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奢華之色》講述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銀首飾不僅是財富與藝術的合一,也因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為生活時尚不可忽略的一個風向標。當日工藝品的流行題材差不多都出現於金銀首飾,雖方寸之地,卻幾乎是時代品樣之聚珍。
揚之水的新作《宋元金銀首飾》乃是其《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系列中的第一卷,不過由於首飾設計在形式與紋樣上往往具有傳承性,因此這本書關於宋元“螭虎釵”與“項牌”的解釋與展示,竟順便地為黛玉第一次見到的王熙鳳形象完成了復原的最後一筆。看著書中金螭虎釵的澄光燦燦,已經足以讓人想像鳳姐遍身金玉的富貴過人。實際上,《宋元金銀首飾》予人的深刻啟發之一就是,那些似乎眼花繚亂的出土首飾,那些出現在古代文字中的似乎謎語一樣的名物詞稱,如果肯下工夫,如果研究得法,往往都能找回古人傾注其中的含義,也就是說,讓我們重新獲得古人那樣敏銳和新鮮的眼光。
特點
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歷代金銀首飾,一直是研究領域中少有人光顧的冷落角隅。按照長期以來的成見,由匠人們製作的、看上去紋飾繁縟得讓人花眼的工藝品既沒有藝術性,也沒有文化內涵,因此不具備學術研究的價值。揚之水偏偏肯在這些似乎凌亂無章的碎物件上不憚心血,經她的仔細梳理,一件件古代飾物被拂去了千百年的積塵,重新閃爍豆蔻年華的光彩,咦,隨之浮現的事實居然是,原來它們既具有藝術性,又滿載著文化內涵!
唐代一位不算出名的詩人的一句“掬水月在手”,此後竟在上千年間被持續開發,最終成為跨越不同創作領域的一個廣為流行的畫題,古裝女子用雙手掬起水中月影的形象,在工筆畫中,在金簪頭,在青花瓷上,在版畫插圖裡,處處留影。若沒有揚之水的一番鉤沉追蹤,如此詩意的成就,便會一直被我們輕率地遺忘著。書中同樣發掘了“滿池嬌”、“庭院小景”、“春遊醉歸”等多種經典畫題在繪畫、工藝品、文學之間的靈活流轉,這就開啟了一項重要的工程:為傳統文化中的繁多圖像一一建立譜系。在西方藝術史中,圖像學研究早已成了討論展開的基礎與前提,於今,揚之水展示的景象讓我們驚覺,中國歷史上,多種程式化的經典“畫題”不僅流傳於繪畫中,也每每轉換成工藝品的裝飾性圖案,同時在文學、戲曲中得到呼應性的表達,顯示出一種題材在不同領域之間流進流出的活躍性。
作者介紹
揚之水,浙江諸暨人。靠自學考入三聯書店,於1986年至1996年擔任《讀書》雜誌編輯。張中行《負暄三話》為其立傳。1996年起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師從孫機先生開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學的成果來研究文學作品,著作有《終朝采藍》、《古詩文名物新證》、《詩經名物新證》、《先秦詩文史》《梵澄先生》等。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