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真相》

《秦俑真相》

《秦俑真相》一書的內容是,完全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以確鑿的事實、以可靠的史料,周密系統地論證了----秦俑與秦始皇無關,而屬於秦宣太后陪葬品這個人們十分關注的秦俑考古“定性”問題,它本身是一本很單純的、很乾淨的、不涉及當前時政和人事糾紛的學術爭鳴之作。

基本信息

秦俑真相

《秦俑真相》《秦俑真相》

世界矚目的陝西臨潼縣秦兵馬俑,30多年來一直被視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是秦始 本人的一部分陪葬品,提出這種觀點的唯一依據是,因為俑坑與秦始皇陵相距只有2公里左右,俑坑的主人也非秦始皇莫屬。

本書用了65個理由,全面、系統地對這種觀點,進行 了明確地否定,提出了秦始皇生前並未預修陵墓,當時也不存在所謂“56.25平方公里” 的秦始皇陵園。

而根據工程外部的防洪體系、俑坑內部的淤泥層數、出土在淤泥層表面的 “呂不韋戈”;加上陶俑出現楚人所特有的“歪髻”、楚人特有的“尚赤”服色、坑內有 眾多的老年兵俑、有各種違抗秦代制度的車馬具,有大量已被禁止使用的青銅兵器等,有 力地說明了秦俑坑與秦王朝時期,沒有任何一點實質性的聯繫。

與此相反的是,根據確鑿 和可靠的史料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能夠充分地證明,在兩千多年之前,那一位曾經統 治過秦國達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楚人羋氏),這才是過去不為世人所知的秦俑坑的真正 主人。本書2008年7月,由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全書25萬字。

目錄

前言………………………………………………………………………………………………001
01《試掘簡報》的謬誤重重……………………………………………………………………001
02,子虛烏有的“三百丈”之說………………………………………………………………005
03,秦始皇陵園中的“墓中墓”………………………………………………………………009
04,“56.25平方公里”的大揭秘………………………………………………………………013
05,“坐西向東”觀點遭否定……………………………………………………………………017
06,“南依山、北臨水”意味著什麼?…………………………………………………………021
07,虛擬的陵東“主神道”………………………………………………………………………025
08,秦始皇生前未“預修”陵墓…………………………………………………………………029
09,秦始皇陵地宮的工程剖析……………………………………………………………………033
10,誰說秦陵地宮有拱形大頂……………………………………………………………………037
11,“汞異常”的源頭在外部污染………………………………………………………………041
12,秦始皇死葬河北的理由………………………………………………………………………045
13,“世界第八奇蹟”的奇談怪論………………………………………………………………049
14,牽強附會的秦俑“定義”……………………………………………………………………053
15,俑坑到底有沒有正規軍?……………………………………………………………………057
16,對俑坑“軍事方陣”的解剖…………………………………………………………………061
17,秦代的“車戰”早已消失……………………………………………………………………065
18,俑坑內根本就沒有“戰車”…………………………………………………………………069
19,俑坑之車竟然出不了“函谷關”……………………………………………………………073
20,難道秦王朝沒有騎兵部隊?…………………………………………………………………077
21,俑坑的馬都是一些等外馬……………………………………………………………………081
22,秦代的駿馬良騎“比比皆是”………………………………………………………………085
23,哪裡來的娃娃兵和鬍子兵……………………………………………………………………089
24,無盔無盾怎能沖鋒陷陣………………………………………………………………………093
25,秦俑坑哪有什麼“科頭軍”?………………………………………………………………097
26,歪髻是楚苗先民的習俗………………………………………………………………………101
27,嚴重背離“秦制”的秦俑服色………………………………………………………………105
28,銅鉞折射出來的時代特性……………………………………………………………………109
29,秦始皇拔不出長劍的妄言……………………………………………………………………113
30,俑坑中都是過時的劣等兵器…………………………………………………………………117
31,秦代鐵制兵器,早已堆積如山………………………………………………………………119
32,銅製兵器退出歷史大舞台……………………………………………………………………121
33,秦王朝鋼鐵工業面面觀………………………………………………………………………125
34,“呂不韋戈”是可移動文物…………………………………………………………………129
35,呂不韋怎能去給兒子陪葬?…………………………………………………………………133
36,俑坑存在眾多的外來兵器……………………………………………………………………137
37,俑坑當中的“時間年輪”……………………………………………………………………141
38,俑坑淤積是不能急於求成的…………………………………………………………………145
39,“呂不韋戈”是外來人的遺留物……………………………………………………………149
40,俑坑兵器大量被擾亂者劫走…………………………………………………………………153
41,三支農民起義軍的武器對比…………………………………………………………………161
42,周章決戰前夕的無奈選擇……………………………………………………………………165
43,殘斷兵器顯示“外來者”身分………………………………………………………………169
44,“呂不韋戈”的真相大白了…………………………………………………………………173
45,銅鈹哪裡是“秦始皇紀年”兵器……………………………………………………………177
46,十分可疑的銅鈹年代認定……………………………………………………………………181
47,考古論證豈能繞“空圈”……………………………………………………………………185
48,宰相呂不韋的“政治算術”…………………………………………………………………189
49,銅鈹紀年新的排列順序………………………………………………………………………193
50,《韓非子》有關秦俑的記載…………………………………………………………………197
51,陶俑身上刻著一個“怪僻字”………………………………………………………………201
52,羋姓楚人驚心的“滅楚計畫”………………………………………………………………205
53,羋氏:兩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209
54,年邁的秦宣太后退出政壇……………………………………………………………………213
55,對“芷陽”的認定大有玄機…………………………………………………………………217
56,一個來路不明的秦“東陵侯”………………………………………………………………221
57,空對空的“秦東陵”定性……………………………………………………………………225
58,宣太后陵在驪山的史料依據…………………………………………………………………230
59,“弄巧成拙”的《會議紀要》………………………………………………………………235
60,宣太后陵的整體證據鏈………………………………………………………………………239
61,兵馬俑坑與墓葬的等級無關…………………………………………………………………244
62,秦宣太后下達陶俑製作令……………………………………………………………………248
63,俑坑邊上有座神秘大墓………………………………………………………………………252
64,鹿角是秦俑具有楚俗的鐵證…………………………………………………………………256
65,最近發生的一場學術較量……………………………………………………………………260
後記………………………………………………………………………………………………264
說明………………………………………………………………………………………………268

