游,這裡自古以出“赤石”享名(見《後漢書·東夷傳》)。此外蔚州(今蔚縣)九空山和宣府(宣化)、四角山(見《天工開物》),甘肅和寧夏一帶(見《博物要覽》),陝西延安府神木和府谷地區(見《廣輿記》),汝州赤嶺鎮(見《宋史》),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見《博白縣誌》),南京雨花台(見《珍玩續考》)等地,均產有瑪瑙。現今中國地質工作者在西北、華北、東北以及西南、華南許多地區都探明有瑪瑙的產地。古今中外,因為瑪瑙產地眾多,所以鑑定出土瑪瑙的玉料來源就不那末容易了。如著名的唐代獸首瑪瑙杯,其玉料來源就搞不清楚。
青金石
青金石玉料是由青金石礦物組成,常含方解石、黃鐵礦,有時出現少量透輝石等。阿富汗產的青金石玉料,其青金石礦物平均含量占25~40%。玉質呈獨特的藍色、深藍、淡藍及群青色。不透明,玻璃至油脂光澤。硬度5.5,比重2.7~2.9。色深藍和濃而不黑者,稱“青金”;深藍和黃鐵礦含量多於青金石礦物時,稱“金格浪”;淺藍色和含白色方解石(一般不含黃鐵礦)者,稱“催生石”(此名源於古人用青金石作催生藥之說)。
青金石在古代稱為“璆琳”或“琉璃”,多被用來製做皇帝的葬器,因其色青,可以達升天之路。《拾遺記》卷五載:“昔始皇為家,……以琉璃雜寶為龜魚。”秦始皇墓中是否有青金石,還需考古工作者來驗證。外國學者赫爾芝認為,中國在公元2世紀(東漢)已有青金石,而章鴻釗在《石雅》中則認為中國三代之初已有。這一爭執,也有待於廣大考古工作者來解決。中國尚未發現青金石的產地。古代著名產地在波斯和蘇聯。據記載,阿富汗和蘇聯貝加爾湖地區所產的青金石,都曾輸入過中國。如果我們在古墓中出土有青金石,其玉料來源不是阿富汗,就有可能是貝加爾湖的產物。
【矽孔雀石】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載:“天柱山,州(興安州,今陝西安康縣)西五十里,下有碧鈿、青綠諸洞二十餘處,唐宋俱採取入貢,明始停閉。”夏湘蓉等在《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中認為:“按元代的碧甸並非甸子,明代的碧鈿當不例外。”這是因為綠松石(甸子)一般不與孔雀石(青綠,亦稱“石綠”)共生,而“矽孔雀石”則常與孔雀石共生。既然已知與“碧鈿”共生的是孔雀石,那么“碧鈿”或“碧甸子”很有可能是指“矽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次生氧化礦物,通常產於銅礦上部的氧化帶中。孔雀石因呈孔雀綠色而得名,多呈塊狀、鍾乳狀、皮殼狀及同心條帶狀。硬度4~6,比重3.9~4。常同褐鐵礦、方解石、錳土、玉髓、矽孔雀石等共生。
矽孔雀石也是一種次生礦物,多數由黃銅礦、黝銅礦等受鹼性矽酸鹽的熱溶液作用變化所形成。呈綠、藍綠至天藍色,常呈蛋白石或瓷釉狀的塊體,也有呈土狀或葡萄狀者。硬度2~4,比重2~2.24。和孔雀石一樣不透明,玻璃至土狀光澤。與孔雀石的區別除化學成分不同外,顏色比孔雀石淺並近於天藍色(接近於綠松石),比重和硬度都小於孔雀石。此外,矽孔雀石性脆,也是與孔雀石以及綠松石的重要區別特徵之一。
寶石
從大量的考古資料得知,中國出土的玉器質料主要是傳統的玉石,但伴隨出土的也有寶石。現將一些重要的寶石簡介如下:
鑽石礦物學名金剛石。等軸晶系,多呈八面體,也有斜方十二面體和六八面體者。化學成分為碳。硬度10,比重3.5~3.6,折光率2.40~2.48。18世紀以前,印度是世界上鑽石的唯一產地。巴西鑽石發現於1728年;非洲鑽石發現於1850年。中國山東鑽石的產出,據說僅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據《文物》1972年第11期第32頁報導,南京象山7號東晉墓葬中,出上鑲嵌有金剛石的戒指,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最早鑽石,按時間看應屬天竺的產品。
紅寶石和藍寶石礦物學名都是剛玉。三方晶系,晶體常呈桶狀、錐狀、板狀、柱狀、不規則粒狀等,晶面上常有斜紋或橫紋。硬度9,成分中混入金屬鉻呈紅色;混入鐵、鈦、錳等呈藍色或其它色調。現今,在寶石學中和珠寶商業界,除了紅色透明者稱紅寶石外,其它各色剛玉的透明晶體(能做寶石者),皆稱“藍寶石”。如黃色者,稱“黃色藍寶石”;綠色者,稱“綠色藍寶石”等。在紅寶石和藍寶石中還有兩個特殊品種,稱“星彩紅寶石”和“星彩藍寶石”。這種寶石一般不透明或近於半透明,琢磨成弧面型寶石後,在弧形頂面上出現六條放射狀的光帶,宛如一顆閃光的星星。
紅寶石,中國古有“紅刺”、“照殿紅”及“巴拉斯”之稱。現已知“巴拉斯”一名實指礦物學名叫“尖晶石”的寶石。藍寶石,中國古有“瑟瑟”之稱,而古代的“瑟瑟”作為珠寶名稱也兼指其它藍色或綠色的寶石。近些年來,在華東、華南等地發現了藍寶石的產地,紅寶石目前尚未發現。如果在古墓中發現藍寶石,很可能來自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紅寶石很可能來自緬甸、泰國、高棉。
祖母綠元末文學家陶宗儀在《綴耕錄》中稱為“助水刺”。
綠寶石,一般泛指可做寶石的各色透明的綠柱石礦物晶體。根據顏色不同,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比如,天藍色者稱“海藍寶石”;黃綠色者稱“橄欖海藍寶石”;純黃色者稱“金黃綠寶石”;淡紅色者稱“玫瑰綠寶石”等。只有當成分中含鉻,使其顏色變得濃綠或翠綠時,才是祖母綠。
祖母綠獨特的翠綠色是因為晶體中混入了金屬鉻離子,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一般在0.15~0.20%,深翠綠色者三氧化二鉻的含量可達0.5~0.6%。晶體常呈六方柱狀。硬度7.5,比重2.71。透明,有玻璃光澤。折光率:No=1.585,No=1.579;重折率0.006。晶體中常有瑕疵,多呈閃亮的小片,亦稱“蟬翼”。祖母綠由於顏色美麗,有“綠寶石之王”的譽稱。四千多年前,在古埃及和希臘就被用做首飾鑲嵌品,常琢磨成盤型或價梯型,工藝美術界專稱“祖母綠型”。
古代的祖母綠出產於埃及。1930年蘇聯在中烏拉爾山才發現祖母綠。本世紀20年代以來,南非(阿扎尼亞)、辛巴威和巴西等地,都相繼發現了大型祖母綠礦床。現今祖母綠的著名產地在哥倫比亞的契沃爾和木佐行政區。此外印度、坦尚尼亞、尚比亞也產祖母綠。中國至今未發現祖母綠的產地。明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王帶上鑲嵌的大顆祖母綠,不知來自何地。
貓眼石俗稱“貓兒眼”,古稱“獅負”,意為被獅子背負過的意思。這種寶石主要產於錫蘭(現稱斯里蘭卡),故又稱“錫蘭貓眼石”。
貓眼石的礦物學名稱“金綠寶石”,是金綠寶石礦物的特殊品種。這種寶石因晶體中有平行分布的“管狀”氣孔包裹體,加工成弧面型寶石(俗稱腰圓)後,能對光產生集中反射,出現一條像貓眼“瞳眸”似的光帶,故稱貓眼石或貓兒眼。貓眼石何時在中國出現,史籍難考。章鴻釗在《石雅》中引《琅環記》語說;“仙女上玄宗獅負二枚……玄宗藏於牡丹鋼合中以驗時雲。”此處“獅負”是否就是較早的貓眼石,待考。現已知清東陵乾隆墓中出土有貓眼石;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裡金塔頂上也鑲嵌有質量不太好的貓眼石。中國古今的貓眼石皆由斯里蘭卡輸入,最早輸入中國的時間則有待於考證。 碧璽《清會典圖》卷四十三稱“碧囗(王亞)囗(王厶)”;《博物要覽》中稱“披耶西”;《滇海虞衡志》中稱“碧霞歪”、“碧霞囗(王比)”、“碧洗”;《玉紀》中稱之為“碧霞希”。民國初,北京市場上的珠寶商常稱“碧硒”或作“碧璽”,皆系今日的“電氣石”寶石。今“碧璽”一詞已成為各色電氣石寶石的工藝名稱。
電氣石礦物成分相當複雜,晶體呈柱狀,斷面為球面三角形,晶面上有縱橫。寶石為各色透明晶體,強玻璃光澤。硬度7~7.5,比重2.98~3.05。根據顏色等不同有“紅碧璽”、“綠碧璽”、“黃碧璽”、“褐碧璽”以及“碧璽貓眼石”等若干品種。深紅色者俗稱“雙桃紅”,淺紅色者俗稱“單桃紅”。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裡珍藏有大量的各種顏色的碧璽製品,多屬明清之物。古籍記載碧璽產緬甸。現中國新疆阿勒泰所產碧璽最為有名,但開採年代不詳。
螢石
1978年第一期《考古學報·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中的出土玉器里就有螢石製品。夏湘蓉等人認為這種螢石顯然是就地取材的。螢石有各色透明晶體,中國的珠寶界稱為軟水晶。螢石化學成分為氟化鈣,常含釔、銫等稀土元素雜質。晶體呈立方體或八面體。有白、綠、黃、藍等色。硬度4,比重3.18。折光率1.433~1.435。成分中因含微量的鈾而發出綠色螢光。有強磷光者,據史書記載是“夜明珠”的一種。相傳印度古代發現的“蛇眼石”即螢色夜明珠,夜晚距它半英尺遠,可以借它的光觀看印刷品。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載:古代的中國人最愛敘利亞產的夜明珠,別名為“孔雀暖石”。據說慈禧太后皇冠上有九顆夜明珠,其中有四顆失落民間。前不久,洛陽有人發現了夜明珠,陝西扶風縣也有人發現了夜明珠,都未鑑定是何寶石。由此說明,古代確有夜明珠。《北京晚報》1983年6月3日第2版“中國發現夜明珠”一文中報導,廣東省有人在鎢礦山螢石選礦廠中也發現了強磷光的螢石,可謂現代的夜明珠。這一發現,不僅說明古代傳說和記載的夜明珠寶石的確存在,而且還有新的產地。
水晶伴隨玉器出土的水晶製品比較多見,在春秋戰國以來的古墓中常有出土。
水晶的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矽,是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石英晶體。硬度7,比重2.65。有無色透明、紫、粉紅、棕、黑等色。顏色同某些雜質有關;黃水晶含有超顯微狀態膠狀鐵的氫氧化物;煙水晶可能同鐳輻射有關;玫瑰色可能含氧化錳和非晶質矽的氫氧化物;含顯微狀態的赤鐵礦包裹體可顯粉紅色;紫水晶可能是含硼引起的;黑色的墨晶則可能含更多的雜質。
水晶除按顏色劃分紫晶、黃水晶(假黃寶石)、茶晶和墨品外,也按包裹體劃分為發晶(包裹有各種針狀礦物)和水膽水晶。其中粉紅色的塊體,稱芙蓉石。水晶古有水玉、水精、白附、乾年冰、玻璃、紫難、赤石英、紫石英、青石英等許多名稱。水晶不僅品種多,古今產地也多。除中國許多省份出產外,古代也從大秦、波斯等國輸入。據資料,當今世界上已發現的寶石和玉石礦物達二百三十種以上。除上述常見的寶石外,西周大墓中還出土有天河石。

