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鵝湖”取意於南宋時期江西鉛山的著名書院——“鵝湖書院”。朱熹、陸九齡、陸九淵、呂祖謙曾同會於此,辯論“性理”之道,後人稱之為“鵝湖之會”,傳揚天下而成為士林佳話。後來,“鵝湖之會”便被作為一種學術盛況和學術傳統的象徵,寓指各種學術思想和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礪,相互促進的學術風氣。近十幾年來,中國人文社科的“引進—模仿”色彩逐漸淡出,而“創造—參與”之追求日益凸顯。經過80年代的激越蹈厲、90年代的沉潛蘊積,中國學術正在深入精進,這套“鵝湖學術叢書”即以此繁榮學術為念。這套叢書以“學術原創”、“中國話語”、“問題意識”為原則,有別於充斥坊間的整理彙編類圖書、簡單譯介類圖書等,超越了重複堆垛而毫無創新的學術泡沫。70年代以來在中國各地新發現的簡帛是當代考古學最重要的收穫一。這些古代珍貴文物的發掘,對考古學、古文字學、古代史、學術史乃至古書研究都有巨大的影響。書中錄的即是作者這些年來從事新出簡帛的整理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李學勤,1933年生於北京,1951至195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等,並任國內外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歷史學科評議組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李學勤教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他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歷史與文化的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其相關歷史文化的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50年代,他綴合、整理殷墟發掘所獲甲骨,用排譜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歷史地理,並首次鑑定出西周的甲骨文,首創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辭說,繼而又就歷組卜辭等問題提出兩系九組的新分期法。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分期、分區、分國別研究中,也取得了較大成就。在系統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礎上,他對商周時期的禮制、職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後期,他綜合研究戰國時期金文、陶文、古璽、貨幣文字及簡帛,從而促使古文字學領域中新的分支——戰國文字研究形成,是戰國文字這一學科的奠基人。從1975年起他先後主持和參加過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簡、定縣漢簡、雲夢秦簡、張家山漢簡等的整理、注釋,並利用這些新材料,對戰國以至漢初的學術史、文化史進行探索,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序言
中國考古學的進展,正受到舉世學者的矚目和關切。近二十餘年來,各地新發現的簡牘帛書,是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收穫之一。其價值之珍貴、影響之深遠,實在難以估量。
在近代,清末已有簡牘出土,蜚聲於世界,嗣後發現不絕。但當時實物均得自漢晉邊陲,性質有關屯戍,其間雖有零散書籍,未涉典要,不能與前漢孔壁、西晉汲冢的發現比擬。至近代新出簡帛,數量既大,且有甚多珍異佚籍,對研究古代文化極有意義。我們生在這一新發現的時代,是應該慶幸的。
我是在1974年開始從事新出簡帛的整理研究的。尤其是在1975年到1978年,以全部時間做這方面工作,對於我來說是非常值得懷念的一段生涯。工作地點主要是在老北大紅樓,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曾暫時遷至紫禁城內城隍廟。工作的條件不能算好,但研究帶來的愉悅卻是令人難忘的。
伴隨整理研究的過程,我寫了若干篇論文。這些簡帛佚籍是太吸引人了。論文的題目真是信手拈來。我常想,我們的機遇勝過孔安國和束皙、荀勖,而自己的能力常感不足,每種佚籍每個題目,都要有廣泛的準備才能著手探究。
創作背景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這本書,1994年12月由台灣時報出版公司以繁體字印行。1996年,韓國學研文化社出版了韓文本,是林亨錫先生翻譯的。
繁體字版在港台和海外幸能流行,今年我在新竹的清華大學執教,還曾用作同學的參考書,但在內地就很難見,經常有朋友詢索。
簡體字版與繁體字版內容相同,只是和韓譯本一樣,補入了論江陵張家山簡《奏讞書》後半的部分。對個別錯字和缺漏,也乘機做了校正。
近幾年簡帛的發現與研究,進展得都很迅速。特別是荊門包山、郭店,以及上海博物館新入藏的幾批楚簡,對學術史研究關係重大。就有關問題,我也陸續寫了若干小文,這隻有等待將來再結集了。
