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新石器時代》講述了黃河流域早期國家的形成是本書關注的重點,其間舉凡埋葬制度、手工業專門化、禮儀活動、戰爭、貴族物品交換、氣候變動和環境變遷等等,尤其受到重視和關注。作者通過西方當代人類學理論和方法,對截止目前為止的中國考古材料進行了全新的解釋和評估。強調指出,中國史前社會的變化受許多因素影響。通過深入細緻的分析,作者試圖重建中國早期國家的發展過程,並討論中國考古學對於理解一般社會進化的理論價值。作者兼具中西方教育背景,採用西方當代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國的考古材料進行梳理、整合和解讀,對於考察中國早期國家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一點是尤其值得關注的。
特色
《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國考古學家尹達關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考古論集。1955年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全書共收論文五篇,正文11萬多字,附有大量的插圖和圖版。其中《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文寫成於1939年,原為《中國原始社會》一書的前半部分,論述了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分布及分期問題,指出安特生在甘肅史前遺址分期上的錯誤;在細緻分析考古發掘可信資料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國古代氏族制度的發展進程;認為昂昂溪文化是當時所知道的中國較原始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仰韶文化是早於龍山文化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寫成於1937年,最早指出仰韶村遺址包含著龍山和仰韶兩種文化遺存,因而安特生所說的“仰韶文化”在內容上有所混淆,“實有加以糾正的必要”,對當時曾有過相當大影響的甘肅遠古時代六期劃分說提出了大膽的質疑。《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工作》和《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分期問題》兩篇文章寫成於1954年底和1955年初,從分析研究工作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和進一步批判安特生在分期問題上的錯誤兩個方面,闡明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和當前的迫切任務,以及原始社會研究在理論鬥爭中的重要意義。《關於赤峰紅山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寫成於1954年,從紅山後遺址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的特點出發,探討了長城以北和以南的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相互關係問題,指出研究遠古中國長城南北文化生活的互動作用應當是中國考古工作者密切注意的課題。該書1979年再版時增補5萬餘字的《新石器時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概括地總結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研究成果,並且根據各地工作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提出了一些尚待深入研究的學術問題。再版時,書名改為《新石器時代》。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