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海是一個後起的城鎮(城市)。唐代天寶十年(751年),上海才成為華亭縣治所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成為府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有了第二個縣——上海縣。自19世紀後半葉以來,上海在幾十年間就由黃埔江畔的小縣城迅速成為大都市,因此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上海是無古可考的。
然而1949年以來的六十年間,上海的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數十處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其中崧澤、廣富林、馬橋都是考古學文化命名的重要遺址,在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2006年,普陀區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從全國2000餘項考古項目中脫穎而出,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目錄
序
概述
第一章紀年墓
1.嘉定四先生唐時升家族墓
2.上海城隍爺秦裕伯家族墓祠
3.奉訓大夫廣西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朱熙家族墓
4.武略將軍楊四山家族墓
5.李氏墓
6.陸秋嚴家族墓
7.大興縣丞韓思聰墓
8.處士黃孟碹夫婦墓
9.刑部郎中奚時亨家族墓
10.翟安人印妙真墓
11.昭信校尉徐勉墓
12.處士方賓桂家族墓
13.南京吏部尚書朱恩家族墓
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15.湖廣參議張萱家族墓
16.都察院右都御使唐殉墓
17.南京兵部尚書張悅家族墓
18.廣昌縣知縣岳山家族墓
19.雙孝沈輔家族墓
20.陸醒心家族墓
21.禮部尚書張駿家族墓
22.南安知府張弼家族墓
23.南安知府張弼祖墳
24.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莊傑墓
25.刑部員外郎唐歡家族墓
26.光祿寺少卿顧從禮家族墓
27.宰輔徐階家族墓
28.兵部職方清吏司員外郎贈尚寶司司函嚴貞度家族墓
29.道士顧守清、張永馨墓
30.鴻臚序班何文瑞家族墓
31.禮部尚書董其昌家族墓
32.贈奉政大夫朱察卿家族墓
33.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右侍郎陸深家族墓
34.倪鏞家族墓
35.崇明知縣唐一岑墓
36.平倭墓
37.廣西道監察御史宋蕙家族墓
38.兵部車駕司郎中贈奉政大夫唐自化家族墓
39.光祿寺少卿楊允繩家族墓
40.禮部尚書徐學謨家族墓
41.光祿寺掌醢署監事潘允徵家族墓
42.雲南道監察御使徐宗魯家族墓
43.南京太僕寺卿林景暢家族墓
44.刑部員外郎顧斌家族墓
45.雲南道按察副使楊道亨家族墓
46.登州府同知李新齋家族墓
47.趙氏墓
48.兵部左侍郎張任家族墓
49.朱守城夫婦墓
50.宛平南路三品官員夫婦墓
51.福建布政使司右參議鍾宇淳家族墓
52.南京通政使司艾可久家族墓
53.雲南按察司副使喬木家族墓
54.南京太僕寺少卿陳所蘊夫婦墓
55.河南府推官諸純臣夫婦墓
56.四川右布政使潘允端家族墓
57.禮部尚書陸樹聲家族墓
58.陸深後裔家族墓
59.國子監監生褚永祚夫婦墓
60.蕭山縣主薄沈茲夫婦墓
61.任孝信父母墓
62.陸思軒家族墓
63.華東政法學院墓
64.武英殿中書文林朗王徹夫婦墓
65.禮部尚書徐光啟墓
66.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家族墓
第二章佚年墓(以區排序)
(一)松江區
S27北場大隊墓
S30崑岡李家墳
S31西吳大隊墓
S33古林紙工公司工地墓
S34科貝特公司墓
S35新州印刷包裝公司工地墓
S37薛家村七隊墓
S42葉榭董氏夫婦合葬墓
S43清真寺穆斯林墓地
S44岳陽街道墓
S46大廟村墓
松江明墓錫器
(二)青浦區
Q4僑鑫公寓墓
(三)嘉定區
J3財神廟墓
J8陳家墳墓
J21博樂路墓
J38國際汽車城墓
(四)寶山區
B2躍進公社墓
B5月浦鄉樂業村第九生產隊墓
B6劉行公社老安大隊城北生產隊墓
B7示範果園村墓
B9羅涇海星大隊墓
(五)金山區
Jj1勇敢村墓群
Jj6亭新公社新華八隊墓
(六)南匯區
N6六灶鄉墓
(七)閔行區
M7杜行康橋村墓
M8臨江村墓
M9三友大隊墓
M14吳涇焦化廠墓
M17紀王鄉墓
(八)浦東新區
P2程家宅墓
P4三林懿德生產隊墓
P5高橋鎮墓
P13老虎墳山墓
(九)黃浦區
H4市南中學墓
H6求知中學墓
H11永郡孫氏孺人墓
H12斜橋肇家浜路墓
H13海潮路墓
H14刑部主事孫公墓
H15雲毅大廈墓
(一0)盧灣區
L4順昌路622號市印六廠墓
L7金陵西路141號墓
L8斜徐路258號墓
L9斜徐路498號墓
L10金陵西路近延安路工地墓
L11淡水路416號墓
L12淡水路416號墓
……
第三章徵集墓誌
第四章墓葬形制初探
第五章出土文物初探
第六章主要墓主人簡介
附表
英文提要
後記
圖版
前言
上海是一個後起的城鎮(城市)。唐代天寶十年(751年),上海才成為華亭縣治所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成為府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有了第二個縣——上海縣。自19世紀後半葉以來,上海在幾十年間就由黃埔江畔的小縣城迅速成為大都市,因此多年來許多人都認為上海是無古可考的。然而1949年以來的六十年間,上海的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數十處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其中崧澤、廣富林、馬橋都是考古學文化命名的重要遺址,在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2006年,普陀區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從全國2000餘項考古項目中脫穎而出,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8年,松江廣富林遺址又進入“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名單。上海還發現了各時期的墓葬。從遺址中發現墓葬最多的崧澤一處,就有馬家浜文化墓葬17座,崧澤文化墓葬148座。秦漢以下的墓葬出土更多。明代墓葬是上海境內發現最多的,它們是了解上海明代社會的實物資料。然而,多年來這數百座明代墓葬只有少數隨葬品特別豐富的發表了發掘簡報,大量材料仍被鎖在資料櫃內、睡在文物庫房中。研究者對上海有這么多的明墓知之不多,社會各界的了解就更少了。
從近六十年來的考古實踐看,上海最豐富的考古成果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前後兩端,前端是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已經發表了《崧澤》、《福泉山》、 《馬橋》等三部報告;後端是明代墓葬,只比較零散地發表了為數不多的簡報,或從鑑賞的角度挑選,有小部分珍貴文物散見於一些圖錄之中。兩相對照,很不對稱。將這數百座墓葬的材料全部公布,是考古研究的需要,也是學術界的期盼,更是歷史賦予上海考古人的責任。
精彩書摘
位於閔行區浦江鎮陳行題橋老鎮南長壽寺西側,原陳行鎮勤勞村十組。占地面積2畝余,墓前原排列石翁仲、石馬、石羊、石碑等,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1959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糯米漿三合土澆築石板墓1座,3穴室,地面尚存石牌坊1座,匾額書“秦公墓祠”。石碑2通,一通為清同治十三年“重修長壽里秦公墓祠記”,一通字跡漫漶不清。石方鼎1件;1963年出土存放遺骨的青石函1件;後又先後出土清同治年間秦裕伯、秦良顥墓碑各1通。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