來龍去脈

《秦俑真相》《秦俑真相》

一,老人的心愿
陝西省臨潼縣發現的秦俑坑,一直被認為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一個世人矚目的“世界第八奇蹟”,在這個光環的護衛下,秦俑博物館就成為全國重點科研基地,秦俑館的袁仲一先生,自然就成了世界一流考古學家,由於他對秦俑研究有特殊的貢獻,有人便尊他為“秦俑之父”了!可是有誰會想到,30多年以來,在距西安千里之遙的古都南京,有一位叫陳景元的老人,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中,一直進行著“逆向”的秦俑研究。他提出的觀點是:秦俑坑不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俑坑的建造與秦始皇無關,秦俑坑真正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更重要的是:對過去袁仲一等考古學家,提出認定“俑坑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的考古論證依據,陳景元堅定地認為,那么一些東西,幾乎沒有一條能夠站得住腳的。陳景元把自己的觀點和論證材料,撰寫成幾十萬字的《兵馬俑真相》書稿。
“秦始皇兵馬俑”,在億萬人們的心目中,已經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被看成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不容任何人置疑的“鐵案”!在這看似風平浪靜的時刻,驟然間傳來陳景元這樣一個不協調、甚至是刺耳的聲音,是許多人始料不及的。這把“火”被燒起來了,又該怎么辦才好呢?一句話:對它如果不能容忍,當然就要進行“滅火”!於是,陳先生很快成了“眾矢之的”,隨之被斥為“無事生非”,被咒為“學術狂人”,被誣為假“學術”,一位頂級考古權威,對著他大吼一聲:我們陝西2300萬人,決不會同意你的觀點!更有人把學術問題政治化,以上綱上線的方式,把他往一條“絕路”上推。他們堅持說:秦俑的“定性”,是中央認可的,是中央公布的。陳景元吃下了豹子膽,敢去違抗中央的精神?而對抗中央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學術是非和政治立場,就這樣被強行捆在一起了。

那么,這位吃了豹子膽的陳景元,到底是一個什麼人呢?他為什麼要和西安那些人過不去呢?2005年10月25日這一天,正是他68歲生日,本來一家人準備去館子吃長壽麵,卻被記者擋駕了。在這次長達5小時的採訪中,面對年輕記者的頻頻提問,他將積壓在心頭30多年的話,像洶湧的潮水一般,統統都傾瀉出來了。他說:自己對秦俑的“逆向”研究,不是心血來潮之舉,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過來的。在他撰寫的100多萬字的書稿中,每個觀點、每個論據、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經過認真分析推敲,都經得起任何的檢驗,沒有摻雜任何虛假和不實的材料。他1957年就考入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學了六年的建築學,而建築的特點是:基礎穩固、結構堅實,不然就要倒塌。他說:搞學術和搞建築是一樣的,研究秦俑的基礎,應該是非常深厚的、可靠的、穩固的。

對於秦俑“定性”,陳先生認為,這純粹是一個考古學問題,這種學術性的研究,是不能設定研究“禁區”的。學術問題,不管哪位權威表過態,不管哪位首長題過詞,都不能替代、甚至取消考古學本身的基礎研究和嚴格的考古論證。不論什麼時候,如果有人提出新觀點,任何人是沒有理由進行阻止、打壓和封殺的。至於不同觀點之間的是非問題,只有通過平等交流、自由討論的方式,才能得到最後的解決。1982年前後的那段時間裡,胡喬木同志在《文匯報》的內參材料上,見到陳景元的文章之後,曾經作過幾次重要的批示,社科院的梅益同志,也非常關心這件事。這都說明,中央對於秦俑問題的爭論,態度是積極的、明確的。有人出來阻撓這種學術討論,本身就是違背中央精神的。陳先生認為,當年胡喬木同志的有關批示,是完全可信的、有據可查的,是誰也抵賴不了的!

