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草粿是潮汕地區一款頗具地方特色的大眾化小食。每當立夏之後,潮汕地區的大路旁、小巷口,便有賣草粿的小販,或推著小車,或擺著小攤檔,——手執瓷碗,一手拿鏟草粿的金屬片,不停地“叮叮咚咚”敲著,以招徠生意,那聲音十分清脆動聽。草粿具有清熱解毒、退腸火的功效,且價錢低廉,所以草粿這小食十分惹人喜愛,每當人們經過賣草粿的小攤時,都喜歡停下來,站在路旁吃一碗黑溜溜而爽滑清甘的草粿。
製作草粿需用一種稱為草粿草的植物,草粿草是梅州一帶地區的特產。
製作方法
草裸的製法是在鍋中放7500克的水,再放下500克整棵的草粿草,10克食用純鹼,大火燒開後,用小火熬至草粿變成爛漿,這時候用密勺把鍋中草粿草的草枝過濾掉,過濾後再放爐上煮滾,並隨即撈去面上的浮沫雜質,這時候就用雪粉調成濕粉水,進行勾芡。勾芡後,鍋中的草粿還是稀稀水水的,但不能碰它,把它倒入陶缽中,待其溫度退至 70℃左右時,自然會凝結。
草粿草也有人稱為神仙草,而草粿有的地方也叫涼粉。草粿軟軟滑滑,也有人在路旁小攤買後,裝入塑膠袋,帶回家中和家人一起享用。吃草粿時要拌些白糖粉,有人也滴一兩滴香蕉油,以增加其口味。
製作草稞時要注意一點,就是勾芡時,濕粉水不能太多,這是因為草粿草本身就有膠粘質。調入濕粉水後,草粿還是稀稀水水的,這時別以為是勾芡不夠,因為待其溫度退涼後,自然會凝結。
食用方法
草粿是用仙人草(俗稱草粿草)煎取藥液,濾汁去渣,加入適量澱粉(通常是用薯粉),充分攪拌均勻,加熱煮滾之後,盛於容器(傳統是用陶缽、瓷缸)冷凝成膏狀,即成為黑色晶瑩的草粿.食用時,用專用銅勺切成一片片裝進小食碗裡,邊撒上紅糖(今多添加白砂糖),便可啜飲。
藥用價值
中醫藥學認為,仙人草屬唇形科——一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根、莖、葉均可入藥,性味甘涼,具有清暑解渴除熱毒之功效,是夏令祛暑熱常用藥。
古代,潮訕夏令氣候悶熱,梅雨霏霏,環鏡潮濕。人在蒸淫熱逼中,陽以汗外泄,陰以熱內耗,正氣有隙,邪易入侵,誘發中暑。在缺醫少藥的古代,醫家們科學地採用仙人草煎後加工製成的草粿藥膳,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起到預防中暑之功。
潮汕草粿世代相傳,俗而不卑,清暑解渴。食用方便,價錢便宜,適合時令。千百年來在潮汕地區盛夏酷暑暢銷不衰,深受海內外潮人所歡迎。
潮汕民間有流傳著:“草粿煮熟,天時變局(指雷陣雨),二碗賣做一”和“南畔浮烏雲,草粿賣有存”等民謠。這也道明潮汕暑熱濕氣交蒸,環境濕熱,氣候多變,而草粿的原料是澱粉,當氣候炎熱賣不完時便容易產酸腐敗變質,吃後會使人腹脹致消化不良。俗話說:“別人草粿別人糖”指的就是價錢便宜,啜人無所節制而引起的胃腸疾病。
潮汕人夏日消暑解渴吃草粿,世代相傳,惹人喜愛。
歷史
在粵東地區,這款藥療小吃從宋元時期已出現了。明朝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草粿草全身可藥用;性甘涼,內服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尿,有助治療跌打腫痛、感冒、糖尿病等症。一般從山上采草後,將它洗淨,煮沸取湯汁;也可經過研磨捶打後取其濃汁。然後兌水滲合一點澱粉,置於瓷缽或木桶中攪拌均勻,再慢火蒸熟就行了。
廣東小吃一覽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樸;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