按質地分

中國是一個玉石之國,但國內的珠寶界、考古界和地質界對玉、玉石和寶石的定義是有區別的。國際上統稱的玉專指軟玉和硬玉(翡翠),其它玉雕石料統稱為玉石。寶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集合體,絕大多數都是某種礦物的單晶體,如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碧璽、紫牙烏等。
硬玉
19世紀後半葉,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將中國的“玉”分為軟玉和硬玉(見地質情報所:《翡翠沖的《國外地質科技》,1981年第2期)兩類。硬玉,中國俗稱“翡翠”,是中國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翡翠不管是“山料”(原生礦石)還是“籽料”(次生礦石),主要是由硬玉礦物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組成翡翠的硬玉礦物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翡翠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緊密的纖維狀結構,使翡翠具有細膩和堅韌的特點。
硬玉是由一種鈉和鋁的矽酸鹽礦物組成,純淨者無色或白色。其塊體的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矽占58.28%,氧化鈉占13.94%,氧化鈣占1.62%,氧化鎂占0.91%,三氧化二鐵占0.64%,此外還含有微量的鉻、鎳等。其中,鉻是使翡翠具有翠綠色的主要因素。通常翡翠含氧化鉻0.2~0.5%,個別達2~3.75%以上。
翡翠硬度為7,比重3.33。礦物折光率:Ng=1.667,Np=1.654;重折率0.012。
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艷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翡翠在中國明確地稱為硬玉,可能始於宋代。而漢代張衡的《西京賦》、班固的《西都賦》以及六朝徐陵的《玉台新詠詩序》提到的翡翠都有可能指軟玉中的碧玉,而非硬玉。正因為硬玉在唐代已不可考,故李善注《文選》、顏師古往《漢書》均未嘗及之。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中稱:在18世紀以前,中國人並不知道硬玉這種東西。以後,硬玉才從緬甸產地經雲南輸入中國。前不久,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也指出,緬甸度冒、緬冒、潘冒和南奈冒的次生翡翠礦發現於1871年,至今已開採了一百多年,仍未采空。緬甸烏龍江河谷的原生翡翠早在13世紀(宋末至元初)已經採礦(見《國外地質科技》)。而中國從宮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發現明朝以前的翡翠。因此,中國人何時稱硬玉為翡翠,緬甸翡翠何時輸入中國,一直是未弄清楚的歷史之謎。我們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有新的發現,來解決這一歷史懸案。
軟玉
軟玉是中國礦物學家對英文Nephrite的譯名。這一英文名稱源於希臘語,有“腎臟”之意。這是因為古代洲認為將這種玉石佩掛在腰部可以治癒腎病(久術武夫:《寶石貴金屬辭典》)。然而不論歐洲人也好,喜歡玉器的墨西哥和紐西蘭人也好,都沒有中國人使用軟玉的歷史悠久。中國在世界上有“玉石之國”之稱,這同發現和使用軟玉的悠久歷史有關。軟玉在中國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等品種。它們與硬玉不同,是由角閃石族礦物中透閃石陽起石礦物(以透閃石為主)組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軟玉同硬玉一樣也呈纖維狀結構。這種由透閃石或陽起石組成的纖維狀結構,是軟玉具有細膩和堅韌性質的主要原因。透閃石是一種含水和氟的鈣鎂矽酸鹽,其成分中常含有4%以下的鐵,當鐵含量超過4%時即過渡為陽起石。
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至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髒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紅色者有人稱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
所知,國內除台灣豐田地區產軟玉外(包括透閃石貓眼石),主要產地在新疆。新疆和田玉的悠久歷史,在《史記》、《漢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等古書中,均有記載。不過,西漢以前,史籍所載新疆產軟玉的情況常夾帶著不少神話故事。從《史記》中記載的《李斯諫逐客書》和《蘇厲給趙惠文王書》中的幾句話(“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此數寶者秦不生焉。”“代馬胡犬不東下,崑崙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來看,早在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六國時,新疆的軟玉已從崑崙山北麓和田諸地源源不斷地輸向內地。尤其是密爾岱所產的軟玉塊度較大,常有上萬斤者。清時在烏沙克塔克台地區有密爾岱產的棄玉三塊,大者萬斤,次者八千斤,又次者重達三千斤。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珍藏的“大禹治水玉山”原重一萬零七百多斤,這一迄今為止的最大玉件,即產自密爾岱。

用途類型

中國玉器按用途一般分為6類。
裝飾類
有玉墜、玉珥(耳環)、玉帶、步搖、簪花、帽冠玉飾、玉珮、笄珈等。
祭祀類
有玉璧、玉琮、玉圭等。
殉葬類
有玉衣以金絲綴連無數玉片而成)、玉蟬、玉枕等。
禮儀類
有鎮圭、玉笏等,其中鎮圭長約40厘米,上尖下方,以山為紋飾,為帝王所執。寓意鎮安天下。
陳設類
有人物、神佛、龍鳳、鳥獸等題材的藝術欣賞品,以及爐、鼎、熏等仿古器皿。
生活用品類
有人物、神佛、龍鳳、鳥獸等題材的藝術欣賞品,以及爐、鼎、熏等仿古器皿。有樂器(玉簫、玉磬、玉笛)、文房用具(筆架、水洗、硯、鎮尺、玉函)、碗、缽、梳、鉤、簾、筷等。

主要紋飾

玉器上的紋飾豐富多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折線紋:陰刻直線,頂端折回,主要作為動物身上的裝飾。
重環紋:以兩條陰線琢出環紋,飾於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對角方格紋:以雙陰線琢刻方格,相鄰兩格對角線相連,等距連續排列,主要飾於龍及其他動物之身。
雙連弦紋:以單陰線琢刻的人字形連弧短線,飾於龍身及首角上。
三角紋:以陰線琢刻出三角,多見於龍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獸角紋:主要是龍角、牛角和羊角三種。
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飾於鳥獸之眼,動物裝飾中常見。
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龍紋,龍角頂端有一圓球狀裝飾,似未開的蘑菇,故名。
獸面紋:玉器上的獸面紋有龍、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動物、紋飾多採用陰刻線或擠壓法琢出的直線及折線構成。
螭紋: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卷尾,螭屈,螭紋流行於春秋戰國的玉器上,至宋代頭部結構變化,嘴部較方、細長,眼較大,細身,肥臀,明清仍見有。
龍紋:龍紋是歷代玉器的主要紋飾之一,最早見於紅山文化。一般為蛇身,或素身,或飾有鱗紋,有的有足,有的無足。
鳥紋:一般羽毛多為陰刻細長線,鳥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現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單鳳眼等。
雲紋:玉器上的雲紋形式很多,有單岐雲,由雲頭、雲尾兩部分組成;有雙岐雲,雲頭部分分叉;有三岐雲,雲頭部分分為三朵小捲雲;還有靈芝雲等。
谷紋:為圓形凸起的小穀粒,有的呈螺鏇狀,是歷代玉器的主要輔紋之一。

製作工藝

翡翠玉環翡翠玉環
中國玉器所用原料種類繁多,有新疆的和田玉,湖北的綠松石,雲南的翡翠,東北的瑪瑙、岫巖玉,海南的水晶,台灣和南海諸島的珊瑚等。歷來以新疆和田玉為上乘之品。和田玉產於新疆和田(舊稱于闐),有白、碧、青白、黃、綠、墨等色,也有雜色和摻色玉,一般以白色(尤其是羊脂白玉)為最佳。