二,俑坑的迷霧
記者要求陳先生敘述一下自己的主要觀點,尤其想了解一些雙方爭論的癥結問題。先生高興地打開了話匣子,索性就從秦俑研究的源頭說起:他是浙江金華人,大約在60多年前,他家隔壁有家棺材店,店老闆是木雕高手,善做模型。所以他從小就喜歡用泥巴捏小棺材,將棺材前後擋板,弄得一樣高,就是一個泥巴房子。上國小時,一位教勞作課的黃忠吉先生,教他用高梁桿、馬糞紙做建築模型。上了中學,由於幾何、製圖課特別好,又愛歡畫畫,王孟碌老師就希望他,將來一定要去學建築、搞工程。老師說,秦始皇陵底下,就有眾多山川模型、宮殿建築模型,所以要考就考西安建築大學。1957年真的考上西安,而報到後的第二天就獨自一人,到臨潼東邊那荒蕪不堪的秦始皇陵“考察”去了。隨著專業知識的不斷地增長,他從建築角度去研究秦始皇陵的興趣,也就越來越濃了。
1961年3月,秦始皇陵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月之後,他就在有“宮廷建築師”之稱的彭炎教授帶領下,到臨潼縣參加城市總體規劃工作。城市規劃的基礎工作之一,是進行當地社會調查。為了搞好這個規劃,他踏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接觸了這裡的一草一木,尤其對秦始皇陵周圍的地形、地貌都作了詳細記錄,有關秦始皇陵的文史資料,也都作了全面地收集。記者感到:陳先生對秦始皇陵的了解和介入程度,比任何一位秦俑館考古學家都要早得多。這種說法有依據嗎?他和彭炎教授等人一張發了黃斑的合影,就能說明一切,照片上印有“臨潼縣城市規劃”的字樣。巧的是,當年與他一起參加規劃的一位同學,在深圳“北林苑”一家設計公司當老總,目前正在搞秦始皇陵森林公園的工程,而這“森林公園”,其實在1961年就被陳先生等人,畫在自己的規劃圖紙上了!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一個設計院工作,單位雖在瀋陽,但搞的工程幾乎全都在甘、陝兩省。可以說,臨潼縣的秦始皇陵,始終沒有離開他的視線,1974年以前,他寫了一部叫《驪阿集》的書稿,書中提出了阿房宮由秦惠文王和羋氏開始修建,秦始皇生前未修驪山墓等驚世駭俗的觀點。那年年底,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學家告訴他:“臨潼發現了真人大小的陶俑,大家都說,那是秦始皇搞的陪葬坑。這和你以前的觀點,就有衝突了!如果他們說法對,那你的觀點就有錯;如果你的觀點沒問題,那他們說法肯定有錯。究竟誰對、誰錯,你有責任將它弄清楚,你是學建築的,相信你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今後到底是進是退,你自己要掌握好!”陳先生對自己的研究,當然是胸有成竹的,所以從那個時候起,他對來自西安方面的點滴材料,都要去刨根問底,都要去進行地毯式的“深究”。
南京博物院考古學家告訴他,出土陶俑的地點,是在離秦始皇陵很遠的西楊村一帶。按照陳先生早年的研究,秦始皇陵本來就是一個尚未完工的工程。證據是在秦始皇陵內外城之間,許多建築遺址,有地基、有磚瓦、但無灰燼,說明當時地面木結構部分,還來不及進行;更多建築遺址,僅完成夯土地基,說明工程仍處於初始階段。如果已經竣工的俑坑,屬於秦始皇陵,這就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了!哪裡有人都未死,就先安放陪葬品的?當然,如果有史料明確記載,說秦始皇生前確實建造過陶俑坑,或者能證明陶俑確實製作於秦代,那么對方觀點,或許是能夠成立的。但在1975年7月12日《人民日報》發布的新聞,和1975年第11期《文物》雜誌發表的《簡報》中,都不見有這種論證材料。一個正式考古“定性”結論,事先不按規定程式去進行考古論證,本身就是很不科學的。

三,古書的秘密
直到1981年,在《青年一代》和《旅遊》等雜誌上,在外界不斷追問下,才有人發表文章,介紹秦俑“定性”的來由。文章宣稱,有一位叫袁仲一的考古學家,當時憑著廣博的歷史知識,猛然地想到:一本古書上記載著,秦始皇來到工地進行視察,當場下令宰相李斯,將陵墓範圍向外擴展“三百丈”。經過他們鑽探測量,發現西楊村出土陶俑的地點,正好在這“三百丈”的距離之內。陳先生告訴記者:他找到那“古書”的各種版本,裡面根本就沒有“三百丈”的字樣;退一步說,即便有“三百丈”的記載,這一說法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秦漢的一尺,只有現在的23厘米,“三百丈”折合成現在的尺寸,只有六百九十米,西楊村距秦始皇陵中心接近兩公里,怎么可能囊括在“三百丈”範圍之內。這么一個計算的差錯,是有意還是無意,明眼人一看,當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從1981年4月起,來自秦俑館的眾多材料,宣稱秦始皇陵陵園面積,有56.25平方公里之多,如果這一說法能夠成立,那么在這個範圍之內的秦俑坑,自然而然就是秦始皇陵布局中的一部分了。陳先生卻去追根溯源,找到“56.25平方公里”的出處,證明這只是一種“虛幻之言”。他說,在《秦始皇陵考古紀要》一文中,袁仲一先生自己都承認:當年他們看到戰國中山王陵一幅圖中,載有“內宮垣、中宮垣”的字樣,據此猜想它還應該有一道“外宮垣”。這時有位叫聶新民的先生提出,在代王鎮附近有兩個夯土台基,可能就是秦始皇陵的東闕門。袁先生說“這僅是一種推測”,假若這種“推測”能夠成立,就能以它與秦陵封土的距離為準,劃一塊長、寬各7.5公里、總面積56.25平方公里的地區,作為秦始皇陵的陵區。不久之後,這“推測”兩個字,有人乾脆把它“抹掉”了!
秦始皇陵的建築及其陵園布局,純粹屬於建築學、建築史研究的問題。為了給人們造成秦俑坑與秦始皇陵,在建築布局上有內在聯繫的印象,袁仲一先生提出了一個“秦始皇陵坐西向東”的觀點,說俑坑正好在陵墓東側主神道一邊。考古學家王學理先生在《秦始皇陵研究》一書中,列舉五大理由,認為秦始皇陵,應該坐南向北。著名地質學家孫嘉春先生在《秦陵地學研究》中,提出陵墓主神道在陵北、而不在陵東,這一觀點得到了考古前輩石興邦、鞏啟明先生的完全贊同。特別有意思的還是,由袁仲一先生主編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辭典》一書中,明確無誤地寫著,“秦始皇陵……枕驪山而望渭水,地形十分優越”。陳先生忍不住地問:驪山在南、渭水在北,是人人都知道的,頭枕著驪山、面對著渭水,這不是坐南向北又是什麼?袁仲一先生,對於陵向怎么會有兩種自相矛盾的說法!
秦俑正式“定性”多年後,俑坑裡發現了五件刻有呂不韋名字的銅戈,袁先生等人就毫不遲疑地說:呂不韋是秦始皇的宰相,戈的出現,當然代表著俑坑的建造年代。陳景元的反駁意見是:按照袁先生說法,俑坑由宰相李斯負責修建,為什麼坑內沒有發現“李斯戈”?秦始皇是個孝子,呂不韋是自己生父,豈有以生父的名號,去為兒子陪葬的道理?實際上,俑坑焚毀前,坑底已經淤積了幾十厘米厚的淤泥層,根據這一地區歷代大暴雨、以及旱澇交替的頻率,參考國內外河湖淤積的規律,大致能計算出淤積所必需的時間。從陳先生對淤泥層計算的結果看,俑坑自建成到焚毀之前,這中間存續的時間,至少為40~50年。從秦末前推40~50年,就要推到與宣太后相近的那個年代去了。在《一號坑發掘報告》第258頁上,明明寫著“三年呂不韋戈”,恰恰就出土在淤泥層的表面之上!

