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垃圾之歌》從紐約市斯坦頓島海濱的巨大垃極山開始,作者揭示了垃圾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奧秘。垃圾是人類存在的萬年物證,有如一面文明之鏡,忠實地反映了社會變適興衰和人類的生活風貌。它並不歌頌英雄帝王,而是訴說市吉小民的愛欲和怨恨。按照作者的觀點,考古學考證的就是古埃及的垃圾,而我們今日所遺留下來的垃圾山,又會告訴後人多少我們的偏執和愚昧。本書以富於趣味性的思路和考古方法,詳盡地考察了今天的垃圾,並從巨觀的歷史角度探討了垃圾的問題,澄清了種種環保迷思與相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爭議。垃圾勢必與人類長期共存,真正的了解才是解決垃圾困境的開始。內容介紹
從物種進化的角度來看,垃圾的歷史遠比人類的歷史更為久遠流長,然而,一旦人類從眾多索群而居的低智群猿中脫穎而出,質變為高智高能的智慧個體,所謂垃圾才在真正意義上賦有其潛意內涵。她不是被丟棄的髒手帕,而是一塊物種綿延的“遮羞布”。掀開垃圾的奧秘,諸多有如人類文明進程的困頓、社會變遷興衰的艱難、市井小民愛欲和怨恨的難產等等都會蜂擁而至,並且歷歷在目。用趣味的嗅覺刺探頑固的古代垃圾,賦予其歷史命題的深度,所有有關環保的迷思與相應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爭議,才會在轟然暴露的過程中冰釋消解。“垃圾計畫”的母題是“垃圾之歌”,而其中的華彩部分則無疑是:不必計算個別的馬鈴薯皮,請計算整體的重量。特色
雖然此書並沒有提出任何令人激動的環保主張,所做的全部的事情過程也就是在紐約坦頓海濱的巨大垃圾山挖出一桶桶令人作嘔的東西並將之分類研究,但對於關心環保的人來說,的完全可以將之作為一份考察報告來讀——而且很值得借鑑,如何將生活中令人厭惡的話題,寫得很有趣。
作者的成功應當在於,他讓一般人通過這本書以考古眼光關注垃圾,深入這一主題的各個向度,然後和他一起感嘆:人類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的事情還有很多。然後思考:面對未來,我們要做怎么樣的人?
而對一般讀者,象這樣探討垃圾問題卻不必對其進行實際處理,的確是一件很棒的事,你不必碰它,摸它,聞它,並分類,只要象研究數學一樣看並且思考就可以了。
參加書中垃圾計畫的人說: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我們所丟棄的東西,便能更加了解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垃圾所表現出的是具體的事實,而非神話,它點出一項需要再三強調的事實,我們的私人世界包含了兩個部分,精神世界,包括信仰態度和思想,以及物質世界,研究垃圾提醒我們,很少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能夠吻合,對不部分人而言,這兩個世界若無公開的衝突,必然蘊含著緊張的關係。
作者很有引申意味地將考古定義為:試著解析古人的垃圾,並人中學得古人社會和行為的學問。並提醒人們:只要人們不斷製造垃圾,將來的考古學家也無疑會繼續尋找垃圾。
這本書用一種很有趣的思路和考古學的論證方法,告訴我們今天留下的垃圾山,將會告訴後人多少我們今天的執和愚昧,對種種環保迷信和相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爭議也作了探討和澄清,它告訴我們,“垃勢必與人類長期為敵,真正的了解才是解決困境的開始。”
目錄
第一部垃圾計畫簡介1.有啊,奇妙的好東西
無堅不摧的螺旋鑽/萬年鎖鏈/我們是誰?/垃圾研究的三條岔路/一視同仁的垃圾計畫/五花八門的拉環/了解為解決之本
2.垃圾與歷史
不斷上升的城市/頑強的古代垃圾/清潔福音/今日垃圾河/扭曲的鏡頭
3.知行不合一
物質文化研究/食物垃圾第一定律/先看垃圾怎么說/再看主人怎么說/假面症候群/積習難改/家庭有害廢料第一定律/見賢思齊
第二部掩埋場大觀
4.深入未知
今昔掩埋場/潛望鏡般的甲烷井/大同小異的垃圾/冤枉啊……/越來越輕,越來越薄/被紙淹沒/別在我家後院
5.生物分解的神話
我們以為……/沉寂的掩埋場/聚沙成塔/鉛中毒的羅馬人/歷久不衰的象徵
第三部間奏:尿片與人口統計數字
6.垃圾人口普查
人口漏算知多少/什麼人就丟什麼垃圾/好萊塢假設
7.尿片大戰
所向披靡/各說各話/欲加之罪/樹大招風
第四部垃圾與未來
8.技術困境
風水輪流轉/第三代焚化法/環保精英
9.環環相扣
你丟我撿/美化運動無心插柳/資源回收的先驅者/市場在哪裡?/再生偏執廣零開支”的迷思
10.推翻生活方式
包裝功過/動輒得咎的麥當勞/帕金森垃圾定律
11.垃圾十誡
自古皆然/垃圾十誡
盤點考古書籍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的實物資料,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中國近代“考古學”一詞,可能是從西文Archaeology一詞翻譯而來的。考古學是歷史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範圍是古代,所以它與近代史和現代史是無關的,自人類的起源始,下限隨考古學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又由於各地區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無法統一,各國考古學都有它們的年代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