除中國外,玉石產地還有印度緬甸前蘇聯、美國、紐西蘭德國等國家。

玉器的工藝過程主要有相玉設計、畫活、琢碾、光亮等。相玉設計就是斷定玉石的內部質地、外形的優劣,然後因材施藝,進行構思。畫活就是根據構思,在玉石上用墨線畫出初步的造型,並且在琢碾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修改。琢碾就是以鐵制的圓盤或釘頭製成的碾砣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用雙腳踩踏,帶動碾砣轉動,運用鍘、鏨、沖、壓、勾、鏤空等技法,緩慢而謹慎地琢碾。這種琢碾的工具設備稱為水凳。光亮,俗稱拋光,是以紫膠(洋乾漆)、木材、葫蘆瓢、牛皮、銅等製成碾砣,並以粉劑為介質,將琢碾後的玉器碾磨平整,使玉器顯露出溫潤、晶瑩的質地。

玉器雕刻

1.新石器時代玉器的製作也同石器一樣,是磨製。環壁類的圓度可能不很正規,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現不均,可能有磨製的痕跡,沒有拋光。壁、環、瓊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鑽,是兩面分別鑽孔的,所以,可能出現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況。
2.商代殷商玉器花紋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陰紋多,陽紋少。鑽孔是外大里小,常稱“馬蹄眼”。商玉花紋的最大進步是出現加工、修整和拋光。
3.春秋戰國時已用“解玉砂”。這是硬度較大的砂,用水與砂進行開片,做花。工藝有較嚴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進步。
4.漢代大件玉葬器琢工粗,刀法簡潔有力,琢玉史上稱為“漢八刀”,意為粗擴簡略。
5.唐宋以後:唐代與前代最大不同之點是器皿的紋飾不光是淺刻花紋,而開始有圓雕出現。花紋圖案常以纏枝、花卉、葵花等為主,或有人物飛天,圓雕花飾。人物多大頭,粗而圓渾。宋代刻玉圖案,造型以方型為主,刻工細緻,能起五六層花。明清以後,刻玉更為精緻,隨著經濟發達,全國出現揚州、蘇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藝流程細,樓刻精。琢玉工具用銘鑽、鏇車。先後出現一些刻玉大師,仿古品類繁多盛行。

琢工特點

從總的歷史發展來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處於“形成階段”。有的玉器琢工已是光亮平整,磨工細膩。在相當長的新石器時代里,技法也在逐步提高,為商周時代玉器製造的“成熟期”打下了基礎。
商代的琢工,直道多,彎道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陰紋多,陽紋少。穿孔外大里小,出現了所謂的“馬蹄眼”。商代玉器上的“雙鉤線”(並列的陰刻雙線條),是玉琢工藝史上的一大成就。
周代琢工,精細程度超過了以往。琢制的線條多與商代相同,但彎線條增多。琢玉的技法和造形設計在不斷改進,加工修整和拋光,使器物日趨美觀。
在春秋戰國時,“水沙”(解玉沙)開始被選用,工肯也在進一步發展、定型,從開片、做花到上光均已有了層次。技法比商周時更為細緻和複雜,其規格也較嚴整而得體。
漢代,小件玉器的琢工細,大件玉器的琢工粗。其刀法簡潔有力,在歷史上有“漢八刀”之稱。漢代至魏晉南北朝,除了玉琢之外,石雕受佛教的影響也很發達。
唐代,常見纏枝花卉、葵花圖案及人物飛天。特別是獅獸的製做較精,刀法不亂,布局均勻,細而厚重,成為唐代玉琢的一大特點。
宋元時代的突出特點是琢工無粗製濫造之處。此時的玉器細膩靈巧,小件多,大件少。其花鳥一類,雖不及唐人的淳厚樸實,但因受當時國畫風格的影響較深,故非常重視其神態。
明代,刀法粗獷有力,出現“三層透雕法”,鏤雕十分精細,具有時代風格。當時的北京、蘇州、楊州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玉琢中心。其中尤以蘇州的玉琢工藝為全國之首。至明代的中、晚期,玉琢技藝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出現了不少的琢玉大師,如陸子岡、劉諗、賀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們都是琢制精巧小件的能手。其中尤以陸子岡最為有名,經他琢制的玉器,被稱為“子岡玉”。不過,明代的玉琢在最後一道工序即碾磨細工上,存在著“求形不求工”的現象。
清代精工細琢逼真,出現了“巧做”(利用巧色等)和鏤空、半浮雕等多種琢法。因而富有立體感的各種玉件,層出不窮。乾隆年間是玉琢的全盛時期,玉琢水平達到了高峰,其精工細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元、明兩代。

人工沁色

人工仿沁是製作仿古玉的方法中技術難度高、欺騙性較大的一種,是仿古玉的主要手段。仿古玉是指為了獲取高額利潤而加工碾制的模仿古代的玉器,如仿漢玉、仿宋玉、仿三代古玉以及仿各家玉器等。仿古玉的產生、發展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我國封建時代皇家貴族、達官顯宦和文人墨客玩賞古玩之風盛行時出現的,屬仿古文玩的一種,見於文獻記載的時間較晚。結合文獻資料和實物資料來判斷,仿古玉發軔於宋是大體可信的。陳原心的《玉紀》中記載:“宋宣和、政和間,玉賈偽造,將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人謂之得古法,賞鑒家失辨,或因之獲重價焉。”至元明,古玩交易極為盛行,仿古玉的製作也十分發達。到清代,仿古玉的製作、銷售、收藏、玩賞之風,較明代有過之而無不及。清宮內廷是仿古玉製作的中心,清代偽古玉強調人工染色,計有染成紅色、黃色、褐色、煙色、飴色、灰色、水銹色、黑色等非天然沁色,而鮮艷的藍色、綠色則甚少見。
總結古代和現代各種人工沁色的方法,共有以下幾種:
一、把玉器烤熱,使之質鬆懈,然後將熱玉放進紅褐色的液體中,使顏色趁熱浸入玉器,而呈現紅褐色的絲紋,謂之“牛毛紋”。二、把新玉器放進炒焦食糖伴少量水的濃糖液中煮之,使糖色浸入玉。事實上,這種顏色只附著在表面而已。三、把新玉器放入濃灰水加烏梅水,煮至一定程度,趁熱把玉器取出,置於風雪中冷凍,使之出現冰裂紋,裂紋細如毫髮,亦是用以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紋”,此類仿古玉謂之“風玉”。四、把選用質地較鬆軟的玉石(石性較大或玉皮)製作而成的玉器,直接放入烏梅水煮之,時間長了玉質鬆軟部位被烏梅水搜空,而後再用提油法上色,以冒充“水坑玉”,俗稱“梅玉”。此法沁色做作,有不自然感。五、“磠提”法上色,使色澤透入玉理,水煮不退,與真色無異,只是天陰時顏色較深,而天晴時顏色有渾濁感。六、把新玉放入強酸液體中,經腐蝕,取出後再放到裝有草木灰和麥麩子的口袋裡盤磨,改變玉的原貌,使表面顯現凹凸不平,乍看很像是長期受土沁呈現的白霜,常被誤認為生坑。七、造血沁法,這種方法亦分多種。其一,“殺狗不使出血,乘熱納玉器於其腹中,縫固,埋之通衢,數年取出,則玉上自有土花、血斑,以偽土古”,此法出自劉心瑤《玉紀補》;或把新玉器埋入活羊腿中,即將羊腿剖開,植入小玉器,用線縫好,經幾年後取出,玉上有血色細紋,如同傳世舊玉上的紅絲沁,以冒充傳世古玉。其二,以火燒烤玉器,俟其熱時抹以血竭或紅色顏料,涼了以後再烤再抹,直至色入玉中。其三,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數兩,與玉同置罐中,注水烹煮數日。其四,先將玉器放到杏乾水中煮,然後置於混有血竭、密陀僧和磠砂的油罐中以微火煮數旬,顏色即可滲入玉中。八、把新玉浸泡於雪茄水中,玉器表面會呈現淡色沁。九、將新玉件埋入茅坑下,使之被糞尿經年浸泡,表面呈現一層白霧,以充水沁。十、造黑斑法,此法有兩種。其一是將玉器用水煮熱後放於火上燒烤,同時在器表抹蠟油,直到生成黑斑為止;其二是以濕棉花包裹玉器,以柴火燒之,棉花乾後再用水澆濕,經久即可使黑色滲入玉中。
此外,還可將玉器遍塗膠水,埋入黃土泥中,以造黃土銹;或“用鐵屑拌之,熱醋淬之,置濕地十餘日,再埋於通衢數月,然後取出,玉為鐵屑所蝕,渾身橘皮紋,渾身鐵鏽作深紅色,煮之即變黑,且有土斑”。在古玉的碾琢中,也常把玉料自身的瑕疵處塗上顏色,再用火烤,使顏色浸入內理,形成類似沁色的皮色,然後加以利用,稱作“掩瑕遮綹”。現代科技亦為人工偽沁提供了新的方法,如河南南陽玉工用雷射等法,將色澤淺淡的玉、瑪瑙提成翠綠色或深紅色,冒充翠玉和高檔瑪瑙銷售。
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工偽沁,進行鑑定辨偽就成為不能迴避的任務,這既是一種學術研究,同時又為玉器交易和收藏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術保障。事實上,玉器真品受沁的種種階段性變化與偽品的表現有本質的區別。李久芳在《明代玉器藝術簡述》中認為:“在自然條件下,受外界物質的長期侵蝕,玉質所引起的變化是深入肌理的,多同玉質融為一體,在較強的光線照射下,可以看出由表及里的漸變過程,其色澤感自然和諧。而採取人工偽造之法,土蝕漂浮,色澤單調,質地突變,甚至密布糟坑,給人以過分生硬之感。”雖然偽品的製造者費盡心思進行偽裝和研製,但真品的那種實質結構和受沁狀況,偽品根本無法做到,只要我們掌握兩者各自的特徵和表現就能較好地進行鑑定。
玉器的沁色是構成玉之美好的重要內容,對它的研究有待深入,需要人們投入更多精力和熱情。