四,定性的內情
記者問:既然來自秦俑館的說法,有很多的漏洞和差錯,那么當年“秦始皇兵馬俑”的定性結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說,秦俑定性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誰?陳先生告訴記者:1974年是一個政治畸形、政壇詭秘的特殊時期,這時的政治,是壓倒一切、高於一切的。秦俑剛剛出土,就不幸地被卷進一場腥風血雨的政治漩渦中去了。2004年2月4日《石獅日報》上,發表的《“四人幫”干預秦陵兵馬俑考古內情揭秘》的文章中,爆出了一個驚人內幕:新華社記者藺安穩先生,1974年回臨潼探親之前,有一位叫王永安的先生,贈給他一首《送別詩》,詩中寫道:“當年孔丘不到秦。礙是法家劍光明;君今西行臨潼去,縱橫剖析始皇墳。論昔終極為頌今,映紅驪山新女神;憑那朔風陣陣起,莫鎖華清水一盆。”由此可知,藺安穩先生那一次回到臨潼,是負有一項特殊政治使命的。

這就意味著藺安穩先生,完全是有備而來的。那么他的政治使命,到底又是什麼?詩中已經給出明確答案,他的使命是“縱橫剖析始皇墳”;目的是什麼?目的是為了一個“終極”目標,尋找一種“論昔”而“頌今”的材料;意義是什麼?意義在於,迎候即將水出華清的“新女神”,而頂住陣陣的“朔風”。對於這重大政治使命,藺先生是必須堅決服從、堅決執行的。至於,前行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它更深層次的“策劃”,外人根本無從知曉。藺先先在臨潼縣趙康民那裡,如願以償地見到了陶俑,回到北京之後的第二天,藺先生一份《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土俑》的內參報告就完成了。僅僅這十三個字,就把秦俑“定性、定名”的所有要素,都被“凝固”下來:名稱--武士俑;時代--秦代;出土地--秦始皇陵。這就是所謂“秦始皇陵武士俑”或者“秦始皇陵兵馬俑定性”的源頭。
陳先生認為:藺安穩自己就是臨潼縣的人,西楊村在不在秦始皇陵的範圍內,他比誰都清楚,明明不是在秦始皇陵內出土的陶俑,就一口咬定是秦始皇陵內出土的,難道還不是一種有意的新聞“作假”行為?明明無數塊碎片拼成的武士俑,憑什麼一眼就判定它一定就是秦代之物?秦王朝很短命,只有十幾年的存續時間,根據什麼可靠的斷代方法,能夠精確測定,陶片既不屬於秦國,又不屬於漢代?難怪秦俑考古隊隊長王學理先生,在《輕車銳騎帶甲兵》一書中,要出來澄清說:“藺安穩所做的定性描述,這是在既沒有權威人士肯定,也沒有考古學家確認的情況下做出的,可以說是先於考古定名的獨步。”所謂的“先於考古定名的獨步”,它的意思就是:藺先生所作的秦俑“定性”,與考古學家無關,與學術權威人士無關,這僅是藺先生自己單獨做出的一種非專業的“定性”描述。

據報導,王永安先生看到藺安穩寫的“內參”稿子,感到非常滿意,親筆在導語中加上了一句話:“這批武士俑的發現,對於評價秦始皇,研究儒法鬥爭和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有極大的價值。”王永安能給“內參”修改、定稿,說明他是藺安穩的頂頭上司,從原先《送行詩》一直到“內參”的形成,每一個重要時刻,都有王永安先生的影子,這充分地說明,秦俑“定性”與王永安先生,存在著一種不尋常的關係。《內參》送交上級審查,姚文元不敢怠慢,馬上提筆簽上“可發”兩字。這份“內參”,很快送到中央最高領導層。然而,此時毛澤東的眼疾嚴重,正等待唐由之大夫去做白內障手術,此刻的周恩來,身患癌症已住進醫院,藺先生的“報告”,自然落到了剛從小荊莊批周現場回到北京的江青手中。此時的江青,早已經變成一個不可一世的、大權獨攬的人物了。

