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本書從印度和阿富汗交界的河谷寫起,希臘風格的佛教藝術曾在此地第一次用古典形式來描繪印度教崇拜的神靈和場景。然後,本書把讀者從白雪皚皚的興都庫什山脈帶到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上阿姆河的發源地,後到塔里木河流經的大盆地,塔里木河最終消失在羅布泊的沼澤里。崑崙山脈包圍了這個盆地以及和田的南部和西部。

基本信息

概述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在這次探險中,我不僅要到達遙遠的地區,而且要探索遙遠的年代。所以,第一階段路程應是古蹟豐富的地區,這樣才能達到上述的兩個目的。我在開闊肥沃烏齊(UCH)騎馬北行,如同斯瓦特河河邊眾多的烏迪亞納(Udyana,即烏仗那——譯者)一樣,我想在這片低谷中也會有很多廢棄的佛教遺蹟和寺院,可是我沒時間再次參觀這裡。

走了不久,公路向西拐,走向喀特戛拉山口(KmgalaPass)方向,斯瓦特河與本傑闊拉(Panjkora)河也在喀特戛拉山口分開。這時,我又欣喜地看見了人山t11坡上風景如畫的古塔和房屋的遺蹟,山坡上長滿了灌木叢,在午後烈日的映射卜當地人把它們稱作帕斯圖(Pashtu)。這名字是根據砂岩的顏色起的,意為“紅色的房子”。可以肯定,這些烏迪亞納佛教遺蹟至少有1000年的歷史。今天是第一次碰上這么熱的天氣,陽光耀眼炫目。我急著向前走,景色更加迷人。就在前天晚上,我還和巴羅將軍討論過亞歷山大大帝由庫納爾(Kunar)山谷進入犍陀羅和奧諾斯(Aornos),他一定走的也是這條路線,我現在又憶起了這個有趣的想法。大量地理學方面的事實了證明我這一想法的正確。然而,在尋找奧諾斯這個問題上,現存有關馬其頓遠征印度的資料還不足以證明亞歷山大走了這條路線。

翻越喀特戛拉山口,穿過廣闊的塔拉什(TMash)山谷,又踏上本傑闊拉陡峭的山路,一路上風光秀美,這減輕了惡劣自然條件帶給我們的疑懼不安。西邊巴焦爾(Bajiaur)和帕夏特(Pashat)上冰雪覆蓋的山巒遠遠地阻擋了我們的視線,在山脈和塔拉什的綠色田野之間,有一塊風景如畫的低矮丘陵,地面平整。過去,巴焦爾常常派出玩命的土匪在這裡發動突然襲擊,這確實是迪爾—吉德拉爾路線的一個危險地段,現在依然如此。迪爾人士兵(DirLevies)沿路建了大量的哨所,這表明零星的攻擊事件仍時常發生。今天下午,當地的亞馬達爾(Jamadar,當地土語,意為軍隊頭領——譯者)陪我們騎馬前行,路上不斷遇見巡邏隊和哨兵,這可能是傑格德拉的亞馬達爾為我們主動採取的特別保護措施。

目錄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沙埋契丹廢墟記》中譯本序
前言
卷一
第一章從希達斯皮斯河到印度河
第二章橫越斯瓦特和迪爾
第三章翻越洛瓦里山口
第四章在吉德拉爾
第五章穿越馬斯圖吉
第六章德爾果德
第七章阿富汗之瓦罕
第八章阿姆河之源
第九章從薩里庫勒到喀什噶爾
第十章在其尼巴格,在喀什噶爾
第十一章去莎布和葉城的途中
第十二章在庫克牙
第十三章崑崙山腳下
第十四章重返和田
第十五章趕往尼薩冰川
第十六章奧特魯胡勒冰川
第十七章在喀讓古塔格山區
第十八章和田盛宴
第十九章和田沙漠邊緣
第二十章哈達里克的神廟遺址
卷二
卷三
卷四
插圖目錄

書摘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我最後一次諮詢了穿越洛瓦里山口的有關事以後,拜別了好客的戈弗雷少校,離開馬拉根德。這裡距查克德拉(chakdara)9英里,我們走的是極好的軍用路,路面寬闊堅固,1個小時就走完了全程。我所能看見的淨是1895--1897年在哈爾(khar)、巴特合勒(batkhela)、阿曼德拉(amandara)那場鏖戰的遺蹟與夏合闊特(shahkot)、查爾闊特里(charkofli)側面漂亮的山谷,以前我曾來過這裡探索古蹟。查克德拉(chakdara)城堡建在堅固的石頭上,斯瓦特河繞城流過,易守難攻。在那場圍攻之後不久,我曾經來到這個城堡考察,城堡現在和過去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當年,阿夫里迪人(afridis)和錫克人英勇地保衛了這個城堡,而如今,換成了來自奧德(0udh)強壯的拉傑普特人(rajputs)。儘管才得到訊息不久,又要擠出本已十分緊張的房子,他們還是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白沙瓦師的指揮官埃德蒙·巴羅(edmundbarrow)將軍爵士也剛剛到達此地,視察工作。我們非常愉快地在集體宿舍里度過了一晚,這間宿舍雖然設備簡陋,但卻掛滿了從北京掠取的藝術品,煞是華麗潦亮。如果說誰有權利炫耀這些藝術品,那肯定是勇敢的拉傑普特人,因為是他們先去解救了公使館。我正是要去中國,這些藝術品好似遙遠的中國送來的請柬。而且,能有機會在前哨陣地見到遠道而來的將軍,我打心眼裡高興。