功能用途

裝飾

古代人們佩玉,主要不是簡單的裝飾,不僅僅是表現外在的美,而是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養的程度,也就是表現德,同時還具有體現人的身份、感情、風度,以及語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時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規範人的道德,用鳴玉之聲限制人的行為動作。

時至今日,珠寶玉飾仍然視為幸運和社會地位的象徵,並已逐步成為表現個人性格、裝飾、品位、風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外表上令整體的衣飾打扮得更加明艷照人。現代玉飾的品種款式多種多樣,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鐲、各玉髮夾、翡翠掛件、套裝飾品、各玉戒指、金鑲玉品、各玉腰帶等琳琅滿目,除岫玉、瑪瑙、密玉等玉料外,還採用翡翠、青金、雞肝石、孔雀石、東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變石等等玉石原料。規格款式不斷翻新,單珠串就有平串、寶塔串、花色串、異形串、隨形串等等。這些珠寶玉飾通過精心的配帶,會給你的生活、衣飾起到珠聯璧合的效果。

政治

玉器為等級制的物化表現在:
1)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起,氏族首領的墓葬中就出土了許多精製的玉器,如良渚文化。
2)商周時代,上述現象更加普遍。如二里頭文化中的"柄形飾"只出現在大型墓葬中。
3)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
4)秦以前,"九鼎"象徵君權;秦以後,玉璽成了君權的象徵;秦始皇製成一枚傳國璽,以後各代帝王認為得了此璽才是真命天子。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朝。乾隆皇帝厘定的25枚寶璽,絕大多數為玉制。
5)漢以後各代規定,達到某一等級的人才能有資格得到什麼形制的玉璽。
6)唐代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的制度。
B、玉被賦予了道德、文化觀念表現在以下方面:
玉的道德文化觀念從西周發展起來,源於民俗;經儒家學派宣傳、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更具生命力;歷代統治階級巧妙加以利用;被民眾所接受。這是玉器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君子比德於玉"是儒家的用玉觀。古代,玉象徵倫理道德觀念中高尚品德。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是指:
"潤澤以溫":光澤滋潤而柔和;象徵仁義道德,仁。
"鰓里自外,可以知中":玉質里外一致;象徵表里如一,義。
"其聲舒揚,專以遠聞":聲音舒暢而清揚,遠遠可以聽見,象徵智慧和遠謀,智。
"不撓而折":質地堅硬;象徵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勇。
"銳廉而不枝":斷口有稜角,但不很鋒利;象徵清廉正直,潔。
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中,由200多個字與玉有關,這些字多為美好、崇高之意。
如:璽、國、珏。又如:玉人:美麗的女孩子;玉樹臨風:文質彬彬的年輕人;婷婷玉立:美麗漂亮的人;玉潔冰清:心地純潔、高尚等等。
玉在中華民族的心目中是美好、崇高之物,故以玉制的器物多為高雅、莊嚴的器物。
在精神方面,人們認為玉象徵著高貴、純潔、友誼、吉祥、平和、美麗。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避邪護身,有的可以作藥治病。

保健

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古人視玉如寶。據傳,朝朝代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鎮暑如楊貴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國古籍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各流派的氣功大師一致認為,人身有“精、氣、神”三寶,“氣”的使用尤為突出,而玉石是蓄“氣”最充沛的物質。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養生的機理後認為,玉石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鋅、鎂、鐵、銅、鉻、錳、鈷等,佩帶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產生特殊的“光電效應”聚焦蓄能,形成相當於電子計算機中諧振器似的電磁場,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使各項生理機能更加協調地運轉。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認為,當光點對準人體的某個穴位時,能刺激經絡、疏通臟腑,有明顯的治療保健作用。位於人手腕背側有“養老穴”,常佩戴玉鐲,可得到長期的良性按摩,不僅能祛除老人視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氣,養精神。
嘴含玉石,藉助唾液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熱,平煩懣之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髮,不失為玉石養生的又一途徑。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由此可見玉石養生有益無損。
玉是一種天然礦產,礦物是中藥中的一類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中國對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而寶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國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唐本草》、《神農本草》、《本草綱目》中均稱玉可:“安魂魄,疏血脈,潤心肺,明耳目,柔筋強骨……”,據現代科學測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鋅、鐵、銅、錳、鎂、鈷、硒、鉻、鈦、鋰、鈣、鉀、鈉等,它的療效已在外科獨占鰲頭。它曾是我們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長期作為養生防老和煉丹術的主要藥物。用於腫瘤治療更顯示出異乎尋常的作用。從藥物學角度來講,長期配戴自然礦物可以補充人體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過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體保持一個特有的正間值。比如;紫晶、石英:有鎮靜、安神之功;金剛石:避邪惡,使人精力旺盛;紅寶石:對男性陽痿患者很有效;綠寶石: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藍寶石、海藍寶石:能緩解呼吸道系統的病痛;琥珀:能幫助人克服抑鬱;軟玉:潤心肺、清胃火;白玉:鎮定安神;瑪瑙:清熱明目;綠松石:解毒、清肝火;青金石:解毒、清黃水、解鼠瘡、滋陰烏須;孔雀石:治痰迷驚、疳瘡。
歷史上的《本草綱目》中早過著述,玉具有:“除胃中熱、喘急煩懣、滋毛髮、滋養五臟、柔筋強骨、止渴、潤心肺、助聲喉、安魂魄、利血脈、明耳目”等療效。如今,我們以玉石為原料,加工成精美的裝飾品美化生活、陶冶性情、以至怯病延年。其產品直接用於健身保健的有:玉枕、玉墊、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等,對人體具有養顏、鎮靜安神之療效。御府工坊提醒長期使用,會使你精神煥發,延年益壽。

經濟價值

1)玉器作為聚斂財富的手段、顯示富貴的一種標誌,在新石器時代已見端倪,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2)商代,已用玉作幣,以玉作交換和貢品。
3)西周,"玉璋價值80朋"相當於10塊田的價格。
4)春秋時期,名貴的玉器價值連城,出現以玉熄戰事、以玉求寬釋、以玉得官爵;以白玉為幣。爭玉,戰爭,割地相讓。
5)宋代,已有玉肆經營玉器。
6)明代以後,玉器商店更多。
7)到清朝,玉器身價普遍升高,有"古銅舊玉無身價"之說。

保養修復

保養方法

玉器玉器
1. 避免與硬物接觸,防止碰撞。即使是碰撞後沒有出現裂紋,在玉的內部已經有了小的裂痕。
2. 避免與灰塵和化學物品接觸。 如果積了塵,要用軟毛刷清潔。受到化學物品侵蝕,玉質會受到破壞。
3. 避免陽光直射受到陽光直射太久,玉的分子就會受到破壞,玉質必然受到影響。
4. 保持一定的濕度玉內的分子裡還有水分,不能在太乾燥的地方放置玉器。
5. 清潔要用白布,同時還要注意,布要乾淨的,柔軟的。

6. 可用茶水養玉,養玉的方式和養茶寵的方法相似,例如:綠茶養出的玉石光潤、紅茶養出的玉石紅艷、茯茶養出的玉石有對身體有益的益生菌、花茶養出的玉石不易碎裂等。

玉器清潔

1.避免與硬物碰撞,玉石的硬度雖高,但是受碰撞後很容易裂,有時雖然肉眼看不出裂,其[8]實玉表層內的分子結構已受破壞,有暗裂紋,這就大大損害其完美度和經濟價值。

2.玉器要避免陽光的曝曬,因為強烈的陽光,會使玉石分子體積增大,從而影響到玉的質地和色澤。

3.忌化學劑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學物品越來越多,這些化學劑會給玉石帶來一定的損傷,例如各樣洗潔劑、肥皂、殺蟲劑、化妝品、香水、美發劑等。如若不小心沾上,應及時抹除後清洗,不要讓它對玉石產生損傷。

4.儘可能避免灰塵、油污日常玉器若有灰塵或污辱的話,宜用軟毛刷(牙刷)清潔;若有污垢或油漬等附於玉面,應以淡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沖淨。切忌使用化學除油污劑。

5.新購玉件一般也應在清水中浸泡幾小時後,用軟毛刷(牙刷)清潔,然後用乾淨的棉布擦乾再佩戴。

6.佩掛件最好用清潔、柔軟的白布抹拭,不宜用染色布、纖維質硬的布料。這樣有助保養和維持原質。

修複方法

斷口粘合

玉器斷裂,在近代也有用粘合法進行修復的。修復得好,甚至能“以次亂正”。一般來講,玉器破損後考慮到一分為二的修整不合算,不稱意,或者不能重新雕琢,才會想到粘合。

金玉鑲嵌

既是一種傳統工藝,作為一種技巧又被運用到玉器的修復上,例如翡翠、白玉手鐲,原本都是光潔潤圓的整體,只有被撞碰折斷才會出現圓環上包一段金箍。有些損傷的玉器、翡翠飾品,經過鑲嵌,甚至可以達到完美精緻,不露一絲缺陷的程度;它的傷痕、裂痕被華美的雕金外表和金玉統一和諧的組合完全掩蓋。

一分為二

有些玉器碰壞後,設計師、雕刻師總是根據其破損情況,部析它原來的造型,經過一番巧思,然後在原件基礎上巧妙分割,一分為二,把原來的雕件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獨立或關連的小件。這樣的修復,因為一般不作大的捨棄,所以減少或彌補了原來的損失,甚至修復後的玉器價值,有時還不遜於原件。