五,違規的操作
江青這夥人,本來就絞盡腦汁、四處收集所謂“儒法”鬥爭的材料,以便為其政治陰謀服務。當她驀然地見到“秦俑”的報告,自然是欣喜若狂、如獲至寶,於是拿起電話,就責成姚文元督辦此事,讓他通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採取一切最緊急措施。面對這種火急火撩的勢態,李先念很快做出批示:“江青同志很關心這件事。建議請文物局與陝西省委一商,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對於江青的話,誰敢不聽、誰敢不從。國家文物局當然將它作為一項特殊政治任務去執行,接到了批示的陝西省委,也在最短時間之內,組織了一支秦俑考古隊,於1974年7月15日,進駐秦始皇陵東側兩公里左右的西楊村。在1975年7月12日的《人民日報》上,就正式地向國內外發布了“秦代陶俑坑”的訊息。隨即在《文物》雜誌上,發表了《秦兵馬俑一號坑發掘簡報》。

陳先生告訴記者,這就是有關秦俑“定性”的真實情況,這一系列材料,充分地說明了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當年所謂中央對秦俑定性的認可,主要就是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一夥人,對秦俑主屬的一種強行“內定”。如果說秦俑“定性”是一個歷史冤案,那么這個冤案,則是由“四人幫”一手策劃而成的。有人至今仍然堅持“秦俑是中央認定,任何人都不能推翻、否定”的說法,實在是沒有任何道理的。二是,秦俑考古隊1974年7月15日,才開進考古現場,而秦俑屬於“秦代”,屬於“秦始皇陵”的定性結論,早就在6月28日的“內參”提出、並且得到江青的認可。從考古規程上看,這是“先定性、後發掘”和“不論證、就定性”的違規操作。所以,當年秦俑“定性”,沒有任何學術成份,沒有任何學術含義;當年秦俑“定性”,實際上是欠下一筆令人吃驚的“學術之債”。

既然這個“秦始皇兵馬俑”的定性結論,與考古學家無關,與學術界無關,說明它不是“學術定性”,而是一種屈從於政治需要的“政治定性”。而以“政治定性”方式,形成的考古結論,是不能與“學術定性”同日而語的。顯然,由於政治力量、政治因素的強行介入,秦俑一開始就失去自己的學術本性,而與學術無關的這種定性,自然就不會被真正的學術界、考古界所能接受。在2004年5月,由《三聯》出版的一本《秦兵馬俑》的書中,就談到1974年7月7日這一天,去西安傳達中央檔案的國家文物局領導,和大批考古界專家,來到西楊村考察時,當場就提出了質疑:這“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怎么會放到如此遙遠的地方?”大家都認為,有關陶俑的時代、屬主等問題,還不敢做肯定的斷語。由此可見,這些有良知的先生們,對秦俑的“定性”結論,是持有保留、甚至是否定意見的!

考古學們有保留、否定的意見,是無濟於事的。在那個年代,政治既能決定一切,當然也能“左右”考古,對它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要服從,任何逆反的心態,都要被視為政治“異端”的。在那“轟轟烈烈”的一片頌秦聲浪中,考古界許多先生,不得不以沉默待之,即使有人發出一點不同聲音,也不許可向外透露、傳遞。但“秦始皇兵馬俑”的訊息,向世人公布後,參觀的人群像潮水般那樣湧向西楊村,與此同時“距秦始皇陵這么遠,秦俑為什麼是秦始皇陪葬品”的問題,又源源不斷地向考古學家提了出來。這中間首當其衝的,可能就是秦俑考古隊隊長袁仲一先生了。國內外賓客們要提問,總不能老不回答,於是就拿出“三百丈”之類的說法,去填補當年遺留下來的“學術真空”,去償還當年“政治定性”,欠下的那筆“陳年老帳”。可惜這一切努力,竟然完全都是徒勞的!

九大評論

《秦俑真相》《秦俑真相》

不久前,偶然看到了陳景元教授的文章,他關於乾陵、關於秦始皇兵馬俑、關於秦始皇銅車馬的論斷讓人耳目一新。他說,乾陵里沒有蘭亭序真跡、沒有500噸寶貝、沒有人們傳說的那么宏大輝煌。他說,秦始皇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俑、銅車馬不是秦始皇的、秦始皇就沒有葬在驪山。看了這些文章和爭論,我認為是真。

當然,不管他的觀點如何,他的學術人格,讓我感受到中國真正的知識分子在探求真理時鍥而不捨、上下求索的無畏精神,讓我看見了又一個用一生的智慧和熱情回望長安的智者。我想,在陳教授的心中,長安也是一個夢。像陳景元教授這樣的人越多,長安在我們的心中也才會越偉大。

---雲橫秦嶺在《新浪·部落格》上的評論

比如說到如今最熱門的一些網路話題,包括趙麗華的梨花體,超女選秀,陳景元否定秦始皇兵馬俑,易中天的大火,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的大片,甚至《藏獒》、《狼圖騰》和《達文西密碼》等。

---劉一手在《新浪·部落格》上的評論

最近陳景元的著作《秦俑真相---一個跨世紀的考古奇案》終於在香港面世了。陳老師七十多歲,他花了三十年時間研究兵馬俑,論證兵馬俑與秦始皇無關,並與歷史學家抗爭了三十年,可惜他的言論始終被壓制,國內根本沒有讓他發表的地方,媒體也被勒令不許報導相關採訪。中國學術界的黑暗腐敗,不是一兩句話可說清楚的---如果陳老師是對的,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兵馬俑連基本屬性都弄錯,那么學術界的面子往哪裡擱。

