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全國各地都有十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對研究中國古代和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都有重大意義。今天中國是古代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不了解古代,不知道我們民族的過去,對於今天的建設和發展是茫然的。
是否了解和重視本民族的古代文化,是衡量一個國民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誌。自70年代以來,中國已有11座綜合性大學設立考古專業,近10座高等學校設立文博和文物保護專業,近百座綜合性大學和師範院校的歷史系開設“考古通論”課程。
時至今日,中國考古發掘和研究取得了許多新的成果,新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原來出版的《中國考古學通論》一書已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
再之,社會上熱愛考古者也越來越多。為了滿足高等學校對《考古通論》教材的需要。同時讓社會上的廣大考古愛好者有一本科學性較強的通論性質的專,特意編者了這本《中國考古學通論》。
目錄
第一章概論
第一節考古學的基本涵義
一、考古學的定義
二、考古學的研究對象
三、考古學對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考古學文化
一、考古學文化的基本涵義
二、考古學文化的命名
三、考古學文化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考古時代的劃分
一、石器時代
(一)舊石器時代
(二)中石器時代
(三)新石器時代
(四)銅石並用時代
二、青銅器時代
三、早期鐵器時代
第四節考古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
一、考古調查中應注重的問題
二、考古發掘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考古調查中發現的遺址或墓葬
(二)考古發掘中的地層研究
三、遺址的發掘
四、墓葬的發掘
五、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資料的整理
(二)報告或簡報的編寫
第五節考古學的分支
一、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
二、田野考古學
三、幾種特殊門類的考古學分支
第六節考古學和其他學科的關係
一、與第四紀地質學的關係
二、與考古動物學的關係
三、與考古植物學的關係
四、與體質人類學的關係
五、與民族學的關係
第七節文化年代的確定
一、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
二、利用自然科學測定絕對年代
(一)放射性碳素斷代
(二)古地磁斷代
(三)熱釋光斷代
(四)樹木年輪斷代
(五)鈾系法斷代
第八節自然環境對古文化的影響
一、自然環境對古文化面貌的影響
二、自然環境對古文化發展速度的影響
第二章中國考古學簡史
第一節中國古代的金石學
一、金石學的萌芽期
二、金石學的形成期
三、金石學的興盛期
第二節近代考古學的傳人和中國考古學的萌芽
一、19世紀歐洲近代考古學的主要成就
(一)“三期論”的確立和“類型學”的開端
(二)舊石器的發現和史前考古時代的分期
二、近代考古學傳人中國和中國考古學的萌芽
第三節中國考古學的初步發展
一、1937年以前的中國考古學
(一)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為中心的舊石器的調查和發掘
(二)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和發掘
(三)商周至唐宋遺址的調查和發掘
二、1937-1949年的中國考古學
第四節中國考古學的進一步發展
一、考古隊伍的壯大和發掘水平的提高
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
三、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
四、商周考古學的發展
五、秦漢至元明考古學的發展
第三章舊石器時代
第一節人類的產生
一、人類產生前生物的演化
二、進化論的產生和古猿演化為人的證據
(一)唯物主義、科學和宗教圍繞人類起源問題的鬥爭
(二)進化論的產生和發展
(三)古猿演化為人類的證據
三、古猿演化為人類的過程
四、關於人類起源的幾個問題
(一)人和猿的界限
(二)關於勞動的涵義
(三)從猿到人的過渡
第二節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概述
一、舊石器時代的生態環境
二、化石的分類、形成和埋藏
(一)化石的分類
(二)化石的形成
(三)古脊椎動物的埋藏
(四)動物化石的尋找
三、舊石器的製作、類型和特徵
(一)石器的原料
(二)舊石器的類型
(三)剝製石片和修理石器的方法
(四)自然力破碎的石塊和石器的區別
四、中國古人類和舊石器文化的年代與分布
第三節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一、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概述
(一)直立人的體質特徵
(二)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概況
二、舊石器時代早期前一階段的文化遺存
(一)元謀猿人及其文化
(二)西侯度文化
(三)小長梁和東谷坨文化遺存
三、藍田猿人及其文化
(一)地層堆積和當時的自然環境
(二)藍田猿人的體質特徵
(三)文化遺物
四、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一)地層堆積和年代
(二)北京猿人的體質特徵
(三)文化遺物
第四節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一、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概述
(一)早期智人的體質特徵
(二)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概述
二、大荔人及其文化
三、許家窯人及其文化
四、丁村人及其文化
(一)地層堆積和時代
(二)丁村人的體質特徵
(三)文化遺物
(四)生態環境
(五)丁村人的生產和生活
五、長陽人
六、馬壩人與桐梓人
第五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概述
(一)晚期智人的體質形態和人種的形成
(二)舊石器晚期文化概貌
二、峙峪文化
三、下川文化
四、山頂人及其文化
(一)遺址的堆積和年代
(二)體質特徵
(三)文化遺物
(四)山頂洞人的生產活動和原始宗教
五、中國東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六、中國西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七、青藏高原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第六節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和人類化石綜述及其有關問題的討論
一、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
(一)鄖縣發現的直立人化石
(二)沅江和澧水流域的數十處石器地點
(三)巫山龍骨坡發現的人類化石、石器及其時代的爭議_
(四)學術界對龍骨坡人類化石的評論
(五)安徽省繁昌縣人字洞出土的石、骨器及其爭議
二、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和文化
三、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和晚期智人的體質特徵
……
第四章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概述
第五章中國各地區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第六章夏商周考古
第七章戰國秦漢考古
第八章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
第九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十章宋元明考古
前言
1991年我們曾組織幾位從事考古學教學和研究的同仁編撰了一本《中國考古學通論》。時至今日,中國考古發掘和研究取得了許多新的成果,新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原來出版的《中國考古學通論》一書已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因此,我們重新組織了一批在考古學教學和研究方面頗有成就的同志編撰了這本《中國考古通論》。
《中國考古通論》一書的編撰分工如下:第一章“概論”、第二章“中國考古學簡史”、第三章“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第四章“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概述”、第五章“中國各地區主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等,由張之恆撰寫。第六章“夏商周考古”,由陸勤毅、周崇雲、陳聲波撰寫。第七章“戰國秦漢考古”,由劉興林撰寫。
第八章“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第一節“概述”和第二節“城址”由賀雲翱執筆;第三節“墓葬”中除“帝王陵墓”部分由賀雲翱、符永利、郭怡撰寫外,其他均由符永利完成;第四節“遺物”中“瓷器”部分由賀雲翱執筆,“墓誌和地券”、“銅器”、“錢幣”、“玻璃器”由符永利執筆,“金銀器”由邵磊、賀雲翱、符永利共同撰寫;第五節“佛教遺存”中“早期佛教遺物”由賀雲翱執筆,其他部分都由符永利執筆。第九章“隋唐五代考古”、第十章“宋元明考古”,由夏寒撰寫。全書由南京大學歷史系張之恆教授統稿。
由於受學術水平的限制,書中可能產生錯漏,敬請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不吝賜教。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