重新修整

這是以掩飾、彌補玉器破損為前提,而別具匠心進行的重新創作。藝術大師們從長藝術生涯中,創造和積累了多種絕妙的應變補救、重新修整的方法,如“去高補低”、“去肥補瘦”、“以壞補壞”、“以破補破”等等絕技。

缺處添補

玉雕佩掛件不慎跌落,也有不斷裂而只碰缺一小塊的,但畢竟“破相”了。於是人們想到如何為它“整容”,其辦法就是添補。玉雕的填補,一般都用合成樹脂摻滑石粉,塗於缺失部,以塑刻方式修飾。為了使修補部位的顏色與其周圍玉器的顏色相一致,先要用修復玉器的同種、同色原料研磨成粉末,如孔雀石、青金石等;也有用相同顏色的原料調於填料中,然後再填補。

玉器鑑定

年代判定

看“沁”知年代

一、渠溝黃:
這裡的“黃”字統指發生了變色的現象。玉器變色先從渠溝之處變化,色澤變深、變舊。要色變到這種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包漿:
傳世玉器生成包漿很快,一般有二三十年盤帶即可形成。而入土生成包漿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玉生包漿,年代越久,包漿就越厚實。這種包漿的成熟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和製作中的工藝賦予。
三、霜塵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滿大地,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之不去。要到這種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綹瑩沁:
綹瑩沁裡面沁入色一般需要七八十年時間,而要沁入水銀沁需200年以上。
五、薄霧沁:
色沁入物尚淺,浮於表皮,尚未進入玉的肌理,就像蒙了一層薄霧。這種現象的時間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薄膜沁:
不一定布滿整器,但已經大面積形成較厚的膜狀,使玉器失去原來的光澤。這種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時間大約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塊沁:
斑塊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塊水沁需要400年;斑塊土沁需要700年;斑塊水銀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花臉沁:
花臉沁往往集多種沁蝕為一體,比如色沁、土沁、水銀沁、鈣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九、牛毛紋:
牛毛紋一般由水銀、鉛鋅等物質沁成,線狀,順著某一個方向排列。時間需要800年以上。
十、全皮色:
某種單一皮色基本能布滿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鈣化、包漿等,但並未將玉器的肌理滲透。時間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鐵紅沁:
受鐵或坑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輕,重的地方還帶有棕紅或黑紅的塊狀物。沁成這種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時間。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輕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時間。石灰沁重者,玉內開始變得發紅,像小孩子的臉色,稱為“孩兒面”需要千年以上時間。沁蝕的更重者,形成一層不透明的皮殼,有薄有厚,稱為“雞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時間。沁得最重者,狀如朽骨,時間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稱血古。古人認為血古為血所沁。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血液時間一長就不再是紅色。這種色是由紅色色液、顏料、紅漆、帶色冥器、土壤等東西共同交融混合沁成的,這種液體可將玉器沁成猩紅色、棗皮紅、醬紫斑等沁色。不過,要形成棗皮紅和醬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時間。
十四、硃砂沁:
主要受殮葬所置的硃砂所沁。硃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紋飾處、鏤空等凹陷和粗糙處,將附近的玉皮染紅。若將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紅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時間
十五、水銀沁:
水銀沁的水銀既來自殮葬水銀,也來自土壤中的水銀。一般來講,土壤中的水銀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們習慣將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漆古“,將沁成線狀的或小斑點的叫做水銀沁。千年以內的水銀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內的水銀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銀沁又黑又厚又亮。(水銀是否可以形成沁色至今尚有爭議)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紅土和黃土沁成,呈澆黃至土紅色,中間似乎有一個小核,核周圍呈現放射性雲塊形斑痕狀,好似用黃色炸藥的鞭炮崩的痕跡。過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會出現疙瘩或小坑,或變為土咬或蛀蝕。
十七、水沁:
淨水能使玉器晶瑩、滑潤,幾百年之內的,呈玻璃質的藍綠螢光,被稱為“澄潭水”;幾百年以上表面就長一層水銹。大部分的水沁是污濁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濁之氣,或被水中礦物質所沁,300年開始長水銹,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銹變得十分乾老。
十八、釘金沁:
釘金沁的沁占呈釘子眼兒狀,帶色,呈凹陷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線狀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釘金水銀沁。形成釘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開成凹陷之沁,俗稱“爛塘斑'其生成原因之一是沁進的物質與玉石發生化學反應,致使一部分物質揮發、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屬沁入。時間分情況而異,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會開始顯現,時間越長,凹陷越重。
二十、飯糝:
是指在玉的裡面生成的點狀、顆粒狀的帶色物質,就像玉的裡面有似煮僵大米飯粒、小米飯粒、玉米糝,有的還伴有粥狀物。沁成這種情況,玉質疏鬆的600年即可,緻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並可發展成為豆花--沁斑--白化--鈣化--黑漆古。
二十一、黃香沁:
是一種酷似香薰的或烤炙的黃色,非常美麗。其沁源可能有木材、松香、鐵質、土壤等物。時間在1500年以上。
二十二、鈣化:
這是玉石一種變質現象,多由氧化和複合分解過程而形成比較疏鬆的物質,所以較為鬆脆,怕磕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鈣化層就越厚,甚至全部鈣化。
二十三、全色沁:
也稱坩色沁。這種沁的特徵是,大面積的乃至整個玉器,從外到內沁成某一主色調。名稱有坩黃、坩青、蝦籽青、皮蛋青、秋葵黃、棗皮紅、老土紅、冰糖色、玫瑰紫等幾十種。沁成這類顏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二十四、玻璃光:
玻璃光一般在潮濕和密閉的環境中容易形成,顆粒細、密度大的玉質容易形成,盤過的比沒有盤地的容易形成。玻璃光澤,又似由內發,其色藍盈盈的,還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時間在1200年以上。
二十五、玉萎縮:
先造成縫隙處萎縮,再形成線狀萎縮,再導致邊緣等處的大面積萎縮。用幾百年至幾千年不等。
二十六、芝麻點:
芝麻點沁分布在玉器的裡面,星星點點的,常在全色沁的基礎上形成,形成點綴的效果美。時間約在1500年以上。
二十七、鬚根沁:
這種沁呈現根狀,好像在玉器的表面長上了植物的水根。在那些硬度大而透明度差的玉器上容易形成。時間要在2000年以上。
二十八、開窗:
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潔和距離邊緣遠的地方,的以,在到了滿沁或者快到滿沁的狀態時,往往會留有一小塊尚未受到沁染而顯露原來玉器底子的地方,這片地方就稱為“開窗“,從開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來的本來面目。沁到這樣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二十九、流淚:
在古玉的表面形成由高濃度的色水流淌過的痕跡,其中又分兩面種情況。一種是渾水狀的淚痕,其邊緣色濃,中間色淡,形成這種情況需要800年以上。一種是乳狀或蜂蠟狀的,流淌過的地方留有一層乾奶酷或蜂蠟狀的東西,形成這種情況需要2100年以上。
三十、玉漿:
生坑的古玉,往往會在雕痕內、綹裂處、傷痕中生城一種黃白色或灰白色的漿狀物。用開水能將其煮出。沁成這種程度需要2000年以上。
三十一、冰裂紋:
冰裂紋又稱“開片”。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熱脹冷縮和水、空氣作用,以及弱酸、弱鹼的腐蝕)現象,以及沁進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結果。其以與表面四十五度角的形式出現,似魚鱗片狀。需要的時間要在1900年以上。
三十二、鬆軟:
因沁進的東西都是物質,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間,沁進物質多了,自然就會使玉器膨脹起來,從而降低了玉質的緊密程度,使玉器變得鬆軟。時間要在2000年以。
三十三、變形:
鬆軟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變形。剛出土的鬆軟古玉,在初盤時期,不要過於用力,以免損傷玉器。擱置一段時間之後,自然就會變得堅硬起來。
以上沁蝕狀態生成時間,是以中性條件的土壤、氣候條件而言的。我們習慣將古玉存放的環境為分乾、中、濕以及熱、溫、寒、酸、鹼等若干類土壤氣候類型。若在乾性和高寒地區環境內,沁蝕的速度就慢得多;在密閉及腐蝕物少的環境裡,沁蝕的速度就會更慢一些;在濕熱性環境內,沁蝕的速度就會快得多;在強酸、強鹼或海灘鹽地區的環境中,沁蝕和腐蝕的速度就更快。古玉所處的小環境還分水坑、火坑和乾坑。一般講,水坑之玉多斑點,形如蟲蛀;火坑之玉多裂紋,形同石灰;乾坑之玉皆帶有枯槁之色、土銹之痕。三者如無變質或蝕缺,盤之日久,皆可復原,但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乾坑,火坑之玉是最難恢復原狀的。

真偽鑑別

玉器鑑別可從以下玉質、雕工、沁色三方面著手。

一、玉質:玉質的鑑別可從質地、顏色、透明度、光澤、內部結構等方面著手,質地要求縝密細膩,堅實緊湊,顏色則以純淨無雜色,濃郁鮮亮者為優,透明度以適中為宜,並且越高越好,而是要跟玉質緊密結合,除此之外,也可用放大鏡觀察玉石內部結構,顆粒大小,綹裂分布和纖維結構等等。
二、雕工:古玉的雕工不僅觀察玉雕的作工,比例、拋光、神韻、線條等等,還需要結合古玉的時代背景、藝術風格、雕琢特色等方面考量。
三、沁色:古玉器多有沁色,它埋藏在地下時,因地底環境、水、溫度、礦物侵蝕等等而形成的沁色,環境不同,時間長短都會影響沁色的特徵,可據此結合出土環境鑑別。

