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考古學理論》這是一本全面介紹考古學理論發展和現狀的教科書,共分兩部分,十七章。第一部分介紹考古學理論、思維與方法的沿革,第二部分介紹了當前考古學理論主要領域的進展和特點,是作者根據國外留學期間系統學習和掌握的知識綜合編撰而成,力求反映學科的成就與發展方向。中國高等院校的考古學科專業訓練,考古學理論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加上這門學科和國際學術主流疏離時間較長,造成許多方面的嚴重脫節和滯後。這本教材的編撰,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有助於提高專業素質訓練的水準。
《考古學理論》論及的範圍較為全面,並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置於國際學科發展的大背景中進行審視。過去半個世紀中,考古學的術語變得豐富而複雜,為了便於理解和學習,文字儘量通俗易懂,對新的專門術語做必要的解釋。《考古學理論》第一部分適於本科生的教學,第二部分適於研究生的訓練,同時它也可作為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和古代史專業人士了解學科發展和提高學術水平的重要參考書。
圖書前言
張光直在為《時間與傳統》的中譯本所寫的序中談到,《中國考古學年鑑》中根本沒有“考古學理論”這個範疇,說明“理論”這件東西在當代中國的考古活動中沒有什麼地位。在為《中國文物報》所撰寫的一篇題為“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的隨筆中,張光直也提到,考古工作不是挖挖死人骨頭,它是很複雜的社會人文科學。如果中國考古學對它的實踐沒有理論的指導和闡釋,那么我們如何評價它的科學性?如果考古發現不重視從理論上來提高我們的科學認識,那么這門學科又意義何在?
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在當今中國的考古學界可能有很大的分歧,特別對於一輩子在田野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學者,實踐出真知是無可置疑的座右銘。這些學者通過畢生的努力,構建起過去不為人知的中國史前史,並增進了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出土的精美文物一次次引起社會的轟動和矚目,文物精品的世界巡迴展令國際友人嘆為觀止。在重大發現的光環里,考古學家被喜悅所陶醉,並會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同樣,社會公眾也常將考古與發現地下的珍寶和失落的文明聯繫在一起,在媒體的渲染和炒作下,考古學家的工作被認為是通向浪漫和迷宮之旅,比如開啟地下宮殿和寶藏、進入神秘的金字塔以及探尋沉碼湖底的城堡。然而,只有為數不多的考古學家才能有幸從事這樣的探險工作。大部分的考古發掘,找到的只不過是破碎的陶片和石器,以及古人廢棄的生活垃圾。因此,英國考古學家皮戈特(SPiggott)將考古學稱為是一門“研究垃圾的科學”。考古學家用他們畢生的精力來尋找、發現和研究遠古人類丟棄的垃圾,並不是試圖發現其中的珍寶,而是像偵探那樣試圖從這些遠古社會的殘留物中尋找各種信息。他們關心古代的人們如何生活,怎樣思想,當時的社會和今天有什麼不同,早期的社會又如何發展和演變……
考古學在19世紀興起時確實是和挖寶與盜墓無異的工作,早期歐洲的考古發掘者並非是專家,而只不過是業餘的愛好者或旅行家,他們將挖到的珍寶帶走,或把它們變成私人的秘藏,或把它們陳列在博物館裡,很少考慮文物的背景和文化歷史信息。當時的考古發掘也沒有嚴格的規範,從現代考古學的要求來說是極其野蠻的,根本不考慮遺蹟的保護和未來研究的需要。於是發掘也是毀滅的過程,文化遺產和考古資源的損失是無可估量的。
到了20世紀,考古學已經逐漸向一門嚴肅的學科發展,考古學家必須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現代考古學的基礎已不是19世紀的那種探險和挖寶,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它已變成一門嚴謹和要求甚高的學科,有一套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過去,並且不斷地處於更新與發展之中。
作為科學的考古學今天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組成部分,既是我們了解自身發展的一個獨特的視窗,又為其他人文與社會學科研究提供新的視野與信息。考古學研究的成果不但能增進我們對自身歷史的了解,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生存的這個星球上生態環境、氣候和資源與我們自身發展的關係,從而能使我們從更長更廣的時空中來研究我們當今與未來的世界。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歷史與發展
第一章理論與方法
1.1什麼是理論
1.2理論與假設
1.3方法與研究藝術
第二章早期古物學
2.1古物、宗教和歷史
2.2中國的古物學―――金石學
2.3石器與人類的古老性
2.4啟蒙運動與人類進步觀
2.5古物學的死胡同
第三章考古學的誕生
3.1三期論與相對斷代方法
3.2斯堪的納維亞考古學
3.3三期論與田野考古的推廣
3.4舊石器時代研究的發軔
第四章19世紀下半葉的考古田野方法
4.1馬利耶特(AMariette)(1821―1881)
4.2謝里曼(HSchliemann)(1822―1890)
4.3皮特里弗斯(AHLFPittˉRivers)(1827―1900)
4.4皮特里(WMFPetrie)(1853―1942)
4.5伊文思(AEvans)(1851―1941)
4.6小結
第五章進化考古學
5.1舊石器時代的分期
5.2社會達爾文主義
5.3美國的殖民主義考古學
5.4非洲的種族主義考古學
5.5大洋洲的考古學
5.6小結
第六章文化歷史考古學
6.1考古學文化概念的形成
6.2器物類型學
6.3傳播論
6.4柴爾德與考古學的新起點
6.5小結
第七章20世紀文化歷史考古學的實踐
7.1美國的文化歷史考古學
7.2中國的文化歷史考古學
7.3俄國與蘇維埃考古學
7.4小結
第八章20世紀中葉考古學的進展
8.1考古科技
8.2文化功能觀
8.3沃爾特・泰勒的《考古學之研究》
8.4小結
第九章新考古學的興起
9.1作為人類學的考古學
9.2新考古學的目標與視野
9.3中程理論與民族考古學
9.4戴維・克拉克的新考古學觀
9.5對美國新考古學的批評
9.6小結
第十章新考古學之後
10.1後進程考古學(postˉprocessualarchaeology)
10.2象徵考古學(symbolicarchaeology)
10.3結構考古學(structuralarchaeology)
10.4馬克思主義考古學(Marxistarchaeology)
10.5認知考古學(cognitivearchaeology)
10.6小結
第二部分探索與闡釋
第十一章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
第十二章聚落考古學的方法論
第十三章埋藏學與遺址形成過程研究
第十四章實驗考古學
第十五章農業起源的理論探索
第十六章文明與國家探源問題
第十七章系統論
參考文獻
考古學的相關著作
考古學是指以田野調查、發掘為特徵的現代考古學,也通俗的稱為“鋤頭考古學”,考古學是通過發掘和調查古代人類的遺蹟遺物和文獻來研究古代社會的一門人文科學。傳統上,考古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但是現在它越來越獨立,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