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吐魯番考古記》分三部分:一是記述吐魯番考察經過,其中對吐魯番地區的古城址、舊寺廟、墓葬群等都有詳細說明,並附有路線圖和古城圖,可供了解此地古代文化遺存的概貌;二是遺物說明,即對考察所得的古文書、繪畫等文物進行診釋和考訂;三是遺物圖版,可與遺物說明相對照。其中古文書有三十餘件,多為公元7世紀後半期及8世紀唐朝統治西州時期的遺物,如繳納地租、戶籍、軍屯、訴訟牒狀等,對研究西州的社會經濟很有價值。本書於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出版。
這是作者在民國十七年和十九年,隨西北科學考察團兩次考察西北,在吐魯番地區地行考古發掘,此書實參加者所撰寫的考察報告。分三部分:一是記述吐魯番考察經過,其中對吐魯番地區的古城址、舊寺廟、墓葬群等都有詳細說明,並附有路線圖和古城圖,可供了解此地古代文化遺存的概貌;二是遺物說明,即對考察所得的古文書、繪畫等文物進行診釋和考訂;三是遺物圖版,可與遺物-uD說明相對照。其中古文書有三十餘件,多為公元7世紀後半期及8世紀唐朝統治西州時期的遺物,如繳納地租、戶籍、軍屯、訴訟牒狀等,對研究西州的社會經濟很有價值。本書於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出版。
作者介紹
黃文弼(1893~1966),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字仲良。湖北省漢川縣人。生於清光緒十九年三月初八,1966年12月18日在北京病逝。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年到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任教,並於1927~1930年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內蒙古、新疆考察活動。1934~937年任西北科學考察團專任研究員,1935年又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身份派駐西安任辦事處主任,進行整理碑林等工作。抗日戰爭期間任西北聯合大學和四川大學教授,又任西北大學歷史、邊政兩系主任。1947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黃文弼4次去新疆考察,對西北史地和新疆考古的研究卓有貢獻。他曾在吐魯番附近考察高昌古城遺址和交河古城遺址,發掘雅爾湖的麴氏高昌墓地,在羅布淖爾北岸發現了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漢代烽燧遺址,又在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進行調查。1957~1958年的考察,足跡遍及南北疆的哈密、伊犁、焉耆、庫車及阿克蘇、喀什、巴楚、和田等地區。他在考古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根據實地考察所得,論證了樓蘭、龜茲、于闐、焉耆等古國及許多古城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演變;判明了麴氏高昌的紀年順序和塋域分布;提出了古代塔里木盆地南北兩河的變遷問題;更為探討新疆地區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黃文弼的著作有:《高昌陶集》(1934)、《高昌磚集》(1951增訂)、《羅布淖爾考古記》(1948)、《吐魯番考古記》(1954、9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報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