收藏辨別

玉器的鑑別,有三個內容,一是鑑別玉質,即玉器的玉料品種是什麼;二是鑑別人工處理,即玉器的顏色及古玉的沁色或者其它特性是否人工處理所致;三是鑑別仿冒品甚至合成品,即將真品的假冒者鑑別出來。

軟玉鑑別

軟玉通常被人工處理者並不多見,因其追求的是色白,因而用不著想方設法去染色。軟玉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名貴的玉種。因而有仿冒品出現。出現最多的仿冒品是蛇紋石玉、石英岩玉和方解石玉等。
軟玉的感觀特徵,一是光澤,為特徵的油脂光澤,或帶有油脂感的玻璃;二是結構,軟玉是一種纖維狀小晶體交織組成的玉石,可以見到纖維狀小晶體交織組成的、稀疏不等的花斑,但卻沒有透明的顆粒狀小晶體,也就是所謂的“斑晶”;三是透明度,相對可能混淆的玉石而言,它的透明度相對較差,雖說是半透明至不透明,實際上大部分玉石是微透明的,而半透明的軟玉已不容易見到。

硬玉鑑別

翡翠的表面有星點狀、線狀及片狀閃光。翡翠的顏色豐富多彩,是其他寶石所不具備的,所以看顏色不僅要看色彩與色調,也要注意到顏色的組合和分布。
翡翠的光澤是玻璃光澤、油脂光澤或者是帶油脂的玻璃光澤。透明水頭好的翡翠清潤透撤,為其他玉石所沒有。
將翡翠光滑表面於臉上或唇邊有涼涼的感覺。

辨別好壞

1、玉器顏色:
玉器色彩豐富,常見有綠色,紅色,褐色,黃色、紫羅蘭色、藍色和白色等,一分色,一分水,一分種,一分價,如是滿綠水好的通常其價位極高,一般價格是不可能買到的,否則多為假貨(BC貨)。
2、玉器水頭:
玉器的透明度,行話俗稱“水頭”。“一分水頭十兩銀”,水頭越好的玉器價值越高。
3、玉器質地:
玉器的質地,行話俗稱“種”。種好的玉器,質地細膩、結構緻密,經打磨拋光後光澤較高,聲音清脆。如玻璃地、冰地、冰糯地等等,種質越好,價值越高。
4、玉器工藝:
玉器的價值還體現在出神入化的創意和巧奪天工的工藝上。要注意觀看雕件品的毛料大小,挖髒去裂,定型、決定題材,雕件品分掛件,玩件,擺件。人物、山水、花卉,隨型雕琢,線條流暢,特別要注意雕琢的陽面和陰面及底部是否光滑平整。一件構思巧妙、造型精美、線條流暢、俏色獨特的玉器,其綜合價值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5、玉器大小:
掛件一般面積在3-5厘米左右最適當,件頭過小的多為玉石碎料邊角料加工而成,擺件大小可隨意,但件品的厚度、高度直接影響到透明度(俗稱水頭),薄的透明度高厚的透明度就底。同時要求注意莊形,型正與否直接影響到該件產品的價值高低。

鑑定方法

可以用以下的方法進行鑑別:
第一,當你在眼花繚亂的玉器攤上挑選玉器而無法分辨真假時,可以就地取材,將一滴水滴在玉器上。如果水滴成露珠狀久不散開,就證明是真玉;如果水滴一下子就消失掉,那么就說明是次品或者假貨。
第二,感知。挑選玉器時,可以用手來回觸摸,如果感覺到一種冰涼潤滑感,則有可能是真玉,因為真玉具備這一秉性。
第三,把所看中的玉器拿起,朝向光明處看,如果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布,就說明是真玉。
第四,如果玉器商販允許,可以用舌尖舐。真玉有澀感,假玉沒有這一秉性。
第五,如果你在非正規玉器市場上挑選玉器,最好是帶上放大鏡。因為用放大鏡可以分辨出玉器的好劣。一般情況下,把玉器放在放大鏡下看,如果是真玉,少裂痕或者無裂痕的為好玉。如果裂痕很多或者很大,則證明是劣貨。
生活常識鑑定方法
水鑑別法: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狀久不散開者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偽劣貨。
手觸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涼潤滑之感。
視察法:將玉器朝向光明處,如陽光、燈光處,如果顏色剔透、綠色均勻分布就是真玉。
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而假玉則無澀的感覺
放大鏡觀看法:將選購的玉器放在放大鏡下觀看,主要是有無裂痕,無裂痕者為上乘優質玉,有裂痕者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價值亦大減,裂痕越多越明顯的,價值也就越低。
另外,如果自己沒有關於玉器的相關知識,或者沒有多大把握在非正規市場上買到好玉,那么,去看玉、買玉時,最好是帶上懂得看玉的朋友一道,以防吃啞巴虧。
一、從玉器的工藝痕跡鑑定;二、氧化鑑定;三、凝結物鑑定;四、藝術水平鑑定;五、沁色鑑定;六、氣味鑑定
一、收藏玉器之前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當代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一至六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李英豪的《鑑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台灣古玉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鑑定全集》(上、下冊)等。
二、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儘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沒有這些感覺。
三、至少宋代就出現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清以後造假越來越多,也有前無古人的創造,如"狗玉"、"羊玉"、"風玉"等新品,引人上當。
四、古玉器的仿品、贗品大都採用價格低廉的岫巖玉、獨山玉、藍田玉或其他低質雜玉,這些玉硬度大都低於5.5。和田優質玉料每年產量極少,市場價每公斤已逾十萬元,其硬度為6至6.5,因成本和加工難度高,作偽者極少採用和田白玉。
五、一般小鋼刀硬度為5.5左右,用力戳玉器,仿品、贗品就可以一目了然。
六、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鑑別時要特別留心。
七、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學藥水浸蝕的,弄清楚相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
八、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型,半圓型和U型等,U型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九、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麵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線條槽品兩側邊有毛道崩裂現象是現代"機器工"的特點。

鑑別作偽

一、古玉改作
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玉大件,器形完整的很少,於是作偽者按原來器物的造型及紋飾改成零星小件,或對殘器進行補整,對容易暴露作偽之處的斧鑿之痕重點進行染色、褪光。
二、古玉後雕
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規整、雕琢不精的古玉進行加工。將素麵的或一面有紋飾一面素麵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冢紋飾。素麵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較多選用的器物。
三、人工染色
主要用於新玉的仿古作偽,其中燒、烤、煮、炸是人工染色的主要方法,既可單獨使用,也可綜合使用這些染色法。最常見的是:
1.提油法
又稱油煎法,是將玉器需染色部分放人油鍋中炸,隨油炸時間的長短不同,玉器表面就出現深淺不一的棗皮紅、桔皮紅等色。
2.酸蝕法
即將仿古玉器放入強酸之中,使玉器表面出現高低不平現象,有的經過強酸腐蝕後呈現雞骨白色,有的再按需要染色。
3.褪光法
即將仿古玉器放入糠麩中磨擦,在磨擦中利用糠麩的油脂,均勻褪光,使新玉產生古玉般柔和滋潤的光澤。
4.仿牛毛紋法
在寒冬臘月,用濃灰水或濃烏梅水浸沒已製成的玉器,放文火中煮兩天,乘熱取出放在風雪漫天的室外,使玉紋凍裂,出現像頭髮絲細的凍裂紋痕,再把茜草汁加上少許硃砂,用竹枝點燃燒烤,或是把玉放在烏木屑或紅木屑里煨烤,紅色牛毛紋就出來了,俗稱"風玉"。
5.仿雞骨白法
古玉中偶能見"像煮過的雞骨一樣"的白玉,俗稱"石灰沁",是受地火所致,極為名貴。偽造者於是人為地將次白玉,次岫巖玉等次等材料製成的玉器放在大火中燒,趁灰燼熱時,用水猛潑,製作雞骨白的"古玉器",但沒有玉的溫潤透明的光澤,已同朽爛枯石一樣,毫無靈氣。
6.造斑法古玉質上的紅色斑,俗稱血沁。作偽方法是把製成的玉器置火上燒熱後,馬上置入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狗或貓腹腔內,縫牢,埋在地下,一年後取出,玉呈土花血斑。也有將玉放進割開的活羊腿里,再把傷口縫好,幾年後取出,玉上自然也帶上了血沁,俗稱"狗玉"。如放在羊腿里做血芯即俗稱"羊玉"。
7.叩銹法此為古代偽造土銹的辦法。相傳乾隆年間,無錫阿叩先作毛坯玉器,再用鐵屑拌之,並用熱醋淬之,然後放在潮濕的地里。十幾天后再埋人人來人往的大街下,過幾個月後取出來,則玉為鐵屑所浸蝕,遍體桔皮紋,紋中的鐵鏽呈深紅色。用水煮後顏色會變暗,且有土斑,其中灰土不容易褪去,極似古玉,俗稱"叩玉"。
8.偽造黑斑法用水將玉煮熱後,架在鐵篦之上,用火燒之。邊燒邊在玉上塗抹蠟油,不受時間限制,直至黑斑形成為止。或是用浸濕的舊棉花包好,用柴火燒之,棉花乾時用水澆之。等到黑色入骨而不是浮在表面,也不發白,黑斑就造成了。

