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閱讀過去》作為最經典的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的入門書,本書第三版已全面更新和改寫,旨在回應考古學中不斷湧現的理論討論。伊恩·霍德和司格特·哈特森提出,考古學家必須重建過去的意義,而為了完成這一複雜而不確定的任務,他們必須接納多種理論立場。雖然仍立足於詮釋學、行為者和歷史,作者們討論了後結構主義、新進化理論的前沿進展,以及像想像學這樣全新的分支。
“本書將強力引發考古學內一場必要的對話,不僅要考慮我們如何看待過去,也要考慮我們如何看待我們在當今的角色。”
作者介紹
伊恩·霍德,美國史丹福大學滅化和社會人類學系敦勒維講座教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代表作包括《閱讀過去》(1986,1991,2003)、《考古學過程導論》(1999)和《當代考古學理論》(2001)。近期王要研究方向為近東考古學和考古學理論。
特色
近代意義的中國考古學的生成雖然是十九世紀末西學東漸的澤被所至,但在其不足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長期以來與西方學術主流相互隔絕。最近二十年間,西方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的翻譯和評介漸成風尚,其中不少譯作影響了許多考古學者。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推出的《西方考古學譯叢》首輯計有五種,無論在出版品種規模上,還是所選原著與當前西方理論潮流的關聯程度上,都是無前例町循的。
西方考古學的翻譯,如其他西方學術翻譯一樣,既忌諱但憑澤者見識高下及個人好惡以偏概全地引介,也擔心輾轉多途的引進原著僅具有學術史意義,而與當前學術潮流無涉。基於這種考慮,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多方聯絡至今仍然活躍在研究前沿的西方同行,請求予以推介最能代表近二十年來西方考古學理論發展趨勢的著述。在此基礎之上,他們甄選了五種著述,編輯為《西方考古學譯叢》的首輯:崔格爾《考古學思想史》是自丹尼爾《考古學一百五十年》以來最優秀的考古學史著作,並且首開思想史視野下考古學活動的觀察門徑。戴維德和克拉梅爾的《民族考古學實踐》是民族考古學嘗試作為新的學科分支的正名之作。達柯《理論考古學》和詹森《考古學理論導論》一直被歐美大學的考古學導論課程當成選用教材。霍德和哈特森的《閱讀過去》則奠定了西方考古學中作。
為詮釋學的後過程主義考古學的基礎。以上五種原著在國外曾多次再版重印,均屬言及西方考古學理論不可迴避的重要作品。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力求保持原著的行文風格和寫作習慣,我們對此深表贊同,並在編輯過程中予以尊重。但出於譯叢構成的考慮,我們謹慎地調整了部分體例,以求統一。文中加注和索引格式均遵循原著風格,原著的參考文獻目錄也完整地附於書後,未作任何改動,便於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查找相關文獻。原書的插圖(尤其是轉引自更早期的著述的插圖)也儘量保持原貌,而未作重繪;尤其是圖文合一的插圖均依原樣保留,而未強行分割翻譯。
作為一個蜚聲海外的古籍出版社,多年來嶽麓書社一直是古代經典學術著作出版的重鎮。在學科研究日益多元化、邊緣化的今天,泥古不化、閉門造車顯然都不是我們應有的學術姿態。搶占新世紀學術研究的制高點,把握世界學術前沿的脈動,以利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的使命。《西方考古學譯叢》就是我們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所做的嘗試之一。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學者以及嶽麓書社的新老朋友不吝賜教。
目錄
中文版序.一
第一版序二
第二版序五
第三版序七
第一章問題一
第二章過程主義和系統方法一七
第三章結構主義考古學三九
第四章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意識形態六四
第五章行為效用和實踐七七
第六章具現考古學九一
第七章考古學與歷史學一0八
第八章情境考古學一三五
第九章後過程主義考古學一七五
第十章結論:作為考古學的考古學二oo
參考文獻二一一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