他是個傑出的將領,多次關照過我的探險活動。他還是《興都庫什地名詞典》(hindukushgazetteer)的原作者,這是一本優秀的指南手冊,涵蓋了從阿姆河到印度河所有的山脈。這本書屬機密類書籍,藏在印度情報局(indianintelligencedepartment)。巴羅將軍的這本著作對我很有用處,在此深表謝意。4月28日,天一亮,我就開始忙著寫信,接著監督整理行李,並裝入12個騾子皮皮箱裡。到上午11點,征糧隊(levyescort)終於把那個渾蛋廚師從達爾蓋送到了。這傢伙不僅活著,而且還挺滋潤,不過看上去卻很沮喪。半個小時後,探險佇列隊整齊,走出城堡大門。一會兒,我翻身上馬,緊隨其後。聽著大家的良好祝願,我心裡振作了起來。

在這次探險中,我不僅要到達遙遠的地區,而且要探索遙遠的年代。所以,第一階段路程應是古蹟豐富的地區,這樣才能達到上述的兩個目的。

相關評價

簡單介紹一下,斯坦因是英國人,在1900年到1930年間,曾四次到中國新疆流域探險,到從來沒有人去過或者很少有人去的地方就某些未知或不清楚的領域進行考察。期間他取得巨大的考古、歷史、文化、學術成就,同時把一批批的中國寶藏、文物等運往英國大英博物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夥同一個中國人,在敦煌以幾個小錢誘騙當時看守敦煌的王道士,把當時敦煌的大量藝術珍品偷運到英國。英國政府給予他非常高的榮譽。

這本書記載了他第二次(1906~1908)來中國的過程。國內對此人的評價是既承認其學術成果,又痛恨其偷竊中華瑰寶的行經。依我看來,以當時中國的國力以及官員的腐敗,即便是斯坦因不來中國,那些瑰寶也定會遭到別人的洗劫,說不定是另一個李坦因、王坦因的。即使是在現代,對文物的保護一直都不力,斯坦因如果在21世紀去中國中西部挖寶,估計還是很有收穫的。

拋開這些是是非非的層面上的東西不說,讀完此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斯坦因對自然、歷史秘密無限的渴望以及為了解這些秘密而進行的艱苦卓越的探險。可以說,斯坦因當時不是沒有一個安穩的工作,穩定的收入,如果他安於現狀,也會過著小資的生活,也許就沒有他的傳奇經歷,個人認為是他性格中的一種天生的冒險精神在支持、鼓勵著他去完成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世紀初,科技並不發達,人類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還是顯得的脆弱。斯坦因經過印度、阿富汗到達中國的西北部,交通工具主要是、騾子、氂牛和自己的腳,途中跨越雪山,經過無人的戈壁,渡過一條條險流,探險過程真是驚險、曲折,堪比好來塢大片。