收藏標準

玉質
材料是玉飾收藏的首要前提,優質玉材對於一件玉飾至關重要,如玉質、玉色、光澤、緻密度等都是玉材等級的要素,不應忽視。不同品種的玉材,其材質特點和評價的要素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如和田玉要求顏色純白並且溫潤細膩為好,透明度高了反而不好,而翡翠則要求顏色艷麗純正且種水俱佳為好,透明度越高越好。又如一般的玉料要求其顏色純、無明顯色帶為好,而像孔雀石、瑪瑙等玉石則視顏色分帶後形成的圖案和紋理為美。所以,判斷玉質的好壞,必須要準確地判別玉石的品種,掌握其材質特點,這樣才能準確判斷其價值的高低。
造型和紋飾
造型是玉器審美的構架,也是決定玉飾收藏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造型是由功能及玉坯形狀決定的,其比例權衡要適當。紋飾是玉器的裝飾,它的美醜容易被人們覺察和感受,一般來說它服從於器型的需要。造型和紋飾兩者都取決於社會功能的需要。紋飾要看結構、章法、繁簡、疏密等的處理,凡結構章法有條不紊、統一和諧的就具有鑑賞價值。另外,造型和紋飾一般具有較強的時代特點,不同歷史時期的玉器作品其造型和紋飾是不同的。所以,準確地判斷玉器的價值,不僅要懂得從美學的角度品評其造型和紋飾的美,還要熟悉和掌握各歷史時期的造型和紋飾特點,從而準確地判定它附加的歷史價值。對於某些玉器而言,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占其總價值的絕大部分。
雕工
雕工包括設計和技法。凡砣工利落流暢、嫻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較美的,反之,板滯纖弱、拖泥帶水,則是收藏價值銳減的標誌,不可貿然藏之。玉雕藝術要繼承傳統,更要創新以求得發展。玉飾創新表現在對材料、工藝、題材的創新。例如古代傳統玉材只有一二十種,而對玉料的使用有了很大的突破:一方面在於套用新的原料;另一方面在於對其他不同性質原料的組合套用,如玉與寶石、貴金屬的組合。因此,要能夠量料選材,因材施藝,充分利用原料本身的色彩。光澤、質地、紋理、形態以及重量感等天然優勢,通過獨特的設計、創意,表現得充分、自然,並與作品主題達到高度的統一,這就是在玉器用材方面的一種突破、一種創新。玉器作品是否有特殊的創新工藝技術套用,也是玉器評價的重要方面,具有特殊工藝的玉器作品,其價值也會有所提升。
藝術風格
藝術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難做到的。凡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的作品都是藝術美的表現,反映了豐富的收藏價值;反之,徒具形骸,一味摹古者都是違反藝術美的作品,鑑賞價值就遜色得多了。一件藝術性高的玉器不僅要有精美的藝術表現,同時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它不僅體現了製作者的文化修養和高超的技藝,還讓我們感受到它的靈魂和智慧。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美好的視覺感受,同時還是更高的精神享受。例如,有一塊極好的綠色翡翠,色澤純正,種水俱佳,唯一的缺點是中間有一小塊呈條狀的白色瑕疵。如要去除這一瑕疵,必然會損失很多極好的綠色部分,真讓人左右為難。最後,製作者把它雕成了一條又白又肥的蠶正在吃一片又綠又嫩的桑葉,不僅把白色的瑕疵巧妙地加以利用,而且整個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宛若天成,讓人讚嘆不已。像這樣具有靈性的藝術佳品能不身價百倍嗎!如果一件玉器作品只是迎合市俗的一般嗜好,或是以奇巧炫人耳目,僅僅滿足於某種官能刺激,這樣的玉器作品就會被認為低俗。如果玉器作品在思想內容和形式風格上不但為人們所樂於接受,並且能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使人的感情得到淨化,思想得到提高,這樣的玉器作品就會被譽為風格高雅純正。

收藏要點

一要懂貨
三個層面:真假辨別、質量評價、市場價格
二看工藝
工藝:工藝表現藝術之美。玉不琢,不成器。詩經上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工藝的目的:一是去除雜質瑕疵、遮綹避裂;二是巧用色、種、瑕疵等;三是通過工藝表達人們的文化思想和美感,使飾品成為一件藝術品。
工藝優劣的評價:主要從外形、圖案創新、題材獨特有蘊義、雕琢精細、俏色種、拋光等六個方面
三觀特性和賣點
四解市場及走勢
五品藝術:優質、精美、高檔、罕見飾品。
六藏系列化、專業化、有針對性。
七遇珍品:勿失良機,果斷下手。(收藏愛好者都知道每一件藏品是否能夠收入囊中是要看緣分的)
總之,評價一塊玉的好壞,先看其有無翠色,然後看雕工,再看是新坑還是老坑,最後看透明度。

收藏誤區

誤區一:盲目求白,看到白玉就以為是和田白玉
玉可以美容,可以使人紅顏永駐。所以白玉很受愛玉之人的青睞。在選玉送給母親時,也寄託了一種白玉無瑕的美好寓意,認為玉越白,越值錢。這種選擇也是不科學的。這裡說的白玉是指含透閃石95%以上的白色軟玉,主要產於新疆和田。和田白玉潔白溫潤,氣質高貴,是收藏的寵兒,但有的藏家盲目求白,只要看到白的玉石,就以為是新疆白玉而掏錢購買,其實白玉並非只是和田白玉,青海玉、俄羅斯玉、韓國玉都有白玉,這幾種玉與和田白玉的價格相差很多,一些商家往往拿青海白玉或俄羅斯玉冒充和田白玉,收藏者一定要仔細鑑定,以免上當。
誤區二:認為羊脂白玉應該是有較高油脂度、有柔和白度
羊脂白玉為軟玉中之上品,極為珍貴,又稱白玉之最。但羊脂白玉是新疆白玉中的極品,白、糯、潤、溫、細,且數量少,不少人看到很白的玉就誤認為是羊脂白玉,其實白玉與羊脂白玉在礦物質成分和化學結構上是有區別的,用儀器測定可以清楚地看到區別,在玉器市場上人們無法時刻用精密儀器鑑定,便漸漸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標準,認為羊脂白玉應該是有較高油脂度、有柔和白度、潤澤細膩的新疆白玉籽料。
對於經驗豐富的行家來說,區分白玉和羊脂白玉不是什麼難題,但一般愛好者往往錯把白度高的玉當做羊脂白玉,要是買到新疆白玉的話還好,可要是買到青海白玉、俄羅斯白玉的話,價格就比羊脂白玉低很多了。市場上有用水石冒充羊脂白玉的,但水石白得比較乾澀、僵硬,而羊脂玉有油脂光澤,反射光線不強,購買時要注意區分。
現在羊脂白玉玉礦已經枯竭,新品不多,以前出產的大都被藏家珍藏,能買到好的白玉就不錯了。因此,在購買時要認清優劣,不要盲目追求羊脂白玉,避免花冤枉錢。
誤區三:覺得古玉比新玉更有升值空間
古玉在拍賣中價格屢創新高,致使一部分人只認古玉,覺得古玉比新玉更有升值空間。所以,大家在選購玉飾品為禮物時,會盲目選擇古玉。其實這要綜合來看,如果古玉沒有很好的題材和歷史內涵,其價值不一定比新玉高,一些現代玉雕大師的作品也屢創拍價新高。我們要理性收藏新玉和古玉,找準投資熱點,必有升值空間。
誤區四:撿漏心理,想買到一件好玉一夜暴富
想買到一件好玉一夜暴富的想法是不現實的。商家在賣東西的時候往往花言巧語,誤導買家以為自己能撿漏,撿到“餡餅”了。希望大家投資玉器保持良好的心態,不求暴富,但求長久,“只要買對,不怕買貴”,今年買的玉看似貴了,但是明年再回頭看,發現還是值得。遇到鑑定問題多和專家交流,多學習,眼力高了,投資收益自然就會高了。
誤區五:帶皮的就是籽料
玉品愛好者看到那種有皮的玉就誤認為是籽料,這是錯誤的。過分看重玉皮帶來的是造假皮之歪風,用山料甚至其他不好的玉料在機器里滾成籽料外形,再燒上皮子,沒有經驗的買家很容易上當。大家在購買時要擦亮眼睛,避免把山料當籽料。有的藏家認為不帶皮的玉不是好玉,至於需不需要留皮,什麼位置留皮,這和雕刻工匠的藝術眼光有關係,作者在設計作品時,根據所雕刻的題材或皮色的位置,來選擇是不是需要去掉皮子,皮色不好的話就要去掉,只保留好的玉質,如果皮色美,就可以保留皮子加以巧妙利用,俗稱“巧雕”,俏色用得好會錦上添花,大大提高玉的價值。
誤區六:很多人追捧和田籽料,輕視山料
時下很多人對和田籽料甚為追捧,反而輕視山料,認為山料不潤、顏色乾白,寧可要一個籽料的小墜也不要山料的大把件,這是有點極端的。和田籽料的價格限制了很多人的購買力,山料的價格這幾年迅速增長,相對少之又少的籽料來說,山料的數量還是較多的,大家不妨選擇好的山料作為投資對象,升值潛力也是很大的,但要注意有不法商人用加工過的山料冒充籽料出售。
誤區七:和田玉硬度高,可以劃破玻璃
和田玉飾品,外形精美,質地細膩如脂。和田玉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不論到哪都會給人一種體面感,戴上自然心情愉悅,長此以往身心健康。和田玉硬度高,韌性強,可以劃破玻璃,有的人在賣玉器時,喜歡拿來劃一下玻璃,看到能划動玻璃自身無損的話,就斷定為玉,這是不科學的。玻璃的硬度通常為摩氏6度,而石英質玉石、瑪瑙、紅綠寶石,以及一些人造寶石硬度都在6度以上,就算同等硬度的材料也能互相劃刻,顯然不能作為判斷標準。
誤區八:以重計價,忽視其他
玉的價格不能單純以重量計算價格,還要看綜合方面的因素,比如玉色、材質、工藝、沁色等方面。一件有歷史故事或特殊意義的古玉,或工藝大師雕刻的新玉,其價格都遠大於重量所體現的價值。
誤區九:玉經過精心雕琢收藏價值更是不容小窺
自古有言:“玉不琢不成器”。很多愛玉之人喜歡買玉贈自己的母親,以表達母親對自己的培育教養之恩。玉經過精心雕琢,其收藏價值更是不容小窺。可是,有些藏家只認雕工,認為沒有雕工玉就不美了,這就有點偏激了。大家都知道田黃石很昂貴,篆刻大師用田黃治印留邊款時都儘量少刻字,惜石如金。玉器便是如此,面對有漂亮皮色的籽料,玉雕大師往往都不忍下手,頂多只是去掉雜色,或只打個孔用於佩戴,很多籽料都保持著原貌出現在各個拍賣會中,原石陳設也成為一種美。
誤區十:急功近利,落入故事圈套
很多朋友到市場上看到心儀的玉,便急於想買下。商家看準時機,添油加醋編造一番故事,讓人誤以為這塊玉有來頭,有典故,升值潛力大,不買就虧了,致使買家頭腦一熱就乖乖掏錢。雖然編故事的伎倆只能對付某些“菜鳥”買家,但這樣的事還是屢見不鮮的。 收藏需知誤區一:收藏老玉比新玉好。老玉和新玉各有千秋,不能單憑新老作為收藏標準。一是從玉質本身來說不存在新老問題,玉的形成要3億年時間,所謂老玉只能從使用時間程度來說明。目前行業內以百年來計算,使用百年以上的玉器稱為“老玉件”。二是從老玉件來說,收藏的不是玉質本身而是收藏它的故事,它的歷史,它的文化內涵,它的時代特徵。有故事才有價值,有時代特徵才值得收藏,所以並非所有老玉件都值得收藏。三是從材質上相比,新玉材質要比老玉好,溫潤堅密,潔白無瑕,如同凝脂,而且如今雕刻工藝也越來越好。老玉件除了材質比不上新玉,由於使用年份久遠多少還存在一些瑕疵,如開裂、殘缺等。
誤區二:收藏越多越好。有的收藏愛好者,逢玉必買,不分玉的種類,玉質的好壞,也不論工藝水平。如今玉的種類很多,從大類上分就達14種之多。玉的種類不同,其價值也不同。如就20克重的玉料來說,和田籽料可以賣10萬元,和田山料或俄羅斯料只能賣2-3萬元,青海料1萬元,韓料也就幾百元,阿富汗玉則只有幾十元。一般收藏玉器先看玉質,再看工藝。其次,搞收藏買百件玉器不如買一件精品。目前,玉器價格呈兩極分化,高檔玉器每年以20%幅度往上漲,而低檔玉器只能作為工藝品,它不但沒升值空間,反而還往下走。
誤區三:憑主觀經驗購買玉器。隨著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造假手段也越來越高明,一些老玉件造假達到極高水平,不能單憑一些老經驗主觀判斷玉器新老。老玉件除了時代特徵外,在紋飾、沁色、玉質上與新玉都有所不同,要從多方面綜合分析,有一點不符合就可斷定是新玉。
誤區四:逢玉必雕。玉器雕件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玉質不好雜質較多,為了達到更完美的效果,往往把玉料的雜質剔除。二是古代玉器只供帝王所享用,不惜玉料成本,只追求工藝完美。其實,好的玉石不需要雕刻,它會與人溝通,與主人心心相印。

