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及時總結了國外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現,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等重要遺蹟的發現和發掘歷程,資料詳盡,條理清晰,文辭生動,具有很強的文化價值和可讀性。
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著名作家、文學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福建長樂人。著有短篇小說集《取火者的逮捕》以及《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等;編有《中國版畫史圖錄》、《中國古本戲曲叢刊》等。
編輯推薦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及時總結了國外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現,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等重要遺蹟的發現和發掘歷程,資料詳盡,條理清晰,文辭生動,具有很強的學術意義和可讀性。民國十九年四月,該書作為“萬有文庫”的一種,由商務印書館在上海發行。
目錄
序
第一章阿比多斯及埃及第一朝的陵墓
第二章夢城
第三章底比斯城及其死城
第四章都丹喀門王墓
第五章巴比倫南部的城國
第六章巴比倫城
第七章尼尼微
第八章推來城
第九章阿加綿農墓
第十章克里特
第十一章巴力斯坦
附錄參考書目
精選
阿比多斯是埃及的聖城,每個埃及人都想能在生前去朝見一次,或至少在死後也希望能夠一至的,或環境不能允許,則至少死後也要立一塊石在這個聖地。窮人不能立碑,則至少要拋一塊碎瓶片在這聖地。原來在阿比多斯有奧賽烈司(的墓。奧賽烈司是地府的大神,人如能葬在他墓邊則可得福;如果沒有福氣葬在附近,則建立一塊石在這個大神的石階上,或至少送一片陶器至聖地,也可得他的恩惠。所以在埃及史的最早期,富貴的人都要在阿比多斯得一墳地。如果貴人必須伴國王的墓而葬,則他也要建一個石碑在這個聖地上的。在中世風俗還是如此。要人都要在阿比多斯建立一個石碑。這些石碑如今在各博物院中,可以找到不少。但平民們卻止能有送一片陶器至聖地之力,所以經過許多時代,阿比多斯竟成荒蕪不堪的瓦礫堆,各期各種的陶器都有。
在埃及史上,阿比多斯雖不重要,在宗教和文化上,阿比多斯卻公認為一個重要的古址。所以許多埃及學者,早就計算到發掘這個聖地,以期對於古埃及的宗教與文化有豐富的收穫。
聖城的發掘工作,和別的地方一樣,乃由於偉大的發掘埃及的先驅者馬烈特的工作。1859年,他清理錫提第一世的廟宇(以精美的浮雕著多),他還發掘拉美斯第二世的廟宇,在偉大的奧賽烈司廟內,也進行著一部分工作,卻沒有得到多大的成績。然而馬烈特卻說到一個荒丘,名為科阿薩爾坦的,道:“無疑的奧賽烈司的墓,必在此不遠。大約什麼時候,總可以發見今所未知的至聖墓的進口。”他的話到許多年後,方才實現。在1911年至1914年,那維爾繼續皮特里教授和墨累女士的工作,在45英尺的斜道之底,發見一問大室,100英尺長,60英尺闊,以兩行的方柱,分為三部分,由此室更至一較小之室,由它的雕刻上以及根據古代的記載,那維爾知道此即為著名的奧賽烈司的墓。那維爾所發見的實為奧賽烈司廟的最神聖的地方。
除了對於奧賽烈司聖地的注意之外,阿比多斯存在的建築,乃為錫提第一世的廟宇和它的可驚詫的浮雕。牆上的浮雕有許多是最有趣味的;它們沒有“古代”的大浮雕的有力與新鮮,然而國王的形象和奧賽烈司坐在神座上的尊嚴態度,是極可讚美的。在錫提廟的左近,散布著不少他的兒子拉美斯廟的遺物。從前一定是一所很弘偉的建築,如今卻隨地傾圮了。有的浮雕,可以比得上前王時代的,有的卻粗率。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