況且秦俑早就不是一個文物,而是政治經濟戰利品,既得利益者絕不容許出現其它不同的聲音。在書中陳景元老師用65篇文章,全面系統地否定了秦俑主義是秦始皇的說法。他提出一個觀點,秦俑是秦宣太后的,也就是秦始皇高祖母羋氏。說起這個羋氏,真是一個大大了不起的女人,她是中國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在位41年,她的一生充滿戲劇性,比武則天、慈禧活得更精彩痛快,是婦女性解放的先鋒。
---牛刀在《嘆世界網站》上的評論

剛才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陳景元先生的《秦俑真相——一個跨世紀的考古奇案》終於在香港出版了,一個證據一個疑惑,從壯年到老年,事隔了三十多年,這個被考古界剝奪了發表權的人,現在終於可以向世人展示他用無數文字和事實構成的成果了,他用全面系統的理論和歷史資料推翻了考古專家們對秦俑的定性。我不知道陳景元先生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老淚縱橫呢還是木然無語。看了他的部落格,覺得陳景元先生的觀點都是有依有據的,真的用事實把一直以來既定的東西給推翻了。

他的部落格上的文字,都和秦俑有關,他的部落格上的第一篇日誌是:銅車馬不是秦代之物。但我覺得秦俑畢竟是中國考古界的一個偉大發現,用事實來徹底地全盤否定既定的論點也不是那么容易讓人認可的。因為現在考古的結果和它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兵馬俑已經成了陝西和考古學家們的名利場了。這些兵馬俑,從它出土的那一天起就命中注定了它是個政治勝利品,它不屬於歷史。現在它又屬於商品和一種政治勢力的附屬品了,所以儘管陳景元先生嘔心瀝血爭取了三十多年而出版的這本書,在強大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面前,終究是一種弱小的聲音。

---海韻在《搜狐部落格》上的評論

秦始皇是兵馬俑的主人嗎?本書運用大量史料和實物憑據,從六十五個方面對它進行了細緻、縝密、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和論證,確認秦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曾經統治過秦國長達四十一年之久的秦宣太后。

陳景元先生,顛覆了人們早已熟知的秦俑“定性”結論,不僅對那些所謂的考古權威,提出學術大挑戰,更進一步地說明,歷史事實不能任人塗抹,科學研究必須遠離功利、權勢和政治因素的侵蝕。

---香江時代在《網易》上的評論

今天,一個做電視節目的人找到我,讓我談“秦始皇兵馬俑定性”事件。這件事說來話長,2004年我去西安採訪,知道有個叫陳景元的人,質疑兵馬俑定性,並且一直不依不饒30年,非要給兵馬俑的定性翻案。

當時兵馬俑定性很有意思,先是一個記者發現了秦代武士俑,然後說是秦始皇的兵馬俑,當時中央正在搞階級鬥爭,江青評法批儒,把兵馬俑跟秦始皇拉在一起可以成為她的資本,稱之為“秦始皇兵馬俑”總比稱“別的兵馬俑”更讓她有力。但問題是,當時還沒挖出幾個陶俑呢,就草率定性。

這么一定性,就成了政治事件,那就不能亂改了。在後來相當長的時間裡,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證明這些兵馬俑跟秦始皇有關係的前提下,專家們都當成了秦始皇的兵馬俑去研究,並且因此出現了一批“秦俑學家”,至今也沒有什麼有力的證據證明這堆武士跟秦始皇有關係。

你總不能說——因為氣勢龐大,只有秦始皇才有魄力和資格建築這么一個俑群,別人都沒資格。如果研究學術都可以跟小說家那樣肆意地想像,那我早成歷史學家了。不就是儘量遏制自己的想像力,我的部落格才叫不許聯想的。

---王小峰在《不許聯想》上的評論

從三表的部落格上看到有關於兵馬俑的訊息,說是有個叫陳景元的老人竟然向大眾早已根深蒂固的觀念叫板——秦始皇兵馬俑其實不是秦始皇的,而是其先祖宣太后的。這不是明擺著挑戰權威嗎,我們的權威們,果然不孚眾望,不僅不承認陳大爺的論點,而且還剝奪了其在考古界發言的權利,以至於陳大爺的書——《秦俑真相》只得在香港出版。

關於考古,除了相關的歷史史料之外,合理的推斷和想像恐怕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陳老師的推斷也許正確,也許錯誤,但是那些斷然表明兵馬俑一定是秦始皇的那些人是否就是百分百的正確?沒有一個人親眼看到過那段歷史,而且年代久遠,相關的資料不全,存在爭議應該是學術界的一大喜事。所謂理不辯不明,只是中國的學術界已經沒有那么大的涵養來接受爭議,尤其是如此之大的爭議。

甚至可以說,我們大多數的中國現在已經不能坦然的承認自己的錯誤了,頂著巨大的頭銜,莫大的光榮的學者們,已經忘記了學術二字的涵義。突然想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學術界,雖然政局動盪,但是各種學術爭鳴卻百花齊放。那時的學者數量應該沒有現在這么多,條件也應該沒有現在這么好,但是那時的他們是真心的在教學,是認真的在做學問。中國解放之後,支持建設的很多學術精英,都是那些認真的學者的弟子。那個時候的中國是何其的脆弱,但又是何等的堅強。現在的中國實際,表面看上去十分的強大,但是國人的心理,卻又變得無比的脆弱。