印象最深的是他們渡過玉龍喀什河的那一段,從書中截取片段:“我們在這裡發現了那個所謂的“橋”,給人以搖搖欲墜之感。步行橋兩岸的岩面距離約有25碼,3個用斧頭砍下的粗糙的白楊樹幹橫在中間。由於彎曲和其他原因,3個簡單地並在一起的橫木分離開來。僅有其中一根橫木可容得下一隻腳,可就連這條橫木也向下嚴重彎曲,出現嚴重的裂縫。如果手不扶其他橫木,過橋將十分危險。”“橋用樹幹簡單搭成,寬僅45英尺。此處河道狹窄,兩邊是堅固的懸崖,玉龍喀什河攜帶的大量冰川水洶湧澎湃,流速將近4碼/秒”。3根木頭並排著就組成了搖搖欲墜的“橋”,他們竟然過去了。書中類似此驚險之事還很多,看過之後,不得不對斯坦因們肅然起敬。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野人獻曝》
《西漢禮制建築遺址》
《文物叢談》
《考古人類學隨筆》
《定陵出土文物圖典》
《東平後屯漢代壁畫墓》
《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古地圖集珍》
《探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唐陵的布局》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
《地中海考古》
《迦太基傳奇》
《考古的故事》
《何正璜考古遊記》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探尋瑪雅文明》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中國古輿服論叢》
《眾神的宮殿》
《考古學讀本》
《美術與考古》
《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
《馬的中國歷史》
《另一種古史》
《古代人牲人殉通論》
《西域考古圖記》
《中華梳篦六千年》
《會說話的希臘石頭》
《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
《成都城坊古蹟考》
《輝煌、瑰麗的瑪雅》
《入山與出塞》
《所羅門示巴女王之鷹》
《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萬世法門》
《中國文明的形成》
《李濟文集》
《考古學》
《占卜的源流》
《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
《文物物語》
《安陽》
《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
《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考古學專題六講》
《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隋唐考古》
《滿城漢墓》
《埃及考古學》
《傳薪有斯人》
《亞特蘭蒂斯:消逝的人類文明真相》
《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
《神與獸的紋樣學》
《吐魯番考古記》
《黃泉下的美術》
《新鐵證待判》
《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
《伊特魯利亞人的靈魂》
《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明清金銀首飾》
《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
《最新中國考古大發現》
《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
《故宮退食錄》
《印加人: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宣化遼墓》
《神祗·墳墓·學者》
《古埃及探秘》
《宮殿考古通論》
《中國石窟寺研究》
《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
《奢華之色》
《漢畫像的象徵世界》
《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十五講》
《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
《中國聖火》
《松漠之間》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薈萃》
《人是太空人的試驗品》
《中國青銅器綜論》
《秦俑真相》
《中國古代天文文物圖集》
《中國盜墓史》
《美索不達米亞:追溯近東文明的起點》
《殷墟青銅器研究》
《馬承源文博論集》
《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
《尋常的精緻》
《尋找那隻爵》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
《武梁祠》
《簡牘檢署考校注》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
《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
《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
《粟特人在中國》
《東魏北齊莊嚴紋樣研究》
《穿越時空的智慧》
《斯坦因中國探險手記》
《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
《中國古代青銅器》
《中國襖教藝術史研究》
《考骨紀》
《小法老之死》
《中國古車輿名物考辨》
《華燭帳前明》
《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閱讀過去》
《西域文明》
《希伯來語聖經》
《曾侯乙墓》
《垃圾之歌》
《破解古埃及》
《死海古卷概說》
《鳥濱貝冢》
《中國方術正考》
《古文物稱謂圖典》
《漢唐考古學講稿》
《唐代金銀器研究》
《希臘藝術與考古學》
《中國考古學通論》
《神話考古》
《路經樓蘭》
《郭店楚簡校讀記》
《廣漢三星堆》
《從長安到雅典》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
《商周青銅器文飾》
《考古人手記》
《殷墟婦好墓》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鹽池馮記圈明墓》
《沙海古卷釋稿》
《中國早期文明》
《花舞大唐春》
《四神》
《美術、神話與祭祀》
《郭店楚墓竹簡》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偃師杏園唐墓》
《發現藏經洞》
《商文明》
《古代兵器通論》
《商周祭祖禮研究》
《正倉院考古記白川集》
《白沙宋墓》
《考古學與船舶社會史》
《雲岡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記》
《定陵》
《中國天文考古學》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敦煌考古漫記》
《燕衎之暇》
《墓葬與生死》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穿越塔克拉瑪乾》
《天使的承諾》
《古墓探秘》
《上海明墓》
《西周青銅重器銘文集釋》
《我的探險生涯》
《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與傳統》
《考古學研究入門》
《消失的城市》
《凱爾特人的歐洲》
《神秘的蘇美爾人》
《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
《文物小講》
《青銅揮麈》
《劍橋插圖考古史》
《鑠古鑄今》
《活著的女神》
《亞洲腹地旅行記》
《考古學是什麼》
《廣州南越王墓》
《國寶一百件》
《失落的古格王朝》
《消失的建築》
《騙局、神話與奧秘》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中國墓室繪畫研究》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窯藏》
《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西域文明史概論》
《埃及歷史銘文舉要》
《北宋皇陵》
《尋找亞特蘭蒂斯》
《考古器物繪圖》
《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代墓室壁畫研究》
《考古學理論》
《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埃及的遺產》
《宴饗的故事》
《古代神話與民族》
《新定三禮圖》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
《清皇陵地宮親探記》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羅馬考古:永恆之城重現》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發現我們的過去-簡明考古學導論》
《趣味考據》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
《中國紋樣史》
《考古學一百五十年》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中國陶瓷史》
《美源》
《梁莊王墓》
《創世紀的守護神》
《文物中的古文明》
《中國文明的開始》
《走出疑古時代》
《考古不是挖寶》
《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最早的中國》
《拉美西斯二世:尼羅河上的輝煌》.
《古事雜談》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水晶頭骨之謎》
《失落的約櫃》
《東周與秦代文明》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大崑崙》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商周彝器通考》
《古代中國考古學》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風雪定陵》
《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
《中國古建築考古》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天工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