在本書韓譯本序中,曾說過:“把考古學的成果與學術史的研究溝通起來,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就簡帛佚籍而言,不限於利用已有的簡帛釋文去談學術史,而是要把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研究方法,與文獻學、歷史學真正打成一片,一方面以學術史已有的成果去考察衡量新發現的佚籍,另一方面則以考古學的知識和方法來整理研究簡帛,同傳世文獻對比參照,從而推進學術史研究的發展。”
媒體推薦
江右學術,椎輪於兩漢,蘊積於六朝,盪摩於唐季,勃興於兩宋。兩宋之際並起特立而為一代之宗者,大有人焉。孝宗乾、淳間,金溪陸九淵以掃空千駟、壁立萬仞之勢,昌言為學當先立乎其大,以發明本心為始事,以尊德性為宗,而與紫陽之學相抗爭,謂紫陽之學以道問學為主,視格物窮理為始事,必流於支離。兩家門徑既別,遂相持不下,互動辯難,學術波瀾為之迭起。適其時金華呂祖謙承其家學,以纘緒中原文獻相標榜,加之不名一師,不私一說,兼收並蓄,而與朱、陸成鼎足。乃於淳熙二年(1175),親約朱、陸等會於鉛山鵝湖寺,旨在折衷兩家異同,期歸於一。於是三大主將齊聚鵝湖,相對執手,各申己說,非僅極一時之盛,而實開我國古代學術爭鳴自戰國以後未有之局。雖異同猶是,未能劃一,而其啟沃後世之至深至遠者,固不在此也。
文摘
《文子》一部分已見於定縣八角廊竹簡。八角廊漢中山王墓是西漢晚期的,所以《漢書》所記劉向父子看到的《文子》當即與竹簡相同的本子。簡文雲平王問文子,而今傳本妄改為文子問老子,②是此書被誤解為偽書的原因。“平王”前人已考定當為楚平王,故文子的活動年代和范蠡相近。今本《文子》內容很多,哪些是先秦故籍,哪些是後人博採其他書籍增益,仍待研究。《漢書·藝文志》載《文子》九篇,云:“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王充《論衡·自然》說:“以孔子為君,顏淵為臣,尚不能譴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這也說明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今傳本竄改原書為文子問老子,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
有趣的是,傳說文子與范蠡有關。北魏李暹作《文子》注,認為文子就是計然。《史記·貨殖列傳》日:“昔者越王勾踐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集解》:“徐廣日:‘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故諺日:研、桑心笄。’駟案:《范子》日:‘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遊于越,范蠡師事之。”’《索隱》:“計然,韋昭雲范蠡師也。”這一說法如果是正確的,《文子》和《越語》之間聯繫就容易理解了。
計然是人名,又見《吳越春秋》和《越絕書》,作“計碗”或“計倪”。蔡謨提出“計然”是范蠡所著書名,司馬貞等已加反駁。⑨實際上,《漢書-古今人表》已列計然於第四等,說是書名是說不過去的。至於計然是否就是文子,當然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鶡冠子》為楚人所撰,今本可能包括了《漢書》中道家的《鶚冠子》和縱橫家的《龐熳》兩書。鶡冠子是戰國中晚期之間的人,而其書的著成當在戰國末或更晚。這我們在《馬王堆帛書與(鶚冠子)》一文中已論述過了。
目錄
編輯人語
自序
第一篇 通論
一、新出簡帛與學術史
二、簡帛和楚文化
三、對古書的反思
第二篇 楚帛書研究
一、楚帛書中的天象
二、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論
三、再論帛書十二神
四、論楚帛書殘片
五、楚帛書和道家思想
六、《鶡冠子》與兩種帛書
第三篇 秦簡研究
一、去蘿睡虎地簡概述
二、秦侓與《周禮》
三、秦簡與《墨子》城守各篇
四、《日書》和楚、秦社會
五、《日書》中的《艮山圖》
六、《日書》盜者章研究
七、時分與《吳越春秋》
八、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
第四篇 江陵張家山簡
一、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
二、論張愛山247號墓漢律竹簡
三、《秦讞書》初論
四、《秦讞書》續論
五、《引書》與《導引圖》
六、《算數書》介紹
第五篇 長沙驪王堆帛書
一、帛書《周易》的卦序卦位
二、帛書《周易》的幾點研究
三、論帛書《易傳》及《繫辭》的年代
四、從《要》篇看孔子與《易》
五、《春秋事語》與《左傳》的傳流
六、帛書《五行》與《尚書·洪範》
七、論《經法·大分》及《經·十大》標題
八、《稱》篇與《周祝》
九、范蠡思想與帛書《黃帝書》
十、論帛書白虹及《燕丹子》
第六篇 其他簡牘
一、長台關竹簡中的《墨子》佚篇
二、《孫子》篇題木牘與佚文
三、論銀雀山簡《守法》、《守令》
四、《田法》講疏
五、《市法》講疏
六、《唐勒》、《小言賦》和《易傳》
七、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
八、八角廊漢簡儒書小議
主要參考文獻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