---小亞天堂在《新浪·部落格》上的評論

托林格突然記起了一則古老的寓言,說的是一個著名的、受人尊敬的物理學家的故事。一天,有一個陌生人到他的實驗室來拜訪他。“我能夠向上飄浮”那個陌生人說。“噢?”物理學家感到不可思議,於是就說:“應當證實一下才對啊!”果然,那個客人用腳趾微微一點,便慢慢地向上飄浮了起來,還用手掌抵住天花板,控制著自己。那個物理學家凝視著,這時才知道他的“世界”,正在他的周圍徹底崩潰,因為他認定的法則、理論公式、證據---他存在的所有骨架、肌體、血肉---現在在哪兒呢?一切都被陌生人否定了,變成了零。

記者王小峰報導過的陳景元先生,就像是隨時都能夠飄浮起來的那個人一祥,如果讓他真的飄浮的話,多少人構築起來的那個“世界”,也必將隨之而崩潰。所以他們就做出決定,不再讓陳走動,還鎖住他的腳,並將他捆綁在地面上。“有本事你就飄啊!”他們得意地在辦公室里狂叫著。於是,我們再也不知道,在有一些“領域”之中,真有那么多人,本來是可以飄浮起來的。 ---青蒿在《新浪·部落格》上的評論

丹東回來,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個厚厚的紙皮信封。心裡豁然而知,肯定是陳景元先生寄來的《秦俑真相》。感謝陳先生,不僅是一本書的禮物,而是陳先生對我的信任。結識陳先生,是從閱讀先生的部落格開始的,為了“秦俑真相”,陳先生在學術言論並不十分自由的今天,選擇了網路部落格來向大家展示他近30年的兵馬俑研究成果。我對考古不懂,但我同許多人一樣,喜歡閱讀奇聞軼事。也許把陳先生的文章列為奇聞軼事貶低了陳先生,但始閱讀陳先生文章的時候,我對陳先生一無所知,因此獵奇的心理幾乎占了全部。

如果說有一種心情叫感動,那么陳先生部落格中娓娓道來的真實逐漸吸引了我。絕對不是先入為主的感覺,也不是盲目崇拜的跟隨,我被陳先生文字中的邏輯打動了。道理不是用來自圓其說的手段,而是用來證明事物客觀存在的工具。陳先生文中論證的點點滴滴,從疑問到思索,從引文到推理,根本無法讓我這個十分挑剔的工學博士找到絲毫的破綻。

自此,我認真拜讀了先生部落格上的幾乎所有文章,逐漸了解了陳先生只所以選擇部落格交流的原因。雖然還沒有到義憤填膺的憤怒,但對陳先生多年的學術遭遇還是感到心酸。學術是開明、自由的,真理是客觀、無私的。存在懸疑的學術觀點只有反覆論證才能逐漸解開,可陳先生沒有得到這種基本的機會。我想像不到,也還不甚了解這是整個學術界的悲哀,還是某一學術領域內獨有的悲哀。也許考古界主觀因素的論證要大於其它領域,因此,那些所謂的大家才能夠抱著自己的遮羞布,一圈圈的自圓其說,一次次的逃避外界新鮮的空氣。

後來,通過先生的部落格和陳先生有了交流的機會,不,是有了向陳先生請教的機會。我是門外漢,可陳先生對我這個未曾謀面的晚輩給予了詳盡的解答,這不得不令我對先生更加敬佩。自此,先生的部落格是我經常光臨的地方,並偶爾留下“手印”在上面。也許就是斷斷續續的手印,讓陳先生從眾多支持者中記住了我。突然有一天,看到了陳先生的留言,又接到了陳先生很長的電話,更收到了先生的著作。點滴積累起來的印象讓我對先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真是由衷的感謝先生,給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更是知道了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為了一場未解的學術懸案筆耕不輟。

這一切不是為了爭功圖利,而是為了真理這個聖潔的目標。陳先生孜孜不倦的求實良知,一如既往的學術勇氣感染了我。一場沒有硝煙、沒有對手的戰爭,一位單槍匹馬、毫無畏懼的鬥士,陳先生仍在寂寞的前行。好在《秦俑真相》已經出版,陳先生第二本相關的著作也在趕印,第三部著作也在待定,更為利好的訊息也在先生的部落格中登出,央視十套要播放陳先生的節目了,這會是冬凍後的春融嗎?也許,戰爭還剛剛開始,陳先生肯定有勇氣面對硝煙,可是對手呢,有膽量出來現身嗎?但願屬於陳先生的學術曙光,能夠真正的到來!---侯容國在《新浪·部落格》上的評論

相關看法

鳳凰衛視10月14日《開卷8分鐘》鳳凰衛視10月14日《開卷8分鐘

何亮亮讀《秦俑真相》:誰說它們屬於秦始皇
鳳凰衛視2009年10月14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開卷八分鐘》,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香港出版的一本新書,也是一本奇書,書名叫做《秦俑真相》。這話怎么講,有真相是不是就有假象呢?因為作者說人們普遍所認為的就是陝西鹹陽的那個秦兵馬俑,一般都認為,甚至是一個定論說這個兵馬俑,屬於秦始皇,但是作者說大錯,秦的兵馬俑不屬於秦始皇,它屬於誰呢?屬於秦宣太后,這本書《秦俑真相》你看這個上面就有一個這樣的一個眉題,秦始皇是兵馬俑的主人嗎?他打了一個問號?當然說是不是了,所以《秦俑真相——一個跨世紀的考古奇案》,作者陳景元先生,這是由香港的一個時代國際出版公司出版的,那么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陳景元。

陳景元,1937年10月出生,他是浙江金華人,早年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那么後來呢,是在江蘇省的國土廳的高級工程師,他從1957年開始,一直就從建築的角度開始研究秦朝的文化,特別是秦始皇陵和阿房宮。