選購要領

1、目前玉器贗品所使用的是一些質量極差、價格極低的玉石雜色料或石性嚴重的次料進行偽造,成形以後再進行人為強化腐蝕,造成玉器表面形成極厚的氧化腐蝕皮層。這種皮層容易脫落而且脫落後根本沒有潔淨透潤的質地。這種花地雜色料是歷代古玉不使用的,只是現代騙人用的一種石料。
2、要認識和掌握歷代玉器繪畫風格及表現風格,並掌握各時代玉器造型風格結構特徵。在辨偽中,有些玉器可以從造型結構上確認真與偽,但是有些高仿贗品極難識別。在這種情況下,要從其他方面搜尋真與偽的差別證據,由於民間玉器的風格造型極其複雜,因而不能以器型風格決定其真偽,而只能作為感覺效果判斷的一項參考。
3、玉器藝術的工藝與美術的完美結合體,古玉完美地體現了工藝效果。而贗品在這方面有明顯缺陷和不足,要么結構造型美而工藝技術磨製卻達不到這種效果,要么工藝設計有缺陷。
4、從古至今製造玉器設備工藝和工具材料在不斷地改革發展提高,因此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工藝技術特徵。儘可能地去了解真品的基本特徵,就會在實踐中認識到現代贗品哪些部位工藝不對,哪些工藝技術磨製有缺陷。要認識到玉器的加工方式從古至今始終利用的半手工半機械化的方式,在實踐中必須分析工藝效果,哪些是機械設備本身的性能造成,哪些又是人為手工操作的不穩定性造成,從這方面區別真偽。另一方面要有能力認識玉工磨製水平的差異所造成的某些工藝效果,識破贗品故意製造工藝誤差或某些工藝技術缺陷,對比真偽玉器工藝死角部位的差異。現代加工工具的材料和研磨材料的組成成分與傳統之間的差別,造成紋飾線條方面的工藝磨製產生明顯不同。這種不同是設備工具及材料造成的,不是現代設備能夠模仿的。古玉器的加工磨製主要採用游離沙式的研磨方式,這與現代贗品的固定磨削式的成形的玉器有明顯的工藝差別。要掌握歷代古玉在工藝磨製程式方面的規律,以及各種工藝技術處理手段方面的特徵規律,對比贗品哪些部位的程式和處理手段有差別。
5、歷代古玉普遍存在著巧色及帶色料玉器的現象,但這種材料在原有的基礎上又經歷長期地下環境的浸蝕,造成局部色料部位被首先氧化腐蝕,這方面有這樣一些特徵規律。玉器被氧化浸蝕部位大部分是由於某部位的硬度、密度及耐腐蝕性差造成的,特別是由於內部應力造成的玉器裂紋,這種狀態會被首先滲透或浸蝕,它與贗品人為製造的假效果有結構上的差別。現代贗品利用色料、邊角髒料假冒玉器的氧化,特別是利用材料本身的氧化石皮假冒,這種造偽已成為當前最重要的模仿手段。實際上這類贗被假冒的部位其硬度、密度結構和色差,與真品存在本質上的差別,必須識別哪些是色料雜料和天然氧化皮仿造的贗品,哪些是真正腐蝕受沁。真正的古玉無論受到哪些氧化腐蝕受沁都會產生硬度變化、色差變化、滲透過渡等現象,而贗品人為製造的明顯的滲透現象、硬度變化、色差和過渡等現象。要在廣泛的實踐中掌握真品氧化腐蝕受沁的特徵規律,在此基礎上區別哪些是人為的強化作偽,哪些是玉器的真正腐蝕受沁。
6、掌握生坑玉器的主要特徵。所謂生坑玉器的指出土以後沒有進行過任何清造處理,玉器本身粘附著各種沉積物質,而且附著力極強。而贗品是採用人為製造在玉表的附著物,這種人造附著物質粘結密度及粘結力很差,這是辨別真偽的一方面,生坑玉器應沒有任何人為處理留下的痕跡。
7、半生坑玉器主要指出土後經過人為的清洗處理,這類玉器已失掉了生坑玉器的種種出土特徵。一般情況下,死角部位或某些腐蝕殘損部位能夠留下沉積物質,由於清洗有些部位會出現輕微劃痕,工藝稜角出會產生輕微的人為致殘現象。而仿造半生坑玉器的贗品主要採取製造表面氧化層工藝方面採用保持工藝稜角部位的鋒利度,死角部位沉積物質附著力卻很差。要特別注意並有能力區別半生坑玉器。
8、半熟坑玉器的指出土後經過幾年或幾十年的收藏,手感及透潤程度並沒有達到相當的熟舊程度。這類玉器表面有氧化質感並有輕微的磨損,輕微的稜角碰傷,有些死角部位仍然存留沉積物及其他各種特徵。這種玉器必須進行全面的分析,仿造成這類玉器的贗品主要是採取球磨振盪設備及噴沙設備製造表面氧化質感效果,使整體結構及工藝稜角產生圓滑過渡。這類玉器的仿造難度很大,與真品對比會找到贗品的很多漏洞。
9、熟坑玉器是長期收藏把玩使用的玉器,工藝稜角有相當的圓滑過渡,手感極好。在把玩中,人體的汗液、酸、鹼、植物蠟等滲透到玉器縱深,使玉器內部折射光加強交反射到玉器表面形成半透明狀態的油透感,經過人為長期盤磨會使玉器表面產生不同時期的劃痕重疊現象,有些殘損會產生殘痕圓滑過渡。而贗品不具備這種時間和條件,因此只能採取加強表面光亮度的手段進行假冒。當前有一定數量的假熟坑玉器,仿造效果普遍不佳。
10、收藏玉器應當對雕塑、瓷器、繪畫、竹木牙角、金銀銅器等古董的收藏知識也作一些了解,因為其他類古董的特徵規律與玉器是相通的,尤其同時代的物品往往在形狀、花紋等方面會有一些相同的元素。了解這些知識,對玉器真假的辨別會起很重要的作用。

收藏價值

俗話說:“玉必有意,意必吉祥”飾物掛件上精雕的各種題材,寓意萬事如意,即福運連連、永享祿位,福壽無邊。
然而現代社會的反展,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使得黃金的走勢波動很大,而玉器的價值比黃金更堅挺,一些國家將玉作為結賬貨幣。
玉器不僅作為國禮在國事交往中作為禮讚的使用,而且有鎮邪祛災之意。
玉飾為何能保值增值?
1、美麗性
2、耐久性
3、稀有性
4、世界性:(玉器以其世界性且堅挺的貨幣作為結賬貨幣)
5、壟斷性:原料通過拍賣方式交易
6、傳統文化因素:孔子認為,玉有十一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於玉”,“無玉不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