那么這本書呢,作者他當然敢下這個斷言,他一共是從65個方面,他來否定說人們所認為的秦兵馬俑是屬於秦始皇陵的,那么我們是外行,是吧。我們對秦始皇的歷史,了解得很皮毛,那么對於建築更加是外行。所以這本書呢,我不敢說這本書說的都是真理,但是起碼我覺得這個作者他還是從很嚴肅的,從專業的角度,包括歷史的角度,包括建築的角度,來提出了他的這個論斷。
但是其中第一個論斷呢,我是能夠理解的,是什麼論斷呢?就是這個兵馬俑剛剛被發掘出來的時候呢,當時決定把它定性為秦始皇的,屬於秦始皇,這是由誰定的?是由江青定的,江青同志定的,而且江青同志當時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一個,突然對秦朝的歷史那么有興趣,當然跟毛主席有關,因為毛主席是很喜歡秦始皇的,而江青之所以要把這個新發現的兵馬俑,在沒有任何歷史,其實他對秦朝的歷史,對於秦公的歷史一定不比我們更多,但是他就敢斷言,這些兵馬俑是屬於秦始皇的,那是為當時,就是1975年的現實政治服務的,因為江青想當女王。
這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盡人皆知的,公開的秘密,那么你看有了這樣一個前提,為什麼江青同志,我這裡是開玩笑的,因為當時都是把他叫做江青同志。為什麼江青定下的這么一個案,就是江青說這個秦始皇俑,兵馬俑就是屬於秦始皇的,江青說了,所以這個案就不能夠翻嗎?我也不是說因為江青說了,就不能翻,而是說江青出於政治的考慮,要把剛剛發現的兵馬俑,馬上就武斷的定位為這是屬於秦始皇,其實他是有一個政治的考慮的。

《秦俑真相》《秦俑真相》

那么如果後來的專家、學者有不同的意見,完全是可以展開爭鳴的,那么這本書,首先我們所以就是說,為什麼他會成為一個被定下來是秦始皇,原來當時是江青定的,而且好像就變成了一個禁區,你不能夠有不同意見,誰有不同意見的話,就會遭到反駁,其實問題不在於這個政治問題,現在我其實也是可以理解,他牽涉到太龐大的利益,就是假如說這本書說的秦俑真相,確實如果這個兵馬俑不屬於秦始皇,而是屬於秦宣太后的話,那么這個兵馬俑相關的這一切的所有的理據都站不住腳了。
作者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其實這句話我也看到過的,就是當年鄧小平陪著法國總統席哈克去參觀兵馬俑,席哈克中國人的老朋友,法蘭西的總統,而且對中國古代的歷史很有興趣,鄧小平很想陪著人去參觀的,但是他陪著席哈克去參觀了兵馬俑。
那么後來中國的媒體上有這樣一句話說,席哈克說,他說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奇蹟,但是作者經過他的仔細考證,他說席哈克沒有說過這句話,從來沒有。在場的中國人也沒有人聽到說過這句話,但是席哈克說的這句話呢,就被說成是,一方面說是席哈克這是一位了解中國歷史的法國總統,他說兵馬俑是秦始皇的。第二他說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奇蹟,但是問題是,我們知道席哈克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是很重要的。
如果席哈克沒有說過,當然席哈克的話,並不能用來斷定兵馬俑是不是屬於秦始皇,但是席哈克有沒有說過呢,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席哈克這句話,現在至少在全中國到處在流傳,而且是作為兵馬俑是屬於秦始皇的,很重要的一個稱據,但是作者就從這個角度來說明,其實第一,兵馬俑並不屬於秦始皇,第二席哈克也沒有說過這一句話。
那么此外書中有大量的例子,就是來說明,那么這裡我們就不一一例舉了,那么關鍵就在於這個地方,就是為什麼宣太后,秦宣太后她有這樣的權勢,她可以下令造這么大的一個兵馬俑的這么一個墳地呢,這么一個地下的一個宮殿呢,那么根據作者的考證是可以的,因為我們知道宣太后她姓岳,其實她是楚人,楚國人,秦楚相爭,是吧。
實際上,秦始皇我們知道這個嬴政,那是後來的事情了,那么作者在這裡呢,也把我們所不了解的宣太后的歷史,特別是宣太后她主掌秦的帝國軍政大權,已經是多達40幾年,在40幾年的時間裡面,宣太后她其實就是早期秦朝的,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她就像武則天,或者像慈禧太后那樣,一個女性她掌握了秦40幾年的大權,而且後來秦朝的統治者們,對她都是高度尊重的,雖然她在晚年把大權讓給了兒子,但是兒子呢,對於母后的話,也是言聽計從,因為宣太后有如此強大的權利和影響,所以在她死後,根據她的遺囑,就造了這么大的一個兵馬俑的這么一個陵墓,所以作者整個有他一套的理論,問題是我想我們應該心平氣和的去看一看,為什麼作者要提出?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很重要的,兵馬俑在那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兵馬俑是不是秦始皇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這應該不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那么作者這本書呢,在中國大陸是不能出版。

因為在中國大陸我絕對很奇怪,為什麼江青同志說過兵馬俑屬於秦始皇,所以這個案就不能夠翻呢,為什麼一些言之有據的嚴肅的學術真理,學術考察的一個結果就不能出版,當然在中國內地不能出版,但是在香港就可以出版,所以內地的朋友們,有興趣的話到香港來,不一定只買,除了這些政治性的書籍之外呢,像這種《秦俑真相》之類的書呢,也是很可以買來看一看的。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